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高二期末调研测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
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摘编自毛泽东《实践论》)
材料二:
在承继和接续从王夫之到孙中山的知行观的同时,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出发,对中国哲学史上长期探讨的“知和行的关系”予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阐发,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对于“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他都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作出了明确的解释,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实践论》的开篇,毛泽东就明确地把实践规定为“社会实践”,进而指出社会实践包括了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从事的中国革命战争,因此,吃东西这类日常生活活动并不是《实践论》所讲的实践;而他所讲的认识,则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这就更新了从王夫之到孙中山对“知”和“行”的理解。
基于这种对实践和认识的新理解,毛泽东反对离开社会实践来讲人的认识活动,也不赞成孙中山“分知分行”的主张。他强调“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主张由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把“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进而提出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发展理论。他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不仅肯定了实践对于人的认识活动特别是对于人获得真理和检验真理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实践——认识——实践”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得真理的基本过程,从而唯物而辩证地阐明了“知和行的关系”。这些都表明,毛泽东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是对中国现代知行观的重大发展,而不是向中国古代知行观的一种回复。
通过“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以实践为基础对中国现代认识论作出了重要阐发,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奋点由本体论移至认识论,发展出一整套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革命理论、国家理论、文化理论、群众路线,创造了一种充满活力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摘编自李维武《毛泽东“实践论”的创立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认识论的开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密切,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依赖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最终归属。
B. 辩证唯物论认识运动认为,无论对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还是对一个社会或一次革命的认识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C. 《实践论》规定的实践是“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并不包括日常生活类的活动。
D. 毛泽东提出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发展理论,唯物而辩证地阐明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对中国现代知行观的重大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错误的,对工作有害无益,因为它违背了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
B. 虽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革命理论重于革命行动,但空有正确理论而没有行动,理论也就失去了其意义。
C. “实践——认识——实践”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显示人们认识世界、获得真理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D. 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出发提出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是对王夫之等传统知行观的反叛。
