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我测评卷(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我测评卷(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1 20:00:45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自我测评卷
一、积累运用(35分)
1.下列对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器皿(mǐn) 雎鸠(jiū) 水之涘(yǐ)
B.语云(yǔ) 篁竹(huánɡ) 便舍船(shě)
C.寤寐(mèi) 阡陌(xiān) 水中沚(zhǐ)
D.豁然(huò) 垂髫(tiáo) 诣太守(yì)
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欣然规往(打算,计划)
C.日光下澈(清澈) 
D.如有所语(说话)
3.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能以径寸之木
B.石青糁之
C.渔人甚异之
D.闻之,欣然规往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5.下列语句朗读节奏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不足/为外/人道/也
6.理解性默写。(10分)
(1)《桃花源记》中,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
(2)《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 。
(3)《关雎》中在结构上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 。
(4)《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苦苦追求的诗句是: , 。 , 。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垂髫”指小孩,“古稀”指七十岁;“婵娟”指月亮,“芙蕖”指荷花。
B.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永州八记”。
C.《核舟记》选自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作者是清代的魏学洢。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之为经典,始称《诗经》。
8.综合实践。(7分)
(1)八年级(1)班开展“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交流活动,下面是小贵为本次主题活动准备的开场白,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2分)
  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犹如一首美妙的歌曲唱响了几千年,一部分靠的是诗歌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音符。②诗歌没有旋律依然还是她自己,字字句句所包含的那份情,那份忧伤,让我们的思绪化作流云,畅游在诗情画意的天空里。③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纷呈。④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我们能够欣赏到古诗中的春夏秋冬;体会到古诗中的离情别绪,领悟到古诗中的哲理意蕴。⑤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古诗苑漫步”,一起走进古诗苑感受诗歌的魅力。
第 句表达不妥,修改意见:
第 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修改意见:
(2)小惠同学打算整理一本古诗集,于是把记忆中具有同一种意象的古诗编辑到了一起,其中有两句是“好雨知时节”和“随风潜入夜”。据此可知,她的古诗集名有可能是(   )(2分)
A.古诗中的“节气” B.古诗中的“雨”
C.古诗中的“情绪” D.古诗中的“花”
(3)学校诗歌社团准备组织一次“我与古诗的故事”采访报道活动,下面是该活动的框架图。假如你是此项活动的负责人,请你根据框架图的内容向大家介绍怎么开展这项活动。(字数不超过80个)(3分)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 的晚秋画面。(2分)
10.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二)阅读《小石潭记》,回答问题。(10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
12.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珮环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14.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2分)
链接材料:
  仆①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②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③,一遇和景④,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改)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已:过一会儿。③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囚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④和景:温暖的日光。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①又潺湲②洁彻,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
(选自白居易《冷泉亭记》)
  【注】①矧:况且。②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缘溪行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可濯足于床下
(4)见辄除去
1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17.【甲】文从“忽逢桃花林”可以看出,第一段描写春季景物;【乙】文描写 季景物,可以印证的句子是“ ”。(第二空引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18.桃花源和冷泉亭都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原 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
  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先时跨水植柱为桥,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明道中,夏英公守①青,思有以捍之。会得牢城废卒②,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余年,桥不坏。庆历中,陈希亮守宿③,以汴桥屡坏,率尝损官舟害人,乃命法④青州所作飞桥。至今沿汴皆飞桥,为往来之利,俗曰虹桥。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①守:管理。②废卒:退休的狱卒。③宿:宿州。④法:效法。
19.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青州城西南皆山 关联教材。 皆出酒食 (陶渊明《桃花源记》) (1)皆:
跨水植柱为桥 关联教材。 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 (2)植:
州以为患 查阅词典选择最恰当的义项。 患:①担忧;②忧患;③毛病 (3)患:
以汴桥屡坏  根据成语推断词义。 屡战屡败 (3)屡: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
B.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
C.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
D.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至今五十余年,桥不坏。
(2)为往来之利,俗曰虹桥。
22.陈希亮为何效法青州架设飞桥?请简要分析。(2分)
三、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景致在山水之间,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景致在生活深处,这是人与人碰撞的火花。因为留心,我们就有了一些关于景致的记录和感悟。
请以《景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第三单元自我测评卷
一、积累运用(35分)
1.下列对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器皿(mǐn) 雎鸠(jiū) 水之涘(yǐ)
B.语云(yǔ) 篁竹(huánɡ) 便舍船(shě)
C.寤寐(mèi) 阡陌(xiān) 水中沚(zhǐ)
D.豁然(huò) 垂髫(tiáo) 诣太守(yì)
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欣然规往(打算,计划)
C.日光下澈(清澈) 
D.如有所语(说话)
3.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2分)
