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语文(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课件:第18课《登临词二首》 (共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语文(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课件:第18课《登临词二首》 (共6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1 21:5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3张PPT。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情,而我们的前辈先哲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怀古迹的不朽篇章。登临词二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安石和他的创作。
2.学习《桂枝香》中动静结合和用典的写作手法体会词作立意独特
3.感受词人丰富的爱国、忧国之情。
重点:学习《桂枝香》中动静结合和用典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桂枝香》的立意独特。登临词 北宋时期多景楼登临词的创作主题是一群文人雅士,他们登临活动的价值取向在于娱情遣怀,故而就其诗词作品的抒情底蕴而言,主要是抒写登临所见之景和游赏娱乐之情。作品中容纳的是一种以乐为核心的情感体验,反映出的是一种乐感意识。登临词 南宋时期交织着收复国土的希望与失望,这一时期,多景楼登临诗词创作的主体身份角色发生了鲜明的转化,即由文人雅士过渡到矢志恢复的忧国志士。
作品反映的创作主体的审美心态,是一种基于民族之耻、国家之恨和个人情志之伸的忧患意识。登临诗词的鉴赏方法登临诗歌的特点:登山临水,望远蓄情,咏史伤怀。
鉴赏这类诗歌,要了解人、事、典故,才能体悟诗人的情思。还要注意描山摹水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上下、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山摹水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3.理解和说明描摹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精笔勾勒和工笔描绘相结合,比兴手法的运用等。字音 去棹 zhào
腥膻 shān
桂 枝 香——王安石《古今词话》 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唯王介甫为绝唱。 王安石字 ,号 ,临川人。 仁宗庆历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革。神宗即位,前后两度为相。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介甫半山 晚年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家,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逻辑严密,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
    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qí)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tà)送青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词,所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前人绮靡风气影响。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作江宁知府时。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使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因此,当他登上金陵高处时,面对江山胜迹,不仅感慨万分,于是写下这首词。金陵即今南京市,六朝古都所在。从公元222年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在地理上,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秦淮河如一条玉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左右。王安石正是面对这样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写作背景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写景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地点:故国
时令:晚秋
天气:初肃
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 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 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箭头一样突出 、峭拔。余霞散成绮
澄江静如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对山水的静态描绘:峭拔、澄澈 江中的船帆在夕阳里往来如梭,西风乍起处,近旁江岸酒楼处斜插的旗,迎风飘扬。(动态)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残阳:西风:补叙登临的时间,是在傍晚照应上文的“晚秋” 萧索,以“悲情”为基调.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日落西山 ,天高云淡,彩舟徐行。江水溶溶,波光粼粼,一行白鹭迎着绚丽的彩霞飞向远方,隐入空蒙的天际。《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画图难足。西风,照应晚秋,给人萧索
之感,景象氛围以悲情为主“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 总启全章,领起上片词意,表明此下所写是亲眼所见。化用谢眺名句,用比喻对所睹的水光山色作总的静态描写动景,写出人的活动,侧重人文因素的描写。补叙登临的时间是在傍晚。点明登临的地点、季节、气候作者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秀丽的山河图。
画图难足远近交错
