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高一年级入学检测地理
时量:75分钟满分: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京时间2024年11月4日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八
号载人飞船在轨运行期间,3 名航天员进行了 2 次出舱活动。完成下面小题。
1.在轨运行的神舟十八号()
①属于人造天体②属于行星③位于地月系④位于河外星系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2.下列最可能对航天员出舱活动造成威胁的是()
A.地球由白昼进入黑夜B.日冕层上太阳黑子爆发
C.北极的上空出现极光D.色球层上耀斑强烈爆发
3.神舟十八号返回舱返回时首先经过的地球外部圈层()
A.是最活跃的地球圈层B.避免了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
C.主要由固体岩石组成D.保障了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
斯托克顿沙丘位于澳大利亚东海岸,长约32公里,总面积420公顷,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沙丘系统,被
称为“海边的撒哈拉大沙漠”。这里不少沙丘高度超过40米,是著名的滑沙胜地,目前沙丘有向内陆扩展
的趋势。下图为斯托克顿沙丘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形成斯托克顿沙丘的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C.风力侵蚀D.风力堆积
5.游客进行滑沙活动场所主要位于沙丘的()
①迎风坡②背风坡③缓坡④陡坡
第 1页/共 6页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6.阻止斯托克顿沙丘向内陆扩展的合理措施是()
A大量植树造林B.修建挡沙墙C.水泥硬化沙丘D.草方格治沙
新西兰西北部的怀托摩小城,分布着大量钟乳石溶洞,溶洞里聚居数量巨大的洞穴萤火虫,如下图所
示。萤火虫借“荧光陷阱”捕食,但是遇到强光和噪声,萤火虫就会“关灯”,回归黑暗寂静。据此完成下面小
题。
7.推测萤火虫溶洞发育的气候条件是()
A.温和多雨B.寒冷湿润C.炎热干燥D.寒冷干燥
8.关于萤火虫溶洞及景观形成过程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形成石灰岩②许多穴居昆虫在洞内生长繁殖
③受流水溶蚀形成溶洞钟乳石④地壳抬升使岩层上升出露海面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③C. ①④③②D. ②①③④
9.为维持洞内原貌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A游览小船使用绳索拉动B.允许游客用闪光灯摄影
C.增加游览项目吸引客源D.播放音乐营造艺术氛围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某大湖附近一城市
气象站测得的某日湖陆风风速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变化曲线图。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
第 2页/共 6页
10.关于该地湖陆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A.白天吹陆风,晚上吹湖风
B.陆风转湖风的时刻在 7 时左右
C.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D.风力最大14时左右
11.下图示意气象站在一天中测得的风向情况,则该气象站位于湖泊的()
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
12.下列各项中,能减弱该气象站湖风的是()
A.城市地面硬化增加B.城市绿化面积增加
C.城市工业用地增加D.湖泊水量增加
当地时间 2021 年 4 月 21 日,印度尼西亚海军“南伽拉”号潜艇演练时失联,潜艇上 53 人全部遇难。据
分析,本次事故可能是潜艇在下潜过程中遭遇“海水断崖”,即潜艇失去浮力掉入海底所致。据此完成下面小
题。
13.在“南伽拉”号下潜过程中,海水温度由表层至深层的垂直变化规律是()
A.先下降,后上升
B.逐渐降低
第 3页/共 6页
C.先下降,后随深度增加变化不明显
D.逐渐增高
14. “南伽拉号”遭遇“海水断崖”掉入海底的主要原因是()
A.海水温度突然下降,潜水艇设备失灵
B.潜水艇设施老旧
C.水压增大,潜水艇发生爆炸
D.海水密度突然减小
2023年10月,南海航海保障中心的无人机飞行队起航,参加海南海事局组织的环岛联合巡航。下图为
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组成及工作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
A.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定位追踪船只
B.利用遥感获取领海基点位置信息
C.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巡检数据叠加分析
D.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预测航道通航状况
16.本次无人机巡航()
①提高了海洋国土管控能力②利于海上大范围巡检
③范围覆盖我国大陆架海域④主要在海面空间作业
A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①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艾尔湖(下图)是澳大利亚海拔最低的地方,湖水深度较浅。某研学小组对艾尔湖流域开展了研究。
第 4页/共 6页
