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1 17:3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分值150分。
2.请在答题卡规定区域作答,其他区域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报告文学,既是具有浓厚新闻性的真实的“报告”,又必须是充分形象化的生动的文学。正如《包身工》所成功实践的那样,它不仅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来揭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同时又必须借用文学的形象性来描绘这一幅幅血淋淋的图景,进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②对于报告文学来说,读者首先关心的是报告的事实内容。他们只要事实,只要真相。作者可以而且应该表达自己鲜明的倾向和爱憎,但是这些必须寓于事实之中。作者不能把他的哭泣或欢笑照直地倾吐出来,而是要渗透在、凝结在那使人哭泣或欢笑的对象里面,这样即令读者在字面上看不见他的哭泣或欢笑,但形象本身使你不能不哭泣,不能不欢笑,只有这样,作品才充分显示出它的力量。
③报告文学要求真实,却又不同于新闻报道。作为文学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的真实外,还必须以情动人,提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和一切文学形式一样,报告文学同样需要想象的翅膀: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联想,幽默讽刺,议论纵横等等。从《包身工》可以看出,夏衍并不因为报告文学强调真实性和新闻性而在写作手法上显得拘谨,相反,他放开手笔,灵活地运用具体形象的描写、精辟有力的议论、细腻感人的抒情等表现手法,发挥比喻、借代、幽默等修辞技巧,来生动地描绘色彩鲜明的生活图画,使人读来,既感到真实可信,又牵动神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④我国的报告文学是在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此后报告文学数量是逐渐增多了,但整个说来,这种体裁尚处于萌芽阶段,多数作品显得较为幼稚,新闻的成分多,文学的意味少,直观的报道多,睿智的探究少。《包身工》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周立波当时曾热情赞扬道:“夏衍的《包身工》是今年关于产业工人的一篇材料丰富、情真意挚的报告文学,在报告文学刚刚萌芽,工人文学非常缺乏的现在,它有双重的巨大的意义。”作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第一块基石,《包身工》是当之无愧的。
(摘编自陈坚《夏衍的生活和文学道路》)
材料二:
①如何向世界介绍中国?如何让世界认识当代中国?如何让外国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这需要我们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其实,即使单一的从文学角度讨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②真实的中国是立体、多面、多维的,这要求作家在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也要从多个视角来真实呈现。每一个故事都有多种讲法,不同的作家讲述同一个故事的视角和方法也是千差万别,作家的职责和使命便是努力用最适宜的讲述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在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看来,“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但如果是真人真事,唯报告文学最优先,因为它的现场性、及时性、真实性等要素,决定了报告文学文体的独特魅力与优长”。
③寻求符合中国特色的中国表达讲述中国故事,“国家叙述”与“个人叙述”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已经成为中国报告文学写作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写作风格。国家叙述又被称之为国家叙事,“国家叙事即为叙述者站在国家的高度、立场和全局把握书写题材,采用宏大叙事进行书写”。中国故事有大有小,对于体量较小的故事,我们可以选择个人叙事的立场,但若是要呈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或是讲述某一重大项目、重大事件,以“小我”来呈现会有其局限,因此,宏大的“国家叙述”更适合对重大题材、重大事件的表现和讲述,这也是报告文学独特的优势之一。
④以作者个人身份切入生活书写作品的手法在报告文学创作中早已有之,而且这一创作传统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比如,1900年,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曾以美国水手的身份深入伦敦贫民窟,在那里居住生活了三个多月,做了大量的详细调查,获取了第一手资料,最后写成了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深渊里的人们》;同样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实际考察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报告文学作品《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作品影响至今;中国作家夏衍曾深入东洋纱厂采访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于1935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朝鲜战争期间魏巍在前沿阵地上采访了三个月,最后写出了报告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最近几年兴起了一股“非虚构”写作潮流,强调写作者从自身体验和感受出发讲述生活故事,其实,这在报告文学创作实践中并不新奇。
