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铜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1 17:3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贵州省铜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底色,也是乡愁中国的历史起点。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首先体现为以土为生的生存理性,并进一步衍生为以文化人的社会基础和以德为重的价值取向。在历史上,上述特征具有极强的历史延续性,并规制着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
乡土中国是以农业为根基的社会,并形成了“以土为生”的生存理性。以土为生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是粘连在土地上的,表现为“人不离土”的社会形态和围绕土地而产生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乡土中国,人与土地的关系是最为直接和基础的,“土”是作为社会个体的命根。“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式。”在农耕经济的背景下,农民的生活直接依赖于土地,土地具有恒久不动的特性,因此乡村里的人口附着在土地上,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即使偶尔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被迫迁徙,但只要有条件,人们依然倾向返回故里,寻求“叶落归根”。在“安土重迁”的观念下,社会处于一种长期稳定状态,而这种稳定对于国家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在传统中国土地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撑,有稳定的土地,就有稳定的赋税,国家机构就能够正常运转,社会结构自然趋于稳定。
以土为生不仅意味着人与土地的有机结合,也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需要看到,农耕经济有其稳定性,但也有其脆弱性。脆弱性体现在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深刻影响。由于农耕经济所具有的“靠天吃饭”特性,自然资源和条件的变化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存状况。由此,人们天然地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一方面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不会轻易破坏自然生态;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对自然的合理利用以改善生活,如“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此外,人们还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衍生出“天人合一、顺应天命、知足常乐、道法自然”等价值理念。在此,人们表现出的是一种与自然为善的态度,通过节制人类行为、合理利用自然,以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乡土中国是以乡土文化为基础的。乡土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演化过程中不断累积而形成的文明积淀,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创造性和历史性。在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并首先体现在“物”的层面,包括聚落、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的独特属性。而与物质层面的乡土文化相比,非物质层面的乡土文化更具根本性,主要体现为一系列社会习俗和乡土规则。在乡土中国,社会治理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传统习俗来进行的,并形成礼俗社会。礼俗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人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在此,规矩不是法律,而是“习”出来的礼俗。对此,费孝通先生认为传统乡土社会是“无讼”的社会。在“无讼”的社会中,习俗内化为人们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并由此形成礼治秩序。礼治秩序的形成既源于人的主动“克己复礼”,同时也在于礼俗可以解决乡土社会中的社会问题。
在乡土中国,乡土文化还包含家规家训、族规祖训和乡规民约等地方性规则。这类地方性规则构成中国古代社会的民间法,也是传统中国维护乡土社会运行秩序的重要依据。家规家训主要支持家庭自我治理,是乡村治理的基础规则,这也源于家庭在乡村社会中的基础地位。族规是在家规基础上的进一步强化和拓展。无论家规抑或族规,都是基于父系血缘生成的一种尊老敬长的行为规范,并将这种规范通过家长、族长及其代表的权威表现出来。对于家族成员而言,自出生就接受着家规和族规的训诫,并且通过祭祖、上谱等仪式强化个体的规则意识,将遵守规则变成一种自觉行为。相较于家规和族规,乡规民约由村民共同约定,并由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尽管乡规民约缺乏特定的组织载体,但同样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治理功用。
