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
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印刷书的诞生。
学习难点:印刷书的诞生。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1.古代学校教育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官学、私学
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
《白鹿洞书院揭示》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下图体现了宋代书院的哪些特点?如何理解书院的发展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1.古代学校教育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官学、私学
(2)古希腊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分科教育
2.近代学校教育
(1)近代西方的学校教育
① 拿破仑“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② 柏林大学实现“教学与研究合一”,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
③ 美国大学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服务社会。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近代学校教育
(2)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① 大学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北京大学:
戊戌维新运动中创建的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
蔡元培
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是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大学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清华大学:
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此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清华大学
梅贻琦
近春园
2.近代学校教育
(2)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① 大学教育
② 留学教育
留学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3.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教育 时间 内容
建国初期 扫盲教育。
1949年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977年 高考制度恢复,文化教育重新走上正轨。
1983年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20世纪90年代 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着眼于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印刷书的诞生
书籍的发展历程 时间 历程
公元前30世纪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公元前5世纪 帛书,中国古代最早的书籍
公元105年 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
11世纪中叶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15世纪中叶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1.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观察下列图片,思考:造纸术和印刷技术的进步对文化传播有什么影响?
造纸术、印刷术的进步为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推动了文化的普及,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提高了人的文化修养。
1.技术层面:印刷书的出现是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的产物,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
2.掌握知识的层面: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使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更多人可以阅读书籍。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促进各民族的发展,推动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二、印刷书的诞生
2.影响: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三、图书馆的成长
1.图书馆成长的历程: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公众号截图
下图体现了图书馆的什么职能?
三、图书馆的成长
2.影响: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公众号截图
下图体现了博物馆的什么作用?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影响: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学校教育
2.近代学校教育
3.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印刷书的诞生
1.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2.印刷书的影响
三、图书馆的成长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如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