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学业质量评价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小雨和小雯设计了一些语文小活动,请你来参加。
1.(2分)下面是小雨做的字音字形梳理记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B)
A.注意纠正形声字的误读,比如:“狩(shòu)猎”不应读成“狩(shǒu)猎”,“帷幕(mù)”不应读成“帷幕(mò)”。
B.注意纠正多音字的误读,比如:“草长(zhǎnɡ)莺飞”不应读成“草长(chánɡ)莺飞”,“风雪载(zǎi)途”不应读成“风雪载(zài)途”。
C.注意纠正音同或形近造成的误写,比如:“彗星”不能写成“慧星”,“迁徙”不能写成“迁徒”。
D.注意纠正成语字形的误写,比如:“消声匿迹”应写成“销声匿迹”,“海枯石滥”应写成“海枯石烂”。
2.(2分)班级开展“认识四季”主题学习活动,小雯创制了一张词义溯源和节气寓意表,请帮她完成①②处。
节气 字源字义 寓意
立春 立, 造字本义是表示一个人站在地上, 后引申出“开端、创立”的意思 寓示春天的开始
秋分 分, 造字本义是由一把“刀”将相背的两个方向平均分开 ① 寓示这一天昼夜l长度平分
冬至 至, 造字本义是鸟从高处飞落到地面, 后引申出② B 的意思(备选词义:A.到达 B.极、最) 寓示着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
3.(2分)自古以来,人们就从大自然中汲取精神力量,在自然中寄托自己的情思。中国古代诗文中的自然意象传达作者独特的情怀,往往具有独特的意蕴。小雨搜集了一副对联,但词序已经弄乱了,请你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写在空格处,将对联补充完整。
①夏雨 ②蕊上 ③入 ④声中 ⑤寻 ⑥寒梅
上联:秋从 ①④③
下联:春在 ⑥②⑤
4.(3分)学校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校园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活动后,小雯撰写了活动感言,下面是其中一部分,请你帮助她修改和补充。
【甲】在这次参观学习活动中让我们受益匪浅,大大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乙】我们感叹创新的无穷力量,拥抱便捷的科技生活,憧憬未来无限。【丙】吾辈少年,应树立起“科技强国,必定有我。”的坚定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为未来奠基!
①【甲】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删去“在” 。
②【乙】画线句有一处跟其他句式不一致,请修改:“未来无限”改为 “无限的未来” 。
③【丙】画线句标点符号有误,请修改: 删去“必定有我”后面的句号 。
5.(8分)小雨在“分门别类辑名句”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在《关雎》中,我们见证了河边“①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的美好爱情;在《蒹葭》中,我们体会了追求伊人“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② 溯游从之 ,③ 宛在水中坻 ”的道路之难。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我们感受了“④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的自然之美,惊叹“黄发垂髫,⑤ 并怡然自乐 ”的岁月静好;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我们理解了那份“⑥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朋友之间跨越空间的友谊;在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我们领略了洞庭湖“⑦ 气蒸云梦泽 ,⑧ 波撼岳阳城 ”的雄伟气势。
6.(3分)班级开展“低碳生活你我践行”综合实践活动,小雯为制作海报搜集了下面两张图片。作为海报设计者,你将选用哪一张图片?请说说你的想法。要求:①说明构图要素及寓意;②80字左右。
图一 图二
示例一:我选图一。图中主体部分为一个人骑自行车出行,下面是一片绿叶,图下方有“绿色出行 让你我共行”的文字。寓意着低碳出行从骑自行车开始,从你我做起。这幅图契合宣传活动主题。
示例二:我选图二。构图由两只手、一株幼苗、两个圆三种主要元素组成,画面美观和谐。寓意低碳行动需要大家同心协力,呵护绿色,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这幅图契合宣传活动主题。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菊 花
元 稹
秋丛①绕舍似陶家②,
遍绕篱边日渐斜③。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④无花。
【注释】①秋丛:指丛丛秋菊。②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③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④更(ɡènɡ):再。
这首咏菊诗,别出新意地道出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7.(2分)批注一:第一、二句中,第一个“绕”描绘了 菊花满院盛开(环绕房屋) 的景象,第二个“绕”描述了诗人赏菊时 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的心情。
8.(2分)批注二: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表达对菊花 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 的赞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①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③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A)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B)。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C)。
(选自柳宗元《石涧记》,有删改)
【注释】①亘:横贯。②阃(kǔn)奥:指内室深处。③揭(qì):把衣服拎起来。跣(xiǎn):光着脚。
9.(4分)请参照“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石渠之事既穷 课内迁移法(既出,得其船) (1) 已经
民又桥焉 词类活用(处处志之) (2) 架桥
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查阅字典法(①用网捕捉。②排列。③收罗,收集) (3) ② (填序号)
悄怆幽邃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句) (4) 深
10.(2分)请将“也”“耶”“焉”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耶) B.(焉) C.(也)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若床若堂,若陈筵席。
(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有的像筵席上摆满菜肴。
13.(4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提示完成“游记写作探究”。
(1)【甲】文中“如鸣珮环”和【乙】文中“ 响若操琴 ”都用比喻写出了水声的 悦耳动听 。
(2)【甲】【乙】两文都选自《永州八记》。两段文字为读者展现美丽画卷的同时,又让人感受到作者 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 的复杂情感。
【乙文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雾凇之美在何处
辛 欣
①近期,大面积雾凇景观亮相吉林,引来游人观赏。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或水汽直接凝华在植物或其他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雾凇不仅是一种气候奇观,还有净化空气、指示环境等生态功能。
②基于雾凇的结构和形成条件,可分为粒状雾凇和晶状雾凇。粒状雾凇也称为硬凇,是气温在零下8摄氏度至零下2摄氏度、有雾有风的条件下,过冷却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结构较为紧密;晶状雾凇也称为软凇,大部分出现在气温低于零下15摄氏度、有雾无风或弱风条件下,由雾滴蒸发时产生水汽凝华而形成,结构疏松、密度较小。