乡土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内以伦理道德为秩序组织社会,形成“以德为重”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是乡村社会内生与上层建筑外化的产物,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遵循的价值理念。“以德为重”中的“德”首先表现为凝结在私人关系中的道德。家庭伦理是人们最先接触并遵守的道德规范。在家庭生活当中,对父母要“孝”,对兄长要“敬”,“孝与悌”成为家庭成员的行为守则。中国人的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因此,孝老敬长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伦理法则。按照“差序格局”的原则,社会范围是由“己”推出的,其基本纽带是亲属关系,与之相配的道德即为孝悌,并进一步拓展到朋友关系及其忠信观念。孝、悌、忠、信皆为维系私人关系中的道德。因此,在人们日常交往中,每个人皆遵循着仁、义、礼、智、信的价值理念,由此建构起社会所认可的伦理道德体系。在“私德”基础之上,乡土中国也形成了其特有的“公德”体系。“公德”是“私德”的扩大化。由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在此,个人的道德被视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只有个人的“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因此传统中国讲究“由己推人”,通过“克己复礼”,达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的秩序和谐。总体上看,乡土中国是以德治为主轴的社会,以德为重构成乡土中国的主体性价值取向。
(摘编自黄振华常飞《从乡土中国到乡愁中国: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视角》)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形成乡土中国“人不离土”的社会形态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生活直接依赖于恒久不动的土地。
B. 人们能自发地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是因为自然资源和条件的变化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存状况。
C. 包括聚落、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有形之“物”的独特属性,最直接地体现了某地的乡土文化。
D. 社会习俗和乡土规则都可以用来解决乡土社会中的社会问题,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体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传统中国,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大量人口被迫流落他乡,就会给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以及社会结构的稳定造成巨大影响。
B. “天人合一、顺应天命、知足常乐、道法自然”等价值理念,是农耕经济背景下的产物,在当今工业文明背景下已经过时。
C. 村落、祠堂等实体建筑与节庆仪式、风俗习惯等均承载着传统文化,但前者的消失要比后者的消失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冲击更大。
D. 乡土社会具有一定封闭性,其伦理道德是在其内部逐渐孕育而成的,它与国家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等没有联系。
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后汉书·孔融列传》记载:“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B.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C. 南朝梁宗懔曾于《荆楚岁时记》记载年夜饭的场景:“逢岁晚,家家户户准备肉类和蔬菜,守岁迎接新年,家人相聚饮酒,吃团年饭。”
D. 《红楼梦》:“(王夫人)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4. 为什么说“礼俗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人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椅
孔泷霆
坐在家中那把老椅上,他慢慢陷入沉思。椅子的确老气横秋得很。他用手摸了摸,光滑中带着星星点点的痕迹。那痕迹,有石头磕到的,有茶水浸泡过的,有狗牙啃过的……无不与老屋共同见证着岁月的故事。
那是父亲的老椅……
石家沟村的山,层层叠叠,一座座尖利得像狼牙。他经常和父亲在这山上干活,在石坑里挖洋芋、扒红苕、扯豆角……看漫山遍野的青葱,感受一年四季的花开花落。
他享受在山上的时光,也享受着劳作后的等待。
“老爹!饭好了没?”
“好了!”
这是他童年与父亲的对话。
年幼丧母,他与父亲只剩下日常生活的交流,每天除了做活计,便是没心没肺地玩耍,除了饭点,极少在家。父亲似乎不在乎他的理想、学业;他只知道,父亲在地里忙活。
小时候,他最喜欢坐在那把老椅上吃饭——因为周围都是矮凳,他要坐得高些。那时候老椅也早就有些年头,只是不至破烂。他在椅上笑,父亲也在笑。
他考到县城去读高中,临别前夜,父亲坐在老椅上,烤着炉火,咬着烟斗,沉默不语,他也不知与父亲说些什么。这许多年来,他都在学校自顾自地学习,也看到了更广的天地。他一直认为父亲是个彻头彻尾的农民。那把老椅,跟父亲一样,也终究是腐朽了许多,有着瘦骨嶙峋的模样。
“老爹!这椅子扔了吧,也太老了!”他刚说完,父亲猛地一拍桌子,脸涨得通红,大声吼道:“说啥?你小时候可喜欢这椅子咧!”
“可那是小时候……”
“不行!”
“这老古董放家里也没啥用,让人看见还叫人笑话嘞!”
“你给我滚!”
他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这么生气,可他自认没错。许多年未和父亲好好交流,也不知道他的喜好、性格,觉得他就是个怪倔老头。
第二天一早,一声不吭,匆匆吃了早饭,空气中弥漫着尴尬的气氛。
临上火车。终于,还是倔老头开了口。
“儿啊,钱不够跟爹说,咱身体不能亏。去城里边好好搞……”
“哦,晓得了。”
一路上,窗外的场景从郁郁葱葱的山峦变成鳞次栉比的楼房。终于,他眼里噙满的泪水不争气地落了。离了父亲,他有些不知所措。
他暗想:父亲不会走山路回去吧?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这二十年,他偶尔一个人回石家沟,却很少长住。在父亲七十大寿这年,他决心带着妻儿回去看看。
“老爹,老爹啊!”父亲没有出来迎。
一推开门,还是那把破老椅。父亲竟然还没有扔掉那把老椅。里屋,床上一条老棉花被。
那边厢房,父亲在忙活着。父亲听力减弱了,没察觉到儿子已在他身后。
看着父亲佝偻着身子削着竹篾,他想起曾经的父亲,那个身板笔直、听力敏锐的父亲。父亲终究还是老得太快,父亲怎么就老了呢?
他待了一个月,看到了父亲难得一见的笑容。与父亲交谈后才发现,父亲并非他所想象的怪倔。
要回城的那天,石家沟天刚蒙蒙亮,他还没起,一束炊烟早冒起来了。不一会,一股蘑菇炖土鸡味从灶房里爬了进来。父亲已经准备了一桌子饭菜。
“儿啊,饭好了咧!”
