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诗经》二首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关雎( )》这首诗写了一位痴情“君子”对一位采荇( )菜的“淑女”的执着追求。全篇以“求”为中心,写作者一见钟情、朝思mù( )想、想象结合三部分。“君子好qiú( )”反映了男子的坦率自然,也使全诗保留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悠哉悠哉,zhǎn( )转反侧”两句反映了求之不得的烦恼。
《蒹葭( )》讲的内容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 )洄从之,路阻且长。溯游从之,wǎn( )在水中央”。我们要去追求这样一个美好的事物,就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与困难,就像诗中所说,“溯洄从之,路阻且长”,只有我们克服困难,就可能成功。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根据拼音写汉字。
(3)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B.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C.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D.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4.对下列句中重点字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朋友”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5.下面诗句没有运用起兴手法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C.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一。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C.《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主要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7.默写。
(1)(2024·兰州中考) ,琴瑟友之。(《诗经·关雎》)
(2)(2024·泸州中考) ,白露未晞。(《诗经·蒹葭》)
(3)(2024·吉林中考)《诗经·蒹葭》中的“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告诉我们追寻美的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
(4)《关雎》中“ , ”已成为人们追求爱情的口头语;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淑女”的句子是“ , ”;表现主人公苦苦思慕采荇菜之女,而又不可得的那种忧伤苦闷的强烈感情的句子是“ ”“ ”;在幻想中得到心上人,想象和她结婚时的热闹情景的句子是“ ”“ ”。
(5)《蒹葭》中描写露浓霜重的秋景的句子是“ , ”。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句子是“ , ”。
8.传统文化 学习完本课后,你班拟开展以“读读《诗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日常运用的成语,有一百多个出自《诗经》。请根据诗句提取成语并解释。
①“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大雅·荡之什》)
成语: 解释:
②“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诗经·郑风·羔裘》)
成语: 解释:
③“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荡之什》)
成语: 解释:
(2)《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已经演化成为名言警句,下面是习近平主席引用过的名句,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诗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典出:《诗经·大雅·荡之什》
释义: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善终。
(3)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喜欢从《诗经》中取名字。请根据下面的诗句说出历史上以此取名的人物与其身份。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孔明:完备周详,庄重而有条不紊。
(一)阅读《关雎》,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即求取,“采”即采摘,“芼”即挑选,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勤劳。
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青年与意中人热恋的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C.本诗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热烈浓郁。
D.本诗运用双声词、叠韵词,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
10.“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哉”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
11.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12.教材变式 诗歌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和主人公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这种时空转换有何作用?
(一)
静① 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②,俟我于城隅③。爱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彤管有炜⑥,说怿⑦女美。
自牧⑧归⑨荑⑩,洵 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①静:贞静,娴静。②姝:美丽。③城隅:城角。④踟蹰:犹豫徘徊。⑤彤管:红色的管子,或谓红色笔管,或谓红色箫笛一类管乐器。⑥炜:红色的光彩。⑦说怿(yuè yì):喜爱。 ⑧牧:野外放牧的地方。⑨归:赠送。⑩荑:初生的细嫩茅草。 洵:诚然,确实。 异:特殊。
13.本诗共三章,第一章从哪几个词中可以看出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
14.“搔首踟蹰”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15.链接教材 这首诗与课文中的两首诗在主题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
桃 夭①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②于归③,宜④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出自《诗经·周南》。②之子:这位姑娘。③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④宜:合适,适宜。⑤蕡(fén):草木果实硕大。⑥蓁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16.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章写的是鲜嫩的桃花初绽,就像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的状态。
B.第三章以累累硕果和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衬托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
C.本诗运用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D.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
17.创新设问 某校八年级(1)班开展《诗经》拓展阅读活动,同学们就其中的《桃夭》进行了以下讨论。请你根据诗意,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新婚的诗。诗中用“灼灼”的桃花起兴,开了后世以鲜花比拟女子的先河。你知道这样的起兴好在哪里吗?
小文:这你可难不倒我,(1)以“桃”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 。
小语:诗中“有蕡其实”的本义是果实饱满繁盛的样子,你知道在诗中它又暗示了什么吗?