③雾凇都在什么时候出现?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赋予了雾凇独特的时空分布特征。春季、秋季也会有雾凇出现,但在冬季形成的概率最大,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特别是在1月雾凇最多。
④由于雾凇在低温环境下形成,因此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部、贵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原地区较常见。在高原、山区出现的雾凇,多属于粒状雾凇,如安徽黄山、河南嵩山、陕西华山。在北方平原地区出现的雾凇,多属于晶状雾凇,如吉林雾凇、库尔滨雾凇等,其中以吉林雾凇最为著名。
⑤吉林雾凇为什么出名?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吉林雾凇持续时间长、厚度大、出现频率高,可从12月下旬持续到次年2月底,吉林雾凇出现的持续时间比其他地方的同类雾凇持续时间长,一年最多可出现60余次。
⑥在吉林市,冬季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天数长达60至70天,而穿城而过的松花江水却可以奔流不息。松花湖表面结出的冰面能厚达1米,这个天然的隔温层使冰层下湖底的水温保持在4摄氏度,与地面温差达到30摄氏度左右。当4摄氏度的水从湖底流出闸门,通过水电站发电机组后温度升高,江水载着巨大热能顺流而下,接触到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环境,温差使江水产生雾气。在吉林市,深夜的雾气在沿江两岸的树木和草丛间凝华,一层层“白霜”包裹植物体,形成厚度最大、密度最小和结构最疏松的雾凇品种——毛茸形晶状雾凇。随着太阳升起,雾凇在清晨慢慢融化或坠落。
⑦雾凇绽放,带来的不只有美景,还有净化效应。雾凇在最初形成阶段可吸附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沉降到大地、降低其浓度,直接净化空气;雾凇具有浓厚的松散孔隙结构,内部连通性佳的空隙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容纳大量音波;此外,雾凇形成时还伴随着负氧离子的增加,这就回答了为什么雾凇出现的地方,总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⑧雾凇,是大自然的不经意之作。作为生态环境的一分子,它的出现已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和表征,是我们应保护的对象之一。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2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
A.雾凇在冬季形成的概率最大,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特别是在1月雾凇最多。
B.雾凇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部、贵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原地区较常见,而其他地方是没有这种奇观的。
C.吉林雾凇出名的原因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吉林雾凇持续时间长、厚度大、出现频率高。
D.雾凇出现的地方,总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不仅是因为雾凇可以净化空气,而且是因为雾凇形成时还伴随着负氧离子的增加。
15.(2分)第⑧段加点的词语“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作为生态环境的一分子,它的出现已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和表征,是我们应保护的对象之一。
不能删去,因为“之一”表明我们应保护的自然景观对象有很多,而雾凇只是其中的一个,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6.(3分)结合全文内容,谈谈雾凇美在何处。
①雾凇绽放,带来美景;②有净化空气的效应;③是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和表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草木萤火
简 默
①果真是一只萤火虫。快30年了,我万万不敢相信,也真的想不到,会在北方的角落,与它猝然遭遇。我相信,这只萤火虫,就是我童年的那只。从黔南到鲁南,穿过30多年的漫漫时光,提着小小灯笼在前引路,逗我重返那些住在露珠里的瞬间。
②小时候,在黔南山区,每到盛夏的夜晚,天与地一统在动与静之中,各种虫子贴近草儿根部,青蛙匍匐在大地的末梢神经上,都叫出了内心的声音。粉似的稻花簌簌飘落了,淡淡的香气若有若无。萤火虫像被一只看不见的大手一下子扬起撒向了空中,那样子就像撒了一把种子,却是会发酵与裂变的种子,一霎间布满了天空,再也不肯落下,静静地忽明忽暗。从大地往天空嘈杂与喧闹渐渐升腾,接近萤火虫,穿过萤火绿莹莹的云层,等到了星星的眠床四周,便只有最深的寂静无声了。
③出了门,楼与楼之间,是一长溜儿空旷地儿。一只萤火虫飞舞在我们头顶,贪玩的它似乎掉队了,我们争先恐后地想扑下它,但它飞得太高了,即使我们跳起来,也够不到它微弱的光芒。这让我们怀疑它不是一只真正的萤火虫,而是一颗离我们最近的星星。仿佛奉了某个神谕,它掉转了头,一闪一闪地引领着我们,沿着高高的围墙,向着乡间小路、稻田、鱼塘跑去,不知不觉上了山。无数萤火虫上上下下,明明灭灭,织成了网,汇作了海,与星星遥相呼应。这是别样的银河,远离了天空,靠近了大地,甚至沾染了人间的烟火气,就像我们触手可及的清欢。
④我们扬手拍下了一只,或带着长长的茎采一朵南瓜叶,仔细地踢去茎上缠绵的表皮,露出翠绿透明的胴体,将萤火虫放了进去。它在这狭窄细长的空间里,张翅乱飞,跌跌撞撞,有点不知所措,被我们攥着举着、相互追逐,或将它放进透明的宽口罐头瓶、紧口的酒瓶里,小心地捧在手上,引诱其他萤火虫。数不清的萤火虫像朝圣似的环绕瓶子和人飞舞,越来越多,稳稳站立的人好似一根圆柱,萤火虫俏皮地绕“柱”捉迷藏,我藏你追,你追我赶,有的撞到眉毛和眼睛上,是一次浪漫的小小的失事,那情形热闹、壮观极了。
⑤更有残忍的孩子,捉得萤火虫摔到脚下的水泥地上,穿着布鞋去碾,边碾边划着走,一条亮晶晶的荧光赫然一闪,倏忽又熄灭在了黑暗中。
⑥这类残忍的事儿我也干过不少,现在寻觅这样做的动机,除了好玩就是好奇。想起那些无端丧生在我脚下的宠儿,真是罪过。
⑦每逢碰到这情形,雪儿总在一旁暗自落泪。这个被父母双双健在的我们追撵着喊作“缺爹的”女孩儿,整日低垂着眼眉,看上去落寞寡欢,我们真的没意识到这玩笑似的称呼,对痛失了温暖慈爱的另一半的她,有着怎样一种痛彻骨髓的伤害,仿佛这是我们赖以炫耀与骄傲的资本和优势。她一个人是那么孤单,悄悄地徘徊在我们的热闹之外,她不敢上前制止我们,又忍不住可怜这些虫儿,就躲在不远处簌簌地掉眼泪。她也爱捉萤火虫,但捉了就放。她最爱的是一只一只捉了,松松地攥了手掌,像攥了一个随时可能泄露的秘密,猛地一张开,萤火虫纷纷振翅逃了出来。重新获得的自由让它们兴奋而意外,犹如最细微的烟火屑在空中。雪儿双手像两片芽瓣托着腮儿,注视它们漫天飞舞,一直飞到父亲身旁。她的父亲永远躺在了一堆冰冷的土堆里。
⑧对我们来说,萤火虫属于没有尽头的快乐,而对与我们同龄的雪儿,它却是绵绵无尽忧伤的源头。在夜来香如梦缓缓流淌的气息中,它携着她的思念与心愿飞升到了遥远的天堂,照亮了她父亲在黑暗中的每一个瞬间。
⑨记得我查过书,说萤火虫的幼虫多住在潮湿的草丛中,渴饮露珠与雨水,沐浴草儿多汁的眼神,古人甚至认为它是腐草变的。这个想法有点美丽。飞翔的萤火虫最终是要敛翅歇脚的,大地是它最后的家,只有草木才是托举它的葱茏眠床。我相信这只叫萤火虫的虫,是草木变的,夏天一到它就点燃了萤火,照耀了我们孤独的童年。
(选自《路上的他们》,有删改)
17.(3分)梳理文章脉络,按要求填写下表。
时光路 情节脉络 内心情感
近30年后 “我”重见萤火虫 ① 惊喜
儿时 ② 我”和伙伴扑打萤火虫 兴奋、好奇
雪儿为萤火虫落泪、捉放萤火虫 ③ 忧伤、思念
18.(3分)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
A.这是别样的银河,远离了天空,靠近了大地,甚至沾染了人间的烟火气,就像我们触手可及的清欢。
B.她最爱的是一只一只捉了,松松地攥了手掌,像攥了一个随时可能泄露的秘密,猛地一张开,萤火虫纷纷振翅逃了出来。
示例一:A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萤火虫在空中上下明灭闪烁的美丽场景,表现出萤火虫带给“我们”的童年无限的欢乐。 示例二:B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雪儿捉萤火虫时的细心,体现出她对萤火虫的珍惜和爱护。
19.(3分)作者回望往事,从不同的视角追忆与萤火虫相伴的生活点滴。请结合具体内容从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加以分析,并说说视角转换的妙处。
作者写儿时抓住萤火虫的场景,儿时的“我”看到萤火虫在瓶子里相撞,认为那是热闹好玩的,充满了少年的童稚和好奇之心。成年后的“我”回望童年往事,感受到萤火虫在瓶中受伤的疼痛,对萤火虫饱含同情和怜惜。双重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自我反思。