他一愣。曾经,他也常常问父亲“饭好了没”。
“老爹,我们要回去了。还有些事要忙。”
“瞎,吃完饭再走呀,都弄好了!”
“不了,要赶回去。”
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是又塞给孙子些钱。
“爹,这是搞哪样子!”
“给长根的,我老了,上头年年发,我留着没地儿用呀!”
他启动车,可父亲已经走不动了,只能靠在那把老椅上,对着车挥挥手。
送长根去高中学校那天,他突然接到石二娃电话,说他爹在家昏倒了。
他急忙回到家,要带父亲去省医院看看,父亲却死活不肯。他心急如焚,在屋里来回踱步,脑海里不断闪过父亲曾经的模样,他无法接受父亲就这样倒下,可又拗不过父亲。
“一把年纪了,还瞎折腾个啥子哦。”
他也只好由着父亲。请了假,决心在家多陪父亲几天。
一天清晨,他看见父亲坐在那把老椅上,表情闲适,出奇地安静。
没两天,父亲能下床活动了。他松了一口气。
“爹,还是吃红苕粉哈,我这就做。”
“爹呀,长根在学校可用功了咧,就是说你给他起的小名土。哈哈,我说那是你爷爷起的……”张罗完早饭,就别着老爹的弯刀,去石家沟后山打柴。
“爹?”他扔下柴草。
父亲去世了。靠在那把破椅子上。
他声泪俱下,抱着父亲痛哭。
邻里亲人帮忙安葬了老人,四下散去。他收拾老屋。终于,老椅还是没扔。
一位老人站在门口指着藤椅:“以前你老爹参军,最后带回来的就是这把老椅。据说他身负重伤直不起腰,战友用这老椅抬他下来的。”
他眼眶湿润了。他很愧疚,这么多年,他没有去了解父亲,也没有与村里人聊过父亲。他不解父亲对老椅的情感。
父亲一辈子就像那把老椅。曾经的老椅是最好的椅子,现在却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纵横交错的裂纹,像老人深似沟壑的皱纹;弯曲的椅背,就像老人佝偻的背脊。父亲的一生,低调沉稳、艰苦奋斗,岁月的刀刃磨灭了他年轻的容貌,却永远消不去他心底的怪倔……
他回过神,看着那把老椅上的遗像,那笑容还是那样,像每次送他离去的模样。他暗暗发誓,要将父亲的老椅传给长根。
他的父亲,终究是活进了记忆……
他一瞬间竟忘记自己已是一个中年人,嘴唇颤抖地嗫嚅着,两行泪水顷刻落下,仿佛又回到曾经与父亲的对话。
“老爹,饭好了没?”
(选自2024年7月《意林》,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老椅有石磕、茶浸、狗啃等陈旧痕迹,显示了老椅之“老”,暗示它见证了岁月沧桑。
B. 文中描写儿子去县城读高中前夜父子相对无言的场景,表现出父子即将分别时双方的不舍之情。
C. 父亲生病后,无论如何也不同意儿子带他去省医院看病,这样“怪倔”的原因是他不想给儿子添负担。
D. 写父亲在儿子回城那天早起做饭,还塞钱给孙子,意在表现他不善言辞却心怀至爱的性格特点。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第三段对石家沟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乡村生活环境的艰苦,衬托了父亲勤劳、坚韧的品质。
B. 在描写儿子看到父亲衰老的情形时,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岁月的无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C. 小说的语言质朴平实,贴近生活,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符合所描绘的乡村生活情形,有利于塑造人物。
D. 小说写儿子回忆童年与父亲在山上劳作的情形,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8. 请梳理小说中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
9. 小说以“老椅”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①,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①坎壈(lǎn):困顿,不顺利。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世人婚A冠B未学C便称迟D暮E因循F面墙G亦为H愚耳。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兴,兴起,与《赤壁赋》中“水波不兴”的“兴”意思相同。
B. 驾,一天的行程,与成语“并驾齐驱”中的“驾”意思不相同。
C. 受,习学,与《师说》中“传道受业解惑”的“受”意思不相同。
D. 烛,蜡烛,与《登泰山记》中“明烛天南”的“烛”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渐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B. 在荀子看来,人们学习如果能持之以恒,那么即使再艰深的知识最后也能够获得。
C. 现在求学的人不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而只是为了修养自己的身心。
D. 两则材料的主旨都是劝勉人们学习,都使用了比喻、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阐述道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14. 材料二既说“须早教”,又说“当晚学”,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①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注】①这首诗写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秋天。陈与义从靖康元年(1126年)春天开始逃难,所以说“三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从大处着笔,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B. 第二句交代诗人举目所见,“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视线由近及远,将近景与远景融为一体。
C. 颔联写因岳阳楼曾是历史上吴蜀争夺的要害之处,所以诗人流连忘返,以至于黄昏到来还不肯离去。
