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秋游综合活动进行中。
活动一:享受秋高气爽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mèi ,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嶂中一现尊容。冰山是琼瑶仙境,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zhě ,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明mèi( 媚 ) 磅礴( pánɡ bó )
熠熠( yì ) 皱zhě( 褶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雾嶂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雾障 。
活动二:记录旅行见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周末的北京天安门广场,来自各地的游客川流不息。
B.驴友们在森林里安营扎寨,呼吸清新的空气,体验野外别样的乐趣。
C.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D.此刻美丽的风景一个接一个地接踵而至,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长江流域文明早熟,与黄河文明共同孕育了中国文明,产生了大量独特的文化成就,惠及整个人类。
B.陶渊明的“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等诗句,至今为人们所传诵。
C.三河镇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春茶、水果、蔬菜。
D.长江沿岸,有很多风景秀丽的地方,这其中的长江三峡就是我国最美的自然风景地之一。
4.下面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
A.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B.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
C.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D.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活动三:行走“绿水青山”
5.综合实践。
(1)传统文化 国学小组为“我爱绿水青山”主题实践活动的宣传稿件配了下面这样一段解说文字,请在横线处填空。
“青山绿水”一词,在元代散曲作家白朴的《天净沙·秋》最后两句中就曾出现:“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此曲与① 马致远 (填人名)的《天净沙·秋思》(最后两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齐名,无论是写法还是意境都有相似之处。另外,白朴散曲中的“青山绿水”仅指天然生成的山水美景,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中的“金山银山”是指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而“绿水青山”则比散曲中的“青山绿水”多了一层意思,即② 环境保护带来的生态美景 。
(2)跨学科·美术板报组要以《绿水青山》为题出一期板报,计划在中间贴上书法名家写的“绿”字。有同学找来三幅作品并进行了介绍,请指出其介绍有误的两句。
颜真卿书 李隆基书 吴让之书
介绍:①这三幅作品所用的字体依次为楷、隶、篆。②这三种字体中,隶书在历史上出现得最晚。③颜真卿的书法丰满端正。④李隆基的书法潇洒连绵。⑤吴让之的书法曲折奇古。
以上介绍有误的两句是 ② 、 ④ 。(两空均填序号)
6.教材变式 本文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特点:①奇美。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②姿态万千。如“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③光彩夺目。如“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7.根据要求,赏析、理解下面的句子。
(1)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从修辞角度赏析)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呼啸的风比作刻刀,赋予阳光和风以人的行为动作,生动形象地表明了冰河上形成的各种形状是被阳光和风经年累月照耀和吹刷的结果。
(2)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说明其深刻的含义)