20.(3分)作者儿时对萤火虫的回忆,饱含着他对“生命”的思考。请参考链接资料,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阅读经验,探究该如何对待“生命”。
链接资料 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认为,土壤、水、动物、植物等都是平等成员,共同组成了“土地共同体”;人必须改变他们征服者的面貌,认识到自己不过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成员和公民。
儿时“我”喜欢追逐萤火虫,它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然而“我”和小伙伴却在玩耍中一次次伤害它们。雪儿为可怜受伤的萤火虫落泪,将它们捉了就放,并将对父亲的思念深深寄托其中,可见她对萤火虫的爱护和尊重。萤火虫虽然细弱,但也是“土地共同体”的一员,我们应该以看待个体生命的态度,平等对待它们、尊重它们。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选段一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孔子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选自《经典常谈·〈诗经〉第四》,有删改)
选段二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做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
(选自《经典常谈·诸子第十》,有删改)
选段三 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做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做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
(选自《经典常谈·诗第十二》,有删改)
21.(2分)有位同学想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价值,请你从下列选项中,推荐最适合的一项(B)
A.《辞赋第十一》 B.《诗第十二》 C.《〈诗经〉第四》 D.《诸子第十》
22.(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选段一中,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B.选段一中“重叠”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的原因是字数的均齐和韵脚的协调。
C.选段二中,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并将自己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D.选段三中朱自清认为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因为他的诗歌给诗创造了新的境界,引发后代诗人竞相效仿,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23.(2分)选段一中“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实现的?请联系所学《诗经》中的《蒹葭》,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示例:《蒹葭》中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反复渲染追寻道路的曲折绵长,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显抒情主人公执着的精神。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形成了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情感逐层加深、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24.(2分)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以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① 为人做事要不忘初心,善始善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② 用别人的经验来提高自己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在学校开展的“美食美厨”劳动实践活动中,你的菜品获得了大家的好评。请你写一段说明性文字详细介绍该菜品的制作过程。(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简明,至少使用一种说明方法,120字左右)
示例:我制作的菜品是梅菜扣肉。先将五花肉放在油锅中煎炸,再将红润的糖色均匀地涂在五花肉皮上,接着下锅油炸,表皮变得酥脆又金灿。再将五花肉切片,加上豆豉,上铺梅菜段,倒入原汤蒸透。成菜后,肉烂味香,吃起来咸中略带甜味,肥而不腻。
任务二:请发挥联想、想象,写4—5行诗,向【诗歌创作】栏目投稿。
诗意字词库: 落叶、田野、果实、太阳 柔软、橘黄、绚烂…… 【供你参考】 芦苇在风里交头接耳 落叶向枝头潇洒告别 夕阳懒懒的 看几道短短的弧线飞过天空 是我在放飞梦想
提示:根据你要表达的情感选择一个或多个意象;适当运用写诗技巧表达情思;注意言简意丰。
示例:落叶舞田野间,橘黄果实挂满巅。太阳温柔洒光芒,绚烂色彩映天边,柔软时光梦里延。
26.(50分)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或许有一本书,叩开了你的心门;或许有一本书,点亮了你的智慧;或许有一本书,助力了你的成长。以“我与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读书能催人奋进,读书能启迪哲思。请将“来自书的 ”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书,引发了你哪些联想?激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未来,书又会是什么样式?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学业质量评价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小雨和小雯设计了一些语文小活动,请你来参加。
1.(2分)下面是小雨做的字音字形梳理记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B)
A.注意纠正形声字的误读,比如:“狩(shòu)猎”不应读成“狩(shǒu)猎”,“帷幕(mù)”不应读成“帷幕(mò)”。
B.注意纠正多音字的误读,比如:“草长(zhǎnɡ)莺飞”不应读成“草长(chánɡ)莺飞”,“风雪载(zǎi)途”不应读成“风雪载(zài)途”。
C.注意纠正音同或形近造成的误写,比如:“彗星”不能写成“慧星”,“迁徙”不能写成“迁徒”。
D.注意纠正成语字形的误写,比如:“消声匿迹”应写成“销声匿迹”,“海枯石滥”应写成“海枯石烂”。
【解析】B.“风雪载途”的意思是: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为动词,读“zài”,意思是“满”。
2.(2分)班级开展“认识四季”主题学习活动,小雯创制了一张词义溯源和节气寓意表,请帮她完成①②处。
节气 字源字义 寓意
立春 立, 造字本义是表示一个人站在地上, 后引申出“开端、创立”的意思 寓示春天的开始
秋分 分, 造字本义是由一把“刀”将相背的两个方向平均分开 ① 寓示这一天昼夜l长度平分
冬至 至, 造字本义是鸟从高处飞落到地面, 后引申出② B 的意思(备选词义:A.到达 B.极、最) 寓示着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
3.(2分)自古以来,人们就从大自然中汲取精神力量,在自然中寄托自己的情思。中国古代诗文中的自然意象传达作者独特的情怀,往往具有独特的意蕴。小雨搜集了一副对联,但词序已经弄乱了,请你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写在空格处,将对联补充完整。
①夏雨 ②蕊上 ③入 ④声中 ⑤寻 ⑥寒梅
上联:秋从 ①④③
下联:春在 ⑥②⑤
4.(3分)学校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校园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活动后,小雯撰写了活动感言,下面是其中一部分,请你帮助她修改和补充。
【甲】在这次参观学习活动中让我们受益匪浅,大大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乙】我们感叹创新的无穷力量,拥抱便捷的科技生活,憧憬未来无限。【丙】吾辈少年,应树立起“科技强国,必定有我。”的坚定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为未来奠基!
