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1 19:48:10

文档简介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生活在当下,应学会格物致知,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用实践发现生活的真相。
一、学习上,怀疑求真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   )中先生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作者获得了《瞭(   )望》周刊授yǔ(   )的特别荣誉奖。在演讲中,丁先生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是一致的。但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   )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tǎo(   )自己,这是由rú(   )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将答案填在文段中的括号里。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加点的词“物体”“制度”“自己”词性相同。
B.“人民大会堂”“现代学术”都是偏正短语,“发表的演讲”也是偏正短语。
C.文段第一句是陈述句。
D.画波浪线句子的主干是“丁先生指出弊病”。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当我置身于人群中的时候,仍然怕羞而且有些不知所措。
B.我们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C.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D.我家的相册中,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的背后蕴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B.这支队伍的主要成员有省里的专家、市里的教研员、优秀的一线教师等组合而成的。
C.一阵清风徐来,月光与树影一起摇曳起来,发出沙沙的声音。
D.他主动参与这次禁毒行动,扫黑除恶,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C.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方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D.日前,教育部、中国残联依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等,制定印发了《视力残疾和听力残疾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办法(试行)》。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王阳明,即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明代哲学家、教育家。
B.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C.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D.议论文的论点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据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而论证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
6.结合语境,仿写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生宛如漫长的河道,终能使细小的水流汇成汹涌的大江; , ;人生宛如柔韧的丝线,终能使平凡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二、生活中,实践求真
7.学完本文后,有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有人不以为然,请你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1)跨学科 【格物致知否】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2)【格物致知真】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时,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观看了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他在亨达利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名学生一起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成功。为此,他和学生们都高兴得不亦乐乎。
8.“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为什么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没有得到大力传扬?
9.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10.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11.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12.这篇演讲词是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
没有“假如”,哪来真知
刘根生
  历史上有“杞人忧天”的故事,用以形容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担心。但从科学角度看,它不仅不是庸人自扰,而且还提出了古代天文学领域的一个大问题——天为何掉不下来?几百年来,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万有引力定律,终于弄清了这个“假如”。由是观之,没有“假如”,何来真知?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说杞人忧天是傻问题的,其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这样做中止了探索和发现。当初,“骨诱导功能”欲把无生命的生物材料变成有生命的组织,被称为“怪异想法”,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没有动摇,潜心探索18年终于修成正果,用新型陶瓷仿制骨头植入人体受损部位,诱导断骨自动生长愈合,被誉为“划时代的医学材料发现”。事实上,“假如”在没有成为真知之前,差不多都是“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人所未见”。
  “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正成为今天不少人的生存状态。忙、急、快、躁的生活节奏,令“异想”“假如”的空气日渐稀薄。“很勤奋,但缺少想法;会考试,但不会提问”,成为不少学生的写照。科研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项目申请也好,立项评审也好,都对“马上成功”更感兴趣。
  今人不愿“杞人忧天”,无非是被眼前利益所困。在科研领域中,片面追求高成功率已是个通病。“假如”有着诸多不确定性,势必有损成功率,加之越是“划时代成果”,越需要长时间沉淀和考验,而当前科技项目周期短,要追赶时间进程,“杞人忧天”只能让位于效率优先。于是,不少研究成果沦为功利主义的衍生品,原始创新越加受阻于科研低端化和山寨化趋势。
  科学研究是探索和创造,失败具有天然合理性,如果怕失败,研究只会原地踏步。当务之急,是从忙、急、快、躁中解脱出来,不被眼前功利所困。当然,“假如”不是主观臆想,而是从实际出发,在归纳和抽象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已知束缚,提出有待验证的问题,然后深入实践中寻求答案,打开另一个新天地。宽容和激励“假如”,应把握好这个基本点,以免伪科学和妄想干扰了真科学探索。
  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得多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求索精神。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都离不开实证,没有实证,就没有科学,“假如”也就毫无意义。法拉第提出“磁能转化为电能”的假设之后,10年间做了无数次实验,才发现和证实了电磁感应背后的规律。有些人或是因为惧怕求证过程耗时费力,或是抵制不住眼前利益的诱惑而放弃学术操守,篡改和修饰数据以证明伪假设,这不仅会大大伤害学术声誉,也为社会埋下了巨大隐患。正因为这样,越要激励“假如”,就越需要严惩造假。
  老子有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处理好“有之之利”和“无之之用”的关系,激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精神,人才的苗子才能在肥沃的土壤里顺利成长为科学巨匠,我们这个科技大国也才能真正崛起为科学强国。
(有删改)
13.链接教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既是文章标题,也是中心论点。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和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
14.文章开头写“杞人忧天”有何作用?