D. 颈联与杜甫《登高》的颈联有相似之处,都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在时空交错中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16. 尾联中“悲”字是本诗的诗眼,诗人有哪些“悲”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表现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人写诗喜欢造境,诗中场景往往雄浑阔大,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如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的诗文喜欢用带“月”的语句传情达意,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一句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高妙,而李煜在《虞美人》中开篇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无尽的愁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蜜蜂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昆虫,它们生活在一个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的群体中。一个完整的蜜蜂群体,_____________。蜂王是蜂群中唯一的雌性生殖蜂,主要职责是繁殖后代。雄蜂的任务是让蜂王受孕。而数量最多的工蜂则承担着蜂巢内几乎所有的工作,如采集花粉和花蜜、酿造蜂蜜、哺育幼虫、清洁蜂巢等。
①由于蜜蜂身上的细小绒毛,②便于黏附花粉,③这样的身体结构适应了它采集花蜜的生活习性。蜜蜂的口器是嚼吸式的,既能咀嚼花粉,又能吸食花蜜。④在采集花蜜时,⑤蜜蜂会用长长的口器吸取花蜜伸入花朵深处,⑥并将其储存在体内的蜜囊中带回蜂巢。
蜜蜂之间的信息传递更是妙不可言。当一只工蜂发现了优质的花蜜源,它返回蜂巢后,__________。例如,圆舞表示花蜜源距离蜂巢较近,而摆尾舞则表示花蜜源距离蜂巢较远,且通过摆尾的方向和频率来指示具体的方位和距离。___________,会迅速组织力量前往采集。
在面对外界威胁时,如大黄蜂的袭扰,没有一只蜜蜂(A),它们深知群体的力量,所以勇敢无畏、拼死抵抗。蜜蜂会(B),用一个个微小的身躯凝结成捍卫整个蜂群安全的长城。尽管单只蜜蜂在大自然中不过是(C),但它们团结协作的生存智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深深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18. 文中第二段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中,各有一句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语句原意。
19. 根据文意,在文段括号内填写恰当的成语。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彝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和汉族长期在这块土地上和睦相处。但和而不同,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服饰文化和建筑风格。西江千户苗寨,便是“黑苗”集中居住的富有独特魅力的村寨。村寨坐落于大山深处,四周群山环抱,数千栋木结构吊脚楼依山而建,中间一条白水河穿寨而过,将寨子一分为二。白天的苗寨游人如织,白水河上的风雨廊桥里人头攒动,随处可见身着苗族服饰,头戴银冠的美少女,身上头上的配饰随风摆动,环佩叮当,俏丽动人。夜晚的苗寨,更是美得不可名状,万家灯火,灿若繁星,状如银河,妙似仙境。
21.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被动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仿照其句式,以“中秋之月”为本体写一组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比喻;比喻贴切,表达流畅。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本卷现代文阅读Ⅱ中,作者通过老物件讲述了石家沟村一对父子的故事。文中,儿子较少和父亲深度交流,直到父亲死后才明白父爱无言,这种迟悟的深情,读来令人唏嘘。
在你的成长历程中,一定有耳闻目睹的让你成长成熟的人和事吧。请以“成长的瞬间”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特征突出;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及姓名;不少于800字。
  贵州省铜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D(3 分)
  2.A(3 分)
  3.C(3 分)
  4.①在礼俗社会里,人们自出生就接受着社会习俗和乡土规则的熏陶和训诫,所以对此是 “熟悉” 的;②还要通过参与祭祖、上谱等仪式强化个体的规则意识,将遵守规则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个人习惯,这样,即使人们的自主、自由行为也不会超越礼俗。(4 分)
  5.①文章围绕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首先体现为以土为生的生存理性,并进一步衍生为以文化人的社会基础和以德为重的价值取向” 这一观点,先分后总纵向展开论证;②在引述其观点后,从 “以土为生的生存理性”、“以文化人的社会基础” 和 “以德为重的价值取向” 三个方面,结合作者的理解,采用引用、因果等论证方法加以阐述。(6 分)
  6.B(3 分)
  7.D(3 分)