①【甲】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删去“在” 。
②【乙】画线句有一处跟其他句式不一致,请修改:“未来无限”改为 “无限的未来” 。
③【丙】画线句标点符号有误,请修改: 删去“必定有我”后面的句号 。
5.(8分)小雨在“分门别类辑名句”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在《关雎》中,我们见证了河边“①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的美好爱情;在《蒹葭》中,我们体会了追求伊人“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② 溯游从之 ,③ 宛在水中坻 ”的道路之难。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我们感受了“④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的自然之美,惊叹“黄发垂髫,⑤ 并怡然自乐 ”的岁月静好;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我们理解了那份“⑥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朋友之间跨越空间的友谊;在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我们领略了洞庭湖“⑦ 气蒸云梦泽 ,⑧ 波撼岳阳城 ”的雄伟气势。
6.(3分)班级开展“低碳生活你我践行”综合实践活动,小雯为制作海报搜集了下面两张图片。作为海报设计者,你将选用哪一张图片?请说说你的想法。要求:①说明构图要素及寓意;②80字左右。
图一 图二
示例一:我选图一。图中主体部分为一个人骑自行车出行,下面是一片绿叶,图下方有“绿色出行 让你我共行”的文字。寓意着低碳出行从骑自行车开始,从你我做起。这幅图契合宣传活动主题。
示例二:我选图二。构图由两只手、一株幼苗、两个圆三种主要元素组成,画面美观和谐。寓意低碳行动需要大家同心协力,呵护绿色,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这幅图契合宣传活动主题。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菊 花
元 稹
秋丛①绕舍似陶家②,
遍绕篱边日渐斜③。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④无花。
【注释】①秋丛:指丛丛秋菊。②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③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④更(ɡènɡ):再。
这首咏菊诗,别出新意地道出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7.(2分)批注一:第一、二句中,第一个“绕”描绘了 菊花满院盛开(环绕房屋) 的景象,第二个“绕”描述了诗人赏菊时 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的心情。
8.(2分)批注二: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表达对菊花 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 的赞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①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③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A)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B)。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C)。
(选自柳宗元《石涧记》,有删改)
【注释】①亘:横贯。②阃(kǔn)奥:指内室深处。③揭(qì):把衣服拎起来。跣(xiǎn):光着脚。
9.(4分)请参照“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石渠之事既穷 课内迁移法(既出,得其船) (1) 已经
民又桥焉 词类活用(处处志之) (2) 架桥
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查阅字典法(①用网捕捉。②排列。③收罗,收集) (3) ② (填序号)
悄怆幽邃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句) (4) 深
10.(2分)请将“也”“耶”“焉”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耶) B.(焉) C.(也)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若床若堂,若陈筵席。
(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有的像筵席上摆满菜肴。
13.(4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提示完成“游记写作探究”。
(1)【甲】文中“如鸣珮环”和【乙】文中“ 响若操琴 ”都用比喻写出了水声的 悦耳动听 。
(2)【甲】【乙】两文都选自《永州八记》。两段文字为读者展现美丽画卷的同时,又让人感受到作者 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 的复杂情感。
【乙文参考译文】
发现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北坡,老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桥下的水流很大,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巨大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边。(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有的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屋。水流平铺在石上,流动之时像织锦的花纹,流水的声音像有人在弹琴。把衣服拎起来,光着脚而往,折断竹箭,扫除陈叶,除去腐朽的树木,清出一块可排放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都在交椅的下面了;而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了。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雾凇之美在何处
辛 欣
①近期,大面积雾凇景观亮相吉林,引来游人观赏。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或水汽直接凝华在植物或其他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雾凇不仅是一种气候奇观,还有净化空气、指示环境等生态功能。
②基于雾凇的结构和形成条件,可分为粒状雾凇和晶状雾凇。粒状雾凇也称为硬凇,是气温在零下8摄氏度至零下2摄氏度、有雾有风的条件下,过冷却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结构较为紧密;晶状雾凇也称为软凇,大部分出现在气温低于零下15摄氏度、有雾无风或弱风条件下,由雾滴蒸发时产生水汽凝华而形成,结构疏松、密度较小。
③雾凇都在什么时候出现?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赋予了雾凇独特的时空分布特征。春季、秋季也会有雾凇出现,但在冬季形成的概率最大,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特别是在1月雾凇最多。
④由于雾凇在低温环境下形成,因此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部、贵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原地区较常见。在高原、山区出现的雾凇,多属于粒状雾凇,如安徽黄山、河南嵩山、陕西华山。在北方平原地区出现的雾凇,多属于晶状雾凇,如吉林雾凇、库尔滨雾凇等,其中以吉林雾凇最为著名。
⑤吉林雾凇为什么出名?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吉林雾凇持续时间长、厚度大、出现频率高,可从12月下旬持续到次年2月底,吉林雾凇出现的持续时间比其他地方的同类雾凇持续时间长,一年最多可出现60余次。
⑥在吉林市,冬季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天数长达60至70天,而穿城而过的松花江水却可以奔流不息。松花湖表面结出的冰面能厚达1米,这个天然的隔温层使冰层下湖底的水温保持在4摄氏度,与地面温差达到30摄氏度左右。当4摄氏度的水从湖底流出闸门,通过水电站发电机组后温度升高,江水载着巨大热能顺流而下,接触到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环境,温差使江水产生雾气。在吉林市,深夜的雾气在沿江两岸的树木和草丛间凝华,一层层“白霜”包裹植物体,形成厚度最大、密度最小和结构最疏松的雾凇品种——毛茸形晶状雾凇。随着太阳升起,雾凇在清晨慢慢融化或坠落。
⑦雾凇绽放,带来的不只有美景,还有净化效应。雾凇在最初形成阶段可吸附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沉降到大地、降低其浓度,直接净化空气;雾凇具有浓厚的松散孔隙结构,内部连通性佳的空隙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容纳大量音波;此外,雾凇形成时还伴随着负氧离子的增加,这就回答了为什么雾凇出现的地方,总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⑧雾凇,是大自然的不经意之作。作为生态环境的一分子,它的出现已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和表征,是我们应保护的对象之一。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2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
A.雾凇在冬季形成的概率最大,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特别是在1月雾凇最多。
