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挂罥(juàn) 炭贱(jiàn) 广厦(shà) 邺城戍(shù)
B.丧乱(sànɡ) 叱牛(chì) 倚杖(yǐ) 泣幽咽(yè)
C.俄顷(qīnɡ) 伐薪(xīn) 突兀(wù) 沉塘坳(ào)
D.布衾(qīn) 红纱(shā) 大庇(pì) 口称敕(chì)
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忍能对面为盗贼(忍耐)
B.俄顷风定云墨色(一会儿)
C.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
D.系向牛头充炭直(挂)
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高者挂罥长林梢 长夜沾湿何由彻
B.卷我屋上三重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者挂罥长林梢
D.下者飘转沉塘坳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D )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5.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D )
A.杜甫的“三吏”是指《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B.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此可知《石壕吏》中“急应河阳役”的“河阳”应在黄河之北。
C.《石壕吏》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
D.如《石壕吏》这种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格律诗。
6.按要求默写。
(1)《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 吏呼一何怒 ! 妇啼一何苦 !
(2)《石壕吏》中,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 室中更无人 , 惟有乳下孙 。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 , 娇儿恶卧踏里裂 ”,言简意丰,概括了诗人长期以来贫困的生活。
(4)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推己及人,发出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呼喊,体现其博大胸怀。
(5)白居易的《卖炭翁》中,“ 可怜身上衣正单 , 心忧炭贱愿天寒 ”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
(6)《卖炭翁》中,“ 半匹红纱一丈绫 , 系向牛头充炭直 ”揭露了宫市制度看似购买,实为掠夺的罪恶本质。
7.传统文化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节目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在诗词题目的甄选上注重“普及性和专业性”,入选的题目大多数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送别、爱国、田园、边塞等众多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材料二:下图是《中国诗词大会》的标志图。
(1)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这档节目。
① 节目创办的目的(宗旨、主旨或意义)。
② 节目选材范围。(或竞赛题目出处及涵盖范围)
(2)《中国诗词大会》的标志图构图唯美,寓意丰富,你能理解其中的画面内容并写出其寓意吗?(一点即可)
画面中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中国诗词大会”几个字,其中的“中”字幻化成对月吟诵的诗人形象,长袖展开为竹木简牍或卷轴状,右边一轮弯月抽象为“词”字拼音首字母“C”,月上云彩抽象为“诗”的拼音首字母“S”。选取这些具有浓郁中国古典文化的符号,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突出了大会的主旨。
(一)阅读《石壕吏》,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B.“吏呼一何怒”,从“呼”“怒”中可见差役凶横残暴的形象。
C.诗人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不满那场平叛战争。
D.这首古体诗主要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比较强的抒彩。
9.教材变式 从整首诗看,你觉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人物“泣”的原因是什么?从“如闻”二字中你感受到了杜甫怎样的形象呢?
原因是:婆婆被拉走,公公不在家,丈夫又死了,孩子尚年幼,生活很贫困,苦不堪言,所以“泣”。感受到杜甫关切人民疾苦的形象。
(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10.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人描述自己的遭际,将自然环境与生活情景的描写相结合。远看,风卷屋茅,四散飘落;近看,① 群童抱茅 ,穿竹林而去;屋内是破旧的“布衾”、睡相不好的“娇儿”和连绵的② 雨水 。
11.诗人写被秋风卷走的屋茅用了“三重”,写自己期待的“广厦”用了“千万间”。其中的“三”和“千万”都不是确定的数量,而是言其多。说说这样的用词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三重”茅被风卷走,侧面烘托出深秋时节,狂风呼号,气候恶劣,凸显了诗人生活的艰辛,也暗示着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切感受。②“千万间广厦”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天下寒士的深切关怀和博大胸襟,彰显出他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三)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12.教材变式 简要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运用心理描写和反衬(对比)手法,写出了卖炭翁反常、矛盾的心理,反映出其悲惨的生活境遇,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同情。
13.请简析“晓驾炭车辗冰辙”中“辗”字的表达作用。
“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道路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
14.教材变式 对“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进行赏析,并简要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翩翩”本义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在这句诗里则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礼的样子。并与卖炭翁的穷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宫市的弊端以及劳动人民的不幸,表现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一)(2024·泸州中考)
泸川纪行①
杜 甫
自昔泸川负盛名,归途邂逅慰老身。
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②生。
代有人才探翰墨,我来系缆结诗情。
三杯入口心自愧,枯肠③无字谢主人。
【注】①杜甫于代宗永泰元年(765)从成都乘船东下,路过了泸州,创作《泸川纪行》一诗。泸川即指泸州。②紫色:可解为紫气,即祥瑞之气。③枯肠:一作“枯口”。
15.本诗开篇写泸州久负盛名,请结合全诗概括“盛名”体现在哪些方面。
山河灵秀、位置险要、人才辈出和酒好。
16.请赏析“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生”两句诗。
本句采用对偶的手法,“江山照眼”和“古塞城高”相对,“灵气出”与“紫色生”相对,对仗工整,描绘出了泸州山河灵秀、城池高峻、地理位置重要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泸州的赞美之情,呼应首句的“盛名”。
(二)(2024·临夏中考)
【甲】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乙】秦州杂诗①(其一)
杜 甫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②夜,山空鸟鼠③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注】①秦州:甘肃天水古称。安史之乱后,杜甫弃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三个月,写下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甲】诗也写于秦州。②鱼龙:指鱼龙川,今名北河。③鸟鼠:指鸟鼠山,位于今甘肃渭源县。与“鱼龙”指代秦州境内山水。
17.安史之乱使杜甫弟兄分散,【甲】诗从 视觉、听觉 两个感官角度描写了笼罩着悲凉气氛的边地秋夜之景,【乙】诗则借 鱼龙、鸟鼠 两个地名来表现秋的肃杀凄凉,暗示秦州也不是乐土。
18.两首诗创作背景相同,请简要说说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两首诗都抒发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艰难困苦的忧虑、关怀之情,对身处战乱、兄弟离散的忧虑、牵挂和思亲之情,对自身辗转漂泊、老病无成的伤感之情,以及渴望安宁、向往和平的愿望。