  8.①依赖、亲近。童年喜欢坐在老椅上吃饭,他与父亲生活、劳作,都体现出儿子依赖、亲近父亲。②隔阂、疏远。高中时与父亲交流少,认为父亲怪倔,提出扔掉老椅而关系紧张,情感也变得陌生、淡漠。③关系缓和。成家后,父子交谈也发现父亲很好相处,误解逐渐消除,情感开始缓和。④愧疚、敬爱。父亲去世后,得知老椅来历充满愧疚,他敬爱父亲的坚韧决定将老椅传给儿子。(4 分)
  9.①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老椅展开回忆,如与父亲的争吵、父亲临终前等情节,使小说情节紧凑。②象征父亲一生,老椅像父亲从身强体壮到年老体衰,所承载的故事反映了父亲的坚韧、重情等品质。③寄托着复杂的情感,见证了父子间的相处、矛盾、和解与思念,承载着他对父亲的愧疚、怀念以及对父亲精神的传承。(6 分)
  10.CEG(3 分)
  11.D(3 分)
  12.C(3 分)
  13.(1)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子,但是如果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无处安身,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啊。
  (2)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所以要趁早教育,不能失去良机。(4 分)
  14.不矛盾。因为人在小时候,精神专注敏锐,抓住这一良机,进行早期教育,易收到良好效果,所以说 “须早教”。但人的情况不同,有的人如果在少壮时期失去求学的机会,那么不论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是有益的,所以说 “当晚学”。其实,作者既主张早期教育,也主张终身教育,两者并不矛盾。(4 分)
  15.C(3 分)
  16.①萧瑟秋景之悲:诗中 “帘旌不动夕阳迟” 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岳阳楼的帘旌静止不动的画面,“老木苍波” 更是勾勒出满眼的老树和苍茫的水波的景象。这些萧瑟的秋景营造出一种凄凉、冷落的氛围,让诗人内心涌起悲凉之情。②年华逝去之悲:“白头吊古风霜里”,诗人已满头白发,在风霜中凭吊古迹。这表明诗人经历了诸多磨难,时光流逝,自己已年华老去,却仍在漂泊,从而产生年华逝去的悲哀。③家国不幸之悲:诗人从靖康元年开始逃难,“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体现了诗人在国家遭遇金兵入侵,历经三年的艰难处境下,四处漂泊,仍心系国家命运。他在岳阳楼这个吴蜀横分的战略要地登高远望,为国家的不幸遭遇感到悲痛。④历史兴亡之悲:“登临吴蜀横分地”,诗人站在曾经吴蜀两国划分的地方,联想到此地曾经的纷争和兴衰。眼前的湖山依旧,但历史上的吴蜀早已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老木苍波” 也仿佛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引发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悲叹。(6 分)
  17.(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唯见江心秋月白;春花秋月何时了(6 分)
  18.①去掉 “由于”,滥用介词缺主语;⑤语序不对,改为 “伸入花朵深处吸取花蜜”。(4 分)
  19.A.望风(落荒)而逃、畏葸不前、离群索居、置身事外;B.戮力同心、同仇敌忾、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挺身而出、倾巢出动、蜂拥而上;C.沧海一粟、微不足道(6 分)
  20.①由蜂王、雄蜂和工蜂组成;②会通过舞蹈传递信息;③其他蜜蜂获取信息后。(3 分)
  21.示例:坐落于大山深处、四周群山环抱、数千栋木结构吊脚楼依山而建的村寨被一条从中间穿过的白水河一分为二。(2 分)
  22.示例:中秋之月,圆若铜盘,亮如银闪,润似美玉。(2 分)
  23.略(60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材料二:
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取悦别人,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才华。古人学习是为了帮助大众,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修养身心,只为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学习这件事就像种树一样,春天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实。
人在小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所以要趁早教育,不能失去良机。我七岁时背诵的《灵光殿赋》,到今天,每十年温习一次,仍然没有忘记;二十岁以后背诵的那些经书,一个月不重温,就会荒废。人都会有不顺利的时候,如果在少壮时期失去求学的机会,就应该在晚年时努力,不能因此而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开始学《易经》,就可以没有大的过失。”魏武帝、袁遗越老越好学,他们都是从小勤奋,到老依然不倦的例子。曾子七十岁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儒;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却因此登上丞相之位;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习《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终都成了大儒,这些都是小时候错过机会,到后来才醒悟的例子。有的人在婚冠之年,还没有在学业上取得成就,就认为太晚了,任光阴蹉跎,不思进取。实在是愚蠢。从小就开始求学的人,像太阳初升时的光芒;老来求学的人,像手持蜡烛在夜间行走,但还是比那些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明智的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