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壶口瀑布
景与人不可分,让我们来一次美景之旅。
活动一:人在赏景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受大风降温天气的影响,黄河壶口段开始大面积的流凌现象,那互相推搡( sǎnɡ )着的河水shà 霎 时变成了冰凌。②壶口瀑布两岸的岩石和护栏上也开始凝结一排排美丽壮观的冰挂,晶莹剔( tī )透,造型各异,与瀑布中飞舞的彩hónɡ 虹 交相辉映,为冬日的壶口瀑布平添了几分秀色。③许多游客倾听着瀑布欢呼呐喊,瀑布的轰鸣声与游客的欢笑声此起彼伏。
(1)请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填在文段中)
(2)上面文段中,第①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第①句修改意见: “黄河壶口段开始大面积的流凌现象”改为“黄河壶口段开始出现大面积的流凌现象” 。
第③句修改意见: “倾听着”改为“朝着”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B.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非常生气。
C.(河水)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D.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
A.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B.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
C.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D.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活动二:景中文化
4.传统文化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D )
A.梁衡,我国当代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等。
B.玉龙雪山位于云南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内,在丽江市北面15千米,海拔5 596米。
C.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D.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代指国家,“桑梓”代指乡村,“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活动三:礼赞黄河
5.黄河,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骄傲的名字啊!她是中国的象征,是我们永远的母亲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去触摸她那历尽沧桑的面庞,去感受她那博大的胸怀吧!
(1)请给这次活动拟一条主题标语。
示例一:心系黄河,共建家园。示例二:滔滔黄河水,悠悠儿女情。
(2)请你为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至少写出三种)
示例:①举办黄河图片展览;②举行有关黄河的诗歌朗诵会;③开展有关黄河故事的交流会;④举办“我是黄河环保小卫士”演讲比赛;⑤举行有关黄河的知识竞赛。
6.教材变式 请分别用一个字来形容作者所见的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景物特点。
俯视龙槽,龙槽河中带河,可谓 奇 ;仰视上游,河水排排涌来,势如千军,可谓 雄 ;再看龙槽,耳听传言,更觉 险 ;又见彩虹,配以远山雾霭,实在 丽 ;水往两侧流,姿态各异,其美可谓 丰 ;最后看脚下石头,窟窟窍窍,蜂窝杂陈,不可谓不 异 。
7.教材变式 比较壶口瀑布在不同季节时景物特征的异同。
同: 水势都很大、很凶险,都是阳刚的、有力量的、崇高的美。
异: 枯水期的壶口瀑布有了更多样、更丰富的美,比如柔美、静美;同样都险,但雨季的险让人怕,想逃走,枯水季节的险也让人害怕,但不是想逃走的害怕,更多的是一种慨叹。
8.纵观全文,文章绝大部分是围绕着水来写的,而文章的第五段却写脚下的石头,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石头被水凿切来衬托水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力,展现河水真正的力量,为下文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奠定了基础。
9.文中写枯水期的瀑布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采用了定点观察的写法。写枯水期瀑布,作者立足“河心”,视角反复转换,表现出黄河刚柔相济的景物特点。
黄河的重量
徐勋国
①黄陵,去壶口,想看看黄河。
②这一程有160多千米,车行两小时多一点。穿行在黄土高原,远近一个个山坡、一眼眼窑洞闪过。山对山,沟绕山,人隔着山头互相看得见,但要走到一起,得走上大半天。陕北情歌唱得好:“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呀招一招手。”这几句歌词,当是真实情境的写照。
③车驶入蜿蜒的晋陕大峡谷。晋陕大峡谷由北向南,长三十多千米,深二三十米,两壁陡峭,犹如斧劈。深褐的崖壁满是层层叠叠书页一般的横纹,这是一部厚重的天书——大地的历史、岩石的年轮。侧望深壑,五六十米宽,河水清清,缓缓而泻;斜阳穿过山垭,洒落河东,点点金光。
④这是黄河?
⑤这是黄河!
⑥远远看见,两边大山之间,雪白的水柱挟带雨雾直冲云天。那是壶口!