活动一: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艾尔湖碳储量大,是巨大的碳库。
(1)指出艾尔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和使碳入湖的主要水循环环节。
(2)从河流特征和地势条件两方面,分析艾尔湖碳储量大的原因。
活动二: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和野外考察,发现艾尔湖湖泊水面季节变化大。旱季,湖泊水面小,有
的地方泥沙裸露,有的地方“变成”盐壳,最厚处可达数米;雨季,湖泊水面大,最大可超过15 000 km 。
(3)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旱季艾尔湖面积缩小的自然原因。
活动三:水生软体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对水环境变化敏感。软体动物死亡后,其碳酸钙壳
体保留在沉积物中成为化石,对古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为研究艾尔湖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
同学们采集了各地层中的软体动物化石。
(4)指出如何利用采集的生物化石研究艾尔湖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受南亚西南季风影响的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泥石流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的
灾害事件,其中,位于波密县境内的古乡沟,是发育在念青唐古拉山脉冰川边缘地区的一条大型冰川泥石
流沟,自1953年以来,这里泥石流频繁暴发,古乡沟是帕隆藏布江的一条支流,泥石流规模大,暴发频率
高,曾两次阻断帕隆藏布江,形成堰塞湖。下图是古乡堰塞湖位置。
(1)推测古乡沟冰川泥石流多发的季节,并简述其形成的主要自然条件。
第 5页/共 6页
(2)描述古乡沟堰塞湖形成过程。
(3)为减轻堰塞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在发育过程中往往形成不同层次,其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2020年10月3日,我国
广东某学校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测量红壤的深度和垂直分
层,同学们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同学们还采集了制作的土壤剖面中不同土层的土样标本,回校后完成
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验,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中写道:测定红壤分布于我国南方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低山丘陵地区,其 pH值在6.5以下,碱性较强;红壤黏度高,透气性差。下图为同学
们绘制的土壤剖面图。
(1)该地理兴趣小组的报告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2)红壤的垂直剖面图中,甲层包括______层和______层,并说明红壤中甲层发育较薄的原因______。
(3)红壤是一种肥力较低的土壤,试说明其改良措施。
第 6页/共 6页2025年春季高一年级入学检测地理
时量:75分钟满分: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答案】1. A2. D3. D
【答案】4. D5. D6. D
【答案】7. A8. C9. A
【答案】10. D11.C12. D
【答案】13. C14. D
【答案】15. C16. 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答案】(1)类型:陆地内循环;环节:地表径流。
(2)多条入湖河流流经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区,生物量大,提供大量枯落物等含碳物质;入湖河流流程长,
数量众多,搬运大量含碳物质入湖;艾尔湖海拔低,周边地区的河流和地表径流都向艾尔湖汇聚,扩大了
碳的来源范围;艾尔湖所在的艾尔湖盆地是一个封闭的内陆盆地,碳易积累,有利于碳在湖内的长期积累
和储存。
(3)旱季降水少,入湖径流量少;蒸发旺盛;流域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湖泊面积缩小。
(4)利用地层中软体生物化石,确定地层年代或顺序;识别地层中生物化石的种类,并依据其生活习性和
特征,推测其生存时期湖水盐度状况,进而分析其湖水盐度的变化。
18.
【答案】(1)夏秋(夏)季节夏秋季节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雨季,降水集中;地形陡峭,汇水速度
快;地表物质疏松,堆积物丰富。
(2)夏秋季节气温高,冰川融化,降水较多,洪水携带大量泥沙碎石沿河谷奔腾形成泥石流。泥石流冲出
山口,流速减慢,在沟口形成堆积扇,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3)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疏通河道(在堰塞湖堤坝上开挖泄洪槽)。及时疏散和撤离居民等。
19.
【答案】(1)文中:碱性较强→酸性较强。
(2)①.有机②.腐殖质③.红壤分布在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
水量丰富,腐殖质层淋溶作用强,分解快。
(3)实施秸秆还田,提高其有机质;增施熟石灰,中和其酸性;掺入沙土,增加其透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