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自我测评卷(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自我测评卷(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1 19:56:56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自我测评卷
  旅游是一种幸福,开启旅游新图景,走过万水千山,丰富我们的生活。
旅游中的文化知识
一、积累运用(28分)
小雨同学在家长的带领下,前往浙江旅游。下面是小雨旅游后写的一篇作文。请你完成相应题目。
  翻开诗画浙江的长幅浩卷,天台是不容忽视的动人篇章,山水神秀、佛宗道源,还有源远流长、千载流芳的和合文化。
  坐上大巴车,我们驰骋()在宽阔的大路上,趁着春暖花开之时,去收一波好山好水好风光。国清景区,油菜花海一望无际,让人霎时眼前一亮;赤城山,紫荆花漫山遍野,令人目眩神迷;华顶山,云锦杜鹃一树千花,引得游客接踵()而至……和家人走进乡野小道,踏青赏花,共享小城春日,感受生活中yùn 含着的美好,礼佛国清寺、问道桐柏宫、禅修济公故居……在“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熏陶中感受唐诗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和合文化的独特yùn 味!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在横线处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驰骋(   ) (2)接踵(   )而至
(3)yùn 含 (4)yùn 味
2.选出下列加点字中与“千载流芳”的“载”读音相同的一项(   )(3分)
A.载歌载舞 B.厚德载物
C.一年半载 D.覆舟载舟
3.解说词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3分)
4.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4分)
A.翻开诗画浙江的长幅浩卷,天台是不容忽视的动人篇章。
B.趁着春暖花开之时,去收一波好山好水好风光。
C.赤城山,紫荆花漫山遍野,令人目眩神迷。
D.和家人走进乡野小道,踏青赏花,共享小城春日。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4分)
A.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长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
B.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C.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将其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6.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10分)
  公元1613年5月19日,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开始游历名山大川。他从浙江宁海出发,在三十多年间,东渡普陀,北历燕翼,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遍及当时14省,写下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中国旅游日”形象宣传口号是“爱旅游,爱生活”。请你完成下面的两项任务。
(1)上图是“中国旅游日”的标志图案,标志的主体创意造型来源于甲骨文的“旅”字及传统的印鉴艺术。请描述变形的“旅”字所展示的画面。(5分)
(2)2024年“中国旅游日”的主题为“畅游中国,幸福生活”。请你在当天为某旅游俱乐部成员做“中国旅游日”的宣传,并发表一段讲话,不少于100字。(5分)
美诗文中的旅游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念奴娇①·一轮月好
白 朴
中秋效李敬②齐体,每句用月字。案此。
一轮月好,正人间、八月凉生襟袖。万古山河,归月影、表里月明光透。月桂婆娑,月香飘荡,修月香人手。深沈月殿③,月蛾④谁念消瘦。
今夕乘月登楼,天低月近,对月能无酒。把酒长歌邀月饮,明月正堪为友。月向人圆,月和人醉,月是承平旧⑤。年年赏月,愿人如月长久。
【注】①念奴娇:词牌名。②李敬:人名。③月殿:指月宫。④月蛾:指嫦娥。⑤承平旧:古代太平盛世的景象。
7.这首词句句写月,上片用“好”“透”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2分)
8.用第一人称描述“把酒长歌邀月饮”所展现的情景。(2分)
9.跨学科·历史阅读资料卡,请简要概括诗句“年年赏月,愿人如月长久”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资料卡
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在青年时期遭遇了金朝灭亡、南宋灭亡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人生经历使他深切感受到了家国之痛和民生之苦。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元朝初期。在这个时期,元朝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但由于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3分)
  ①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②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③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0.第①段中作者运用了 的观察角度描写壶口瀑布。(2分)
