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1 17:3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道家学派虽然在诸多思想观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
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的内在要求则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人格,就是被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B. 君子在西周时主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它的内涵经孔子改造后,成为儒家宣扬的理想人格,具有浓厚的道德意蕴。
C. 材料二中提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是君子不再作为政治者的身份出现转而成为儒家济世的高标的主要原因。
D. 君子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成为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不同,西方文化人格表征是绅士、骑士、牛仔,中华文化人格表征为“君子”,君子文化有利于密切中国人的联系。
B. 如今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君子风范被奉为做人的圭臬,由此可见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格基因,无须再进行君子人格培养。
C. 材料二中提出,当今社会,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泛滥,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导致了君子文化的式微。
D. 材料二结尾驳斥了几种错误的君子观,因大众受教育程度前所未有的提高,所以作者说当今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 )
A.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学而》)
B.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C.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D.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春节来临之际,学校将在教室走廊的“阅读分享栏”中开设“当代青年与君子文化”阅读专栏,请结合两则材料拟写出专栏内容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夏初
顾随
我喜欢夏初的天气。
我爱看树和草的鲜嫩的绿叶子。
古人说:“春秋多佳日。”今人鲁迅先生又说:“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由后之说,则北京这地方未免可怜了,连多佳日的季候都没有。但是我对此并没什么不满,因为我喜欢夏初。
一天的上午,我走在一条僻静的小街上,一点声音都没有,住户的门都关着,使我几乎要遍叩所有的门,问一问有没有人在里面住着。老槐树的阴凉是那么浓密,我又疑心地下的树影儿都是绿的。
在青岛时,常常跑到山顶上看山下的树一碧无际,望去一直接连着大海。在济南时,常常立在铁公祠前,看出水一筷子来高的苇子芽。现在只有这样的槐阴供我玩赏了。然而我依然满意,因为这已经足够使我感到夏初的味儿了。
有人说我现在是住在乡间,所以这样想,假使住在北京城里,便另是一种情调了。
我意不然。
我也常进城。在南城有一个古老的会馆,屏兄占据着一间屋。①窗外的三棵马缨树——北京人叫做绒花树的——已经长出了绿叶。因为是北房,又没有廊子,正午的太阳穿过了树叶,洒在窗纸上。吃完午饭,屏兄歪在床上睡晌觉。我歪在竹子躺椅上,随手在架上拉过一本书来看,有意无意地。院子里太阳是那样好,马缨树的嫩叶微微地在摇动,绿光便闪到我似睡非睡的眼里。大门外时常有汽车鸣着各种不同的声音的喇叭驰过去,但我也觉得很辽远,很模糊。屏兄也香甜地睡着,轻轻地打鼾。
假使没有朋友来,我们两人常这样地过去礼拜六的一下午。
上次进城,看见屏兄的案头瓶中,还供着花。
“啊,芍药!”
“在市场买来的。”
屏兄似乎很高兴。他总嫌他的屋子狭小,没有生气。狭小,没法了。没有生气,他想用花来点缀一下。然而他忙,忙得没有养花的余闲。这次买来芍药做瓶供,在他许是以为不但添生气,还有些春意了吧。
奇事又发现了,在一个大的纸盒子盖里,还有几条长成的蚕。
“哪里来的这个?”
“学生送给的。”屏兄微笑着说,仿佛又很高兴。
我有许多年不曾见到那么大的蚕了,于是就坐下看蚕吃桑叶。我长到这么大,才知道蚕的嘴是竖着的。
屏兄出去了。不大的工夫,又进来,手里拿着桑叶。原来在院子里的南墙根下就长着丛生的一人多高的桑树。屏兄把新采来的叶子撒上,不久,蚕都抬起头来,用了胸前类似乎脚的东西抱了叶子的边缘,细细地嚼食。一会儿,叶上就是一个缺口,半圆的。又整齐,又细致,像用了指甲掐去了一块儿似的。
吃过了晚饭,没有事,仍旧看蚕。有一条爬到盒子的旁边没有桑叶的地方,翘起头来,静候着什么似的,时而又把头左右地摇摆。
“这一条怎么不吃了?有病了吧?”
