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作者: 阿城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
1 . 辨析字音字形, 准确运用词语
2 . 概括人物特点, 感悟文章的精神内 涵
一、请读准下列词语的拼音:
腮( sā i ) 坠( zhuì ) 脑髓( suǐ )
盘桓( huán ) 马鬃( zō ng ) 锱铢( zī ) (zhū)
战战兢兢( jīng ) 千钧之力( j ū n )
二、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
1 .锱铢: 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2 .千钧之力: 形容器物之重和力量之大。
读一读,想一想:
在故事中,谁要溜索呢?
滇西马帮 在怒江大峡谷用溜索 顺利过江。
走近文本,梳理情节
走进文本,了解人物特点
滇西马帮是怎样溜索的呢?
个竹子折的角框, 一跃, 腿已入套 。 脚
离岸, 嗖的一下小 过去, 却发现他腰上还
端在索头, 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 弯弯划过峡 。
再看时, 瘦小汉子 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 悄没声地 反着倒手拔索, 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
到索前, 从索头扯出
此时无声胜有声 , 因为熟练自如所以 迅速而无声。
动作矫健敏捷 , 熟练自如 , 镇定果敢
写出了人在溜索时, 快速滑过 ,愈来愈 小的视觉感受。
首先过江的
瘦小汉子
走进文本,了解人物特点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 , 首领吼一声: 天上! ”
耳边生风 , 聋 了 一般 , 任什么 也听不见 , 僵着脖颈盯住 看海 。 那海慢慢一旋 , 无波无浪 , 却深得令人眼呆 , 又 自 觉慢了 一 下 , 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 。 这索由十
几 竹皮扭绞而 成 , 磨得 血来 , 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
手一松开 , 撕得钻心一疼 赶紧倒上去抓住 。 渐渐就有血
溅到唇上 、 鼻子上 , 自 然顾不得 , 命在天上 。 猛然耳边有人 笑:“ 看脚 底板! ”方才觉 出 已到索头 … …
心理描写 , 写出 “我” 因紧张而 晕眩的感觉。
紧张慌乱 , 晕眩恐惧 , 胆战心惊
动作描写 , 表 现我因紧张而 手忙脚乱。
走进文本,了解人物特点
细节表明我内 心的极度恐慌。
接着过江的“ 我 ”:
——《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近里侧,紧紧 地扒住岩石的表面。其他的孩子则站在靠近边缘的地方,这种情
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 觉天旋地转——我听见有人在 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需要综合运用外貌、语言、动作、 神态、心理描写等描写手法,而细节描写就像画龙点睛的笔让人物 更立体更具象。
景让 感, “ ” 。 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
,
无名的
的岩石
腻
惧
让
细
恐
更
的
写
切
描
真
我
节
到阵更
我偷细
我往下看
我感到反
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艺术形象。
最后过江的首领:
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
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 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身手非凡 , 一气呵成 , 气定神闲
走进文本,了解人物特点
虽然腿脚不便, 但他身手非凡。
先声夺人, 未闻其人, 先闻其声。
鲁迅曾说:“ 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
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 勿卖弄而已。”
1.他身材很高大; 青白脸色 ,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一部乱蓬蓬的花
白的胡子 。 穿的虽然是长衫 , 可是又脏又破 ,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 也
没有洗 。 孔乙己又穷又老 , 经常挨打 , 却穿着长衫
2.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 , 但终于没有进学 , 又不会营生; 于是愈过愈
穷 , 弄到将要讨饭了 。 因为懒惰所以穷困
著名文学评论家郭枫曾经评价阿城的小说语言特 色是:说的少,说的淡,说的轻。
再读文本,概括人物特点
(2)“我”溜索过江 ————
(3)首领溜索过江 ————
【链接】潘新和教授说:“ 自我实现的人生,就是在有限的生命历 程中,把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发挥、张扬到极致。”
胆战心惊
晕眩慌乱
紧张恐惧
身手非凡
一气呵成
举重若轻
走进文本,了解人物特点
首领和汉子的勇敢无 畏
镇定果敢
敏捷矫健
熟练自如
(1) 瘦小汉子溜索过江———
我 的惊恐
衬托
对比
“ ”
( 1)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 , 先望望天 , 满脸冷光一闪 , 又俯身看峡 , 腮上绷出筋 来 。 (外貌 , 神态 , 动作)
(2)首领缓缓移下马 , 拐着腿走到索前 , 举手敲一敲那索 。 (动作)
(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 , 首领吼一声: “ 往下看不得 , 命在天上! ” (语言)
( 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 , 尖得直入脑髓 , 腰背颤一下 。 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
索头 , 抽身跃下 , 拐着腿弹一弹 , 走到汉子们跟前 。 (动作)
首领是一个 冷静镇定 、 细心认真 、
关爱他人 、 身手非凡 、 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再读文本,概括人物特点
还原世俗之真
溜索溜的是什么?