11.请赏析下列句子。(4分)
(1)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赏析加点的字)
(2)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12.结尾“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句话应如何理解?(4分)
13.创新设问 本文中作者由多样的水的形态联想到了人的各种感情,由黄河的个性联想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的景和物,由此你会联想到什么呢?请选择一种说一说。(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2分)
游司马祠
郭军平
  行走在韩城,庙宇楼阁,行宫故居,历史古迹众多,苍松古柏也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耐人寻味,而我总以为它的厚重,源于司马迁。但凡来韩城的人,是绝不会错过游司马祠的。
  从韩城芝川镇向东,沿着一条宽阔明亮的柏油大道向前走,越过两边民居,眼前豁然一亮,放眼南望,一座高山巍峨耸立,上面翠柏茂松郁郁葱葱,若隐若现的祠宇躺在翠柏的环抱之中。
  走过芝秀古桥,一座高大的砖木牌坊映现眼前,遒劲有力的“汉太史司马祠”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踩着青石铺砌的进山之路,踏上十几个台阶,便是正门,门匾一行隶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字体格调清雅,气息高华。进入大门,青石铺砌的小径,迤逦蛇行,直通山顶。道旁青松挺拔,耸入苍穹,松间山雀清脆的鸣叫让山上显得更加静谧。
  登上小坡,眼前顿然开阔,一座宏大的祠堂横亘眼前,走近细瞧,上有“汉草书司马迁格言警句展室”的门匾,房檐周围红漆驳落,参差不齐,显示出风雨沧桑,进入宽敞的展厅内,一座座散发着笔墨清香的石碑赫然入目。环视碑石,兀然林立,但见书体或雄浑奔放,气吞万里;或风行雨散,润色生花;或大鹏抟风,长鲸喷浪;或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行迹,留下了那一份对史圣的留恋和敬仰。“网罗天下放佚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哪里会想到身后的荣耀和高贵。苍苍莽莽的梁山啊,滔滔不息的黄河啊,孕育了这样一位惊世奇才!
  走过“高山仰止”的砖木牌坊,极目仰望,巍峨庄严的司马祠卓然屹立于韩奕坡上,松柏环抱,一片苍翠,踩上凹凸不平的石道,沿着千百年来仰慕者攀登的足迹,经“朝神道”踏上攀登祠墓的石级,石级共九十九级,犹如一条长龙,蜿蜒伸入山顶。拾级而上,但觉山势峭拔,眼界开阔;回望身后,但见黄河远去,川源如画。这超越了人世万物,独居一山的巍峨祠堂啊!伫立在时间的年轮里,默默地向人们倾诉着什么?
  饱经风雨剥蚀的“河山之阳”巍然耸立,过此,再上九个台阶,便是被韩城人民誉为“太史高坟”的司马祠。走进祠堂,但见“祠宇堂堂,坊榜将将”,院中古柏参天,花木竞秀,松间鸟鸣啾啾,一片幽静。“史圣千秋”四个大字赫然入目,两旁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殿中司马迁坐像,长须飘拂,双目炯炯,刚毅凛然,显示出不凡的抱负和胸怀,殿中碑石林立,多是后人对他的缅怀和评价,其中尤以郭沫若的诗最佳。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首诗高度评价了司马迁一生的功绩,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墓由青砖镶砌,上嵌有八卦砖雕,据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建造。墓顶有一株千年古柏,苍劲盘桓,如巨掌撑天。柏上鸣雀跳跃,叫声凄凉,似在叹惋那一段凄美的历史。墓旁也是古柏环绕,浓荫蔽空,在千年古柏的近旁,卓然玉立着一株青翠的柏树,与这株千年古柏相映成趣。随后,我有幸看到了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撰写的《梦碑》一文。其文如下:永徽二年九月,余判同州,夜静坐于西厅。若有若无,犹梦犹醒,见一女子高髻盛妆,泣谓余曰:“妾汉太史司马迁之侍妾也,赵之平原人,姓随名清娱。年十七事迁,因迁周游名山,携妾于此。会迁有事去京,妾缟居于同,后迁故,妾亦忧伤寻故,葬于长乐亭之西。天帝闵妾未尽天年,遂司此土。代异时移,谁为我知?血食何所?君亦将主其地,不揣人神之隔,乞一言铭墓,以垂不朽。”余感寤铭。铭曰:“嗟尔淑女,不世之姿。事彼君子,弗终厥志。百千亿年,血食于斯。”可惜,如此珍贵的碑拓却没有流传,这段凄美的《梦碑》故事却把人们的神思带到了那悠远的时空,让人们为那位矢志不渝的女子洒一掬同情之泪,更为太史公那牺牲良多的悲剧人生而叹惋。我不由得把那株奇异的柏树与《梦碑》故事联系起来,莫非是随清娱精诚所至,感而有灵?鉴于此,赋诗一首以示纪念:
苍苍梁山,郁郁翠柏。
史公之祠,高兮传兮。
悠悠居水,凄凄嘤鸣。
清娱之志,感而有灵。
  我们一行下山,已是夕阳西下,眺望身后,已是一片苍翠和辉煌。
(有改动)
14.根据作者的游踪,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主要景点的名称。(6分)
正门→ →“高山仰止”→河山之阳→ →
15.文中描写墓顶的千年古柏有什么作用?(4分)
16.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两句诗的理解。(4分)
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8.有人说“厚重”一词是本文的文眼,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记录美好的旅游时光
三、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之所以爱旅行,不仅是为了抵达目的地,更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你有旅游的经历吗?你享受过旅游的快乐吗?