(三)
绝句漫兴①(其二)
[唐]杜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②春风相欺得③,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①安史之乱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写作题为“漫兴”的一组绝句。②恰似:正如。③得:唐人口语,语助词。
19.品味“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中“欺”字的妙处。
“欺”是欺侮的意思,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春风欺侮主人,一夜之间吹折了主人种的数枝鲜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不满(怨春、恼春)或对时局的不满。
20.链接教材 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安史之乱,时局动乱,诗人背井离乡,流落西南,借埋怨春风,委婉地抒发了身世飘零的伤感,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动乱时局的不满。
21.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对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深秋,北风呼呼地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眼神暗淡无光。他仿佛进入了回忆。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铛铛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刺骨的寒风钻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杜甫只好用薄得不能再薄、旧得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们盖好。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24 唐诗三首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挂罥(juàn) 炭贱(jiàn) 广厦(shà) 邺城戍(shù)
B.丧乱(sànɡ) 叱牛(chì) 倚杖(yǐ) 泣幽咽(yè)
C.俄顷(qīnɡ) 伐薪(xīn) 突兀(wù) 沉塘坳(ào)
D.布衾(qīn) 红纱(shā) 大庇(pì) 口称敕(chì)
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忍能对面为盗贼(忍耐)
B.俄顷风定云墨色(一会儿)
C.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
D.系向牛头充炭直(挂)
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高者挂罥长林梢 长夜沾湿何由彻
B.卷我屋上三重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者挂罥长林梢
D.下者飘转沉塘坳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5.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杜甫的“三吏”是指《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B.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此可知《石壕吏》中“急应河阳役”的“河阳”应在黄河之北。
C.《石壕吏》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
D.如《石壕吏》这种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格律诗。
6.按要求默写。
(1)《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 ! !
(2)《石壕吏》中,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 , 。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言简意丰,概括了诗人长期以来贫困的生活。
(4)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推己及人,发出了“ , ”的呼喊,体现其博大胸怀。
(5)白居易的《卖炭翁》中,“ , ”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
(6)《卖炭翁》中,“ , ”揭露了宫市制度看似购买,实为掠夺的罪恶本质。
7.传统文化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节目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在诗词题目的甄选上注重“普及性和专业性”,入选的题目大多数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送别、爱国、田园、边塞等众多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材料二:下图是《中国诗词大会》的标志图。
(1)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这档节目。
①
②
(2)《中国诗词大会》的标志图构图唯美,寓意丰富,你能理解其中的画面内容并写出其寓意吗?(一点即可)
(一)阅读《石壕吏》,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B.“吏呼一何怒”,从“呼”“怒”中可见差役凶横残暴的形象。
C.诗人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不满那场平叛战争。
D.这首古体诗主要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比较强的抒彩。
9.教材变式 从整首诗看,你觉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人物“泣”的原因是什么?从“如闻”二字中你感受到了杜甫怎样的形象呢?
(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10.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人描述自己的遭际,将自然环境与生活情景的描写相结合。远看,风卷屋茅,四散飘落;近看,① ,穿竹林而去;屋内是破旧的“布衾”、睡相不好的“娇儿”和连绵的② 。
11.诗人写被秋风卷走的屋茅用了“三重”,写自己期待的“广厦”用了“千万间”。其中的“三”和“千万”都不是确定的数量,而是言其多。说说这样的用词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12.教材变式 简要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13.请简析“晓驾炭车辗冰辙”中“辗”字的表达作用。
14.教材变式 对“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进行赏析,并简要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一)(2024·泸州中考)
泸川纪行①
杜 甫
自昔泸川负盛名,归途邂逅慰老身。
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②生。
代有人才探翰墨,我来系缆结诗情。
三杯入口心自愧,枯肠③无字谢主人。
【注】①杜甫于代宗永泰元年(765)从成都乘船东下,路过了泸州,创作《泸川纪行》一诗。泸川即指泸州。②紫色:可解为紫气,即祥瑞之气。③枯肠:一作“枯口”。
15.本诗开篇写泸州久负盛名,请结合全诗概括“盛名”体现在哪些方面。
16.请赏析“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生”两句诗。
(二)(2024·临夏中考)
【甲】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乙】秦州杂诗①(其一)
杜 甫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②夜,山空鸟鼠③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注】①秦州:甘肃天水古称。安史之乱后,杜甫弃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三个月,写下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甲】诗也写于秦州。②鱼龙:指鱼龙川,今名北河。③鸟鼠:指鸟鼠山,位于今甘肃渭源县。与“鱼龙”指代秦州境内山水。
17.安史之乱使杜甫弟兄分散,【甲】诗从 两个感官角度描写了笼罩着悲凉气氛的边地秋夜之景,【乙】诗则借 两个地名来表现秋的肃杀凄凉,暗示秦州也不是乐土。
18.两首诗创作背景相同,请简要说说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三)
绝句漫兴①(其二)
[唐]杜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②春风相欺得③,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①安史之乱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写作题为“漫兴”的一组绝句。②恰似:正如。③得:唐人口语,语助词。
19.品味“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中“欺”字的妙处。
20.链接教材 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1.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对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