动静结合讨论明确: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先写远景,用的是以动写静的方法。千里长江好像一条洁白的绸带,山峦耸翠,似在亲密地簇拥着。诗人巧妙地利用了由远观而造成的错觉,在动与不动之间,给人以新奇、真切感,且又气势宏大。“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谈,星河鹭起”四句来细致地刻画他的登临所见。“征帆去棹”,指远行的船,帆竖立在船上,从高处望先看到帆,所以用它代指船,和用“掉”来代指船一样。“征帆去掉”是突出写离去的船。上片写景作者用了什么写法?请具体分析。下片:怀古,抒发感慨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用典: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这种“悲恨相续”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繁华竞逐:把六朝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这一根本原因揭示了出来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如何理解“寒烟衰草凝绿”这一景色描写? 借景抒情,抒发悲叹之情。用典: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不是闲笔,而是最具表现力的直指朝廷积弊的投枪匕首,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 词人怎样写在金陵之所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后五句为一篇之眼。“但寒烟衰草凝绿”借景抒情,抒发悲叹之情。 总领下片词意。后句直揭六朝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这一根本原因。举其典型,概括其他。“悲恨相续”概括出像陈朝这样的事非个别现象,而是先后发生对吊古者的批判。讨论明确:感叹六朝皆以竟逐繁华而相继亡国覆辙重蹈的史实。讽喻当今统治者。4.下片主要些什么内容?讨论明确:“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的是隋灭陈的典故:当隋朝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时,全无心肝的陈后主还正在和宠妃张丽华歌舞作乐。杜牧《台城曲》曾咏此事:“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而王安石巧妙地只借用“门外楼头”四个字,“门外”言大军压境,“楼头”说荒淫无耻,就极其精炼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的覆灭。“悲恨相续”四个字则给南朝的历史作了总结。结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但赋予了它更为深刻、精辟的思想内容。短短的一首词而多用典,在王安石之前实不多见。借古讽今,寓意深刻。5.作者在下片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效果? 此首词为金陵怀古词,以笔力峭劲,为东坡所叹赏。上片写金陵之景,下片抒怀古之情 小 结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
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念”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 全词情景交融,沉郁悲壮。主旨:
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相继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时的统治者提出严正的警戒。
写作特色:
1、善于用典。
2、白描写景。
3、用史实说话,用形
象说话1、怀古实为伤今2、多将当时的国事身世写入3、上片多为写景,下片多为抒情议论4、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现实5、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怀古词特点:作业比较王安石《桂枝香》和范仲淹《苏幕遮》写景的异同(手法,意境等方面)
苏幕遮
《苏幕遮·碧云天》词意画 《苏幕遮·碧云天》词意画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念 奴 娇登 多 景 楼作 者 简 介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
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
浙江)人。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
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
卒,谥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所作文章,说理透辟,笔力纵横驰骋,气势慷慨激昂,自称"人中之龙,文中之虎",可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甲辰答朱元晦书》)。
他的爱国词作能结合政治议论,自抒胸臆,曾自言其词作“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水心集》卷二十九《书龙川集后》)。 陈亮平生极力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在他的作品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意气凌厉,感情激越,锋芒逼人。擅长政论文,大都具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他的词与辛弃疾同调,其气概之豪迈,甚至比辛更高一筹,但文采略逊于辛,是辛派词人中重要的一员。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天,作者到建康(今南京)和镇江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策略。他的《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说:“京口连冈三面,而大江横陈,江傍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穴之藏虎也。天岂使南方自限于一江之表而不使与中国而为一哉?”这就是此词的写作背景。 念奴娇·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危:高。
