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素养导入
学习任务群综合练
积累与运用:字音字形、词语解释、语法、标点、病句、文学文化常识。
阅读与表达: 筛选主要信息; 分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
1.日常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簌簌( )飘零中,我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燕子翩然归来的呢喃中,我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读出了坚持的可贵。
《大雁归来》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同时也引人深思:我们当前较高的生活水准,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无拘无束的东西为代价是不值得的。曾几何时,我们远离自然,躲在了钢筋混nínɡ( )土的阁楼里,生活简化得只剩下自己,环境浓suō( )得只剩下公园,一切淳( )朴的、本真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感谢利奥波德,他让我们明白——热爱自然,是人类的共同情感;回归自然,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簌簌( ) 淳( )朴
混nínɡ( )土 浓suō( )
(2)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①翩然:
②无拘无束: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启示”是动词,“高”是形容词,“我们”是代词。
B.“我们当前较高的生活水准,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无拘无束的东西为代价是不值得的。”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们牺牲不值得”。
C.“生活水准”是偏正短语,“远离自然”是动宾短语。
D.画线句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情感”后的分号改为句号。
2.(2024·德阳中考)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6月2日,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执行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样品采集任务,相关采样工作持续大约两天时间。
B.四川省妇女儿童中心在“六一”儿童节正式对外开放,推出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亲子游泳馆、亲子阅读馆。
C.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左右的人死于因饮用不干净水而产生的腹泻,超过2亿人因为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受污染的鲜食而患病。
D.5月10日至14日,围绕以“中国品牌,世界共享;国货潮牌,品筑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举办,中国品牌集体亮相,新品首秀精彩纷呈。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我们学过他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B.《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通过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和斯石英的形成原因,为我们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抽象而又深奥的科学知识。
C.从说明对象的角度来看,《时间的脚印》属于事物说明文。
D.《大雁归来》的作者是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2024·烟台中考)
冬眠,动物御寒的“超能力”
李天洋
①冬天来临,当人们拿出棉衣御寒时,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在用它们的方式准备过冬。冬眠,就是其中颇为特别的一种。冬眠可不是简单的睡眠,它不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也是前沿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热门。
挑战生理极限的冬眠
②生物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冬眠历时4至7个月,为保证冬眠期间能生存下来,它们需要在入眠前以脂肪或食物的形式贮存大量能量:熊、睡鼠等动物依靠在夏、秋季积累于体内的脂肪;仓鼠、松鼠则选择在洞穴内贮存食物。
③哺乳动物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比如体温迅速下降、代谢率大幅度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具体来说,冬眠时,北极黄鼠体温最低能降到-3℃,极地松鼠降到5℃,而熊的体温仅降到30℃,睡鼠的体温维持在20℃,这说明,冬眠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并不一定伴随着超低体温现象的出现。但在代谢率上,哺乳动物冬眠期间降低幅度均较大,熊降低50%左右,小型哺乳动物甚至降至1%。在心率和呼吸方面,熊的心率从每分钟55次降到10次,呼吸从每分钟8次降到一两次;多纹黄鼠的心率从每分钟200至300次降到三四次,呼吸从每分钟200次降到1次,可以说是断崖式下降。这对于一个生命有机体来说,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是一个非常艰难又高级的系统工程。
④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百余种动物被证实有冬眠现象,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时,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均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在冬眠时,这些指标则降幅很大,有的动物甚至降到濒临死亡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帮助它们度过凛冽的冬季。冬眠可以说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
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
⑤近些年,随着癌症等医学难题陆续增多以及人类宇宙探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迫切地对动物特别是对哺乳动物的冬眠开展深入研究。人们想知道:为什么黄鼠在秋天体重激增而不得糖尿病?熊冬眠时不排泄为什么不会肾衰竭?极地松鼠在醒来后,为什么大脑没受损伤,也没有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科学家希望能尽快弄清楚动物冬眠的这些“超能力”,并应用到人类身上。
⑥依托于信息传播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实例的出现和研究结果的发表给了科学家很大信心:人类自身或许真的具备冬眠的潜力。
⑦2020年12月,西班牙、希腊学术研究团队在《人类学》期刊发表研究结果,他们在43万年前的人类骨骸中,找到了人类冬眠的证据,经断层扫描与显微镜观察,这些骨头与冬眠动物的骨头有相似的病变和损伤,也就是说,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远古人类是有冬眠的能力的,只不过后来自然环境变好,人类应对极端气候能力增强,不再需要通过冬眠这种方式过冬了,这个能力也就退化了。
⑧在这些实例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人工冬眠”的概念应运而生,并率先在科幻电影中“实现”了。人们在《太空旅客》《流浪地球》等电影中可以看到,为了让太空旅行者完成漫长的星际航行,会把他们放进太空冬眠舱,以冬眠的方式延长他们的寿命。
⑨为了让梦想尽快照进现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研发适用于太空以及医学方面的冬眠技术。
⑩受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跳的启发,科学家研究出了“人体冷冻法”,即在-196℃的低温下保存整个人体或头部,以期未来的科学技术能够将其复活。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尝试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7年,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因癌症身亡几小时后,进行了遗体的冻存处理,保存至今。但有研究者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冬眠复苏后,无法证明储存大脑信息的神经通路是否完好,因此,靠冷冻来实现人工冬眠的道路不太顺畅。
