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礼记》二则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1 19:52:08

文档简介

22 《礼记》二则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矜(ɡuān) 自强(qiǎnɡ) 学学半(xué) 教学相长(zhǎnɡ)
B.寡(ɡuǎ) 嘉肴(yáo) 不知其旨(zhǐ) 讲信修睦(mù)
C.窃(qiè) 兑命(yuè) 男有分(fēn) 谋闭而不兴(xīnɡ)
D.贼(zéi) 弗食(fú) 选贤与能(yǔ) 不必藏于己(cán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B.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C.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D.弗食,不知其旨也。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弗食,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C.故曰:教学相长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闻之于宋君 货恶其弃于地也
4.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弗食/不知/其旨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
C.盗窃乱贼/而不作
D.是故/谋闭而不兴
5.翻译下列句子。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6.传统文化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位老先生为学徒留下了一段精彩的题词:“待人应守 ,治事应持 ,创业酌用 ,养心可奉释家之超脱,行文当如 ,读书当如 。”如此博采百家学问而集于一身,必能成为贤者。
①兵家之权变 ②儒家之忠诚 ③纵横家之灵活 ④墨家之兼爱 ⑤法家之严明
A.①②③④⑤ B.②⑤①③④
C.④①⑤③② D.②③⑤①④
7.按要求默写。
(1)《虽有嘉肴》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上。
(2)《虽有嘉肴》中,“ , , ”强调最好的道理必须要亲身体验才能知道其好处。
(3)(2024·济宁中考)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4)《早餐中国》《沸腾吧火锅》等美食纪录片中的各类美味佳肴让人垂涎欲滴,然而“ , , ”,隔着屏幕,观众只能想象那些食物有多么美味。
(5)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体现了《大道之行也》中的“ , , ”。
(6)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8.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八年级同学正在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故事复述】如图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个关于“和”的故事,请你把它复述出来,字数不得超过80个。
(2)【观点阐述】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人产生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请就“和而不同①”“和为贵”的主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80字以内)
【注】①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一)阅读《虽有嘉肴》,完成下面小题。
9.教材变式 《虽有嘉肴》运用了 的手法,层层深入,从“ ”,引申出“ ”的道理。接着讲明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推论出“ ”的观点。
10.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11.《虽有嘉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二)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下面小题。
12.教材变式 课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13.课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在表达方式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14.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和“大同”有什么区别?
(一)
  【甲】《虽有嘉肴》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善也   善:
(2)然后能自强也 强:
(3)其此之谓乎 其:
(4)今人可不勉乎 勉:
1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17.链接教材 【甲】【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都与什么有关?有什么不同?
(二)(2024·成都中考)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大道之行也》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临溪而渔 临:到
B.泉香而酒洌 洌:清
C.选贤与能 与:给予
D.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面山而居
B.宴酣之乐/下车引之
C.不独子其子/其真无马邪
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皆以美于徐公
20.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A.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B.苍白的脸色,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陶醉了。
C.苍白的脸色,花白的头发,萎靡坐在众人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D.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萎靡坐在众人间,(这)是太守陶醉了。
21.下列有关乙文“大同”的表述,在甲文中没有得到体现的一项是(   )
A.社会稳定 B.生活安乐
C.为人诚信 D.关系和睦
22.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目标,中学生应积极地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请你就自己的一次社会实践经历,写-个片段。200字左右。22 《礼记》二则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矜(ɡuān) 自强(qiǎnɡ) 学学半(xué) 教学相长(zhǎnɡ)
B.寡(ɡuǎ) 嘉肴(yáo) 不知其旨(zhǐ) 讲信修睦(mù)
C.窃(qiè) 兑命(yuè) 男有分(fēn) 谋闭而不兴(xīnɡ)
D.贼(zéi) 弗食(fú) 选贤与能(yǔ) 不必藏于己(cán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C )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B.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C.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D.弗食,不知其旨也。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弗食,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C.故曰:教学相长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闻之于宋君 货恶其弃于地也
