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贝”的故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贝”的故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10:1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贝”的故事》全文共2个自然段,文章以说明了汉字“贝”的造字缘由、字形演变、表示的意义,以及作为偏旁部首所代表的意义。第一自然段,通过贝壳说明“贝”字的造字方法是象形。第二自然段,先说贝漂亮、珍贵,再说其易于携带,不容易磨损,可以作为钱币流通,因此,“贝”的意义大多与钱财有关。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汉字文化魅力,激发热爱汉字、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语言运用:会认“甲、骨”等1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漂”。会写“贝、甲”等9个生字。
思维能力:了解“贝”字的起源,贝类的用途、特点以及字形演变,继续学习部首的表义作用,进一步认识形声字、会意字的构字规律。
审美创造:“钱币中的汉字”实践活动,了解部首“贝”“钅”“王(玉)”构字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会认“甲、骨”等15个生字,会写“贝、甲”等9个生字,并学习1个多音字“漂”。
2.激发热爱汉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难点
会认“甲、骨”等15个生字,会写“贝、甲”等9个生字,并学习1个多音字“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前置学习
从你学过的课文里找找有“钅”和“玉”字旁的字,说说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例子:坐如钟(1上)
小鸟念错啦(1上小鸟念书)
铅转笔刀(1上小书包)
黄土变成金(1上日月明)
锄禾日当午(1上悯农)
又疑瑶台镜(1上古朗月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偏旁的表义性,同时为本课的拓展学习作铺垫。
环节二:导入新课
1.打开书,让学生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第二项,同桌两人选择一组根据经验判断下列这组汉字是什么部首?查一查,记一记。
①自己先想汉字的部首,再动手查阅,形成小组意见。
②小组汇报,完成八组。其他同学边听边批注。
总结:汉字的部首很重要,能帮助我们认识汉字。
2.翻到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第一项,学生自己完成练习。
总结:遇到认识的字,可以根据偏旁部首猜猜意思,再查字典验证。
3.汉字的部首具有表义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篇与汉字部首有关的课文,请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书写时注意每个字的笔顺。
板书课题:“贝”的故事。
环节三: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①学生自读课文。
重点理解贝壳、甲骨、贝类。
建议可用理解方法:
a.贝壳、甲骨图示。可以整合,把贝、壳、类都刻在甲骨上,让学生熟悉甲骨和甲骨文,此处重点结合课文解释贝字,其他两字因为变化极大,所以不作过细致的解释,看看即可。
b.贝类,跟鱼类、鸟类、兽类一起理解。
理解意思的同时,掌握贝、壳、类、甲、骨的认读,壳也是需要写的字,但是这个字从字源看变化太大,对记忆没有什么帮助,因此不建议使用该方法。可以在写字的时候,引导学生分解字形。
②回读课文第一段。
2.学习课文第二段。
①重点理解漂亮、珍贵、饰品、随身携带、容易、损坏、钱币、钱财等词语。
认读:赚、赔、购、贫。
学习方法:呈现贝壳制作的饰品,理解饰品的作用是什么,用什么做成的,同时理解“珍贵”和“漂亮”。
理解贝壳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是因为它又硬又小。因此成为了钱币,跟我们现在的硬币、纸币一样。
钱财,包括钱币和其他财物。
用“赚、赔、购、贫”组词,说说跟钱财的关系。
②回读课文。
3.检查字词。
可以用下列办法:
a.以贝壳为情境,打开贝壳就出现一个词和字的形式来检查学生掌握生词和生字的情况 。
b.用字卡的形式 。
c.同桌互相考对方 。
4.写字:贝、壳、甲、骨。
【设计意图】在学习课文的同时随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明白贝的特点,以及汉字部首“贝”的意义与钱币有关。
环节四:书写汉字
1.在听写的基础上,发现学生写字问题,根据问题进行指导。表扬写的好的学生。写得好;首先是写得正确,其次是写得工整,以此为标准评价学生的书写 。
2.学生再次书写,针对出现的问题再次指正。
环节五:拓展学习
1.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字料和老师提供的“金”、“玉”学习材料,结合“贝”的故事,选择并编写金或玉的故事。
2.个别写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全班评价,吸取他们的优点。
3.继续完善自己的故事。
4.评价标准:
能够编写。
能够模仿课文内容进行编写。
能够创造性地进行编写。
【设计意图】继续了解部首的表义性,了解部首“钅、玉”的意义,并仿照课文,编写故事。
作业设计
给继续完善自己的汉字故事,并配上图画。
板书设计
“贝”的故事
贝壳
珍贵、漂亮
随身携带、不易损坏
作偏旁与钱财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