B.雾凇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部、贵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原地区较常见,而其他地方是没有这种奇观的。
C.吉林雾凇出名的原因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吉林雾凇持续时间长、厚度大、出现频率高。
D.雾凇出现的地方,总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不仅是因为雾凇可以净化空气,而且是因为雾凇形成时还伴随着负氧离子的增加。
【解析】B.由第④段可知,雾凇“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部、贵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原地区较常见”,但不代表其他地方没有。
15.(2分)第⑧段加点的词语“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作为生态环境的一分子,它的出现已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和表征,是我们应保护的对象之一。
不能删去,因为“之一”表明我们应保护的自然景观对象有很多,而雾凇只是其中的一个,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6.(3分)结合全文内容,谈谈雾凇美在何处。
①雾凇绽放,带来美景;②有净化空气的效应;③是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和表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草木萤火
简 默
①果真是一只萤火虫。快30年了,我万万不敢相信,也真的想不到,会在北方的角落,与它猝然遭遇。我相信,这只萤火虫,就是我童年的那只。从黔南到鲁南,穿过30多年的漫漫时光,提着小小灯笼在前引路,逗我重返那些住在露珠里的瞬间。
②小时候,在黔南山区,每到盛夏的夜晚,天与地一统在动与静之中,各种虫子贴近草儿根部,青蛙匍匐在大地的末梢神经上,都叫出了内心的声音。粉似的稻花簌簌飘落了,淡淡的香气若有若无。萤火虫像被一只看不见的大手一下子扬起撒向了空中,那样子就像撒了一把种子,却是会发酵与裂变的种子,一霎间布满了天空,再也不肯落下,静静地忽明忽暗。从大地往天空嘈杂与喧闹渐渐升腾,接近萤火虫,穿过萤火绿莹莹的云层,等到了星星的眠床四周,便只有最深的寂静无声了。
③出了门,楼与楼之间,是一长溜儿空旷地儿。一只萤火虫飞舞在我们头顶,贪玩的它似乎掉队了,我们争先恐后地想扑下它,但它飞得太高了,即使我们跳起来,也够不到它微弱的光芒。这让我们怀疑它不是一只真正的萤火虫,而是一颗离我们最近的星星。仿佛奉了某个神谕,它掉转了头,一闪一闪地引领着我们,沿着高高的围墙,向着乡间小路、稻田、鱼塘跑去,不知不觉上了山。无数萤火虫上上下下,明明灭灭,织成了网,汇作了海,与星星遥相呼应。这是别样的银河,远离了天空,靠近了大地,甚至沾染了人间的烟火气,就像我们触手可及的清欢。
④我们扬手拍下了一只,或带着长长的茎采一朵南瓜叶,仔细地踢去茎上缠绵的表皮,露出翠绿透明的胴体,将萤火虫放了进去。它在这狭窄细长的空间里,张翅乱飞,跌跌撞撞,有点不知所措,被我们攥着举着、相互追逐,或将它放进透明的宽口罐头瓶、紧口的酒瓶里,小心地捧在手上,引诱其他萤火虫。数不清的萤火虫像朝圣似的环绕瓶子和人飞舞,越来越多,稳稳站立的人好似一根圆柱,萤火虫俏皮地绕“柱”捉迷藏,我藏你追,你追我赶,有的撞到眉毛和眼睛上,是一次浪漫的小小的失事,那情形热闹、壮观极了。
⑤更有残忍的孩子,捉得萤火虫摔到脚下的水泥地上,穿着布鞋去碾,边碾边划着走,一条亮晶晶的荧光赫然一闪,倏忽又熄灭在了黑暗中。
⑥这类残忍的事儿我也干过不少,现在寻觅这样做的动机,除了好玩就是好奇。想起那些无端丧生在我脚下的宠儿,真是罪过。
⑦每逢碰到这情形,雪儿总在一旁暗自落泪。这个被父母双双健在的我们追撵着喊作“缺爹的”女孩儿,整日低垂着眼眉,看上去落寞寡欢,我们真的没意识到这玩笑似的称呼,对痛失了温暖慈爱的另一半的她,有着怎样一种痛彻骨髓的伤害,仿佛这是我们赖以炫耀与骄傲的资本和优势。她一个人是那么孤单,悄悄地徘徊在我们的热闹之外,她不敢上前制止我们,又忍不住可怜这些虫儿,就躲在不远处簌簌地掉眼泪。她也爱捉萤火虫,但捉了就放。她最爱的是一只一只捉了,松松地攥了手掌,像攥了一个随时可能泄露的秘密,猛地一张开,萤火虫纷纷振翅逃了出来。重新获得的自由让它们兴奋而意外,犹如最细微的烟火屑在空中。雪儿双手像两片芽瓣托着腮儿,注视它们漫天飞舞,一直飞到父亲身旁。她的父亲永远躺在了一堆冰冷的土堆里。
⑧对我们来说,萤火虫属于没有尽头的快乐,而对与我们同龄的雪儿,它却是绵绵无尽忧伤的源头。在夜来香如梦缓缓流淌的气息中,它携着她的思念与心愿飞升到了遥远的天堂,照亮了她父亲在黑暗中的每一个瞬间。
⑨记得我查过书,说萤火虫的幼虫多住在潮湿的草丛中,渴饮露珠与雨水,沐浴草儿多汁的眼神,古人甚至认为它是腐草变的。这个想法有点美丽。飞翔的萤火虫最终是要敛翅歇脚的,大地是它最后的家,只有草木才是托举它的葱茏眠床。我相信这只叫萤火虫的虫,是草木变的,夏天一到它就点燃了萤火,照耀了我们孤独的童年。
(选自《路上的他们》,有删改)
17.(3分)梳理文章脉络,按要求填写下表。
时光路 情节脉络 内心情感
近30年后 “我”重见萤火虫 ① 惊喜
儿时 ② 我”和伙伴扑打萤火虫 兴奋、好奇
雪儿为萤火虫落泪、捉放萤火虫 ③ 忧伤、思念
18.(3分)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
A.这是别样的银河,远离了天空,靠近了大地,甚至沾染了人间的烟火气,就像我们触手可及的清欢。
B.她最爱的是一只一只捉了,松松地攥了手掌,像攥了一个随时可能泄露的秘密,猛地一张开,萤火虫纷纷振翅逃了出来。
示例一:A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萤火虫在空中上下明灭闪烁的美丽场景,表现出萤火虫带给“我们”的童年无限的欢乐。 示例二:B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雪儿捉萤火虫时的细心,体现出她对萤火虫的珍惜和爱护。
19.(3分)作者回望往事,从不同的视角追忆与萤火虫相伴的生活点滴。请结合具体内容从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加以分析,并说说视角转换的妙处。
作者写儿时抓住萤火虫的场景,儿时的“我”看到萤火虫在瓶子里相撞,认为那是热闹好玩的,充满了少年的童稚和好奇之心。成年后的“我”回望童年往事,感受到萤火虫在瓶中受伤的疼痛,对萤火虫饱含同情和怜惜。双重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自我反思。
20.(3分)作者儿时对萤火虫的回忆,饱含着他对“生命”的思考。请参考链接资料,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阅读经验,探究该如何对待“生命”。
链接资料 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认为,土壤、水、动物、植物等都是平等成员,共同组成了“土地共同体”;人必须改变他们征服者的面貌,认识到自己不过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成员和公民。
儿时“我”喜欢追逐萤火虫,它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然而“我”和小伙伴却在玩耍中一次次伤害它们。雪儿为可怜受伤的萤火虫落泪,将它们捉了就放,并将对父亲的思念深深寄托其中,可见她对萤火虫的爱护和尊重。萤火虫虽然细弱,但也是“土地共同体”的一员,我们应该以看待个体生命的态度,平等对待它们、尊重它们。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选段一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孔子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选自《经典常谈·〈诗经〉第四》,有删改)
选段二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做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
(选自《经典常谈·诸子第十》,有删改)
选段三 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做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做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
(选自《经典常谈·诗第十二》,有删改)
21.(2分)有位同学想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价值,请你从下列选项中,推荐最适合的一项(B)
A.《辞赋第十一》 B.《诗第十二》 C.《〈诗经〉第四》 D.《诸子第十》
【解析】B.《诗第十二》主要介绍了诗的来源、发展、变化、派别、成因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及作品。根据选段三“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可知,这里节选了对杜甫诗歌的介绍。故想了解诗歌的发展和文化价值,应选这篇。
22.(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选段一中,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B.选段一中“重叠”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的原因是字数的均齐和韵脚的协调。
C.选段二中,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并将自己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D.选段三中朱自清认为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因为他的诗歌给诗创造了新的境界,引发后代诗人竞相效仿,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解析】C.孔子确实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但《论语》并非他亲自整理编成的,而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因此,选项中“将自己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表述错误。