研究的成果虽然不少,但如何将基于动物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人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未来,当科学家最终找到人类的冬眠开关时,将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星际航行带来全新的天地。
(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有删改)
4.为什么说“冬眠”是动物的“超能力”?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对应考点 )
5.下列说法与本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冬眠”,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哺乳动物在冬眠时,体温都会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较大,有的下降幅度较小。
C.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是为了解决一些现在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以及探索宇宙的需要。
D.最后一段总结概括了目前研究人类冬眠技术的成果,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
6.第④段主要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对应考点 )
7.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
8.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请你和同学们分享一下阅读这部书的真切感受。
跨学科学习
9.为了倡导低碳生活,某校八(1)班以“低碳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下面是活动小组绘制的统计图。请根据此图写一条结论。
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题型:本文第×段/画线句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说说其作用。
思路点拨: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具体。(2)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说明内容的特征),使说明更有说服力。(3)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4)作比较:把……与……进行比较,说明了两者的区别,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地位、影响等)。(5)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或事理)的特征。(6)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答题模板:运用了××说明方法,……(表达效果)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第二单元 素养导入
学习任务群综合练
积累与运用:字音字形、词语解释、语法、标点、病句、文学文化常识。
阅读与表达: 筛选主要信息; 分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
1.日常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簌簌( )飘零中,我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燕子翩然归来的呢喃中,我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读出了坚持的可贵。
《大雁归来》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同时也引人深思:我们当前较高的生活水准,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无拘无束的东西为代价是不值得的。曾几何时,我们远离自然,躲在了钢筋混nínɡ( )土的阁楼里,生活简化得只剩下自己,环境浓suō( )得只剩下公园,一切淳( )朴的、本真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感谢利奥波德,他让我们明白——热爱自然,是人类的共同情感;回归自然,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簌簌( sù ) 淳( chún )朴
混nínɡ( 凝 )土 浓suō( 缩 )
(2)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①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②无拘无束: 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启示”是动词,“高”是形容词,“我们”是代词。
B.“我们当前较高的生活水准,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无拘无束的东西为代价是不值得的。”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们牺牲不值得”。
C.“生活水准”是偏正短语,“远离自然”是动宾短语。
D.画线句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情感”后的分号改为句号。
2.(2024·德阳中考)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6月2日,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执行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样品采集任务,相关采样工作持续大约两天时间。
B.四川省妇女儿童中心在“六一”儿童节正式对外开放,推出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亲子游泳馆、亲子阅读馆。
C.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左右的人死于因饮用不干净水而产生的腹泻,超过2亿人因为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受污染的鲜食而患病。
D.5月10日至14日,围绕以“中国品牌,世界共享;国货潮牌,品筑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举办,中国品牌集体亮相,新品首秀精彩纷呈。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我们学过他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B.《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通过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和斯石英的形成原因,为我们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抽象而又深奥的科学知识。
C.从说明对象的角度来看,《时间的脚印》属于事物说明文。
D.《大雁归来》的作者是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2024·烟台中考)
冬眠,动物御寒的“超能力”
李天洋
①冬天来临,当人们拿出棉衣御寒时,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在用它们的方式准备过冬。冬眠,就是其中颇为特别的一种。冬眠可不是简单的睡眠,它不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也是前沿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热门。
挑战生理极限的冬眠
②生物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冬眠历时4至7个月,为保证冬眠期间能生存下来,它们需要在入眠前以脂肪或食物的形式贮存大量能量:熊、睡鼠等动物依靠在夏、秋季积累于体内的脂肪;仓鼠、松鼠则选择在洞穴内贮存食物。
③哺乳动物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比如体温迅速下降、代谢率大幅度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具体来说,冬眠时,北极黄鼠体温最低能降到-3℃,极地松鼠降到5℃,而熊的体温仅降到30℃,睡鼠的体温维持在20℃,这说明,冬眠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并不一定伴随着超低体温现象的出现。但在代谢率上,哺乳动物冬眠期间降低幅度均较大,熊降低50%左右,小型哺乳动物甚至降至1%。在心率和呼吸方面,熊的心率从每分钟55次降到10次,呼吸从每分钟8次降到一两次;多纹黄鼠的心率从每分钟200至300次降到三四次,呼吸从每分钟200次降到1次,可以说是断崖式下降。这对于一个生命有机体来说,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是一个非常艰难又高级的系统工程。