15.文中列举张兴栋和法拉第的例子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
1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17.读完全文,你认为“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有什么联系?试举例阐述。
18.请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写一个作文片段。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生活在当下,应学会格物致知,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用实践发现生活的真相。
一、学习上,怀疑求真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 zhào )中先生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作者获得了《瞭( liào )望》周刊授yǔ( 予 )的特别荣誉奖。在演讲中,丁先生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是一致的。但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 mò )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tǎo( 讨 )自己,这是由rú( 儒 )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将答案填在文段中的括号里。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中加点的词“物体”“制度”“自己”词性相同。
B.“人民大会堂”“现代学术”都是偏正短语,“发表的演讲”也是偏正短语。
C.文段第一句是陈述句。
D.画波浪线句子的主干是“丁先生指出弊病”。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D )
A.当我置身于人群中的时候,仍然怕羞而且有些不知所措。
B.我们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C.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D.我家的相册中,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的背后蕴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B.这支队伍的主要成员有省里的专家、市里的教研员、优秀的一线教师等组合而成的。
C.一阵清风徐来,月光与树影一起摇曳起来,发出沙沙的声音。
D.他主动参与这次禁毒行动,扫黑除恶,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C.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方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D.日前,教育部、中国残联依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等,制定印发了《视力残疾和听力残疾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办法(试行)》。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D )
A.王阳明,即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明代哲学家、教育家。
B.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C.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D.议论文的论点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据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而论证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
6.结合语境,仿写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生宛如漫长的河道,终能使细小的水流汇成汹涌的大江; 人生宛如肥沃的土壤 , 终能使低矮的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人生宛如柔韧的丝线,终能使平凡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二、生活中,实践求真
7.学完本文后,有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有人不以为然,请你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1)跨学科 【格物致知否】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做任何事都不能只谈理论,而不注重实效,要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2)【格物致知真】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时,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观看了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他在亨达利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名学生一起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成功。为此,他和学生们都高兴得不亦乐乎。
 实践出真知,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8.“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为什么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没有得到大力传扬?
 因为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9.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的观点,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的检讨和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10.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11.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对事物有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且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12.这篇演讲词是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
 首先,开头简洁明了地提出问题。其次,引出“格物致知”的观点并解释其含义,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地探察,即实验。再次,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格物致知”,再论述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最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表达良好的愿望。 
没有“假如”,哪来真知
刘根生
  历史上有“杞人忧天”的故事,用以形容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担心。但从科学角度看,它不仅不是庸人自扰,而且还提出了古代天文学领域的一个大问题——天为何掉不下来?几百年来,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万有引力定律,终于弄清了这个“假如”。由是观之,没有“假如”,何来真知?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说杞人忧天是傻问题的,其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这样做中止了探索和发现。当初,“骨诱导功能”欲把无生命的生物材料变成有生命的组织,被称为“怪异想法”,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没有动摇,潜心探索18年终于修成正果,用新型陶瓷仿制骨头植入人体受损部位,诱导断骨自动生长愈合,被誉为“划时代的医学材料发现”。事实上,“假如”在没有成为真知之前,差不多都是“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人所未见”。
  “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正成为今天不少人的生存状态。忙、急、快、躁的生活节奏,令“异想”“假如”的空气日渐稀薄。“很勤奋,但缺少想法;会考试,但不会提问”,成为不少学生的写照。科研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项目申请也好,立项评审也好,都对“马上成功”更感兴趣。
  今人不愿“杞人忧天”,无非是被眼前利益所困。在科研领域中,片面追求高成功率已是个通病。“假如”有着诸多不确定性,势必有损成功率,加之越是“划时代成果”,越需要长时间沉淀和考验,而当前科技项目周期短,要追赶时间进程,“杞人忧天”只能让位于效率优先。于是,不少研究成果沦为功利主义的衍生品,原始创新越加受阻于科研低端化和山寨化趋势。
  科学研究是探索和创造,失败具有天然合理性,如果怕失败,研究只会原地踏步。当务之急,是从忙、急、快、躁中解脱出来,不被眼前功利所困。当然,“假如”不是主观臆想,而是从实际出发,在归纳和抽象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已知束缚,提出有待验证的问题,然后深入实践中寻求答案,打开另一个新天地。宽容和激励“假如”,应把握好这个基本点,以免伪科学和妄想干扰了真科学探索。
  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得多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求索精神。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都离不开实证,没有实证,就没有科学,“假如”也就毫无意义。法拉第提出“磁能转化为电能”的假设之后,10年间做了无数次实验,才发现和证实了电磁感应背后的规律。有些人或是因为惧怕求证过程耗时费力,或是抵制不住眼前利益的诱惑而放弃学术操守,篡改和修饰数据以证明伪假设,这不仅会大大伤害学术声誉,也为社会埋下了巨大隐患。正因为这样,越要激励“假如”,就越需要严惩造假。
  老子有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处理好“有之之利”和“无之之用”的关系,激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精神,人才的苗子才能在肥沃的土壤里顺利成长为科学巨匠,我们这个科技大国也才能真正崛起为科学强国。
(有删改)
13.链接教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既是文章标题,也是中心论点。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和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
 没有“假如”,哪来真知。和课文相同的是,中心论点也是本文的题目。 
14.文章开头写“杞人忧天”有何作用?
 由成语故事开篇,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没有‘假如’,哪来真知”;作为事实论据支撑文章观点。 
15.文中列举张兴栋和法拉第的例子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
 列举张兴栋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假如’在没有成为真知之前,差不多都是‘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人所未见’”。列举法拉第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得多些求索精神”。 
1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示例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空气”比喻创新思维的环境和大胆假设的精神,生动地展现了这种环境和精神像空气一样平常和珍贵。示例二: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异想”“假如”代指创新思维和大胆假设的精神,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简洁。 
17.读完全文,你认为“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有什么联系?试举例阐述。
 示例:“大胆假设”是“小心求证”的前提,“小心求证”是“大胆假设”的保证。法拉第如果不提出“磁能转化为电能”的假设,就不可能有后面的无数次实验;如果没有10年间做的无数次实验,就不会发现和证实电磁感应的规律。可见,“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相辅相应,缺一不可。 
18.请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写一个作文片段。
提示:如何更好地使用道理论证?(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要仔细分析每句名言背后的特殊含意,将其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2)语言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文过多,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3)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需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如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第三段即运用道理论证法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