⑦早已从影视里看过无数遍壶口瀑布:奔腾咆哮,浊浪滔天。泥黄、汹涌,已深深嵌在心里。
⑧我们下车,沿岸溯河而上。脚下是一片片浅滩、沙洲,碎石如斗,沟沟坎坎积了一泓泓浑水。右边是深渊,水声隆隆。迎着冲天水柱和阵阵雨雾,我们跳着蹦着,越过巨石,绕过水洼。再往上走,沙洲尽头,壮阔的黄河扑面入怀。
⑨这是壶口,黄河的中游。这里,黄河二百多米宽的河面,像一幅绢帛立轴,从巍峨的大山上铺展下来。浅处,碧波把青山映在画里,让人产生一种走进画境的冲动。我脱了鞋,探一探,水冰凉。于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河沿涉水,感受一条河流的灵魂:“黄河,我来了!”回想我这几十年的人生,曾有过九次坐车越过黄河,都只是张望一下浑浊的河水,匆匆而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亲近过它。掬起一捧河水,任由它从指缝里漏下,化作一条断断续续的细线,重新落进黄河,去汇成奔腾的激流。
⑩回身,但见连着崖壁,一方巨石突兀,直抵河心。壮阔的河面因它而突然收缩,巨石底下几乎被掏空,汹涌的激流还在摔打、磨蚀、撕咬,激起阵阵几丈高的雪白水柱。随游人登上石台照相,俯瞰脚下汹涌的怒涛,隐隐感到大地在震颤。突然,背后一声訇然巨响,石台下掀起一阵巨浪,巨浪越过头顶,又兜头砸下,把台上的游客浇个透湿。人们先是一阵尖叫,随即转为一阵嬉笑,好一番透怀的畅快!这个小小的意外发生在瞬间,但对于我,却像是一种早已安排的仪式:让黄河的水没了顶,浸润了身子,是一种洗礼。从此,我与黄河,便难分彼此。
把这里称作壶口,是因为它的地形呈大肚小口。两百多米宽的河面到了这里,骤然收缩,河水将山岩切割成一条长三十多千米、宽五六十米、落差二三十米的深壑,这就是晋陕大峡谷。壶口中心,激流冲击巨石,撞上崖壁,炸起几丈高的水柱;水柱落下,汇入激流,如万马脱缰,冲出壑口,怒射出去五六米才落进深渊,形成一道惊心动魄的瀑布。四周白沫喷涌,水雾弥天,激荡轰鸣不已。俯瞰深渊,黄河就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奔流南下,一去不返。
黄河长约5 464千米,跨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流入渤海。壶口是黄河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平静温柔的黄河,到了壶口,就突然改变自己,奔腾咆哮、激荡轰鸣,那是在隐忍中的爆发,展现一种开天辟地、冲决一切险阻的伟力。在中国人的心里,黄河很重很重,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它是民族性格的隐喻。
导游说,四千多年来,壶口瀑布奇观已经北移了将近三公里,而且还在北移。眼下是一片浓绿的春天,河水是清的,到了深秋,它会泛黄,是泥黄,像影视里常见的。看来,我所看见的,只是黄河的一瞬,也只了解了黄河的一点点脾性。
(有删改)
10.链接教材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者看黄河的游踪:入晋陕大峡谷,沿岸溯河而上,往沙洲尽头,登上石台。
B.第③段与第 段两段均运用数据说明,意在反复强调晋陕大峡谷的规模之大。
C.第④段以一个问句独立成段,突出作者初见黄河水清澈而平缓时的惊讶之情。
D.本文与梁衡《壶口瀑布》都着力描绘壶口奇观,借以抒发对黄河深沉的情感。
11.第②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写沿途所见所想,表现了黄土高原的山高路绕;交代了黄河所处的地理环境,为下文写壶口瀑布做铺垫。
12.从“涉水”到“掬起一捧河水”再到“让黄河的水没了顶”,“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由初涉黄河水的兴奋喜悦,到掬水与黄河亲密接触的欢快,最后接受洗礼与黄河融为一体的神圣。
1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壶口中心,激流冲击巨石,撞上崖壁,炸起几丈高的水柱。(赏析加点词语)
示例:运用连续性(一连串)动词,写出激流冲击巨石的动态过程;突出其雄壮的力量、磅礴的气势。
(2)水柱落下,汇入激流,如万马脱缰,冲出壑口,怒射出去五六米才落进深渊,形成一道惊心动魄的瀑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激流比作“万马脱缰”,形容水柱落下后冲出的形态,表现了激流不可阻挡的气势。
14.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本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请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示例:小黄狗终于发怒了,扔下骨头,一下子把小黑狗扑在了地上,一口咬住了小黑狗的脖子。小黑狗使劲挣扎着,嘴里还“嗷嗷”地叫个不停,一声比一声叫得更响亮。过了一会儿,下面的小狗不再挣扎了,声音也越来越小了,我以为它放弃了那块骨头,刚想上去帮它,只见小黑狗突然一抬头,挣脱小黄狗的同时,卡住了小黄狗的脖子。小黑狗翻过身来,又咬了小黄狗几口,小黄狗凄惨地叫着,灰溜溜地逃走了!战争终于结束了。小黑狗大摇大摆地走到骨头跟前,津津有味地啃起了自己的“战利品”。17 壶口瀑布