“大概是要结茧了。”屏兄答,“结茧需要找一个角落的地方放好。有如蜘蛛的结网,先要把几根主要的线附着在别的事物上,才能结成。”
我抓过纸烟来吸。忽然想:把那条蚕装在盛烟的纸盒里吧。于是把那所有的余下的烟都倒出来,把蚕装进去,只开着盒的一端。
“干什么?”屏兄问。
“让它在这里面结茧呀!”我答。
屏兄掀须大笑了,仿佛觉得我是一个顽皮的小孩子。
我真有点像小孩子了。隔十几分钟,便把烟盒子拿起来看一看。一会儿,见蚕的头向着那一端;一会儿,又向着这一端,不住地左右上下摇摆它的头。
我们两个都笑了。
待到睡觉的时节,我又看了看,盒子开着的那一端,已经被几条丝稀稀地络起来了。
第二天起床之后,才穿上鞋,便拿起盒子来看,里面是一个茧。我把那一端也打开了,冲着亮一照,却见茧还很薄,清楚地看见蚕在里面摇摆它的头。
又有一条也不吃叶子了。这回是屏兄把它装在一个盛牙膏瓶子的纸盒里。但下午我出城时,看了看,它还没有结茧。
忘记是星期几。到一个小饭铺子里去吃午饭。却见柜台上,用玻璃瓶子供着两枝盛开的芍药,比屏兄所供的又大又艳丽。我问伙计在哪里买的。
“在街上。”他回答。
“随时有卖的么?”
他稍一沉吟,便说:“您看着好,就拿去吧。”
“谢谢你。”我很高兴。
他笑了。
饭后,我就真个拿了一枝回家。在老槐树的阴下走着时,我嗅着一阵一阵的甜香。一个蜜蜂儿飞来,落在花上。我摇动那枝花。但蜂儿似乎不觉得,在花蕊里连打几个转身,全身都是粉,益发黄了。在走近寓所的时候,不知何时,蜂儿又飞走了。
瓶子里注上水,把花也供在书桌上。下午,鹰北来坐着,看见了,便说:“你在什么地方弄了这样的花?盛开的,不好。不久,就要谢。”
我没有答应什么。
听差的送进一封信,屏兄的。拆开看时,是报告那条蚕在盛牙膏的纸盒子里结茧的事。②又说马缨花已经有了花蕾了。我回头看,瓶中的芍药,果然谢了;案上就有许多片零落的花瓣,虽然香甜依然散布在小的书室中。我因为屏兄信上说马缨花有了花蕾,便想看看我这个小院子里的那两棵马缨有花没有。看的结果是没有,大概因为树还小不会开花。但我并不失望。看见树上的叶子绿得有如涂了油,便已觉得高兴,不知怎的总仿佛看见了一个青年健康地转入了中年。
1930年6月
(有删改)
【注】顾随(1897年—1960年):作者时年33岁,当时在燕京大学任教,寓居学校附近的成府村。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开篇点题,从接下来的记叙和描写中可以看出,在“我”心目中北京城和乡下有着不相同的“情调”。
B. 作者在描述青岛和济南的夏初景象时,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此,也同样感受着两地夏初的宁静与韵味。
C. 文中提到“我也常进城”,但作者似乎更偏爱乡间的生活,主要原因是他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忙。
D. 文中写屏兄与作者分享养花养蚕的乐趣,体现了两人之间不仅性格相同,且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开篇引用古人诗句和鲁迅言论,增添了文采,引发读者共鸣,同时为后文描写夏初景象作铺垫。
B. 文本①处对马缨树的简笔勾勒,与文末②处对马缨树的描写和记述形成照应,使得文章结构严密。
C. 文本描写“门外汽车的喇叭声”,是以声衬静,这与郁达夫对故都秋景中“槐树落蕊”的写法异曲同工。
D. 文章诚挚真切,抒写作者的体验和情思;描写细腻生动,并赋予老槐树、芍药、马缨花等景物以象征义。
8. 请简要赏析文本结尾部分画波浪线的句子。
9. 有人评价这篇散文“朴素之中见真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①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
材料二: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材料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注】①鲁:迟钝、不聪明。这里指愚钝的曾参,相传曾参把孔子的学问传给了子思,子思又传给了孟子。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旦旦A而学B之C久D而不怠焉E迄乎成F而亦不知G其昏与庸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何恃而往”与成语“恃才放旷”“恃才傲物”中的“恃”意思相同。
B. “越明年”与《琵琶行并序》中“明年秋”的“明年”意思相同。
C. “炳烛之明”与《登泰山记》中“明烛天南”的“烛”用法相同。
D. “蒙乃始就学”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蜀国距离南海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而穷和尚到达了,作者采用对比手法,最终是为了阐述为学的道理。
B. 材料一先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说理明白,易使读者信服。
C. 材料二是炳烛夜读的故事,师旷提到年少又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年壮又好学,如同升起的太阳阳光渐明。
D. 材料三鲁肃和吕蒙之间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所学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14. 三则材料都阐释了有关学习的道理,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郑谷
一自王乔①放自由,俗人行处懒回头。
睡轻旋觉松花堕,舞罢闲听涧水流。
羽翼光明欺积雪,风神②洒落占高秋。
应嫌白鹭无仙骨,长伴渔翁宿苇洲。
【注】①王乔:下洞八仙之一,得道后骑白鹤升天。②风神:风度,神采。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鹤是仙人的坐骑,拥有这一身份后,它再也看不起懒惰的凡夫俗子。
B. 颔联通过对鹤的栖息、飞翔等场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
C. 颈联中的“占”字展现了鹤在高秋里的神采,表达出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意。
D. 诗人描写的白鹤不仅生动传神,而且富有寓意,寄托着自己的情感与追求。
16. 诗人是如何描写白鹤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难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虞美人》中,既是回忆,又是推想,抒发诗人物是人非之感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承载着无尽的漂泊之苦、思乡之情或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积弊非一日形成,纠治也非一日之功。从根本上治理文风、彻底解决文风问题,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历史课题。文风不正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方面重点。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文风改不改,领导是关键。”领导干部改进文风, ② 。既要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方针和政策,而且要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同时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充分合理地运用和继承。其次要增强党性修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自身的德行高尚了、纯洁了,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做到文如其人、栩栩如生。二是把改进文风同改进干部工作作风结合起来,尤其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群众呼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胸有成竹才能出口成章,找准症结才能 A ,源于实践才能指导实践。领导干部改进文风,应当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群众的创造吸收到文件、讲话、文章中来,使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能够解决问题。三是把改进文风同改进党风统一起来, 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会议太多、会风不正,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重要表现。改进文风会风,就要努力活跃党内生活,扩大党内民主,大力倡导独立思考的风气,创造鼓励讲真话、讲新话的宽松环境。