4.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弗食/不知/其旨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
C.盗窃乱贼/而不作
D.是故/谋闭而不兴
5.翻译下列句子。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 
(2)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6.传统文化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一位老先生为学徒留下了一段精彩的题词:“待人应守  ,治事应持  ,创业酌用  ,养心可奉释家之超脱,行文当如  ,读书当如  。”如此博采百家学问而集于一身,必能成为贤者。
①兵家之权变 ②儒家之忠诚 ③纵横家之灵活 ④墨家之兼爱 ⑤法家之严明
A.①②③④⑤ B.②⑤①③④
C.④①⑤③② D.②③⑤①④
7.按要求默写。
(1)《虽有嘉肴》在论述时先以“ 虽有嘉肴 ”作比,继而引入“ 虽有至道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上。
(2)《虽有嘉肴》中,“ 虽有至道 , 弗学 , 不知其善也 ”强调最好的道理必须要亲身体验才能知道其好处。
(3)(2024·济宁中考)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 
(4)《早餐中国》《沸腾吧火锅》等美食纪录片中的各类美味佳肴让人垂涎欲滴,然而“ 虽有嘉肴 , 弗食 , 不知其旨也 ”,隔着屏幕,观众只能想象那些食物有多么美味。
(5)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体现了《大道之行也》中的“ 老有所终 , 壮有所用 , 幼有所长 ”。
(6)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故人)不独亲其亲 , 不独子其子 。
8.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八年级同学正在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故事复述】如图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个关于“和”的故事,请你把它复述出来,字数不得超过80个。
 示例: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争执,张英以一首打油诗劝家人退后三尺,邻居深受感动,也退后三尺,形成了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便流传至今。 
(2)【观点阐述】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人产生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请就“和而不同①”“和为贵”的主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80字以内)
【注】①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示例:“和”是强国安民的根基。一个家庭的幸福源于“和”,家和万事兴,家人间要和睦共处;一个国家的强大源于“和”,百姓和乐,国家才能发展。家国相连,我们要以“和”为贵,从“和”做起。 
(一)阅读《虽有嘉肴》,完成下面小题。
9.教材变式 《虽有嘉肴》运用了 类比 的手法,层层深入,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引申出“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的道理。接着讲明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推论出“ 教学相长 ”的观点。
10.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再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教学相长”的观点。 
11.《虽有嘉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也。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二)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下面小题。
12.教材变式 课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全社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3.课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在表达方式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桃花源记》中对理想社会进行了描写,《大道之行也》则是阐述。 
14.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和“大同”有什么区别?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一)
  【甲】《虽有嘉肴》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善也   善: 好处 
(2)然后能自强也 强: 勉励 
(3)其此之谓乎 其: 大概 
(4)今人可不勉乎 勉: 勤勉,努力 
1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 
17.链接教材 【甲】【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都与什么有关?有什么不同?
 【甲】【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侧重论述“教”与“学”的关系,【乙】文侧重论述交流对学习的重要性。 
(二)(2024·成都中考)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大道之行也》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临溪而渔 临:到
B.泉香而酒洌 洌:清
C.选贤与能 与:给予
D.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杂然而前陈者/面山而居
B.宴酣之乐/下车引之
C.不独子其子/其真无马邪
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皆以美于徐公
20.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A.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B.苍白的脸色,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陶醉了。
C.苍白的脸色,花白的头发,萎靡坐在众人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D.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萎靡坐在众人间,(这)是太守陶醉了。
21.下列有关乙文“大同”的表述,在甲文中没有得到体现的一项是( C )
A.社会稳定 B.生活安乐
C.为人诚信 D.关系和睦
22.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目标,中学生应积极地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请你就自己的一次社会实践经历,写-个片段。200字左右。
星期四下午,我们乘坐着大巴前往敬老院,内心无比期待。一进敬老院,几位奶奶坐在门口,面带笑容地向我们打招呼,阳光般的笑容也让我觉得很温暖。一路上走着,经过的爷爷奶奶看着我们,我们伸出手向他们打招呼。我们表演了各种小节目,表演完,我们为他们送上礼物。当我们把每一份份礼物送到他们的手上,看着他们的笑容,我的心也变得甜滋滋的。岁月无情地在他们脸上留下痕迹,他们在这里没有家人的陪伴,十分孤单。我希望有更多机会去陪伴他们,给他们带来快乐。祝他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