小文:(2)写桃实饱满繁盛,又寓意 、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12 《诗经》二首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关雎( jū )》这首诗写了一位痴情“君子”对一位采荇( xìnɡ )菜的“淑女”的执着追求。全篇以“求”为中心,写作者一见钟情、朝思mù( 暮 )想、想象结合三部分。“君子好qiú( 逑 )”反映了男子的坦率自然,也使全诗保留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悠哉悠哉,zhǎn( 辗 )转反侧”两句反映了求之不得的烦恼。
《蒹葭( jiā )》讲的内容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 sù )洄从之,路阻且长。溯游从之,wǎn( 宛 )在水中央”。我们要去追求这样一个美好的事物,就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与困难,就像诗中所说,“溯洄从之,路阻且长”,只有我们克服困难,就可能成功。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根据拼音写汉字。
(3)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把“只有”改为“只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B )
A.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B.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C.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D.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D )
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4.对下列句中重点字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朋友”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5.下面诗句没有运用起兴手法的一项是( C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C.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一。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C.《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主要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7.默写。
(1)(2024·兰州中考)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诗经·关雎》)
(2)(2024·泸州中考)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诗经·蒹葭》)
(3)(2024·吉林中考)《诗经·蒹葭》中的“ 所谓伊人 ,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告诉我们追寻美的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
(4)《关雎》中“ 窈窕淑女 , 君子好逑 ”已成为人们追求爱情的口头语;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淑女”的句子是“ 窈窕淑女 , 寤寐求之 ”;表现主人公苦苦思慕采荇菜之女,而又不可得的那种忧伤苦闷的强烈感情的句子是“ 寤寐思服 ”“ 辗转反侧 ”;在幻想中得到心上人,想象和她结婚时的热闹情景的句子是“ 琴瑟友之 ”“ 钟鼓乐之 ”。
(5)《蒹葭》中描写露浓霜重的秋景的句子是“ 蒹葭苍苍 , 白露为霜 ”。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句子是“ 所谓伊人 , 在水一方 ”。
8.传统文化 学习完本课后,你班拟开展以“读读《诗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日常运用的成语,有一百多个出自《诗经》。请根据诗句提取成语并解释。
①“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大雅·荡之什》)
成语: 兢兢业业 解释: 小心谨慎,认真负责。
②“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诗经·郑风·羔裘》)
成语: 孔武有力 解释: 非常威武有力。
③“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荡之什》)
成语: 投桃报李 解释: 他送给我桃,我拿李子回送他,泛指相互赠答,友好往来。
(2)《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已经演化成为名言警句,下面是习近平主席引用过的名句,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诗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典出:《诗经·大雅·荡之什》
释义: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善终。
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这样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3)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喜欢从《诗经》中取名字。请根据下面的诗句说出历史上以此取名的人物与其身份。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孔明:完备周详,庄重而有条不紊。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一)阅读《关雎》,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流”即求取,“采”即采摘,“芼”即挑选,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勤劳。
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青年与意中人热恋的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C.本诗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热烈浓郁。
D.本诗运用双声词、叠韵词,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
10.“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哉”有什么表达效果?
“悠哉”形容君子长夜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两个“悠哉”着意加重了感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二)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
11.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表现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2.教材变式 诗歌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和主人公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这种时空转换有何作用?
白露“为霜”到“未晞”“未已”,描绘出朝露成霜又融为秋水的过程,暗示了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向前推移,说明主人公追寻时间之长。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构成了空间的变化,形象地描绘出主人公与伊人之间的距离,这距离始终存在,未曾改变。“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则展现了主人公追寻伊人的辛苦与困难重重。白露在变,伊人所在方位在变,踪迹飘忽不定,追寻的过程也充满艰辛,主人公对伊人的思慕与痴情正是通过这些表现了出来。一个执着追求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就展现在我们眼前。
(一)
静① 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②,俟我于城隅③。爱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彤管有炜⑥,说怿⑦女美。
自牧⑧归⑨荑⑩,洵 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①静:贞静,娴静。②姝:美丽。③城隅:城角。④踟蹰:犹豫徘徊。⑤彤管:红色的管子,或谓红色笔管,或谓红色箫笛一类管乐器。⑥炜:红色的光彩。⑦说怿(yuè yì):喜爱。 ⑧牧:野外放牧的地方。⑨归:赠送。⑩荑:初生的细嫩茅草。 洵:诚然,确实。 异:特殊。
13.本诗共三章,第一章从哪几个词中可以看出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
从“静”和“姝”两个词中可以看出。
14.“搔首踟蹰”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焦灼、紧张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15.链接教材 这首诗与课文中的两首诗在主题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都表现了真挚、纯洁的爱情,都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
桃 夭①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②于归③,宜④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出自《诗经·周南》。②之子:这位姑娘。③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④宜:合适,适宜。⑤蕡(fén):草木果实硕大。⑥蓁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16.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第一章写的是鲜嫩的桃花初绽,就像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的状态。
B.第三章以累累硕果和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衬托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
C.本诗运用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D.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
17.创新设问 某校八年级(1)班开展《诗经》拓展阅读活动,同学们就其中的《桃夭》进行了以下讨论。请你根据诗意,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新婚的诗。诗中用“灼灼”的桃花起兴,开了后世以鲜花比拟女子的先河。你知道这样的起兴好在哪里吗?
小文:这你可难不倒我,(1)以“桃”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 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 。
小语:诗中“有蕡其实”的本义是果实饱满繁盛的样子,你知道在诗中它又暗示了什么吗?
小文:(2)写桃实饱满繁盛,又寓意 新娘婚后夫妻和睦 、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