关于文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除了在不同时期都有重要论述外,他还 B ,带头践行优良文风。“用大白话,谈大问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中,他总是善于用 C 的群众语言解疑释惑、析事明理。例如,他用“( )”来说明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平实的话,来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用“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来讲明改革要辨证施治,等等。将执政理念和政治智慧通过简约、朴素的语言表达,既深刻又实在,既形象又生动,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感染力。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在文中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A. 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 B.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C.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D.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
22.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一选科之时,你的好友小文想选择历史组合,因为他对历史很感兴趣,之前也立志要考取某重点大学的历史系。但他父母认为学习历史出路窄,不如报考物理组合,将来容易找工作,待遇也比较优厚。
你认为小文应该怎样选择?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B(3 分)
  2.B(3 分)
  3.C(3 分)
  4.①首先,通过和西方文化的对比,提出君子文化是联系中国人血脉之根的观点;
  ②接着,以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君子为例,阐述了君子形象特点及君子文化对其外在和内在的要求,进一步强调君子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和品牌标识;
  ③最后,通过反驳对君子文化的错误解读,呼吁当下应弘扬君子文化。(4 分)
  5.①《论语》中有关君子语句的梳理及 “君子” 的内涵;
  ②先秦各家对儒家 “君子人格” 的评价;
  ③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家教家训及日常生活中等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6 分)
  6.B(3 分)
  7.D(3 分)
  8.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 “绿得有如涂了油的叶子” 比喻 “青年健康地转入了中年的状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从青年转入中年时生命力充沛的特点;②表现了作者对健康生命的热爱及对成长变化的思考。(4 分)
  9.①描写的自然景物常见而普通,描绘的生活场景日常而平淡;②语言上不用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修饰,读起来亲切自然。③所抒发的对景色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之情诚挚而真切。(6 分)
  10.CEF(3 分)
  11.C(3 分)
  12.C(3 分)
  13.(1)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人(曾参)传下来的。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
  (2)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4 分)
  14.①材料一强调学习贵在做和坚持;②材料二强调学习不分早晚,活到老学到老;③材料三强调即使工作繁忙,也不应该放弃学习。(4 分)
  15.A(3 分)
  16.①正面描写。如睡眠较浅、羽毛雪白,表现了鹤的生物特征和生活习性;②拟人修辞。如 “懒回头”“舞”“闲听” 等,赋予白鹤人的神态、动作,生动地展现了白鹤清新脱俗、遗世独立的形象;③对比手法。用白鹭与鹤作对比,突出了鹤的绝尘脱俗、异于凡鸟的特点。(6 分)
  17.(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6 分)
  18.①关于如何改进文风 ②首先要加强学习 ③特别要大力改进会风(6 分)
  19.既(不仅)要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方针和政策,又(而且)要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同时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充分合理地继承和运用。(3 分)
  20.A 对症下药 B 身体力行 / 以身作则 C 朴实无华 / 通俗易懂(6 分)
  21.B(3 分)
  22.①将治国与治病相类比,生动形象,以此来表明改革要辨证施治。②连续用了四个中医术语,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2 分)
  23.略(60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努力去做这件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不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那么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的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
蜀国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
蜀国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蜀国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依赖自己聪明敏捷却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庸与愚钝,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不被自己的昏庸愚钝限制而用心学习、不倦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材料二: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亮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敢戏弄君主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欢学习,就像初升太阳的亮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在点燃蜡烛的光亮下行走和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讲得好啊!”
材料三: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吴县那个(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