说明各拉丹冬不再是生命的禁区。这里不仅孕育了长江,也孕育了生命。这是作者对各拉丹冬由衷的赞美。
8.教材变式 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
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一条潜在的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9.有人说文中写拍照、摔跤、受伤的细节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不同意。写用新相机退后拍照,是为了显出完整的冰山之大、之壮观;写摔了一跤受伤是为了说明冰河的坚硬,并且照应前面引述的传说。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条件恶劣、景观壮美,让人叹服、畏惧。
10.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主要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这样便于在不同段落中都有交代行踪的语句,既相互照应,又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走进阿里
巴 荒
我要一人进阿里。
那个烛灯悠悠的夜,长长而低矮的案桌四周,围满了新老朋友们,每一双眼睛都在等待着我说“不去了”,而进阿里这个久久潜入我心中的强烈愿望已势不可当,我觉得西部荒野的大自然,一种神秘的呼唤正等着我去回答和验证些什么。
我幸运地搭上了去阿里的越野车,启程后百余里的路程中,我都神不守舍。直到车离开北面逆流的雅鲁藏布江,驶上海拔4 790米的岗巴拉山口,我才从冥想中拔足,同车内的藏人们一起呼喊:“嗦嗦罗——”
我第一次看见“圣湖”羊卓雍措,就是这座喜马拉雅山北坡最大的淡水湖,约800平方米的高山湖泊,平躺于蜿蜒绵亘的群山之中。从高出湖面几百米的山口眺望,它确如镶嵌在群峰之中的蓝宝石,那种纯粹的色彩和宁静的感觉,以及湖畔密集的白色水鸟、牛马成群所带来的悠悠生息,是如此赏心悦目。
去阿里的路沿羊卓雍措行驶,经过浪卡子进入日喀则的江孜地区,远远就可看见江孜宗山上的旧城堡垒。我跟随着车里的藏人穿进那像密集的道具一样的藏式民居,在墙头和柱身涂以彩绘的藏式小楼上喝了一道道酥油茶,然后又梦幻般地消失于这个场景。
而真正的阿里荒原(泛指无人区)是从拉孜起数的234公里桩后的岔口伊始的。车行至此,正如音乐曲调一转,爵士乐接古典乐,在一块插入泥土的铁牌处——生锈的铁牌上白色的手写藏汉文写着:向前,仲巴203公里;向右,措勤236公里——离开车道往右边翻浆的干泥坑地“哐啷”“哐啷”,我激奋的心也随它的“哐啷”声开进雨水和洪水侵蚀后又被太阳蒸干的荒滩,开进无垠的阿里高原,就像一只小船驶进波涛汹涌的大海。
阿里,阿里。
我终于跨进了地球上高高隆起的这块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平均海拔4 500-5 000米以上的阿里藏北高原之上,在脚下这片向西北延伸,一直到新疆昆仑、到青海可可西里的20万平方公里藏北无人区之中……
而关于阿里,我在踏入这块神秘区域之前对它的了解甚少。我读过的那一则关于阿里札达古格王朝遗址的考察报告,仅仅是因那几张图片把一座依山叠起的风化古堡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阿里”这个地名才第一次跃入我的心中。
我读过海因里希·哈雷的《西藏奇遇》,这位当年德国著名的登山运动员,奥林匹克的滑雪冠军,他在印度考察喜马拉雅山登山路线时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被印度的英军扣押入狱成为战俘,后在西藏生活七年之久。通过当年他从阿里边境数度逃入西藏避难的艰险经历和他顽强卓绝的生命意志,我初次触摸到阿里现代历史中的生息和原始中的自然。
我还曾读到过一篇涉及青藏高原的小说,它总让我联想起“母亲”这个亲切的词汇,它把高原自然中野性的粗犷、苍劲甚至忧伤,像梦一样萦绕在我的记忆里。我感觉到与自然的独特缘分,它的生,它的死,它的喜怒哀乐,它跳动的脉搏直通我的千万缕血脉。阿里这条最颠簸、最荒凉的陌生之路竟让我觉得这么熟悉这么亲切,一跨进这片广袤土地就有一种回故乡的感觉。
穿越阿里东部三县的一千余公里路途中,时而沟壑纵横时而又平滑如鱼脊的野坡,时而无穷无尽起伏的荒滩,时而又一马平川的草原,到处散落着灵性的石头或风干的动物尸骨,到处伫立着逶迤而冷峻的高山,横卧着平静而神秘莫测的湖泊。
(选自《阳光与荒原的诱惑》,有删改)
11.梳理游踪顺序,填写下列表格。
所至 岗巴拉山口 江孜宗城堡 进入无 人区 穿越阿里 东部三县
所见 羊卓雍措 ② 藏式民居 翻浆的干泥坑地 地貌变化,自然百态
所感 ① 纯粹、宁静、赏心悦目 梦幻一般 ③ 激奋 ④ 冷峻、平静、神秘莫测
12.品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我”去阿里的坚决,对阿里强烈的渴望和向往之情。
13.作者谈论自己读关于阿里札达古格王朝遗址的考察报告、《西藏奇遇》和一篇涉及青藏高原的小说,有何作用?