溜索溜的是 勇 气 、 团 结 、 信念 。
阿城在小说中展现了少数民族在天险面前接 受挑战、战胜艰险的决心和勇气;虽然这种惊险 的渡江方式是他们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也是他 们改造自然和战胜自然的象征。他们的团结和勇 往直前、在磨难中不断成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读懂文本,感悟人物精神内涵
本文写了在怒江大峡谷中,马帮汉子 们通过溜索让牛队马队顺利过江的经过, 表现了首领和马帮汉子们面对天险时的镇 定果敢,也表达了对他们这种豪迈野性精 神的赞美。
学习心得
◇ 小说主要表现马帮溜索过江 , 为什么三次提到了鹰?作 者还写了其他的动物吗? 请找出有关的文段研读。
◇ “我”跟随马帮溜索 , 但文中的语句却没有出现一个 “我”字 , 这是为什么?
◇ 查阅马帮的资料 , 看看他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马帮, 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人及其骡 马队的称呼 。 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
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 。马帮经常面对险恶且随时变
化的环境 , 形成了自己严格的规定 , 有自己特定的习俗、 禁
忌和行话 。马帮的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少惰性,多勤勉。
他们埋头苦干,劳力也劳心。他们抛家别子、风餐露宿,常
常一年也回不了家,随时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糟糕的天气
作顽强的抗争,经常还要赶时间、抓机会,非常辛苦
知识小链接——认识马帮
【背景资料】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 东方大峡谷 ”, 是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 万瀑千湖
之山 ”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
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的两岸泥沙松散,水
流湍急,江面跨度大,所以很难建筑桥梁,也没有渡船, 因为在惊涛怒浪中小船根本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
从前主要靠“溜索 ”。
滇西马帮为什么要溜索过江?
品味赏析——感受怒江险峻的自然环境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 , 初不在
百里之外天公浇地 。 雷总不停 , 才渐渐生疑 , 懒懒 一句 。 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 , 要过溜索了。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 , 深远似涓涓细流 , 隐
腾上来 , 着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 , 蓦地心中一颤 , 惨叫 声。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 , 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 叫声漫开 , 撞了对面的壁 , 又远远荡回来。
怒江大峡谷的险峻
☆怒江大峡谷险在 水声之大如闷雷
错觉增添了声 音的神秘色彩。
☆☆☆怒江大峡谷险在水势之大让人心寒。
☆☆怒江大峡谷险在绝壁之险举步难行 。
品味赏析——感受怒江险峻的自然环境
环境的险峻造就 了勇敢的溜索英 雄 , 推动了下文 情节的发展。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
第一次写鹰: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 , 忽然一歪身 , 扎进山那侧的
声音里。
第 二次写鹰: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 , 翅
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第三次写鹰:那鹰斜移着 , 忽然一栽身 , 射到壁上 , 顷刻又飞 起来 , 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