④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百余种动物被证实有冬眠现象,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时,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均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在冬眠时,这些指标则降幅很大,有的动物甚至降到濒临死亡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帮助它们度过凛冽的冬季。冬眠可以说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
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
⑤近些年,随着癌症等医学难题陆续增多以及人类宇宙探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迫切地对动物特别是对哺乳动物的冬眠开展深入研究。人们想知道:为什么黄鼠在秋天体重激增而不得糖尿病?熊冬眠时不排泄为什么不会肾衰竭?极地松鼠在醒来后,为什么大脑没受损伤,也没有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科学家希望能尽快弄清楚动物冬眠的这些“超能力”,并应用到人类身上。
⑥依托于信息传播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实例的出现和研究结果的发表给了科学家很大信心:人类自身或许真的具备冬眠的潜力。
⑦2020年12月,西班牙、希腊学术研究团队在《人类学》期刊发表研究结果,他们在43万年前的人类骨骸中,找到了人类冬眠的证据,经断层扫描与显微镜观察,这些骨头与冬眠动物的骨头有相似的病变和损伤,也就是说,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远古人类是有冬眠的能力的,只不过后来自然环境变好,人类应对极端气候能力增强,不再需要通过冬眠这种方式过冬了,这个能力也就退化了。
⑧在这些实例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人工冬眠”的概念应运而生,并率先在科幻电影中“实现”了。人们在《太空旅客》《流浪地球》等电影中可以看到,为了让太空旅行者完成漫长的星际航行,会把他们放进太空冬眠舱,以冬眠的方式延长他们的寿命。
⑨为了让梦想尽快照进现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研发适用于太空以及医学方面的冬眠技术。
⑩受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跳的启发,科学家研究出了“人体冷冻法”,即在-196℃的低温下保存整个人体或头部,以期未来的科学技术能够将其复活。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尝试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7年,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因癌症身亡几小时后,进行了遗体的冻存处理,保存至今。但有研究者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冬眠复苏后,无法证明储存大脑信息的神经通路是否完好,因此,靠冷冻来实现人工冬眠的道路不太顺畅。
研究的成果虽然不少,但如何将基于动物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人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未来,当科学家最终找到人类的冬眠开关时,将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星际航行带来全新的天地。
(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有删改)
4.为什么说“冬眠”是动物的“超能力”?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对应考点 )
动物在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但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动物在冬眠时不会产生疾病;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跳。
5.下列说法与本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B )
A.第①段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冬眠”,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哺乳动物在冬眠时,体温都会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较大,有的下降幅度较小。
C.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是为了解决一些现在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以及探索宇宙的需要。
D.最后一段总结概括了目前研究人类冬眠技术的成果,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
6.第④段主要采用了 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通过对比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和冬眠时的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的变化,突出强调了冬眠与常态睡眠的区别,表现冬眠现象的特殊性及冬眠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 。(对应考点 )
7.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
“极有可能”指的是有很大程度的可能性,但不是一定的。在文中指的是尽管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这一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有很大程度上是事实,但不一定绝对是事实。“极有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
8.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请你和同学们分享一下阅读这部书的真切感受。
示例一:读完《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第一》,让我明白了古文的精髓所在。从每一个字的构成到每一个字的含义,都能够清晰可见,更能深入了解古文的历史价值,重新赋予古文文化新的意义,让我们能够以古人的眼光去看今天的世界。
示例二:读完《经典常谈》中关于《尚书》的内容后,我了解了《尚书》的发展历程、关于《尚书》的“今古文之争”等。《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儒家用它来宣扬的是“德治主义”,强调道德人性的重要性。
跨学科学习
9.为了倡导低碳生活,某校八(1)班以“低碳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下面是活动小组绘制的统计图。请根据此图写一条结论。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越来越了解“低碳生活”,九年级了解“低碳生活”的学生已达八成。
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题型:本文第×段/画线句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说说其作用。
思路点拨: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具体。(2)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说明内容的特征),使说明更有说服力。(3)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4)作比较:把……与……进行比较,说明了两者的区别,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地位、影响等)。(5)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或事理)的特征。(6)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答题模板:运用了××说明方法,……(表达效果)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