23.(2分)选段一中“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实现的?请联系所学《诗经》中的《蒹葭》,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示例:《蒹葭》中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反复渲染追寻道路的曲折绵长,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显抒情主人公执着的精神。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形成了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情感逐层加深、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24.(2分)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以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① 为人做事要不忘初心,善始善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② 用别人的经验来提高自己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在学校开展的“美食美厨”劳动实践活动中,你的菜品获得了大家的好评。请你写一段说明性文字详细介绍该菜品的制作过程。(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简明,至少使用一种说明方法,120字左右)
示例:我制作的菜品是梅菜扣肉。先将五花肉放在油锅中煎炸,再将红润的糖色均匀地涂在五花肉皮上,接着下锅油炸,表皮变得酥脆又金灿。再将五花肉切片,加上豆豉,上铺梅菜段,倒入原汤蒸透。成菜后,肉烂味香,吃起来咸中略带甜味,肥而不腻。
任务二:请发挥联想、想象,写4—5行诗,向【诗歌创作】栏目投稿。
诗意字词库: 落叶、田野、果实、太阳 柔软、橘黄、绚烂…… 【供你参考】 芦苇在风里交头接耳 落叶向枝头潇洒告别 夕阳懒懒的 看几道短短的弧线飞过天空 是我在放飞梦想
提示:根据你要表达的情感选择一个或多个意象;适当运用写诗技巧表达情思;注意言简意丰。
示例:落叶舞田野间,橘黄果实挂满巅。太阳温柔洒光芒,绚烂色彩映天边,柔软时光梦里延。
26.(50分)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或许有一本书,叩开了你的心门;或许有一本书,点亮了你的智慧;或许有一本书,助力了你的成长。以“我与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读书能催人奋进,读书能启迪哲思。请将“来自书的 ”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书,引发了你哪些联想?激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未来,书又会是什么样式?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2张PPT)
统编版八下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下语文第2单元测试01
范围:第2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小雨和小雯设计了一些语文小活动,请你来参加。
1.(2分)下面是小雨做的字音字形梳理记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注意纠正形声字的误读,比如:“狩(shòu)猎”不应读成“狩(shǒu)猎”,“帷幕(mù)”不应读成“帷幕(mò)”。
B.注意纠正多音字的误读,比如:“草长(zhǎnɡ)莺飞”不应读成“草长(chánɡ)莺飞”,“风雪载(zǎi)途”不应读成“风雪载(zài)途”。
C.注意纠正音同或形近造成的误写,比如:“彗星”不能写成“慧星”,“迁徙”不能写成“迁徒”。
D.注意纠正成语字形的误写,比如:“消声匿迹”应写成“销声匿迹”,“海枯石滥”应写成“海枯石烂”。
B
【解析】B.“风雪载途”的意思是: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为动词,读“zài”,意思是“满”。
2.(2分)班级开展“认识四季”主题学习活动,小雯创制了一张词义溯源和节气寓意表,请帮她完成①②处。
节气 字源字义 寓意
立春 立, 造字本义是表示一个人站在地上, 后引申出“开端、创立”的意思 寓示春天的开始
秋分 分, 造字本义是由一把“刀”将相背的两个方向平均分开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至 至, 造字本义是鸟从高处飞落到地面, 后引申出②______的意思(备选词义:A.到达 B.极、最) 寓示着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
寓示这一天昼夜长度平分
B
3.(2分)自古以来,人们就从大自然中汲取精神力量,在自然中寄托自己的情思。中国古代诗文中的自然意象传达作者独特的情怀,往往具有独特的意蕴。小雨搜集了一副对联,但词序已经弄乱了,请你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写在空格处,将对联补充完整。
①夏雨 ②蕊上 ③入 ④声中 ⑤寻 ⑥寒梅
上联:秋从________________
下联:春在________________
①④③
⑥②⑤
4.(3分)学校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校园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活动后,小雯撰写了活动感言,下面是其中一部分,请你帮助她修改和补充。
【甲】在这次参观学习活动中让我们受益匪浅,大大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乙】我们感叹创新的无穷力量,拥抱便捷的科技生活,憧憬未来无限。【丙】吾辈少年,应树立起“科技强国,必定有我。”的坚定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为未来奠基!
①【甲】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______________。
②【乙】画线句有一处跟其他句式不一致,请修改:“未来无限”改为_______________。
③【丙】画线句标点符号有误,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删去“在”
“无限的未来”
删去“必定有我”后面的句号
5.(8分)小雨在“分门别类辑名句”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在《关雎》中,我们见证了河边“①__________,君子好逑”的美好爱情;在《蒹葭》中,我们体会了追求伊人“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的道路之难。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我们感受了“④____
_____,落英缤纷”的自然之美,惊叹“黄发垂髫,⑤____________”的岁月静好;
窈窕淑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鲜美
并怡然自乐
芳草
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我们理解了那份“⑥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朋友之间跨越空间的友谊;在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我们领略了洞庭湖“⑦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的雄伟气势。
海内存知己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6.(3分)班级开展“低碳生活你我践行”综合实践活动,小雯为制作海报搜集了下面两张图片。作为海报设计者,你将选用哪一张图片?请说说你的想法。要求:①说明构图要素及寓意;②80字左右。
图一 图二
示例一:我选图一。图中主体部分为一个人骑自行车出行,下面是一片绿叶,图下方有“绿色出行 让你我共行”的文字。寓意着低碳出行从骑自行车开始,从你我做起。这幅图契合宣传活动主题。
示例二:我选图二。构图由两只手、一株幼苗、两个圆三种主要元素组成,画面美观和谐。寓意低碳行动需要大家同心协力,呵护绿色,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这幅图契合宣传活动主题。
图一 图二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菊 花
元 稹
秋丛①绕舍似陶家②,
遍绕篱边日渐斜③。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④无花。
【注释】①秋丛:指丛丛秋菊。②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③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④更(ɡènɡ):再。
这首咏菊诗,别出新意地道出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7.(2分)批注一:第一、二句中,第一个“绕”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景象,第二个“绕”描述了诗人赏菊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8.(2分)批注二: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表达对菊花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赞美。
菊花满院盛开(环绕房屋)
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历尽风霜而后凋
的坚贞品格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①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③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A)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B)。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C)。
