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2课陈涉世家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2课陈涉世家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1 16:1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2课陈涉世家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辍耕( )  垄上( )  鸿鹄( )
闾左( ) 適戍( ) 罾( )
烹食( ) 笞( ) 社稷( )
2.划分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节奏。
(1)发闾左適戍渔阳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置人所罾鱼腹中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九百人屯大泽乡( )
(2)度已失期( )
(3)扶苏以数谏故( )
(4)楚人怜之( )
(5)藉第令毋斩( )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適戍渔阳( )
(2)为天下唱( )
(3)固以怪之矣( )
(4)将军身被坚执锐( )
(5)卜者知其指意( )
5.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等死,死国可乎。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2)旦日,卒中往往语。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6.词类活用。
(1)法皆斩( )
(2)死国可乎( )
(3)天下苦秦久矣( )
(4)上使外将兵( )
(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6)置人所罾鱼腹中(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 天下苦秦久矣。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起义的直接原因(起义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起义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胜、吴广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磋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28]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答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天大雨 会:适逢,恰巧遇到
B.等死,死国可乎 等:等待
C.扶苏以数谏故 数:屡次
D.陈胜王 王:称王
1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陈胜、吴广喜,念鬼 念无与为乐者
B.今亡亦死 暮而果大亡其财
C.扶苏以数谏故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1、翻译下列句子
(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为了“威众”,陈胜、吴广做了哪两件事情?你如何看待陈胜、吴广“乃行卜”的举动和他们所采取的“威众”之策?
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陈胜、吴广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众客和之( ) ②亦在坐( )
③天地万物与我并生( ) ④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
16、翻译:
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17、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什么?你对鲍氏之子的话如何看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兄妹从军
老舍
话说山东济南市,水秀山明,人烟稠密。①说不尽十里弦歌,万家灯火,好不热闹风光。这且不言,单表东关碧云街,住有一户人家。黑漆大门,门框上朱牌黑字,划着三槐堂王。院里整整齐齐的三合房,有些鱼鸟花木。屋里俱都几净窗明,显出小康之家的气派。王老夫妇俱已年过六十,慈眉善目。老夫妇生有一儿一女,儿名金树,女唤银娥,正是:
金树银娥兄妹好,国恩家庆子孙贤!
金树性喜读书,不愿营商作贾,老夫妇爱子心切,也就不便勉强,教他在中学毕业。在学之时,他用功甚勤,也好踢球练队,真是文武双全。妹子银娥,看哥哥读书明礼,也愿去入学。金树自然乐意,就央求父母,准妹妹也去读书。银娥入学读书,更是聪明;要用彩纸剪个花朵,或用色笔画个虫鸟,不亚似真的一般。亲戚朋友见王家家道小康,金树又长得体面,就都争着来给他提亲。一来二去,便说定北关的路家二小姐,名唤秀兰的。成婚之日,两家都高搭彩棚,喜气盈门,锣鼓喧天,好不热闹。过了些日,小夫妇摸着了彼此性情,倍加恩爱。金树仍旧读书不懈,秀兰操持家务之外,作些活计,灯下更陪伴着小姑银娥习字温功课。秀兰诗文甚好,帮助小姑作作文章:银娥会作手工,教给嫂嫂织打编物,一家甚是和美快活。
这且不提。单说日本在五六十年来,处处与我为仇作对,而且教给人民一套假话,说什么中国人必须教日本管着,才会老老实实,要不然就终日不消停,乱七八糟。大凡有心吞灭邻国的,就必定先教国民看不起邻国的人,以邻国的人为禽兽,才能养起狂大骄傲之心,好去欺侮邻国。到了最近,日本军人觉得狼心狗肺耍坏手段,还嫌不痛快,不如明火打劫,硬来抢夺,倒更快当干脆。所以六年前日本就硬占了东三省,紧跟着又拿去热河。到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本又在卢沟桥借演操为名,想一鼓而下,攻取华北,正是:
心毒意狠无人道,弱肉强食动野蛮!
卢沟桥变乱一起,我们全国同胞都知道日本军人狼子野心,得寸进尺,非协力同心迎杀上前不可,若再服软退让,必至国破家亡。②这才展开了各路血战,上下一心,奔去抵抗。我同胞英勇作战,有进无退,气震山河,这些故事,说也说不完,说书的只好单表金树银娥这一段美事,别的暂且不提。
话表金树平日关心国事,一听到北边日本鬼子造反,念完报便紧皱眉头。王老者见爱子郁郁不乐,以为是和媳妇吵了嘴,就婉言相劝。金树把河北之事说了一番,老人方才明白,嘱咐金树不必着急,战事不久就会完结。③老人还当做这又是内战,三两个月就会平定,故发此言。金树微露一点心意,要去为国尽忠。老人却着了急,道:“你若前去投军,媳妇还未怀孕,你不幸死在外边,岂不断了王氏香烟?真乃不孝!况且你娇生惯养,没受过苦处,断难受营盘的管束和辛苦。有福不享,愿去受罪,岂非自寻苦恼?真乃不智。”金树听罢,只说对父商量,原无必去之心。老人这才转怒为喜,不再生气。此事被王老太太知道,赶紧到佛堂烧香祷告,一愿天下太平,二愿儿女孝顺,三愿媳妇早生娃娃。金树看见老母烧香许愿,心中暗笑,又是难过,一言未发,依然闷闷不快。
