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1 17:20:54

文档简介

5 大自然的语言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物候知识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学了本课,八(2)班举办了“探究物候”的专题学习活动。活动中,一位同学收集到《大自然的语言》部分内容及其评价文段,请你仔细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  )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乙】
  此文最大的特色是以引人入胜的笔法,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概述中外物候知识的发展和应用,尊重自然,为人类造福。文章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诗一般的境界,四季变换,气象万千,有如在放映一幕幕彩色纪录片,使读者竟忘了是在读一篇科普著作。[①]作者笔下的景物,随物赋形,情态逼真。而且,还各具眉眼,别有感情。杏花解意会传语,桃花多情能暗示,布谷鸟还会纵情歌唱……[②]通过这些自然现象的描写,使读者明白抽象的科学道理。写草木荣枯、候鸟往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些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写花的传语、鸟的歌唱也只是为了说明劳动人民发现自然现象与农事安排的某些联系。[③]作者借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物候”这个概念,阐明“物候学”的研究目的。这样,读者对“物候学”这门科学的范围、性质、任务就豁然明白了。[④]作者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落笔到与农事安排的关系上,又从物候现象写到由此发展起来的物候学,这种由浅入深、层层深化的剥笋式的开头是处心积虑的结晶。
1.请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八个字正确、规范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2.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及括号里应填写词语的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翩然piān  簌簌sù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B.翩然piānɡ 簌簌sù 消声匿迹 风雪裁途
C.翩然piānɡ 簌簌shù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D.翩然piān 簌簌shù 消声匿迹 风雪裁途
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文最大的特色是以引人入胜的笔法,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概述中外物候知识的发展和应用。
B.文章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诗一般的境界,四季变换,气象万千,有如在放映一幕幕彩色纪录片。
C.写草木荣枯、候鸟往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些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D.这种由浅入深、层层深化的剥笋式的开头是处心积虑的结晶。
4.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B.作者笔下的景物,随物赋形,情态逼真。
C.通过这些自然现象的描写,使读者明白抽象的科学道理。
D.读者对“物候学”这门科学的范围、性质、任务就豁然明白了。
5.“然而这究竟不是散文”这句话放在文中哪处最合适(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6.【诗歌探究】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7.人类与自然水乳交融,同呼吸,共奋斗。下图是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面向社会发布的一张公益宣传海报,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表达的“美丽中国”,50字左右。
8.教材变式 阅读课文第1-3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9.教材变式 文章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为什么要先说纬度的差异,再说经度、高下的差异,最后说古今的差异?请从说明顺序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10.教材变式 根据括号里的提示,按要求回答问题。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结合加点词语,说说本文语言特点)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说说理由)
植物也有语言
①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
②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旱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是因为植物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
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到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
④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极,电极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
⑤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植物的这一特性,人们便可知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材料一:
清明有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三候虹始见。”意思是说,初候梧桐开花,5天后田鼠变成鹌鹑之类的小鸟,再过5天,天空出现彩虹。
(选自《百科知识》)
材料二: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11.文章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
  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1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
14.劳动人民在总结“物候”时关注了哪几类物象?人们总结“物候”有什么作用?请根据选文的内容和材料一、材料二作答。5 大自然的语言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物候知识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学了本课,八(2)班举办了“探究物候”的专题学习活动。活动中,一位同学收集到《大自然的语言》部分内容及其评价文段,请你仔细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  )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乙】
  此文最大的特色是以引人入胜的笔法,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概述中外物候知识的发展和应用,尊重自然,为人类造福。文章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诗一般的境界,四季变换,气象万千,有如在放映一幕幕彩色纪录片,使读者竟忘了是在读一篇科普著作。[①]作者笔下的景物,随物赋形,情态逼真。而且,还各具眉眼,别有感情。杏花解意会传语,桃花多情能暗示,布谷鸟还会纵情歌唱……[②]通过这些自然现象的描写,使读者明白抽象的科学道理。写草木荣枯、候鸟往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些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写花的传语、鸟的歌唱也只是为了说明劳动人民发现自然现象与农事安排的某些联系。[③]作者借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物候”这个概念,阐明“物候学”的研究目的。这样,读者对“物候学”这门科学的范围、性质、任务就豁然明白了。[④]作者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落笔到与农事安排的关系上,又从物候现象写到由此发展起来的物候学,这种由浅入深、层层深化的剥笋式的开头是处心积虑的结晶。
1.请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八个字正确、规范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花 香 鸟 语 草 长 莺 飞

2.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及括号里应填写词语的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 )
A.翩然piān  簌簌sù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B.翩然piānɡ 簌簌sù 消声匿迹 风雪裁途
C.翩然piānɡ 簌簌shù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D.翩然piān 簌簌shù 消声匿迹 风雪裁途
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此文最大的特色是以引人入胜的笔法,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概述中外物候知识的发展和应用。
B.文章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诗一般的境界,四季变换,气象万千,有如在放映一幕幕彩色纪录片。
C.写草木荣枯、候鸟往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些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D.这种由浅入深、层层深化的剥笋式的开头是处心积虑的结晶。
4.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B.作者笔下的景物,随物赋形,情态逼真。
C.通过这些自然现象的描写,使读者明白抽象的科学道理。
D.读者对“物候学”这门科学的范围、性质、任务就豁然明白了。
5.“然而这究竟不是散文”这句话放在文中哪处最合适( B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6.【诗歌探究】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A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地势高低有关系。 
7.人类与自然水乳交融,同呼吸,共奋斗。下图是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面向社会发布的一张公益宣传海报,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表达的“美丽中国”,50字左右。
 示例:绿树掩映的城市,碧水环绕的田野;头顶,晴空如洗,白云似梦;身边,鸟语如歌,鲜花似锦。美丽中国,令人心驰神往。 
8.教材变式 阅读课文第1-3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9.教材变式 文章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为什么要先说纬度的差异,再说经度、高下的差异,最后说古今的差异?请从说明顺序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文章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所以先说;经度影响次之,放到第二位;高下差异影响又次之,放到第三位;古今的差异影响最小,所以最后说。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是时间因素。这是按照逻辑顺序安排的,条理清晰。 
10.教材变式 根据括号里的提示,按要求回答问题。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结合加点词语,说说本文语言特点)
 “传语”“暗示”“唱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杏花、桃花、布谷鸟人格化,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这些物候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体现了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说说理由)
 不能删去。“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与实际情况不符。“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植物也有语言
①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
②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旱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是因为植物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
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到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
④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极,电极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
⑤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植物的这一特性,人们便可知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材料一:
清明有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三候虹始见。”意思是说,初候梧桐开花,5天后田鼠变成鹌鹑之类的小鸟,再过5天,天空出现彩虹。
(选自《百科知识》)
材料二: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11.文章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植物是有语言的。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
  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不能去掉。“往往”是常常、一般的意思,在这里准确说明了植物发声与环境变化的密切关系,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
 植物“语言”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植物也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同植物能发出不同的“语言”。 
14.劳动人民在总结“物候”时关注了哪几类物象?人们总结“物候”有什么作用?请根据选文的内容和材料一、材料二作答。
 古代劳动人民在总结“物候”时,关注了动物、植物、非生物(如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化等)这三类物象。作用:人们总结“物候”,有利于指导农事,还可以帮助人们安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