鹰的动作迅猛有力 , 无论是峡谷中的盘旋还是悬崖上的捕蛇 , 都表现 出从容不迫、 身姿矫健的状态 , 三次的出现伴随着马帮汉子们溜索前、
溜索中和溜索后 , 鹰和马帮汉子如影相随 , 也是人的隐喻 , 鹰的果敢和
人的果敢是联系在一起的 。 在文中 , 和鹰的果敢刚好相反的是牛的怯懦对
品读赏析——感受怒江险峻的自然环境 传统文化中,
鹰象征神勇、
文章中 为 何 三 次 写 了 鹰 ? 无畏和智慧。
比
阿城在给法国评论家 杜莱特的信件中提到:
“然而笔记这一文类消
失了,这是我想写笔记
小说的理由之一 … …可
以通过它把我们的许多
遗产传之后世。同时可
以在描写前进行各种各
样的实验,如句子节奏、
句调、结构、视角等。”
品读探究——领略阿城独特的语言魅力
相同点
“我”在小说中是观察者和叙事者;
不同点
《孔乙己》中的“我”一直出现,是有主体叙事, 是传统的写法;《溜索》中“我”的主体世界被
创新
隐藏起来,文中无“我”字,却从“我”的视角
来叙事,这样的无主体叙事,能拉近读者与文本 的距离,让读者成为“我”,和作者描写的风景、 情境融为一体,去体验世俗民众的本真人生。
“我”是马帮的同行者,为什么文中“我”的句子里都没有 “我”字?请比较《孔乙己》和《溜索》中“我”的异同。
品读探究——领略阿城独特的语言魅力
探
究
( 1) 首 可还歇 ”余 应道:“不消 。 ”
(2) 那 子身 翅膀 吹得抖。
(3) 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
(4) 顺风扩一扩腮 , 出一口长气 , 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王蒙评价阿城小说的语言:“美不胜收——口语化而不
流俗, 古典美而不迂腐, 民族化而不过‘土 ’。 ”
1. 口语化的平淡美,平中带奇
品读探究——领略阿城独特的语言魅力
“开始能听到闷雷
声” , 现在又听到,
为什么中间听不到呢? 值得思考。
云南方言 : 不消=不用。
表现人快速 滑过溜索时 的视觉状态。
水声一直都在 , 只 是人心境不同而已。
写出鹰在空中 滑翔的姿态。
2.古汉语般的简洁美 句。
( 1) 山不高 , 口极 去 , 不由捏紧了心 准
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 , 山口
(2) 转了多半日 , 总觉山低风冷 , 却不料一直是 桓。
(3) 首领把裤腰塞紧 , 曲着眼望那鹰 , 说:“蛇? ”几个汉子也
望那鹰 , 都说:“是呢 , 蛇 。 ”
阿城的“知识结构”包罗万象 , 与“ 同龄人的文化构成不一
样” , 有“知识结构沟” 。 有人说:“ 阿城的小说语言 , 用词凝练, 以少胜多 。 ”
简短的对话 , 突出了马帮 汉子彪悍而朴实的特点。
品读探究——领略阿城独特的语言魅力
简洁的语言, 古朴而干净。
表现峡谷山峰高耸 密集和环境的恶劣。
(3) 那鹰斜移着 , 忽然一栽身 , 射到壁上 , 顷刻又飞起来 , 翅膀一 鼓一鼓地扇动。
3.巧用修辞的新颖 妙。
(2)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 , 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 1
, 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品读探究——领略阿城独特的语言魅力
赋予绝壁以动态 , 突出山峰高耸陡峭 的特点。
写出马帮缓慢 前进的状态 , 新颖别致。
鹰的动作迅猛有 力 ,极具动感。
以阿城为代表的寻根文学根植于民族文 化的土壤中,用文学的形式唤醒民族的文化 自信。阿城的小说展现了滇西马帮汉子野性 阳刚、个性张扬的生命,还原了世俗生活的 本真,并用简洁精妙的语言展现了地方民族 的风俗风度。文章中展现的世俗生活与语言 的美雅俗相成,成就了阿城小说独特的魅力。
“ 我的文化构成让我知道根是什么 , 我 不 需要寻 。 但是我支持寻根派 , 因为毕竟是 要去找不同 的知识结构 , 补齐了知识结构 , 你看世界一定就不同 了 。 ”
——阿城在“ 青年艺术沙龙 ” 的发言
读懂阿城的新笔记小说
拓展阅读
阿城为人熟知的小说作品有“三王”:
《棋王》 《树王》 《孩子王》。请大家阅 读《棋王》,比较《溜索》中首领和《棋 王》中王一生性格的异同点。
预习《蒲柳人家》 :
1.阅读全文 , 给段落标序号 ,概括课
文中两个章节的大意;
2.请为课后“读读写写” 中的字词以
及你在文中找出的其它易错字词标
注拼音、 解释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