交代自己对阿里产生兴趣和强烈渴望的原因,为阿里赋予了历史的生息和亲切熟悉的感觉,为粗犷、苍凉甚至忧伤的阿里高原增添了一些温情的气息。
14.链接教材 同样是女作家写的高原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马丽华除了写高原美景,多次写自己身体不适甚至感觉自己快要死了;本文作者巴荒也同样经历了接近死亡的病痛和种种磨难,但是在文中,她丝毫不曾提及。请你从读者的角度,分析她们在材料选取或主题塑造上的异同。
选材上:相同点:都描写了高原的美景。不同点:课文多次写自己身体不适甚至感觉自己快要死了,本文并未提及;本文提及自己与阿里的渊源,课文并未提及。 主题上:相同点: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不同点:本文还表达了自己长久以来对阿里高原的情愫与向往,课文只是随摄制组一起到了各拉丹冬,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渴望之意。
15.请以你见到过的最美的“水”为话题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示例:翡翠般的碧波,清悠悠,波光粼粼,时时亲吻着青山翠岛;岛边那浓郁的、墨绿色的山峦,像起伏的海浪,连绵不断,紧紧环绕着一湖碧波。若进了千岛湖,眼瞳先被染绿,心也叫水陶醉,伸手探一探,哟,好清凉!水的爽凉滑软恰似蚕丝软缎;掬起喝一口,清冽中透着微甜,是甘露,也是山泉,无怪人称“天下第一秀水”!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秋游综合活动进行中。
活动一:享受秋高气爽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mèi ,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嶂中一现尊容。冰山是琼瑶仙境,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zhě ,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明mèi( ) 磅礴( )
熠熠( ) 皱zhě(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活动二:记录旅行见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周末的北京天安门广场,来自各地的游客川流不息。
B.驴友们在森林里安营扎寨,呼吸清新的空气,体验野外别样的乐趣。
C.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D.此刻美丽的风景一个接一个地接踵而至,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长江流域文明早熟,与黄河文明共同孕育了中国文明,产生了大量独特的文化成就,惠及整个人类。
B.陶渊明的“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等诗句,至今为人们所传诵。
C.三河镇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春茶、水果、蔬菜。
D.长江沿岸,有很多风景秀丽的地方,这其中的长江三峡就是我国最美的自然风景地之一。
4.下面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B.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
C.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D.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活动三:行走“绿水青山”
5.综合实践。
(1)传统文化 国学小组为“我爱绿水青山”主题实践活动的宣传稿件配了下面这样一段解说文字,请在横线处填空。
“青山绿水”一词,在元代散曲作家白朴的《天净沙·秋》最后两句中就曾出现:“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此曲与① (填人名)的《天净沙·秋思》(最后两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齐名,无论是写法还是意境都有相似之处。另外,白朴散曲中的“青山绿水”仅指天然生成的山水美景,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中的“金山银山”是指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而“绿水青山”则比散曲中的“青山绿水”多了一层意思,即② 。
(2)跨学科·美术板报组要以《绿水青山》为题出一期板报,计划在中间贴上书法名家写的“绿”字。有同学找来三幅作品并进行了介绍,请指出其介绍有误的两句。
颜真卿书 李隆基书 吴让之书
介绍:①这三幅作品所用的字体依次为楷、隶、篆。②这三种字体中,隶书在历史上出现得最晚。③颜真卿的书法丰满端正。④李隆基的书法潇洒连绵。⑤吴让之的书法曲折奇古。