还:通环。
此意:此时的想法,恢复中原的希望。在高楼上四处环望,感叹收复中原的愿望,古今有几个人曾经领会? 暗示本首词是借古讽今。作用:这句话总摄下文 。鬼设神使,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说江山的形势之险要,简直是鬼斧神工所成,是许多人都把长江当成是天然划分南北的疆界。当时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将长江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限,作者所抨击的,正是这种藉天险以求苟安的主张。“浑认作”三字,亦讽亦慨,笔端带有强烈感情。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征雄势。登楼远望,长江在北面横出。东西南面是山岗环绕,此地正是足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此句写作者登楼所见的景色。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六朝都在此建都,并偏安一隅,统治者都不思进取,不着意于国家大业而只顾保护私家利益。
借六朝,讽今朝:只考虑少数人利益可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用典:新亭对泣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初年,从长江以北南渡的一批士大夫经常到新亭饮酒。周侯感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于是大家相对痛哭。只有丞相王导说: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为。“也学英雄涕”一句,讽刺尖刻辛辣。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比喻 腥膻,牛羊的臊味,喻指金人的黑暗统治,带有轻蔑之意。 “管不到”一句由江山形势引出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用典 《晋书·祖逖传》载,东晋时,祖逖曾统兵北伐,渡江时击楫发誓:我不能收复中原,就好比长江之水,有去无回! 在词人看来,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前瞻后顾,应该想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起誓,决心克复中原。这句诗由前面的愤郁转向豪放,意气风发,辞采飞扬,充分显示出词人豪迈朗爽的胸襟气度。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用典:小儿破贼 《晋书·谢安传》载,淝水之战时,谢玄等人的军队击败了苻坚八十万兵,这时有军书送到,谢安看后不动声色,依然与客人下棋。客人问他,他才说:“小儿辈已经破贼。” 作者认为,南方并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也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猛将,完全应该像往日的谢安一样,对打败北方强敌具有充分信心,一旦有利之形势已成,便当千里长驱,扫清河洛,尽复故土,何须顾虑对方的强大呢? 小儿辈,指谢安之弟谢石、侄儿谢玄、其儿子谢琰。 这句豪言壮语,对应着一开头提到的“今古几人曾会”的此意,即收复中原的愿望,恢复山河的抗金之志。用典:小儿破贼 词中用了“新亭对泣”、“中流击楫”和“淝水之战”,借用典故进行尖刻讽刺或抒写必胜信念,均与作者所表达的主旨有关。加强了词情的表达,丰富了内容,增强了气势。1.词中用了哪些典故?有何表达效果?3.你如何理解“登临意”的意思?“正好长驱,无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就是从正面申明自己的“登临意”,作者认为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左顾右盼,应当像当年祖逖那样,中流起誓,收复中原。4.你认为作者在词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抗敌报国之心的?
这首词写得气宇轩昂,有雄视百代之概,词中洋溢着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强烈的爱憎寓于自然环境的渲染烘托之中。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卓越不凡的观点和坚定的爱国立场。他坚决要求恢复中原,并指出当前“正好长驱”北伐的胜利前景。向来写怀古词总不免夹杂一些抚今追昔的伤感成分,而这是一个例外。他批判了东晋士大夫悲观、失望的情绪,重申祖逖的中流誓师、义无反顾的决心。这种积极豪迈的精神,在南宋词人中是不多见的。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抒慨词。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相继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时的当朝者提出了严正的警戒,体现了一个政治家锐利目光和睿智的思辨能力主旨:
这是一首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登临词。写景、怀古都为议论作准备,在议论中申明了自己鲜明的政见,表现出抗敌报国的迫切心情、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
写作特色:
1、善于用典。
2、雄辩的议论特色。将慷慨纵横的论辩融会于热血激荡的诗情之中,诗情与政论熔为一炉。这是政论的形象化,是形象化的政论。既有鲜明的战斗性,又有强烈的感染力。小 结《念奴娇·登多景楼》
用笔较略,用勾勒的笔法。写景的句子只有“鬼设神施”“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是直接写长江之景。
这样用笔的缘由:旨在谈军事地形,从地形推及军事,从军事形势推及抗敌的决策。《桂枝香·登临送目》《念奴娇·登多景楼》比较《桂枝香·登临送目》
用笔较详。整个上片都是写景,下片还有 “但寒烟衰草凝绿”的写景句子。
这样用笔的缘由:旨在抒情中言理 比较选材详略与表达主题的关系用典手法对比 《桂枝香·登临送目》
多处用六朝故事,有的概括,如“繁华竞逐”、“六朝旧事”,有的具体,如“叹门外楼头”
其主旨在于总结历史教训,给当朝统治者敲警钟。 

《念奴娇·登多景楼》
用六朝故事,有褒有贬。对“王谢诸人”是贬,对“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是褒。
其主旨是,申明自己反对投降,反对恐金媚金,力主抗金、收复中原的政治主张。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