3. 下列关于“知”和“行”的言论,不符合毛泽东《实践论》观点的一项是( )
A. “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
B.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D. “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4. 实践对理论有怎样的作用?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
5. 假如你是一位科研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一个理论假设,但在实验中却遇到了与预期不符的结果。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如何对待这个情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 航
陆颖墨
西昌舰要走了,是最后一次远航。
舰长肖海波下达了起航命令,西昌舰悄悄地驶离了海军博物馆的码头。它走得很沉重,似乎满腹心事。在舰桥上的肖海波看了看手表,已是凌晨两点。他朝左前方张望了一下,整个城市都熟睡了。父亲这时候真的已经睡着了吗?会不会从梦中惊醒?
父亲叫肖远,今年七十多岁了,是西昌舰的第一任舰长。三十多年前,国产的西昌号驱逐舰刚刚服役下水,就参加了那一场著名的海战。激战中一颗炸弹在后甲板爆炸,不知震坏了机舱的哪个部件,引起高压锅炉管道着火和严重泄漏。当时情况很危急,一旦高压锅炉爆炸,西昌舰只有沉没,两个水兵紧急维修。突然,头顶的一根横梁朝两个水兵砸了下来。肖远冲过去,用身体挡住了。西昌舰得救了,肖远在医院躺了三个多月。以后的日子,无论是他担任支队长,还是舰队司令,只要西昌舰一起航,肖远受伤的腰部就会隐隐作痛。
昨天上午,在海军博物馆隆重举行了西昌舰退役仪式。选定这个日子也是因为肖远,他在舰队医院已经住了一年多了,记不清的化疗和放疗,已经让他铁塔一样的身子虚弱不堪。本来,医院坚决不同意他再走出病房,但是,海军和舰队首长认真研究,觉得这个仪式必须有肖远参加,并要求卫生部门拿出保障办法。
肖远从救护车上下来时,身穿已脱下九年的海军中将军装,一群医护人员带着各种抢救设备,用轮椅把他推上了甲板,西昌舰的每一任舰长都跟在他的身后,依次走上军舰。现任舰队司令员宣布西昌舰退役命令后,肖远缓缓地站立起来,给后任的八位西昌舰长点名。而后,他用沙哑的嗓子慢慢地说了起来,讲得很平静,只是详细地讲西昌舰年龄、吨位、各个部位的尺寸,以及西昌舰执行的每一次任务和受过的伤。排在最后的肖海波看到身边的几位老舰长泪流满面。这么多年,父亲从来没有表达过他对西昌舰的特殊情感,他不明白父亲在和军舰作最后告别时,依然没有表达,甚至没有评价西昌舰。原以为父亲会流泪,但是没有。他命令自己也别流泪,①但眼前还是模糊了……
不到半个小时的讲述,肖远喘着气停顿了十多次,护士用手绢不停地擦拭他额头上的虚汗。临下舰时,肖远摸着舰首的主炮喃喃地说:再见了,老伙计,我们都退了……等我出院了再来看你。但边上的肖海波知道父亲不可能再看到这个军舰了,父亲的病情他很清楚,不可能再出医院了。正因为这样,大家才告诉他西昌舰要永远待在这个博物馆。父亲更不可能知道,这个军舰也马上要离开博物馆,去执行他最后一次任务。
西昌舰缓缓地沿着海湾航行,除了左边远处海岸边偶尔冒出的点点渔火和航标灯,剩下都是漆黑一片,大海也仿佛睡着了。肖海波回到舰长室,躺在铺上,刚睡着没几分钟,就莫名其妙惊醒。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他觉得有什么不对,赶紧起身穿衣奔向舰桥,问正在指挥驾驶的副长有没有异常情况。副长让他问愣了,说一切都很正常。肖海波看看确实没有什么事,但就是不想离开舰桥。他找了个理由,笑着对副长说:新西昌舰靠电子信息系统指挥,指挥室在舰艇中心舱室,外面什么情况都在屏幕上一目了然,上舰桥来的机会也不多了,我就在这再待一会儿。刚说完,信号兵报告左侧海岸边山头有信号。
副长说:“是不是睡迷糊了,这个山头上没有信号灯塔。”
肖海波也知道信号兵肯定弄错了,这段航道他太熟悉了,左边山头是……忽然他身子一激灵,跳了起来,赶紧拿起望远镜朝山顶看去,马上呆住了。
山顶上有一个小亭子,亭子里有几个人,父亲肖远坐在轮椅上,正用手电朝军舰发着信号,反复只有两个字:去哪?
父亲果然没有被瞒住,镇痛药能镇住癌症病痛,却无法割断西昌舰对他的牵引、他觉得关于西昌舰的一切,他是无法隐瞒父亲的,现在只有将全部真实情况告诉父亲。但是他遇到一个技术难题。因为这次导弹试验密级很高,信号灯的语言是全世界统一的,如果现在用信号灯告诉父亲,那就会严重泄密,怎么办?
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常常和一帮小伙伴们光着屁股趴在沙滩上,等待着父亲们出海归来。那时,国产驱逐舰还没下水,父亲还是快艇艇长,记得有一次,因为小伙伴的父亲没有回来,父亲对那小伙伴说:“你爸爸远航去了,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多年以后,肖海波才知道那个叔叔在战斗中牺牲了。他马上对信号兵说回信:军舰要去远航,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但只走很短很短的时间。
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依然不死心。又问:远航?
肖海波回答:是的,就像我小时候那个叔叔远航一样。
父亲那边又问:为什么?真是最后一次了吗?
肖海波回答: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
父亲那边停了一会儿,又问:第一次什么时候?