请以《我享受这地方》为题写一篇游记,与同学分享旅游的乐趣。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体现“所至”“所见”“所感”;(3)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等信息。第五单元自我测评卷
  旅游是一种幸福,开启旅游新图景,走过万水千山,丰富我们的生活。
旅游中的文化知识
一、积累运用(28分)
小雨同学在家长的带领下,前往浙江旅游。下面是小雨旅游后写的一篇作文。请你完成相应题目。
  翻开诗画浙江的长幅浩卷,天台是不容忽视的动人篇章,山水神秀、佛宗道源,还有源远流长、千载流芳的和合文化。
  坐上大巴车,我们驰骋()在宽阔的大路上,趁着春暖花开之时,去收一波好山好水好风光。国清景区,油菜花海一望无际,让人霎时眼前一亮;赤城山,紫荆花漫山遍野,令人目眩神迷;华顶山,云锦杜鹃一树千花,引得游客接踵()而至……和家人走进乡野小道,踏青赏花,共享小城春日,感受生活中yùn  含着的美好,礼佛国清寺、问道桐柏宫、禅修济公故居……在“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熏陶中感受唐诗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和合文化的独特yùn  味!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在横线处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驰骋( chěnɡ ) (2)接踵( zhǒnɡ )而至
(3)yùn 蕴 含 (4)yùn 韵 味
2.选出下列加点字中与“千载流芳”的“载”读音相同的一项( C )(3分)
A.载歌载舞 B.厚德载物
C.一年半载 D.覆舟载舟
3.解说词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3分)
 源远流长、春暖花开、一望无际、漫山遍野、目眩神迷、接踵而至(任意3个即可) 
4.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D )(4分)
A.翻开诗画浙江的长幅浩卷,天台是不容忽视的动人篇章。
B.趁着春暖花开之时,去收一波好山好水好风光。
C.赤城山,紫荆花漫山遍野,令人目眩神迷。
D.和家人走进乡野小道,踏青赏花,共享小城春日。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D )(4分)
A.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长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
B.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C.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将其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6.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10分)
  公元1613年5月19日,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开始游历名山大川。他从浙江宁海出发,在三十多年间,东渡普陀,北历燕翼,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遍及当时14省,写下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中国旅游日”形象宣传口号是“爱旅游,爱生活”。请你完成下面的两项任务。
(1)上图是“中国旅游日”的标志图案,标志的主体创意造型来源于甲骨文的“旅”字及传统的印鉴艺术。请描述变形的“旅”字所展示的画面。(5分)
 变形的“旅”字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旅游场景:一面旗帜引领下的一队游人正秩序井然、兴致勃勃地游走于美妙的旅途中。这有着强烈的具象化意义和象征意义,凸显了“中国旅游日”的主旨与核心,引导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旅游。 
(2)2024年“中国旅游日”的主题为“畅游中国,幸福生活”。请你在当天为某旅游俱乐部成员做“中国旅游日”的宣传,并发表一段讲话,不少于100字。(5分)
 示例:今天,我们旅游日的主题是“畅游中国,幸福生活”。蒋勋先生说,人是需要出走的。旅行的真正意义不只是踏遍万水千山,更是从千山万水中体验与发现。在旅途中,我们会发现更多拨动心弦的体验,邂逅全新的自己。在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寻觅“知行合一”的人生境界,你最终会发现原来幸福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和收获。 
美诗文中的旅游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念奴娇①·一轮月好
白 朴
中秋效李敬②齐体,每句用月字。案此。
一轮月好,正人间、八月凉生襟袖。万古山河,归月影、表里月明光透。月桂婆娑,月香飘荡,修月香人手。深沈月殿③,月蛾④谁念消瘦。
今夕乘月登楼,天低月近,对月能无酒。把酒长歌邀月饮,明月正堪为友。月向人圆,月和人醉,月是承平旧⑤。年年赏月,愿人如月长久。