(选自柳宗元《石涧记》,有删改)
【注释】①亘:横贯。②阃(kǔn)奥:指内室深处。③揭(qì):把衣服拎起来。跣(xiǎn):光着脚。
9.(4分)请参照“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石渠之事既穷 课内迁移法(既出,得其船) (1)________
民又桥焉 词类活用(处处志之) (2)________
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查阅字典法(①用网捕捉。②排列。③收罗,收集) (3)______(填序号)
悄怆幽邃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句) (4)______
已经
架桥
②
深
10.(2分)请将“也”“耶”“焉”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 B.( ) C.( )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其水之大 倍石渠三之一 亘石为底。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若床若堂,若陈筵席。
耶
焉
也
/
/
(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有的像筵席上摆满菜肴。
13.(4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提示完成“游记写作探究”。
(1)【甲】文中“如鸣珮环”和【乙】文中“____________”都用比喻写出了水声的__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选自《永州八记》。两段文字为读者展现美丽画卷的同时,又让人感受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复杂情感。
响若操琴
悦耳动听
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
【乙文参考译文】
发现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北坡,老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桥下的水流很大,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巨大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边。(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有的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屋。水流平铺在石上,流动之时像织锦的花纹,流水的声音像有人在弹琴。把衣服拎起来,光着脚而往,折断竹箭,扫除陈叶,除去腐朽的树木,清出一块可排放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
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都在交椅的下面了;而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了。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雾凇之美在何处
辛 欣
①近期,大面积雾凇景观亮相吉林,引来游人观赏。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或水汽直接凝华在植物或其他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雾凇不仅是一种气候奇观,还有净化空气、指示环境等生态功能。
②基于雾凇的结构和形成条件,可分为粒状雾凇和晶状雾凇。粒状雾凇也称为硬凇,是气温在零下8摄氏度至零下2摄氏度、有雾有风的条件下,过冷却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结构较为紧密;晶状雾凇也称为软凇,大部分出现在气温低于零下15摄氏度、有雾无风或弱风条件下,由雾滴蒸发时产生水汽凝华而形成,结构疏松、密度较小。
③雾凇都在什么时候出现?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赋予了雾凇独特的时空分布特征。春季、秋季也会有雾凇出现,但在冬季形成的概率最大,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特别是在1月雾凇最多。
④由于雾凇在低温环境下形成,因此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部、贵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原地区较常见。在高原、山区出现的雾凇,多属于粒状雾凇,如安徽黄山、河南嵩山、陕西华山。在北方平原地区出现的雾凇,多属于晶状雾凇,如吉林雾凇、库尔滨雾凇等,其中以吉林雾凇最为著名。
⑤吉林雾凇为什么出名?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吉林雾凇持续时间长、厚度大、出现频率高,可从12月下旬持续到次年2月底,吉林雾凇出现的持续时间比其他地方的同类雾凇持续时间长,一年最多可出现60余次。
⑥在吉林市,冬季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天数长达60至70天,而穿城而过的松花江水却可以奔流不息。松花湖表面结出的冰面能厚达1米,这个天然的隔温层使冰层下湖底的水温保持在4摄氏度,与地面温差达到30摄氏度左右。当4摄氏度的水从湖底流出闸门,通过水电站发电机组后温度升高,江水载着巨大热能顺流而下,接触到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环境,温差使江水产生雾气。在吉林市,深夜的雾气在沿江两岸的树木和草丛间凝华,一层层“白霜”包裹植物体,形成厚度最大、密度最小和结构最疏松的雾凇品种——毛茸形晶状雾凇。随着太阳升起,雾凇在清晨慢慢融化或坠落。
⑦雾凇绽放,带来的不只有美景,还有净化效应。雾凇在最初形成阶段可吸附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沉降到大地、降低其浓度,直接净化空气;雾凇具有浓厚的松散孔隙结构,内部连通性佳的空隙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容纳大量音波;此外,雾凇形成时还伴随着负氧离子的增加,这就回答了为什么雾凇出现的地方,总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⑧雾凇,是大自然的不经意之作。作为生态环境的一分子,它的出现已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和表征,是我们应保护的对象之一。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2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雾凇在冬季形成的概率最大,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特别是在1月雾凇最多。
B.雾凇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部、贵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原地区较常见,而其他地方是没有这种奇观的。
C.吉林雾凇出名的原因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吉林雾凇持续时间长、厚度大、出现频率高。
D.雾凇出现的地方,总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不仅是因为雾凇可以净化空气,而且是因为雾凇形成时还伴随着负氧离子的增加。
【解析】B.由第④段可知,雾凇“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部、贵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原地区较常见”,但不代表其他地方没有。
B
15.(2分)第⑧段加点的词语“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作为生态环境的一分子,它的出现已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和表征,是我们应保护的对象之一。
不能删去,因为“之一”表明我们应保护的自然景观对象有很多,而雾凇只是其中的一个,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6.(3分)结合全文内容,谈谈雾凇美在何处。
①雾凇绽放,带来美景;②有净化空气的效应;③是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和
表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草木萤火
简 默
①果真是一只萤火虫。快30年了,我万万不敢相信,也真的想不到,会在北方的角落,与它猝然遭遇。我相信,这只萤火虫,就是我童年的那只。从黔南到鲁南,穿过30多年的漫漫时光,提着小小灯笼在前引路,逗我重返那些住在露珠里的瞬间。
②小时候,在黔南山区,每到盛夏的夜晚,天与地一统在动与静之中,各种虫子贴近草儿根部,青蛙匍匐在大地的末梢神经上,都叫出了内心的声音。粉似的稻花簌簌飘落了,淡淡的香气若有若无。萤火虫像被一只看不见的大手一下子扬起撒向了空中,那样子就像撒了一把种子,却是会发酵与裂变的种子,一霎间布满了天空,再也不肯落下,静静地忽明忽暗。从大地往天空嘈杂与喧闹渐渐升腾,接近萤火虫,穿过萤火绿莹莹的云层,等到了星星的眠床四周,便只有最深的寂静无声了。
③出了门,楼与楼之间,是一长溜儿空旷地儿。一只萤火虫飞舞在我们头顶,贪玩的它似乎掉队了,我们争先恐后地想扑下它,但它飞得太高了,即使我们跳起来,也够不到它微弱的光芒。这让我们怀疑它不是一只真正的萤火虫,而是一颗离我们最近的星星。仿佛奉了某个神谕,它掉转了头,一闪一闪地引领着我们,沿着高高的围墙,向着乡间小路、稻田、鱼塘跑去,不知不觉上了山。无数萤火虫上上下下,明明灭灭,织成了网,汇作了海,与星星遥相呼应。这是别样的银河,远离了天空,靠近了大地,甚至沾染了人间的烟火气,就像我们触手可及的清欢。