⑤国家叙述和个人叙述很少单独存在,在大多数作品中,这两种叙事风格是同时存在、相辅相成的。因为即使书写的是一个宏大的题材,故事也是由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一个个小而具体的故事组成的,所以在作品的整体设计、整体把握方面,可能运用了国家叙述风格,但在对具体的人物、故事进行叙述时,个人叙述往往更容易切入,也更灵活、灵动。
(摘编自《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简论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报告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同样需要比喻、联想、幽默讽刺等语言技巧。
B. 《包身工》融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在当时工人文学非常缺乏的时代,具有双重的巨大意义。
C. “国家叙述”更适合重大题材的表现和讲述,对于体量小的故事,我们可以选择个人叙事的立场。
D. 魏巍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说明深入实地调查是成功创作优秀报告文学的必备要素。
2.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报告文学的作者为使作品充分显示出它的力量,只需将他的欢笑或哭泣渗透、凝结在使人哭泣或欢笑的对象里面。
B. 上世纪三十年的左翼文艺运动中,我国的报告文学开始出现,但缺少文学意味和睿智的探究,没有引起社会关注。
C. 讲好中国故事和一段人生经历,我们可以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但使用报告文学这种艺术形式,是最优选择。
D. 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强调作者从自身体验和感受出发讲述故事,这一点能在报告文学创作实践中找到影子。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典型论据来支撑“报告文学要有文学性”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当他降生到这个现实人间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并没有对他呈现出玫瑰花朵一般的艳丽色彩。(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B. 假如你想知道某些官僚主义者如何对待工作,可以去动物园看一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猫头鹰。(李延国《中国农民大趋势》)
C. 延安是个理想的要塞,它位于一个深谷中间,四周都是岩石嶙峋的高山,坚固的城墙一直延伸到山巅。(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D. 大多数知识分子——祖国浩浩荡荡的脑力劳动大军啊!他们像漫山遍野的小草,分布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黄宗英《大雁情》)
4. 材料一第三段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夏衍的《包身工》,其意图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5. 请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高鸿创作的《大地英雄——国测一大队纪事》入选《2023年报告文学》的理由。
国测一大队七测珠峰,两下南极,不断为国家的经纬尺度点画出科学的基点。作者高鸿先后在西藏、新疆、江苏等地实地采访,对国测一大队的测绘历史、经历表现及其丰富成果,对众多测绘队员无畏殉职的行动,进行了文学化的形象塑造及真实描绘,书写了一部动人心魄的英雄史,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林的戏法(节选)
徐海蛟
有一天,祖父问我堂弟:“你将来要做个什么样的人?”
“我要做阿林。”堂弟声音响亮地说。
第二天,二叔听到这件由家人转述的事后,脸拉下来一尺,半晌说不出话。二叔是堂弟的爹。
“阿林,一个顶失败的人。”这是我们村所有大人认定的一个评价。
据说阿林出身并不差,是地主的孙子,祖上三代皆为能人。我们这个小山村,人们世代务农,倚靠着山林和农田,挣下一份清贫的生活。阿林的曾祖父却是经商的,走遍大江南北,最终落叶归根,回到村里建了一栋带院落的三层楼。从20世纪早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栋三层楼一直是我们这儿最气派的建筑。甚至在数十年岁月里,“三层楼”专指阿林的住所。
只是到了阿林手中,三层楼变得衰败不堪:院中杂草丛生,石墙倾颓;屋内,梁柱被虫蚁蛀蚀,窗被风雨剥落。它的颓败当然有时间的压力,不过谁都知道,主要还是“拜阿林所赐”。
他是那样懒惰和无用的人。
他既不种地,又没有学会一门手艺,不是在村里游荡,就是在山里游荡,或者干脆走到大山以外,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游荡。
不过,大人们都很困惑:阿林竟然是全村最受孩子欢迎的人。
阿林晃到落梅坡,躺在那片青草地上,嘴里叼一根狗尾巴草,一躺一下午,回到村里,逢人就说:“今天看到了一朵贼好看的云呢。”这句话也顶好笑,①村里的老人很不屑:“老虎麒麟、凤凰孔雀没见过,什么样的云没见过呢?”