【注】①念奴娇:词牌名。②李敬:人名。③月殿:指月宫。④月蛾:指嫦娥。⑤承平旧:古代太平盛世的景象。
7.这首词句句写月,上片用“好”“透”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2分)
 美好(美满、美丽等)、皎洁。 
8.用第一人称描述“把酒长歌邀月饮”所展现的情景。(2分)
 我端起酒杯,放声高歌,邀明月与我一起畅饮。 
9.跨学科·历史阅读资料卡,请简要概括诗句“年年赏月,愿人如月长久”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资料卡
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在青年时期遭遇了金朝灭亡、南宋灭亡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人生经历使他深切感受到了家国之痛和民生之苦。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元朝初期。在这个时期,元朝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但由于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诗句中蕴含着作者对人们的美好祝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3分)
  ①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②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③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0.第①段中作者运用了 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平视龙槽两边 的观察角度描写壶口瀑布。(2分)
11.请赏析下列句子。(4分)
(1)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赏析加点的字)
 “剁”,写出了黄河的力量之大,表现了黄河水的抗争精神。 
(2)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河水因地势而变得纤细柔和的优美形态。 
12.结尾“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句话应如何理解?(4分)
 这句话是本文的文眼。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13.创新设问 本文中作者由多样的水的形态联想到了人的各种感情,由黄河的个性联想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的景和物,由此你会联想到什么呢?请选择一种说一说。(3分)
 示例一:由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想到了在三尺讲台上无私奉献的老师们 示例二:由笔直、挺拔的槟榔树想到英姿飒爽、保卫祖国的人民子弟兵。(言之有理即可)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2分)
游司马祠
郭军平
  行走在韩城,庙宇楼阁,行宫故居,历史古迹众多,苍松古柏也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耐人寻味,而我总以为它的厚重,源于司马迁。但凡来韩城的人,是绝不会错过游司马祠的。
  从韩城芝川镇向东,沿着一条宽阔明亮的柏油大道向前走,越过两边民居,眼前豁然一亮,放眼南望,一座高山巍峨耸立,上面翠柏茂松郁郁葱葱,若隐若现的祠宇躺在翠柏的环抱之中。
  走过芝秀古桥,一座高大的砖木牌坊映现眼前,遒劲有力的“汉太史司马祠”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踩着青石铺砌的进山之路,踏上十几个台阶,便是正门,门匾一行隶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字体格调清雅,气息高华。进入大门,青石铺砌的小径,迤逦蛇行,直通山顶。道旁青松挺拔,耸入苍穹,松间山雀清脆的鸣叫让山上显得更加静谧。
  登上小坡,眼前顿然开阔,一座宏大的祠堂横亘眼前,走近细瞧,上有“汉草书司马迁格言警句展室”的门匾,房檐周围红漆驳落,参差不齐,显示出风雨沧桑,进入宽敞的展厅内,一座座散发着笔墨清香的石碑赫然入目。环视碑石,兀然林立,但见书体或雄浑奔放,气吞万里;或风行雨散,润色生花;或大鹏抟风,长鲸喷浪;或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行迹,留下了那一份对史圣的留恋和敬仰。“网罗天下放佚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哪里会想到身后的荣耀和高贵。苍苍莽莽的梁山啊,滔滔不息的黄河啊,孕育了这样一位惊世奇才!
  走过“高山仰止”的砖木牌坊,极目仰望,巍峨庄严的司马祠卓然屹立于韩奕坡上,松柏环抱,一片苍翠,踩上凹凸不平的石道,沿着千百年来仰慕者攀登的足迹,经“朝神道”踏上攀登祠墓的石级,石级共九十九级,犹如一条长龙,蜿蜒伸入山顶。拾级而上,但觉山势峭拔,眼界开阔;回望身后,但见黄河远去,川源如画。这超越了人世万物,独居一山的巍峨祠堂啊!伫立在时间的年轮里,默默地向人们倾诉着什么?
