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送东阳马生序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送东阳马生序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1 20:3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比读求学之难,感悟成才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现代版的宋濂
2021年4月,中科院黄国平博士的博士论文致谢红遍全网,感动了无数年轻学子。细读他的求学经历,俨然现代版的宋濂。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強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离开人世。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节选自中科院黄国平博士的博士论文致谢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
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
——节选自中科院黄国平博士的博士论文致谢
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每次转折都显得那么的身不由己。幸运的是,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惜。进入高中后,学校免了全部学杂费,胡叔叔一家帮助解决了生活费。进入大学后,计算机终于成了我一生的事业与希望,胃溃疡和胃出血也终与我作别。
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从矩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世事难料,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节选自中科院黄国平博士的博士论文致谢
初读少年宋濂之“无”

“比”读太学生之“有无”

品读少年宋濂之“有”

深入课文,感受“有”与“无”

思辨探讨逆境 / 顺境出人才?

初读少年宋濂求学之难

初读少年宋濂求学之难

1. 少年宋濂读书遭遇到了哪些困难,能否用一个字概括?


初读少年宋濂之“无”

2. 找到这些“无”,——读出回忆里的辛酸,边读边探讨“无”的背后所指。
无从致书以观
无硕师名人与游
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
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
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


未尝



——无书(知识匮乏)
——无师(师资匮乏)
——无温和态度
——无交通工具,路途艰难日再食
——无衣食之享,生活艰苦
“比”读同舍生、太学生之幸福

“比”读同舍生、太学生之幸福

1.宋濂当年的同学和如今的太学生的情况如何?请找一个字概括。


2.找到这些“有”,读出作者的羡慕和惋惜,边读边探讨“有”的背后所指。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供给充足
——物质无愁
——环境优越
——专职老师
——藏书丰富

大厦



“比”读太学生之“有无”

品读少年宋濂之“有”

品读少年宋濂之“有”

1.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找到少年宋濂克服艰难的句子,理解背后的顽强和毅力。
无从致书以观
无硕师名人与游
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
足肤皲裂而不知 四支僵劲不能动
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 缊袍敝衣处其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色愈恭,礼愈至
— 媵人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略无慕艳意
— 有毅力
— 有决心
— 有礼仪
— 有忍耐
— 有定力
2.学习的持久力能这么强大,最关键的可能是“有”什么,找出关键句来读。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读书为乐,乐以忘忧
精神上的富足和快乐,让他忘记了物质上的贫乏和艰苦。
品读少年宋濂之“有”

深入课文,感受“有”与“无”

深入课文,感受“有”与“无”

1.前后对照,比读有无——读出感慨和欣慰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2. 总结人生,说说如今宋濂之“有”,他人之“无”。
宋濂: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他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深入课文,感受“有”与“无”

思辨探讨:逆境/顺境出人才?

思辨探讨:逆境/顺境出人才?

一个人最艰难的抉择中,操纵着他的往往是隐秘的内在信念和力量。经过了突如其来的很多事情,经过了与莫高窟朝朝暮暮的相处,我已经感觉自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离开敦煌,就好像自己在精神上被连根砍断,就好像要和大地分离。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最终我还是选择留在敦煌,顺从人生的必然以及我内心的意愿。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有意义地活着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爱好行为来源的那个根本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可以让他面对所有困难,让他最终可以坦然地面对时间,面对生活,面对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节选自考古学家、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
课堂小结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小结

作业
基础性作业:
1.教材课后习题第2题和第3题。
发展性作业(二选一):
2.随笔(200字以上):
①学习本课之后,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写写你的收获,恰当时运用对比手法。
②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