阿林坐在前门山的一块大石头上,从午后一直坐到晚霞满天,才满脸通红地走回家。
“最软的风啊,”阿林的嘴角露出一点笑意,“现在没法子和你讲明白。”不过,他说:“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他们觉得赚了几十块钱就赚到了,在我看来,几十块钱能买到一下午的春风?开玩笑嘛。”
阿林时常会搬一张小圆桌、一把竹椅子,坐到梨树下。他嘴里叼着烟斗,面前摆一壶酒、一碟花生米。傍晚正在到来,晚霞绚烂。他喝一小口酒,就抬起头和梨树说几句话。
他常常跟梨树说话,也跟自己的一头老黄牛说话。在我们村,别人家养的黄牛都是干活的,只有阿林养的黄牛是用来聊天的。
晴好的日子,阿林会带着牛出去溜达溜达。他走在前面,牛走在后面,一人一牛相跟着,不紧不慢地走过村中的青石路,晨曦落在路上,也落在人和牛的身上。傍晚,他和牛又相跟着回来,照例走得不紧不慢。
旧时村庄里,山和水都是孩子们游戏的天堂。东面下来的那条溪,中间流域格外深,聚成一个大潭子,叫井龙潭。村里的老人说:“那个潭子里以前住过一条龙,切不可去那里游泳,如果将潭水弄脏,是要遭报应的,弄不好会被龙潭吞噬。”
偏偏危险的事物对男孩有着极大诱惑。一个仲夏的傍晚,夕阳落山,山风摇动树枝。四个自恃水性好的男孩在井龙潭里戏耍,他们中没有人被淹死,但他们真的被吓了个半死。
四个男孩中有两个浮在水里,另两个正“扑通扑通”接连往水里跳。就在他们都跳到水中时,自潭水深处,突然冒出来一个披头散发、穿着黑色长袍的水鬼。那水鬼是从潭底突然蹿上来的,带出一波又一波白亮的水花。待到四个男孩定睛看去,才留意到水鬼披散着湿漉漉的头发,嘴里还支棱着两颗獠牙,一条红色的舌头也向外吐着。
四个男孩号哭着扑向潭边,随后,撒腿就跑。这件事被风一吹,很快就吹到村里所有孩子的耳朵里。
男孩们去问阿林:“你觉得井龙潭里出现的水鬼是真的吗?”
这一回,阿林十分肯定地说:“真的,我也见到过,有一回上山,经过井龙潭,水鬼‘嗖’一声从水底蹿了出来。”
“它没咬你?”
“我这么瘦,肉又老又柴不好吃,水鬼只吃孩子的肉,孩子的肉嫩。”
这下,我们都对水鬼的存在坚信不疑。从此,村里再也没有孩子愿意去井龙潭游泳了。隔了一年,我才知道水鬼出没的原因:我在阿林的三层楼的一个角落的木衣柜里翻到了一件黑色的长袍,长袍里面,悬挂着一只青面獠牙且吐着红舌头的面具……
如果没有阿林,我们在山村里的故事就会是黑白的,单调统一,从早上讲到傍晚,从生讲到死。阿林带来了彩色的戏法,他变出糖果、唱片,变出火车、轮船,变出上海,变出小人书,变出许多神神鬼鬼的传说。
有一天,阿林将自己变没了。
那一天,②我们四个小伙伴照例去阿林的三层楼。院门是敞着的,我们未进门就大喊:“林大伯,我们来啦,我们来啦。”
没有回应。
推门进去,房间里并无二致。③只是原先摆放的东西的顺序变了,好像经过打扫,挨挨挤挤的前厅变大了,变空了。我们很快在木板墙上看到几行写得很大的字,读三年级的小胖和读四年级的瘦狗认得。
那上面写着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名字后面还有一句话:“孩子们,我走了,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以后再不回来了。你们也要走出这个小山村,走到很远的地方去。你们每个人到三楼领一份礼物回家。”
④下面署着“徐思林”。我们这才知道阿林的全名。
跑到三楼,我们看到很多礼物。每份礼物上面,都贴着一个名字。
我也认领了自己的礼物。我的名字出现在一个硬皮的笔记本上,那个笔记本的封面上有一张“上海外滩”的照片。
打开笔记本,扉页上还写着一行字:“到上海去,到北京去,到香港去。”
往后许多年,我再也没有见过阿林,心里却一直想着他去了上海,去了北京,去了香港。
那天离开阿林的三层楼,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捧着心仪的礼物,但每个人都怅然若失。走到院中,回看院子东北角的那棵梨树,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在秋风里轻轻晃动着。我们随即望见梨树下一个新扎的稻草人,它头上戴着阿林外出时经常戴的那顶草帽,大张着胳膊,鼻子上扣着一颗红色圆球,正冲着我们微笑。我想,阿林是要借稻草人和我们告别,也要借稻草人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男孩们问阿林“水鬼”是否真实存在,既可看出他们对阿林的信任,又印证阿林“是全村最受孩子欢迎的人”的说法。
B. 小说开篇写阿林游手好闲、无用懒散,与后文“装神弄鬼”的善良形成巨大反差,欲扬先抑,使人物形象立体而饱满。
C. 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阿林在小山村里发生故事,“我”既是叙述者也是见证者,使中心人物温热可感。
D. 小说最后省略的内容,可以理解为阿林想要告诉孩子们要微笑面对生活,放眼山外的世界,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
7. 下列对文本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村里老人所说的话,表明他们认为阿林炫耀看到有趣的云一事比较可笑,隐含着他们对阿林“无知”的嘲弄。
B. 句子②中的“照例”代表着“我们”与阿林的交往非常密切,是一种生活的常态,也让下文认领礼物的情节合乎情理。