④我们扬手拍下了一只,或带着长长的茎采一朵南瓜叶,仔细地踢去茎上缠绵的表皮,露出翠绿透明的胴体,将萤火虫放了进去。它在这狭窄细长的空间里,张翅乱飞,跌跌撞撞,有点不知所措,被我们攥着举着、相互追逐,或将它放进透明的宽口罐头瓶、紧口的酒瓶里,小心地捧在手上,引诱其他萤火虫。数不清的萤火虫像朝圣似的环绕瓶子和人飞舞,越来越多,稳稳站立的人好似一根圆柱,萤火虫俏皮地绕“柱”捉迷藏,我藏你追,你追我赶,有的撞到眉毛和眼睛上,是一次浪漫的小小的失事,那情形热闹、壮观极了。
⑤更有残忍的孩子,捉得萤火虫摔到脚下的水泥地上,穿着布鞋去碾,边碾边划着走,一条亮晶晶的荧光赫然一闪,倏忽又熄灭在了黑暗中。
⑥这类残忍的事儿我也干过不少,现在寻觅这样做的动机,除了好玩就是好奇。想起那些无端丧生在我脚下的宠儿,真是罪过。
⑦每逢碰到这情形,雪儿总在一旁暗自落泪。这个被父母双双健在的我们追撵着喊作“缺爹的”女孩儿,整日低垂着眼眉,看上去落寞寡欢,我们真的没意识到这玩笑似的称呼,对痛失了温暖慈爱的另一半的她,有着怎样一种痛彻骨髓的伤害,仿佛这是我们赖以炫耀与骄傲的资本和优势。
她一个人是那么孤单,悄悄地徘徊在我们的热闹之外,她不敢上前制止我们,又忍不住可怜这些虫儿,就躲在不远处簌簌地掉眼泪。她也爱捉萤火虫,但捉了就放。她最爱的是一只一只捉了,松松地攥了手掌,像攥了一个随时可能泄露的秘密,猛地一张开,萤火虫纷纷振翅逃了出来。重新获得的自由让它们兴奋而意外,犹如最细微的烟火屑在空中。雪儿双手像两片芽瓣托着腮儿,注视它们漫天飞舞,一直飞到父亲身旁。她的父亲永远躺在了一堆冰冷的土堆里。
⑧对我们来说,萤火虫属于没有尽头的快乐,而对与我们同龄的雪儿,它却是绵绵无尽忧伤的源头。在夜来香如梦缓缓流淌的气息中,它携着她的思念与心愿飞升到了遥远的天堂,照亮了她父亲在黑暗中的每一个瞬间。
⑨记得我查过书,说萤火虫的幼虫多住在潮湿的草丛中,渴饮露珠与雨水,沐浴草儿多汁的眼神,古人甚至认为它是腐草变的。这个想法有点美丽。飞翔的萤火虫最终是要敛翅歇脚的,大地是它最后的家,只有草木才是托举它的葱茏眠床。我相信这只叫萤火虫的虫,是草木变的,夏天一到它就点燃了萤火,照耀了我们孤独的童年。
(选自《路上的他们》,有删改)
17.(3分)梳理文章脉络,按要求填写下表。
时光路 情节脉络 内心情感
近30年后 “我”重见萤火虫 ①________
儿时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奋、好奇
雪儿为萤火虫落泪、捉放萤火虫 ③_____________
惊喜
“我”和伙伴扑打萤火虫
忧伤、思念
18.(3分)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
A.这是别样的银河,远离了天空,靠近了大地,甚至沾染了人间的烟火气,就像我们触手可及的清欢。
B.她最爱的是一只一只捉了,松松地攥了手掌,像攥了一个随时可能泄露的秘密,猛地一张开,萤火虫纷纷振翅逃了出来。
示例一:A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萤火虫在空中上下明灭闪烁的美丽场景,表现出萤火虫带给“我们”的童年无限的欢乐。 示例二:B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雪儿捉萤火虫时的细心,体现出她对萤火虫的珍惜和爱护。
19.(3分)作者回望往事,从不同的视角追忆与萤火虫相伴的生活点滴。请结合具体内容从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加以分析,并说说视角转换的妙处。
作者写儿时抓住萤火虫的场景,儿时的“我”看到萤火虫在瓶子里相撞,认为那是热闹好玩的,充满了少年的童稚和好奇之心。成年后的“我”回望童年往事,感受到萤火虫在瓶中受伤的疼痛,对萤火虫饱含同情和怜惜。双重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自我反思。
20.(3分)作者儿时对萤火虫的回忆,饱含着他对“生命”的思考。请参考链接资料,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阅读经验,探究该如何对待“生命”。
链接资料 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认为,土壤、水、动物、植物等都是平等成员,共同组成了“土地共同体”;人必须改变他们征服者的面貌,认识到自己不过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成员和公民。
儿时“我”喜欢追逐萤火虫,它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然而“我”和小伙伴却在玩耍中一次次伤害它们。雪儿为可怜受伤的萤火虫落泪,将它们捉了就放,并将对父亲的思念深深寄托其中,可见她对萤火虫的爱护和尊重。萤火虫虽然细弱,但也是“土地共同体”的一员,我们应该以看待个体生命的态度,平等对待它们、尊重它们。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选段一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孔子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选自《经典常谈·〈诗经〉第四》,有删改)
选段二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做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
(选自《经典常谈·诸子第十》,有删改)
选段三 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做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做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
(选自《经典常谈·诗第十二》,有删改)
21.(2分)有位同学想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价值,请你从下列选项中,推荐最适合的一项( )
A.《辞赋第十一》 B.《诗第十二》 C.《〈诗经〉第四》 D.《诸子第十》
【解析】B.《诗第十二》主要介绍了诗的来源、发展、变化、派别、成因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及作品。根据选段三“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可知,这里节选了对杜甫诗歌的介绍。故想了解诗歌的发展和文化价值,应选这篇。
B
22.(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一中,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B.选段一中“重叠”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的原因是字数的均齐和韵脚的协调。
C.选段二中,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并将自己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D.选段三中朱自清认为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因为他的诗歌给诗创造了新的境界,引发后代诗人竞相效仿,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C
【解析】C.孔子确实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但《论语》并非他亲自整理编成的,而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因此,选项中“将自己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表述错误。
23.(2分)选段一中“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实现的?请联系所学《诗经》中的《蒹葭》,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示例:《蒹葭》中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反复渲染追寻道路的曲折绵长,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显抒情主人公执着的精神。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形成了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情感逐层加深、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24.(2分)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以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人做事要不忘初心,善始
用别人的经验来提高自己
善终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在学校开展的“美食美厨”劳动实践活动中,你的菜品获得了大家的好评。请你写一段说明性文字详细介绍该菜品的制作过程。(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简明,至少使用一种说明方法,120字左右)
示例:我制作的菜品是梅菜扣肉。先将五花肉放在油锅中煎炸,再将红润的糖色均匀地涂在五花肉皮上,接着下锅油炸,表皮变得酥脆又金灿。再将五花肉切片,加上豆豉,上铺梅菜段,倒入原汤蒸透。成菜后,肉烂味香,吃起来咸中略带甜味,肥而不腻。
任务二:请发挥联想、想象,写4—5行诗,向【诗歌创作】栏目投稿。
诗意字词库: 落叶、田野、果实、太阳 柔软、橘黄、绚烂…… 【供你参考】
芦苇在风里交头接耳
落叶向枝头潇洒告别
夕阳懒懒的
看几道短短的弧线飞过天空
是我在放飞梦想
提示:根据你要表达的情感选择一个或多个意象;适当运用写诗技巧表达情思;注意言简意丰。
示例:落叶舞田野间,橘黄果实挂满巅。太阳温柔洒光芒,绚烂色彩映天边,柔软时光梦里延。
26.(50分)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或许有一本书,叩开了你的心门;或许有一本书,点亮了你的智慧;或许有一本书,助力了你的成长。以“我与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读书能催人奋进,读书能启迪哲思。请将“来自书的______”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书,引发了你哪些联想?激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未来,书又会是什么样式?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