  饱经风雨剥蚀的“河山之阳”巍然耸立,过此,再上九个台阶,便是被韩城人民誉为“太史高坟”的司马祠。走进祠堂,但见“祠宇堂堂,坊榜将将”,院中古柏参天,花木竞秀,松间鸟鸣啾啾,一片幽静。“史圣千秋”四个大字赫然入目,两旁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殿中司马迁坐像,长须飘拂,双目炯炯,刚毅凛然,显示出不凡的抱负和胸怀,殿中碑石林立,多是后人对他的缅怀和评价,其中尤以郭沫若的诗最佳。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首诗高度评价了司马迁一生的功绩,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墓由青砖镶砌,上嵌有八卦砖雕,据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建造。墓顶有一株千年古柏,苍劲盘桓,如巨掌撑天。柏上鸣雀跳跃,叫声凄凉,似在叹惋那一段凄美的历史。墓旁也是古柏环绕,浓荫蔽空,在千年古柏的近旁,卓然玉立着一株青翠的柏树,与这株千年古柏相映成趣。随后,我有幸看到了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撰写的《梦碑》一文。其文如下:永徽二年九月,余判同州,夜静坐于西厅。若有若无,犹梦犹醒,见一女子高髻盛妆,泣谓余曰:“妾汉太史司马迁之侍妾也,赵之平原人,姓随名清娱。年十七事迁,因迁周游名山,携妾于此。会迁有事去京,妾缟居于同,后迁故,妾亦忧伤寻故,葬于长乐亭之西。天帝闵妾未尽天年,遂司此土。代异时移,谁为我知?血食何所?君亦将主其地,不揣人神之隔,乞一言铭墓,以垂不朽。”余感寤铭。铭曰:“嗟尔淑女,不世之姿。事彼君子,弗终厥志。百千亿年,血食于斯。”可惜,如此珍贵的碑拓却没有流传,这段凄美的《梦碑》故事却把人们的神思带到了那悠远的时空,让人们为那位矢志不渝的女子洒一掬同情之泪,更为太史公那牺牲良多的悲剧人生而叹惋。我不由得把那株奇异的柏树与《梦碑》故事联系起来,莫非是随清娱精诚所至,感而有灵?鉴于此,赋诗一首以示纪念:
苍苍梁山,郁郁翠柏。
史公之祠,高兮传兮。
悠悠居水,凄凄嘤鸣。
清娱之志,感而有灵。
  我们一行下山,已是夕阳西下,眺望身后,已是一片苍翠和辉煌。
(有改动)
14.根据作者的游踪,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主要景点的名称。(6分)
正门→ 展室 →“高山仰止”→河山之阳→ 司马祠 → 司马迁墓 
15.文中描写墓顶的千年古柏有什么作用?(4分)
 渲染了司马祠庄严、静谧的氛围,象征着司马迁刚毅凛然、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16.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两句诗的理解。(4分)
 诗句的意思是:司马迁的丰功伟绩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千秋万代、名垂青史。这两句诗是对司马迁的高度评价和赞美,他刚正不阿,忍辱含羞,发愤著书,他的《史记》通古今之变,文史兼美,流传千古。 
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用词形象新颖,化抽象为具体,极富表现力。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地表现了书体形态多样、风格各异的特点。 
18.有人说“厚重”一词是本文的文眼,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示例一:我认为“厚重”是文眼,因为文章主要写了司马迁的人品和作品对人们的深远影响,同时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笔墨又丰厚了这里的文化积淀。 示例二:我认为“厚重”不是文眼,因为这篇游记重在写游览过程,表现作者对司马迁的敬仰和赞美之情,不是韩城的“厚重”。 
记录美好的旅游时光
三、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之所以爱旅行,不仅是为了抵达目的地,更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你有旅游的经历吗?你享受过旅游的快乐吗?
请以《我享受这地方》为题写一篇游记,与同学分享旅游的乐趣。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体现“所至”“所见”“所感”;(3)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