C. 句子③中的“前厅变大、变空了”这一细节,可能是阿林远走前打扫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孩子们当时内心情感的折射。
D. 句子④中孩子们此时才知道他的全名,意味着之前并未完全了解他,也暗示了他离村后,双方会渐行渐远,逐渐遗忘。
8. 小说多次提到“梨树”,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作者徐海蛟被采访时曾言:“文学是我用来对抗生命的无意义。”文中的“阿林”可以说是这一理念的外显,他的诸多行为都有着“对抗”的意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以是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第三十八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三十一章)
(节选自《老子》,有删改)
材料二: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材料三:
彼驰骋天下而丧其天则者:一为聃、周之徒,游万物而自匿,则以礼为薄;一为权谋之士,随万物而斗智,则以礼为迂。此李斯之所以亡秦,而王衍诸人之所以祸晋也。
(节选自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有删改)
10.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兵[A]者[B]不祥之[C]器[D]物[E]或恶[F]之[G]故有道者[H]不处。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人,此处指有大智慧的人,在封建时代还可以是君主的尊称,有时也专指孔子。
B. 而,表转折,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恶其声而然也”的“而”用法相同。
C. 胜,胜利的意思,与《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中的“胜”意思不同。
D. 贾,泛指做买卖的人,也特指设店售货的人,“商”“贾”不同,如“行商坐贾”。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物安然未生变时容易持守,问题没有显露迹象时容易解决,老子告诫人们要善于把
B. “上德”之人没有品德才算有德行,且一旦想做的事情得不到回应,便会高举双臂强行引导别人。
C. 先知先觉是“道”的华丽外表,也是愚蠢的来源。因此,有志之士应当抛却外在浮华,追求朴实正直。
D. 君子在得到合适的时机时,就勇往直前,顺势而为;得不到合适的时机,也能随遇而安,恬然自得。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2)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14. 王夫之评价老子“游万物而自匿,则以礼为薄”,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义通里寓居即事
徐夤
家住寒梅翠岭东,长安时节咏途穷。
牡丹窠小春余雨,杨柳丝疏夏足风。
愁鬓已还年纪白,衰容宁藉酒杯红。
长卿甚有凌云作,谁与清吟绕帝宫。
[注]“长卿”指司马相如,他曾向汉武帝奏上《大人赋》,武帝赞其有“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本居住在寒梅翠岭的东面,如今自己却身在长安感叹穷途末路。
B. 颔联描绘春夏自然美景,隐含诗人对时节变化的敏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 尾联诗人以司马相如自比,流露对自己才华自信和与之共赏清吟的渴望。
D. 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用典于一体,展现了诗人细腻复杂的内心世界。
16. “金樽”也是“酒杯”,古人常借之表达情感,请简要分析本诗与李白《将进酒》“莫使金樽空对月”中借“酒杯”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说你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
(2)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场面描写,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
(3)在唐诗宋词中,中国文人常用以景结情的手法,给人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感受,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秋时节,人们常常发现,每当夕阳西下,天边总是出现 A 的晚霞。红色、橙色、紫色纠缠在一起,将整个天空染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虽然持续时间不长,却格外迷人。秋季的晚霞为何如此绚烂?
