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桃花源记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落英缤( )纷”,不由让人暗暗感叹桃林的美丽,如果能一饱眼福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渔人向前探去,一幅幅如画的田园生活展示在眼前:“ 土地平kuànɡ( ),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源中的人“黄发垂tiáo( ),并yí( )然自乐”。渔人离开,源中的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当然,渔人没有信守承诺,可在他寻找时却“遂迷”。后来刘子骥( )也寻桃花源,但“寻病终”。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缤( bīn )纷 俨( yǎn )然 刘子骥( jì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土地平kuànɡ( 旷 ) 黄发垂tiáo( 髫 )
yí( 怡 )然自乐
(3)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感叹”是动词,“是”是名词,“多么”是副词。
B.“渔人向前探去,一幅幅如画的田园生活展示在眼前”一句中,“展示”一词不恰当,应改为“展现”。
C.“芳草鲜美”是主谓短语,“黄发垂tiáo”是并列短语。
D.画线句中引号后面的句号应在引号内。
2.教材变式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D )
A.欲穷其林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B.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C.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遂与外人间隔 后遂无问津者
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村中人)率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是东晋诗人。
B.“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都是帝王的年号。
C.“黄发垂髫”指的是老人和小孩,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世外桃源、豁然开朗、落英缤纷、怡然自乐”这些成语都出自《桃花源记》。
7.默写。
(1)(2024·苏州中考)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2)《桃花源记》中“ 便要还家 , 设酒杀鸡作食 ”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两句描写了桃花源人的淳朴、好客。
(3)《桃花源记》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交代了桃花源人的来历。
(4)本文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
(5)(2024·烟台中考)我还从“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中体会到坚贞不屈的精神,从“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看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文学体验 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示例:专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菊花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有小组要研究有关陶渊明的典故,以下典故与陶渊明有关的是( C )
A.安得广厦千万间
B.不食嗟来之食
C.不为五斗米折腰
D.负荆请罪
(3)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 东篱采菊(或园田种豆) , 悠然见南山(或带月荷锄归)
9.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桃花林美景有何作用?
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10.教材变式 这篇课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寄托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11.教材变式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此”包含渔人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所经历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12.渔人“处处志之”却依旧“遂迷,不复得路”,暗示了什么?作者描绘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美好的社会,其意图是什么?
暗示了桃花源并不存在。意图:一是表达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二是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三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一)(2024·重庆中考改编)
【甲】《桃花源记》
【乙】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①自得。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②。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③而去之。
执事者闻之,以(渊明)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④至,县吏请曰:“应束带⑤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⑥去职,赋《归去来》。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⑦。时年六十三。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
【注】①任真:任性率真。②祭酒:官职名。③麾:同“挥”,挥手。④督邮:官职名。有说此督邮品行低劣,陶渊明鄙视其人。⑤束带:此处指装束整齐,穿着官服。⑥绶:丝带,常用于拴玉和印。⑦会卒:恰巧去世。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亲自耕种,自食其力,也因此患病。
1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甲文思路明晰,先写桃花源景物,接着交代桃源人来此的原因,最后写桃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
B.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设酒杀鸡作食”等句,描绘出桃源人丰衣足食、自在安适的生活场景。
C.根据乙文“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可见:陶渊明委婉拒绝檀道济,是因为其有强烈的自卑心理。
D.乙文檀道济对陶渊明从“往候之”到“麾而去之”,其对陶渊明的态度由最初的尊重变为了鄙视。
15.陶渊明的一生,做官时间短暂,更多的是田园归隐。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分析其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不满黑暗现实,但他也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2)他不能忍受官场的繁文缛节与黑暗污浊;(3)他不满官场束缚和对官场的厌恶,以及本性上向往自由;(4)他对做官没太大兴趣,淡泊名利。
(二)
温州人李庭等,大历①六年,入山斫②。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③。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④,云古莽然之墟⑤,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⑥,三百余家。四面高山,回还深映。有象耕雁耘⑦,人甚知礼。有一老人,为众所服,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⑧贼平未?时政若何?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置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选自顾况《仙游记》,有删改)
【注】①大历:唐代宗李豫的年号。②斫:击,砍。③漈水:水边,瀑布。④瓯闽之间:指温州和福建的交界处。⑤云古莽然之墟:天地间草木茂盛的地方。⑥连栋架险:凌空飞渡的仙居桥。⑦象耕雁耘: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⑧袁晁:唐代宗时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
16.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B.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C.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D.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1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