A.能以径寸之木
B.石青糁之
C.渔人甚异之
D.闻之,欣然规往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5.下列语句朗读节奏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不足/为外/人道/也
6.理解性默写。(10分)
(1)《桃花源记》中,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
(2)《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
(3)《关雎》中在结构上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窈窕淑女 , 君子好逑 。
(4)《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苦苦追求的诗句是: 溯洄从之 , 道阻且长 。 溯游从之 , 宛在水中央 。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垂髫”指小孩,“古稀”指七十岁;“婵娟”指月亮,“芙蕖”指荷花。
B.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永州八记”。
C.《核舟记》选自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作者是清代的魏学洢。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之为经典,始称《诗经》。
8.综合实践。(7分)
(1)八年级(1)班开展“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交流活动,下面是小贵为本次主题活动准备的开场白,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2分)
  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犹如一首美妙的歌曲唱响了几千年,一部分靠的是诗歌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音符。②诗歌没有旋律依然还是她自己,字字句句所包含的那份情,那份忧伤,让我们的思绪化作流云,畅游在诗情画意的天空里。③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纷呈。④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我们能够欣赏到古诗中的春夏秋冬;体会到古诗中的离情别绪,领悟到古诗中的哲理意蕴。⑤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古诗苑漫步”,一起走进古诗苑感受诗歌的魅力。
第 ① 句表达不妥,修改意见: 删去“一部分靠的是”。 
第 ④ 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修改意见: 分号改为逗号。 
(2)小惠同学打算整理一本古诗集,于是把记忆中具有同一种意象的古诗编辑到了一起,其中有两句是“好雨知时节”和“随风潜入夜”。据此可知,她的古诗集名有可能是( B )(2分)
A.古诗中的“节气” B.古诗中的“雨”
C.古诗中的“情绪” D.古诗中的“花”
(3)学校诗歌社团准备组织一次“我与古诗的故事”采访报道活动,下面是该活动的框架图。假如你是此项活动的负责人,请你根据框架图的内容向大家介绍怎么开展这项活动。(字数不超过80个)(3分)
 示例:大家好!本次采访报道活动以“我与古诗的故事”为主题,分为准备、采编和报道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要收集采访对象信息、撰写采访提纲、做好团队分工;在采编阶段,先进行实地采访,再编审稿件;最后通过广播站、校园网、公众号进行宣传报道。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 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 的晚秋画面。(2分)
10.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二)阅读《小石潭记》,回答问题。(10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2)佁然不动 静止不动的样子 
12.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交错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1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D )(2分)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珮环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14.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2分)
链接材料:
  仆①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②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③,一遇和景④,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改)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已:过一会儿。③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囚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④和景:温暖的日光。
 被贬谪的境遇,让柳宗元时时感到如同被囚禁在“圆土”中无法解脱。面对小石潭的美景,作者也只能有片刻的欢娱,最终还是会泛起“凄神寒骨”的伤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①又潺湲②洁彻,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
(选自白居易《冷泉亭记》)
  【注】①矧:况且。②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缘溪行 沿着,顺着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3)可濯足于床下 洗 
(4)见辄除去 就 
1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 
(2)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 
17.【甲】文从“忽逢桃花林”可以看出,第一段描写春季景物;【乙】文描写 夏 季景物,可以印证的句子是“ 山树为盖(或“水与阶平”)  ”。(第二空引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18.桃花源和冷泉亭都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原 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桃花源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和谐安宁;冷泉亭风景秀丽,人们一看到冷泉亭,那些眼耳之尘、心舌之垢就可以除去。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
  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先时跨水植柱为桥,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明道中,夏英公守①青,思有以捍之。会得牢城废卒②,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余年,桥不坏。庆历中,陈希亮守宿③,以汴桥屡坏,率尝损官舟害人,乃命法④青州所作飞桥。至今沿汴皆飞桥,为往来之利,俗曰虹桥。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①守:管理。②废卒:退休的狱卒。③宿:宿州。④法:效法。
19.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青州城西南皆山 关联教材。 皆出酒食 (陶渊明《桃花源记》) (1)皆: 都 
跨水植柱为桥 关联教材。 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 (2)植: 竖立 
州以为患 查阅词典选择最恰当的义项。 患:①担忧;②忧患;③毛病 (3)患: 忧患 
以汴桥屡坏  根据成语推断词义。 屡战屡败 (3)屡: 多次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1分)
A.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
B.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
C.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
D.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至今五十余年,桥不坏。
 到现在五十多年了,桥没有毁坏。 
(2)为往来之利,俗曰虹桥。
 成为两岸往来的便利,俗称虹桥。 
22.陈希亮为何效法青州架设飞桥?请简要分析。(2分)
 宿州汴桥常坏,危害大;青州飞桥无柱,经久耐用。 
三、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景致在山水之间,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景致在生活深处,这是人与人碰撞的火花。因为留心,我们就有了一些关于景致的记录和感悟。
请以《景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