晚霞,是一种常见的大气光学现象,通常发生在天气晴朗的傍晚。太阳光进入大气层之后,会被大气中的空气分子、尘埃、水汽等各种微粒阻挡,发生瑞利散射现象。波长较短的蓝紫光会发生更严重的散射,红光、橙光这些波长较长的光则散射较少,最终得以保存并进入我们的视线。日落时分,太阳处于地平线附近,阳光斜射,需要穿过更长的距离,通过厚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正因为距离长,在这个过程中,蓝紫光被散射得更加充分,留下的红橙光则会形成晚霞。
晚霞多种多样,从明亮的橙红色到深沉的紫色,有时还会呈现出粉色和金黄色的过渡色彩。( 甲 ),一般在几十分钟左右,高纬度地区日落时间更长,因此晚霞持续时间会长一些。晚霞会给人带来一种宁静与美的感受,仿佛一天的疲惫都在这温暖的光芒中消散了。
秋季是观赏晚霞的黄金季节。这与秋季大气环流的变化和大气条件的稳定性 B 。首先,秋季的大气透明度较高。进入秋季,北方南下的冷空气逐渐加强,南方输送的暖湿气流逐渐减弱,同时受到副热带高压系统的影响,盛行的下沉气流降低了降水的可能性,北半球的天气系统逐渐趋于稳定,空气中的尘埃和水含量适中,晴空万里的天气开始多了起来,阳光得以直射穿透大气层。其次,秋季大气层的垂直运动较弱,大气更加稳定,空气中的尘埃和水汽得以停留,为晚霞的散射提供了必要的介质。同时,秋季的云层大气形态相对稳定,为晚霞提供了绚丽的背景。
谚语云:“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那么,( 乙 )?从气象学角度来说,晚霞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①因为晚霞通常出现在天气晴朗、空气透明度较高的傍晚,②此时云层较少,天气稳定,③因而晚霞的出现往往预示着晴好天气。④所以,不同地区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各不相同,⑤完全不能依赖晚霞预测天气,⑥还是需要关注当地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第一段用“纠缠”写各种色彩的交织,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以“风筝”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比拟;自然贴切,表达流畅。
21. 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根据第四段内容,请用四个偏正短语简要概括出秋季在稳定大气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美丽晚霞的条件。每处不超过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课文《包身工》的结尾:“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D(3 分)
  2.D(3 分)
  3.C(3 分)
  4.①材料一举夏衍《包身工》中运用的艺术手法、技巧的例子,论证了报告文学也需要文学性的特点。
  ②材料二举夏衍创作《包身工》时深入实地考察的例子,论证了报告文学中早有作家以个人身份切入生活书写作品的方式。(4 分)
  5.①真实展现国测一大队的历史、经历及成果等,符合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新闻性的特点。
  ②作品进行了文学化形象的塑造,符合报告文学要提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的要求的特点。
  ③作品对国测一大队重大事件的表现和讲述,体现了 “国家叙述” 的优势与 “个人叙述” 的灵活性。
  ④作品是一部动人心魄的英雄史,凸显了时代价值,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6 分)
  6.C(3 分)
  7.D(3 分)
  8.①时常坐在梨树下,体现出阿林悠闲自得的心境。
  ②跟梨树说话,表现阿林无人理解的孤独。
  ③梨子在秋风里晃动,写梨在人去,衬托孩子们怅然失落,伤感之情。(4 分)
  9.①以 “游荡” 对抗闭塞的山村生活;
  ②以看云看天对抗单一的物质追求;
  ③以与黄牛说话对抗孤独的精神生活;
  ④以装水鬼的行为对抗空洞的说教;
  ⑤以变糖果等 “戏法” 对抗山村 “单调统一” 的山村生活;
  ⑥以送礼物的方式告别对抗封闭落后的山村生活。(6 分)
  10.BDG(3 分)
  11.B(3 分)
  12.B(3 分)