以上介绍有误的两句是 、 。(两空均填序号)
6.教材变式 本文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7.根据要求,赏析、理解下面的句子。
(1)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从修辞角度赏析)
(2)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说明其深刻的含义)
8.教材变式 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
9.有人说文中写拍照、摔跤、受伤的细节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10.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走进阿里
巴 荒
我要一人进阿里。
那个烛灯悠悠的夜,长长而低矮的案桌四周,围满了新老朋友们,每一双眼睛都在等待着我说“不去了”,而进阿里这个久久潜入我心中的强烈愿望已势不可当,我觉得西部荒野的大自然,一种神秘的呼唤正等着我去回答和验证些什么。
我幸运地搭上了去阿里的越野车,启程后百余里的路程中,我都神不守舍。直到车离开北面逆流的雅鲁藏布江,驶上海拔4 790米的岗巴拉山口,我才从冥想中拔足,同车内的藏人们一起呼喊:“嗦嗦罗——”
我第一次看见“圣湖”羊卓雍措,就是这座喜马拉雅山北坡最大的淡水湖,约800平方米的高山湖泊,平躺于蜿蜒绵亘的群山之中。从高出湖面几百米的山口眺望,它确如镶嵌在群峰之中的蓝宝石,那种纯粹的色彩和宁静的感觉,以及湖畔密集的白色水鸟、牛马成群所带来的悠悠生息,是如此赏心悦目。
去阿里的路沿羊卓雍措行驶,经过浪卡子进入日喀则的江孜地区,远远就可看见江孜宗山上的旧城堡垒。我跟随着车里的藏人穿进那像密集的道具一样的藏式民居,在墙头和柱身涂以彩绘的藏式小楼上喝了一道道酥油茶,然后又梦幻般地消失于这个场景。
而真正的阿里荒原(泛指无人区)是从拉孜起数的234公里桩后的岔口伊始的。车行至此,正如音乐曲调一转,爵士乐接古典乐,在一块插入泥土的铁牌处——生锈的铁牌上白色的手写藏汉文写着:向前,仲巴203公里;向右,措勤236公里——离开车道往右边翻浆的干泥坑地“哐啷”“哐啷”,我激奋的心也随它的“哐啷”声开进雨水和洪水侵蚀后又被太阳蒸干的荒滩,开进无垠的阿里高原,就像一只小船驶进波涛汹涌的大海。
阿里,阿里。
我终于跨进了地球上高高隆起的这块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平均海拔4 500-5 000米以上的阿里藏北高原之上,在脚下这片向西北延伸,一直到新疆昆仑、到青海可可西里的20万平方公里藏北无人区之中……
而关于阿里,我在踏入这块神秘区域之前对它的了解甚少。我读过的那一则关于阿里札达古格王朝遗址的考察报告,仅仅是因那几张图片把一座依山叠起的风化古堡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阿里”这个地名才第一次跃入我的心中。
我读过海因里希·哈雷的《西藏奇遇》,这位当年德国著名的登山运动员,奥林匹克的滑雪冠军,他在印度考察喜马拉雅山登山路线时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被印度的英军扣押入狱成为战俘,后在西藏生活七年之久。通过当年他从阿里边境数度逃入西藏避难的艰险经历和他顽强卓绝的生命意志,我初次触摸到阿里现代历史中的生息和原始中的自然。
我还曾读到过一篇涉及青藏高原的小说,它总让我联想起“母亲”这个亲切的词汇,它把高原自然中野性的粗犷、苍劲甚至忧伤,像梦一样萦绕在我的记忆里。我感觉到与自然的独特缘分,它的生,它的死,它的喜怒哀乐,它跳动的脉搏直通我的千万缕血脉。阿里这条最颠簸、最荒凉的陌生之路竟让我觉得这么熟悉这么亲切,一跨进这片广袤土地就有一种回故乡的感觉。
穿越阿里东部三县的一千余公里路途中,时而沟壑纵横时而又平滑如鱼脊的野坡,时而无穷无尽起伏的荒滩,时而又一马平川的草原,到处散落着灵性的石头或风干的动物尸骨,到处伫立着逶迤而冷峻的高山,横卧着平静而神秘莫测的湖泊。
(选自《阳光与荒原的诱惑》,有删改)
11.梳理游踪顺序,填写下列表格。
所至 岗巴拉山口 江孜宗城堡 进入无 人区 穿越阿里 东部三县
所见 羊卓雍措 ② 翻浆的干泥坑地 地貌变化,自然百态
所感 ① 梦幻一般 ③ ④
12.品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13.作者谈论自己读关于阿里札达古格王朝遗址的考察报告、《西藏奇遇》和一篇涉及青藏高原的小说,有何作用?
14.链接教材 同样是女作家写的高原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马丽华除了写高原美景,多次写自己身体不适甚至感觉自己快要死了;本文作者巴荒也同样经历了接近死亡的病痛和种种磨难,但是在文中,她丝毫不曾提及。请你从读者的角度,分析她们在材料选取或主题塑造上的异同。
15.请以你见到过的最美的“水”为话题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