肖海波回答:很快,但是军舰变年轻了,就像您当年第一次见他一样年轻。
父亲好一会儿没有回信,军舰快要驶远了,肖海波命令放慢航速再等待一会儿,终于父亲回信: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
军舰渐渐远去,山上再也没有信号发出,肖海波这才发现自己刚刚读懂父亲,这时,他在望远镜里惊讶地看到,②父亲的眼角闪着亮光。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西昌舰一起航,肖远受伤的腰部就会隐隐作痛”,通过细节描写赞美了肖远为了保护西昌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B. 文中插叙小伙伴父亲在战斗中牺牲的故事,一方面写海军战士的牺牲精神,一方面为下文写肖远父子对话的情节作铺垫。
C. “它走得很沉重,似乎满腹心事”,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西昌舰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昌舰最后一次远航的悲壮。
D. 肖海波兼有军人和儿子的双重身份,作者以他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既写西昌舰又写父亲,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7. 关于文中肖远为西昌舰送行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可能再出医院”的父亲,出现在山顶的小亭子,在肖海波看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 肖海波无法向父亲隐瞒西昌舰将成为靶舰的消息,因为他知道父亲与西昌舰有着难以割舍的牵绊。
C. “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依然不死心”,写父亲尽管知道西昌舰的归宿,但不愿相信这个事实。
D. “父亲好一会儿没有回信”到“终于父亲回信”,暗示父亲因身体状况极其不好而难以及时回信。
8. 文中画横线部分分别写儿子与父亲的流泪,请结合文本分析二人流泪的原因。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以题目“远航”为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际,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方孝孺《深虑论》)
文本二:
(秦)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五序①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注】①五序:一说“王序”,指周王的继承顺序。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虑之A所能B及者C人事之D宜E然F而出于智力之G所不及者H天道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陇亩,田地,与《隆中对》中“亮躬耕陇亩”的“陇亩”词义相同。
B. 制,制服,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制”词义相同。
C. 治,社会安定,与《兼爱》中“故天下兼相爱则治”的“治”词义不同。
D. 而,表修饰,与《伶官传序》中“庄宗受而藏之于庙”“而”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篇即指出古代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方面,引出文章论述的中心。
B. 文本一作者列举从秦汉至唐宋历代统治者总结前代覆亡的经验教训的例子,论证了他们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C. 文本一第四段作者说“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强调“天”对人事的作用,体现作者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D. 两则文本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以增强说服力,如文本一“虑天下者”与“古之圣人”对比,文本二周秦两朝长短的对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
(2)(秦)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14. 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应采取哪些治国之道?请结合两则文本的论述加以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湘 中①
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②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三闾庙
汪遵
为嫌朝野尽陶陶,不觉官高怨亦高。
憔悴莫酬渔父笑,浪交千载咏离骚。
【注】①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大旱,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②蘋藻:祭物。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湘中》首句连用“愁”“踊”“翻”等词语,节奏急促,渲染了诗人愤激不平的心声。
B. 《湘中》第二句中“汨罗”点明屈原投江的地点,直接抒发诗人在汨罗江畔的无尽感慨。
C. 《三闾庙》中“陶陶”形象写出了楚国朝野不顾国家安危而沉醉在安乐之中的社会现状。
D. 《三闾庙》中“莫酬渔父笑”运用典故,表现屈原不愿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的坚贞品质。
16. 《湘中》与《三闾庙》两首诗都写到屈原,但诗人借以抒发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____________”评价屈原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皎洁品质,进而高度赞许屈原的志行“____________”。
(2)自古以来,华山、黄河是险要之地,《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秦始皇想以此为凭借,缔造子孙帝王之业。
(3)“雪”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炊烟是乡村生活的“作息表”。
晨曦微露,薄雾轻纱般笼着青瓦泥墙的屋舍,第一缕炊烟便从各家各户烟囱探出头,像个俏皮使者,( 甲 )。
时近中午,它又慵懒升腾,田间劳作的农人们便荷锄而归。此时,巷子里弥漫着饭菜混合炊烟的气息,香气扑鼻。邻家阿伯边走边笑谈田间趣事,婶子们呼喊贪玩孩童的声音 A 。炊烟是背景交响乐,奏响了乡村生活的乐章。
夏日黄昏,炊烟在余晖里幻化成诗。天边火烧云似打翻的颜料盘,炊烟混入,添几分朦胧。小伙伴在晒谷场嬉闹,累了便望炊烟,猜各家晚餐。“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①厉鹗的诗句通过“十万人家”写尽了炊烟下乡村的烟火盛景,②那是满溢人间至味、充满阖家欢愉氛围,③邻里互赠菜肴,④分享美味,⑤情谊在炊烟中沉淀、酝酿、升温。
后来,我离乡求学、谋生计,城市霓虹璀璨,却难觅炊烟影踪。林立高楼封锁天空,快餐速食是生活标配,可心底总有空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乡愁,令人 B ,城市月亮再亮,( 乙 )。在异乡失眠夜,脑海常浮现故乡炊烟,似要引我寻归乡路,它是乡愁具象,承载儿时无忧、亲长宠溺、邻里温情,是我与旧时光的脐带。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文中加点的两处“似”,在用法和表意上有什么不同?