A.寻声渡水 寻病终
B.三百余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具以实告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为置饮食 不足为外人道也
18.教材链接 《桃花源记》中写渔人离开时,桃花源的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在本文中老人以“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由拒绝了李庭等人想长期居住在那里的请求。这表现出那里的人不希望被外界人所打扰。这寄托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两篇文章都寄托了作者渴望和平、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 9 桃花源记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落英缤( )纷”,不由让人暗暗感叹桃林的美丽,如果能一饱眼福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渔人向前探去,一幅幅如画的田园生活展示在眼前:“ 土地平kuànɡ( ),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源中的人“黄发垂tiáo( ),并yí( )然自乐”。渔人离开,源中的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当然,渔人没有信守承诺,可在他寻找时却“遂迷”。后来刘子骥( )也寻桃花源,但“寻病终”。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缤( )纷 俨( )然 刘子骥(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土地平kuànɡ( ) 黄发垂tiáo( )
yí( )然自乐
(3)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感叹”是动词,“是”是名词,“多么”是副词。
B.“渔人向前探去,一幅幅如画的田园生活展示在眼前”一句中,“展示”一词不恰当,应改为“展现”。
C.“芳草鲜美”是主谓短语,“黄发垂tiáo”是并列短语。
D.画线句中引号后面的句号应在引号内。
2.教材变式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B.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C.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遂与外人间隔 后遂无问津者
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是东晋诗人。
B.“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都是帝王的年号。
C.“黄发垂髫”指的是老人和小孩,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世外桃源、豁然开朗、落英缤纷、怡然自乐”这些成语都出自《桃花源记》。
7.默写。
(1)(2024·苏州中考)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2)《桃花源记》中“ , ”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两句描写了桃花源人的淳朴、好客。
(3)《桃花源记》中“ , ”交代了桃花源人的来历。
(4)本文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句子是: , 。
(5)(2024·烟台中考)我还从“粉骨碎身浑不怕, ”(《石灰吟》)中体会到坚贞不屈的精神,从“ ,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看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文学体验 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有小组要研究有关陶渊明的典故,以下典故与陶渊明有关的是( )
A.安得广厦千万间
B.不食嗟来之食
C.不为五斗米折腰
D.负荆请罪
(3)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 ,
9.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桃花林美景有何作用?
10.教材变式 这篇课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11.教材变式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12.渔人“处处志之”却依旧“遂迷,不复得路”,暗示了什么?作者描绘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美好的社会,其意图是什么?
(一)(2024·重庆中考改编)
【甲】《桃花源记》
【乙】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①自得。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②。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③而去之。
执事者闻之,以(渊明)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④至,县吏请曰:“应束带⑤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⑥去职,赋《归去来》。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⑦。时年六十三。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
【注】①任真:任性率真。②祭酒:官职名。③麾:同“挥”,挥手。④督邮:官职名。有说此督邮品行低劣,陶渊明鄙视其人。⑤束带:此处指装束整齐,穿着官服。⑥绶:丝带,常用于拴玉和印。⑦会卒:恰巧去世。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1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思路明晰,先写桃花源景物,接着交代桃源人来此的原因,最后写桃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
B.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设酒杀鸡作食”等句,描绘出桃源人丰衣足食、自在安适的生活场景。
C.根据乙文“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可见:陶渊明委婉拒绝檀道济,是因为其有强烈的自卑心理。
D.乙文檀道济对陶渊明从“往候之”到“麾而去之”,其对陶渊明的态度由最初的尊重变为了鄙视。
15.陶渊明的一生,做官时间短暂,更多的是田园归隐。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分析其归隐的原因。
(二)
温州人李庭等,大历①六年,入山斫②。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③。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④,云古莽然之墟⑤,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⑥,三百余家。四面高山,回还深映。有象耕雁耘⑦,人甚知礼。有一老人,为众所服,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⑧贼平未?时政若何?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置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选自顾况《仙游记》,有删改)
【注】①大历:唐代宗李豫的年号。②斫:击,砍。③漈水:水边,瀑布。④瓯闽之间:指温州和福建的交界处。⑤云古莽然之墟:天地间草木茂盛的地方。⑥连栋架险:凌空飞渡的仙居桥。⑦象耕雁耘: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⑧袁晁:唐代宗时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
16.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B.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C.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D.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1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寻声渡水 寻病终
B.三百余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具以实告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为置饮食 不足为外人道也
18.教材链接 《桃花源记》中写渔人离开时,桃花源的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在本文中老人以“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由拒绝了李庭等人想长期居住在那里的请求。这表现出那里的人不希望被外界人所打扰。这寄托作者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