这一晚,金树秀兰与妹妹银娥在一处商议。金树道:“日本地薄人少,不堪久战。我们人人奋勇,个个当先,保卫江山,打退日本,方是正理。适才父亲责我不孝,我不敢多言,但为国尽忠,即难尽孝,与你二人商议个万全之策。”银娥闻言,看看嫂子,心实不忍,便答道:“哥哥一片热心,无奈嫂嫂年轻,也恐难于割舍?”秀兰听了,微笑说道:“妹妹哪里知道,爱国之心男女同样,你兄若去从军,我情愿在家服侍二老,绝无怨言!”这话激动了银娥,立起身来言道:“嫂子如此贤明,为妹的也不甘落后,嫂子在家伺候双亲,我愿与哥哥一同前去,即使我不能效那木兰从军,也当去作看护,或作些别的事情,胜似在家虚耗光阴。”
金树暗自思想:今日中国已非昔年腐败的样子,看这俩女子倒也这般深明大义。全国之中,这样的女子必还有很多,男女一齐舍身报国,哪怕那小小的日本强盗?想到这里,便说道:“只是我们怎样对父母言讲?”银娥低声道:“我俩为国即难顾家,倒是偷跑的为是。”金树再三思索,便对秀兰说:“我心已决,必去杀敌,只是苦了贤妻。我若死在战场,你回娘家,或是改嫁,不必为我守节受苦!”秀兰闻言,含泪答道:“那都是后话,眼前该作的事是你应当走,我应当在家侍奉公婆。万一不幸贼兵来到,我当照应二老逃走;若逃走不及,贼兵一有歹意,我就拼上一死!”这一番话,说得金树银娥都落下了泪。银娥拭泪开言,叫声哥哥:“事不宜迟,你我今晚就走。等到明日,你我神色失常,恐被父母看破,反为不美。”金树点头称是。
三人收拾已毕,彼此相对无言,难以割舍。金树紧握秀兰的手,泪在眼眶中乱转。④随后,三人同到院中,静悄悄一无人声,二无犬吠。老人屋中已无灯光,想已安寝。银娥低声唤了声妈妈,抹泪一同轻轻走出去。秀兰看他兄妹走远,才闭好街门,回到屋中。正是:
夫妻恩爱难相舍,兄妹英明雪国仇!
1938年
(有删改)
1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通过对王家居住环境以及王老夫妇的描述与评价,介绍了兄妹二人成长的条件与氛围,暗示他们从小受到的熏陶。
B.小说插叙日本国相关情况,压缩时空使叙述节奏变快,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突出日本统治者想吞灭邻国的狼子野心。
C.小说中王老夫妇虽然慈祥善良,但得知儿子打算为国尽忠后又着急愤怒,这是因为他们思想上封建保守,缺少爱国之心。
D.小说中写金树对秀兰的叮嘱以及秀兰对金树的回应和支持,这体现出小夫妻之间心意相通,彼此恩爱并且崇尚民族大义。
19、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十里弦歌,万家灯火”句式相似,表现济南一带人烟阜盛、热闹风光。
B.句子②中“这才展开”表明全民族觉醒,积极开展抗战,是在七七事变后发生的。
C.句子③中“这又是”表明当时军阀间混战时有发生,普通百姓对此已经习以为常。
D.句子④中“一无人声,二无犬吠”以人与犬对比,突出环境静寂,渲染离别氛围。
20、小说中用不少篇幅写兄妹二人读书学习的经历,请分析这样写的原因。
21、老舍曾自述,《兄妹从军》等作品是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写成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chuò lǒnɡ hú lǘ zhé zēnɡ pēnɡ chī jì
2.(1)发闾左 / 適戍渔阳
(2)今 / 诚以吾众 / 诈自称 / 公子扶苏、项燕
(3)又 / 间令吴广 / 之次所旁丛祠中
(4)置 / 人所罾鱼腹中
3.(1)停驻 (2)推测,估计 (3)屡次 (4)哀怜,怜悯 (5)即使、假若
4.(1)適,同“谪”,谪守 (2)唱,同“倡”,倡导,发起 (3)以,同“已”
(4) 被,同“披” (5)指,同“旨”
5.(1)古义:等同,同样。今义:等待。
(2)古义:处处,到处。今义:经常。
6.(1)名词作状语,依法 (2)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苦于,因……而受苦 (4)方位词作状语,在外面 (5)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6)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7.(1)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3)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8.(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2)天下苦秦久矣
(3)篝火狐鸣,置书鱼腹(或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9.B 10.A
11、(1)即使能免于斩刑,可是因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2)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成就尊崇的名号,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12、丹书鱼腹,篝火狐鸣。(意对即可,用文中相应语句回答也可)这些迷信的举动和手段都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不高,崇尚鬼神之说。不过,“丹书鱼腹”“篝火狐鸣”也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特殊的斗争策略,可见陈胜的足智多谋,善于斗争。
13、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并建立张楚政权;各郡县纷纷举事响应陈涉。
14、①秦王朝的暴政使人民对统治者积怨已久。②与陈胜、吴广的性格特点有关:作为起义领导者和组织者的陈胜,少有大志,擅长谋划,对天下形势和人心有惊人的洞察力,考虑问题周全,勇敢果断,智慧超凡,善于团结一切力量,具有卓越的组织才能。而吴广果断勇敢,执行能力强,机敏聪慧,宽厚又有威望。
15.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
16.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
②不像你所说的;
③仅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
17.责难、驳斥。
18、C
19、D
20、①兄妹二人读书学习的日子,尽显一家人和美快活的氛围。这氛围与后文日本人妄图侵略中国、奴役国人的险恶用心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更强化了人们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之情。
②兄妹二人读书明礼,为后文他们决定投军报国做下了铺垫。
21、①采用说书的艺术形式展开故事、推进情节发展,这是“旧瓶”。
②故事内容展现的是卢沟桥事变前后的时事政治,而非传统的、古老的英雄传奇,这是“新酒”;且书中展现了年青一代男女双双把国报的新思想、新理念,这也是“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