(1)天边火烧云似打翻颜料盘。
(2)似要引我寻归乡路。
22. 对文学作品来说,顿号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画横线部分顿号的表达效果。
五、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的文言文材料一中“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一句,启示人们要深虑“所忽”和“不足疑之事”。
你对此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启东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A(3 分)
2.C(3 分)
3.A(3 分)
4.①实践能够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真理性;②实践能够纠正理论的不完全性,甚至是错误。(4 分)
5.①应思考自己的理论假设是不是来自实践,是否符合世界规律性;②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不能片面强调自己理论的正确性,也不因一次的失败否定自己的理论;③应通过 “实践 —— 认识 —— 实践” 循环往复的过程纠正自己理论的不完全性,甚至错误。(6 分)
6.A(3 分)
7.D(3 分)
8.①第一处是在西昌舰的退役仪式上,肖海波为父亲的病情严重,以及为父亲用生命守护的军舰告别而伤感;
②第二处是在西昌舰远航途中,肖远为西昌舰能够为海军事业再作贡献而高兴,同时包含着对西昌舰的不舍。(4 分)
9.①“远航”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概括了小说中心事情:小说以西昌舰最后一次远航为主要情节,描写与西昌舰有关的人和事。
②“远航” 富有深刻的意蕴:“远航” 既指西昌舰最后的使命,也凸显了军人对国家的忠诚。
③“远航” 具有象征意义:“远航” 象征了使命的延续和精神的传承,预示着新一代军人、新一代战舰的诞生,他们将以崭新的姿态扬帆远航。(6 分)
10.CFH(3 分)
11.C(3 分)
12.B(3 分)
13.(1)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有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灭亡。
(2)(秦朝)三位君主昏庸糊涂,终身而不醒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4 分)
14.①既要图谋危难的事,也要深虑容易忽略的事;
②要善积诚心和大德;
③要善纳忠言。(4 分)
15.B(3 分)
16.①《湘中》写无处祭奠屈原,表达对屈原的深切怀念,以及无法凭吊的伤感;通过追思屈原抒发自己忠而被贬的怨愤。
②《三闾庙》中写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吟咏《离骚》,暗示屈原一直被后人铭记传颂,赞美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洁品质。(6 分)
17.(1)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3)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6 分)
18.A:此起彼伏 B:感同身受(4 分)
19.甲:宣告新一天开始 乙:也不及故乡的月亮(4 分)
20.②在 “氛围” 后添加 “的场面” ⑤将 “沉淀、酝酿、升温” 改为 “酝酿、升温、沉淀”(4 分)
21.第(1)句中 “似” 表示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火烧云颜色的绚丽多彩;
第(2)句中 “似” 表示猜测,写炊烟是乡愁的载体,引领我归乡。(4 分)
22.①从不同角度强化儿时的美好记忆,突出炊烟引 “我” 寻归乡路的意义;
②运用顿号分隔语句,舒缓语气,层次清晰。(4 分)
23.略(60 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超出智力所能而人不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当时认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奏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
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服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
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安定与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眷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
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文本二:
(秦朝)三位君主昏庸糊涂,终身而不醒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不敢竭尽忠诚,指出主上过失的原因,是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令,忠言还没说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叠足而立,不敢迈步,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王的继承顺序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