景与人不可分,让我们来一次美景之旅。
活动一:人在赏景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受大风降温天气的影响,黄河壶口段开始大面积的流凌现象,那互相推搡( )着的河水shà 时变成了冰凌。②壶口瀑布两岸的岩石和护栏上也开始凝结一排排美丽壮观的冰挂,晶莹剔( )透,造型各异,与瀑布中飞舞的彩hónɡ 交相辉映,为冬日的壶口瀑布平添了几分秀色。③许多游客倾听着瀑布欢呼呐喊,瀑布的轰鸣声与游客的欢笑声此起彼伏。
(1)请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填在文段中)
(2)上面文段中,第①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第①句修改意见: 。
第③句修改意见: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B.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非常生气。
C.(河水)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D.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B.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
C.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D.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活动二:景中文化
4.传统文化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梁衡,我国当代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等。
B.玉龙雪山位于云南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内,在丽江市北面15千米,海拔5 596米。
C.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D.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代指国家,“桑梓”代指乡村,“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活动三:礼赞黄河
5.黄河,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骄傲的名字啊!她是中国的象征,是我们永远的母亲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去触摸她那历尽沧桑的面庞,去感受她那博大的胸怀吧!
(1)请给这次活动拟一条主题标语。
(2)请你为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至少写出三种)
6.教材变式 请分别用一个字来形容作者所见的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景物特点。
俯视龙槽,龙槽河中带河,可谓 ;仰视上游,河水排排涌来,势如千军,可谓 ;再看龙槽,耳听传言,更觉 ;又见彩虹,配以远山雾霭,实在 ;水往两侧流,姿态各异,其美可谓 ;最后看脚下石头,窟窟窍窍,蜂窝杂陈,不可谓不 。
7.教材变式 比较壶口瀑布在不同季节时景物特征的异同。
同:
异:
8.纵观全文,文章绝大部分是围绕着水来写的,而文章的第五段却写脚下的石头,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文中写枯水期的瀑布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黄河的重量
徐勋国
①黄陵,去壶口,想看看黄河。
②这一程有160多千米,车行两小时多一点。穿行在黄土高原,远近一个个山坡、一眼眼窑洞闪过。山对山,沟绕山,人隔着山头互相看得见,但要走到一起,得走上大半天。陕北情歌唱得好:“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呀招一招手。”这几句歌词,当是真实情境的写照。
③车驶入蜿蜒的晋陕大峡谷。晋陕大峡谷由北向南,长三十多千米,深二三十米,两壁陡峭,犹如斧劈。深褐的崖壁满是层层叠叠书页一般的横纹,这是一部厚重的天书——大地的历史、岩石的年轮。侧望深壑,五六十米宽,河水清清,缓缓而泻;斜阳穿过山垭,洒落河东,点点金光。
④这是黄河?
⑤这是黄河!
⑥远远看见,两边大山之间,雪白的水柱挟带雨雾直冲云天。那是壶口!
