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核舟记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右趾(zhǐ) 罔不(wǎnɡ)
壬戌(rén) 八分有奇(qí)
B.箬篷(ruò) 二黍(shǔ)
诎右臂(qū) 石青糁之(sǎn)
C.虞山(yú) 多髯(rán)
衣褶(zhē) 袒胸露乳(tǎn)
D.舟楫(jí) 蒲葵(pú)
篆章(zhuàn) 矫首昂视(jiāo)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
A.左手倚一衡木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东坡右手执卷端 D.苏、黄共阅一手卷
3.下列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能以径寸之木 以至鸟兽、木石
C.盖大苏泛赤壁云 盖以诱敌
D.石青糁之 能以径寸之木
4.选出下列各句中的“之”词性相同的一项( B )
①能以径寸之木
②箬篷覆之
③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石青糁之
⑤左臂挂念珠倚之
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①④⑥
5.翻译下列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字迹像蚊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
6.用课文语句填空。
“核舟”的主题是 大苏泛赤壁 ,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右边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右边刻字出自《 后赤壁赋 》,左边刻字出自《 赤壁赋 》。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 技亦灵怪矣哉 !
7.传统文化 综合实践。
(1)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央视一经播出即获无数好评,有人推荐王叔远雕刻的“核舟”进入《国家宝藏》节目,你认为合适吗?请依据链接材料和课文《核舟记》简要陈述你的理由。
链接材料:根据我国文物分类标准,只有一级甲等文物才能称其为“国宝”。一件文物究竟是不是一级甲等,首先不是文物价值几何,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有了这一层意义,才能被认定为“国宝”。
示例一:我觉得不合适。因为“核舟”仅仅是一个手艺人的雕刻艺术,不能代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不能称为“国宝”。 示例二:我觉得合适。“核舟”的雕刻技艺精湛,能够见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雕刻技艺发展,同时“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具有文化意味,适合《国家宝藏》的节目形式。
(2)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古诗情感丰富,语言精练,意境深远,生动形象,脍炙人口,灿烂辉煌。了解古诗,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欣赏古诗,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现在班级要开展“古诗苑漫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①为了掀起我校学生收集古诗的热潮,请你写一条宣传标语。
感受经典,传承文化
②活动中,大家分工合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你准备给四个小组分配怎样的任务?
第一组: 收集唐诗精品
第二组:品析名人佳句
第三组:按内容、风格等进行分类
第四组: 收集诗人写诗的故事
8.《核舟记》在介绍核舟时按“ 总-分-总 ”的结构方式行文,体现了 逻辑顺序 。在介绍核舟时先介绍正面,再介绍背面,介绍正面时先后介绍了 船舱 、 船头 、 船尾 ,这体现了 空间顺序 ,具体指 由上到下、由主到次、由中间到两边 的说明顺序。
9.教材变式 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奇巧精湛?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示例:“阅”“执”“抚”“指”“语”等词,刻画了苏、黄两人的动作和神态,突出了他们神情的专注、严肃,关系的密切,描绘了他们相互切磋、谈论的情形。“袒”“露”“视”“诎”“支”“挂”“倚”等一系列动词,描画出一个不拘礼节、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这些都突出雕刻者技艺之奇巧精湛。
10.作者在介绍核舟正面的时候,为什么先写船舱,再写船头和船尾?
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醒目;窗上的对联暗示了核舟的主题;先写船舱,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中对船头三人情态的描写;船头人物较之船尾更重要。
【甲】《核舟记》
【乙】古法,以牛革①为矢服②,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③,附④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⑤声也。
(选自《梦溪笔谈》)
跨学科·数学【丙】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持衣追及与之而还。至家视日四分之三。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几何?答曰:七百八十里。
(选自《九章算术》)
【注】①革:去了毛的兽皮。②矢服:装箭的盛具。③虚:空。④附:贴着,附着。⑤纳:收进。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罔不因势象形 因: 顺着、就着
(2)则皆闻之 闻: 听到
(3)至家视日四分之三 视: 看
12.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B.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C.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D.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贻余核舟一。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2)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主人拿上衣服追上,等到还衣服后再返回。
14.甲文中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具体表现在哪里?
用料体积小;所刻的东西多;能够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东西,情态各异。
15.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示例:牛革 11* 核舟记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右趾(zhǐ) 罔不(wǎnɡ)
壬戌(rén) 八分有奇(qí)
B.箬篷(ruò) 二黍(shǔ)
诎右臂(qū) 石青糁之(sǎn)
C.虞山(yú) 多髯(rán)
衣褶(zhē) 袒胸露乳(tǎn)
D.舟楫(jí) 蒲葵(pú)
篆章(zhuàn) 矫首昂视(jiāo)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左手倚一衡木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东坡右手执卷端 D.苏、黄共阅一手卷
3.下列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能以径寸之木 以至鸟兽、木石
C.盖大苏泛赤壁云 盖以诱敌
D.石青糁之 能以径寸之木
4.选出下列各句中的“之”词性相同的一项( )
①能以径寸之木
②箬篷覆之
③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石青糁之
⑤左臂挂念珠倚之
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①④⑥
5.翻译下列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6.用课文语句填空。
“核舟”的主题是 ,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右边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是“ ”。右边刻字出自《 》,左边刻字出自《 》。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 。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 !
7.传统文化 综合实践。
(1)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央视一经播出即获无数好评,有人推荐王叔远雕刻的“核舟”进入《国家宝藏》节目,你认为合适吗?请依据链接材料和课文《核舟记》简要陈述你的理由。
链接材料:根据我国文物分类标准,只有一级甲等文物才能称其为“国宝”。一件文物究竟是不是一级甲等,首先不是文物价值几何,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有了这一层意义,才能被认定为“国宝”。
(2)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古诗情感丰富,语言精练,意境深远,生动形象,脍炙人口,灿烂辉煌。了解古诗,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欣赏古诗,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现在班级要开展“古诗苑漫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①为了掀起我校学生收集古诗的热潮,请你写一条宣传标语。
②活动中,大家分工合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你准备给四个小组分配怎样的任务?
第一组:
第二组:品析名人佳句
第三组:按内容、风格等进行分类
第四组:
8.《核舟记》在介绍核舟时按“ ”的结构方式行文,体现了 。在介绍核舟时先介绍正面,再介绍背面,介绍正面时先后介绍了 、 、 ,这体现了 ,具体指 的说明顺序。
9.教材变式 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奇巧精湛?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10.作者在介绍核舟正面的时候,为什么先写船舱,再写船头和船尾?
【甲】《核舟记》
【乙】古法,以牛革①为矢服②,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③,附④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⑤声也。
(选自《梦溪笔谈》)
跨学科·数学【丙】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持衣追及与之而还。至家视日四分之三。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几何?答曰:七百八十里。
(选自《九章算术》)
【注】①革:去了毛的兽皮。②矢服:装箭的盛具。③虚:空。④附:贴着,附着。⑤纳:收进。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罔不因势象形 因:
(2)则皆闻之 闻:
(3)至家视日四分之三 视:
12.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B.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C.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D.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贻余核舟一。
(2)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14.甲文中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具体表现在哪里?
15.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