  13.(1)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2)抛弃你的娇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高贵的情态神色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4 分)
  14.观点一:赞同。理由:①老子认为 “礼” 是混乱的根源;②老子认为 “礼” 徒有其表(倡导它言论的人早已不在)③老子学问以 “隐逸不露名” 为要务。
  观点二:不赞同。理由:①老子认为对待战争结果要采取丧礼,而非高奏凯歌;(肯定了古礼的人文价值);②老子认为圣人要弥补众人所犯的过错,而非 “自匿”;③老子对人的教育实则发挥了 “礼” 的作用。(4 分)
  15.C(3 分)
  16.同:都能传递出年华老去怀才不遇的愁苦。
  异:徐诗写酒虽能喝得脸红,但也难以掩盖衰老的面容,表达年华老去的无奈哀伤;李诗认为人生得意就要尽情欢乐,面对美酒就要尽情享受,传递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旷达与洒脱。(6 分)
  17.(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3)明月夜;短松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6 分)
  18.A:绚丽多彩(五彩斑斓)
  B:密不可分(息息相关)(4 分)
  19.甲:晚霞的持续时间往往较短
  乙:晚霞是否一定预示着好天气?(4 分)
  20.示例:
  风筝掉了魂一样,在空中失神地游荡。/ 风筝在天上,翻翻滚滚,跳跃着,欢唱着,在风里尽情的玩耍着。/ 美丽的风筝在晴朗的天空跳着曼妙的舞蹈。/ 无数的风筝,比着高低,向着天空飞去。(4 分)
  21.④改为 “然而,不同地区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各不相同”
  ⑤改为 “不能完全依赖晚霞预测天气”(4 分)
  22.良好的光照 / 通透的大气 / 必要的介质 / 绚丽的背景(4 分)
  23.略(60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候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能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不离失“道”所规定的“德”,因此实际上没有达到“德”的境界。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却能无所不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却有心作为。上仁之人有所作为,但却是无心而为;上义之人有所作为,却是有心而为。上礼之人有所作为,如果得不到回应,就会伸出胳膊强拽别人来响应。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的先见之明,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兵器,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材料二: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老聃,是周朝负责掌管藏室史书的官员。孔子到周国去,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遇到合适的时机就驾车而行,遇到不合适的时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荡。我听说,好的商人隐藏着珍宝,有德的君子很谦虚,不了解他的人还以为他很愚蠢。抛弃你的娇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高贵的情态神色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用来告诉你的就这些罢了。”老子研究道德,他的学问以隐逸不露名为要务。
材料三:
那些纵横天下却丧失上天法则的人:一是老子、庄子那类人,徜徉宇宙内的一切事物藏匿自身,认为“礼”轻微;一是讲究权变谋略的志士,与世间万物斗智斗勇,认为“礼”迂腐。这就是李斯使秦国灭亡,王衍等人祸乱晋国的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