⑦早已从影视里看过无数遍壶口瀑布:奔腾咆哮,浊浪滔天。泥黄、汹涌,已深深嵌在心里。
⑧我们下车,沿岸溯河而上。脚下是一片片浅滩、沙洲,碎石如斗,沟沟坎坎积了一泓泓浑水。右边是深渊,水声隆隆。迎着冲天水柱和阵阵雨雾,我们跳着蹦着,越过巨石,绕过水洼。再往上走,沙洲尽头,壮阔的黄河扑面入怀。
⑨这是壶口,黄河的中游。这里,黄河二百多米宽的河面,像一幅绢帛立轴,从巍峨的大山上铺展下来。浅处,碧波把青山映在画里,让人产生一种走进画境的冲动。我脱了鞋,探一探,水冰凉。于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河沿涉水,感受一条河流的灵魂:“黄河,我来了!”回想我这几十年的人生,曾有过九次坐车越过黄河,都只是张望一下浑浊的河水,匆匆而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亲近过它。掬起一捧河水,任由它从指缝里漏下,化作一条断断续续的细线,重新落进黄河,去汇成奔腾的激流。
⑩回身,但见连着崖壁,一方巨石突兀,直抵河心。壮阔的河面因它而突然收缩,巨石底下几乎被掏空,汹涌的激流还在摔打、磨蚀、撕咬,激起阵阵几丈高的雪白水柱。随游人登上石台照相,俯瞰脚下汹涌的怒涛,隐隐感到大地在震颤。突然,背后一声訇然巨响,石台下掀起一阵巨浪,巨浪越过头顶,又兜头砸下,把台上的游客浇个透湿。人们先是一阵尖叫,随即转为一阵嬉笑,好一番透怀的畅快!这个小小的意外发生在瞬间,但对于我,却像是一种早已安排的仪式:让黄河的水没了顶,浸润了身子,是一种洗礼。从此,我与黄河,便难分彼此。
把这里称作壶口,是因为它的地形呈大肚小口。两百多米宽的河面到了这里,骤然收缩,河水将山岩切割成一条长三十多千米、宽五六十米、落差二三十米的深壑,这就是晋陕大峡谷。壶口中心,激流冲击巨石,撞上崖壁,炸起几丈高的水柱;水柱落下,汇入激流,如万马脱缰,冲出壑口,怒射出去五六米才落进深渊,形成一道惊心动魄的瀑布。四周白沫喷涌,水雾弥天,激荡轰鸣不已。俯瞰深渊,黄河就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奔流南下,一去不返。
黄河长约5 464千米,跨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流入渤海。壶口是黄河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平静温柔的黄河,到了壶口,就突然改变自己,奔腾咆哮、激荡轰鸣,那是在隐忍中的爆发,展现一种开天辟地、冲决一切险阻的伟力。在中国人的心里,黄河很重很重,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它是民族性格的隐喻。
导游说,四千多年来,壶口瀑布奇观已经北移了将近三公里,而且还在北移。眼下是一片浓绿的春天,河水是清的,到了深秋,它会泛黄,是泥黄,像影视里常见的。看来,我所看见的,只是黄河的一瞬,也只了解了黄河的一点点脾性。
(有删改)
10.链接教材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看黄河的游踪:入晋陕大峡谷,沿岸溯河而上,往沙洲尽头,登上石台。
B.第③段与第 段两段均运用数据说明,意在反复强调晋陕大峡谷的规模之大。
C.第④段以一个问句独立成段,突出作者初见黄河水清澈而平缓时的惊讶之情。
D.本文与梁衡《壶口瀑布》都着力描绘壶口奇观,借以抒发对黄河深沉的情感。
11.第②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2.从“涉水”到“掬起一捧河水”再到“让黄河的水没了顶”,“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1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壶口中心,激流冲击巨石,撞上崖壁,炸起几丈高的水柱。(赏析加点词语)
(2)水柱落下,汇入激流,如万马脱缰,冲出壑口,怒射出去五六米才落进深渊,形成一道惊心动魄的瀑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14.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本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请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