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驿路梨花 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漆黑 茂密 荆棘(jí) 暮色(mù)
B.修茸 瑶族 菌子(jūn) 露宿(sù)
C.悠闲 花辦 恍惚(huǎnɡ) 喷香(pēn)
D.晶莹 竹蔑 着急(zhuó) 茅屋(máo)
2.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句中的加点词依次是连词、名词、助词。
B.“啊,好大的山!”和“山,好大的山啊!”中的加点词都是叹词。
C.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D.“驿路梨花处处开”出自陆游写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上一句是“悬知寒食朝陵使”。
3.下列句子中对加着重号词语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 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暗示翻山的困难)
B.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写得“粗大”使字醒目,容易被人发现,说明房主人细心、周到)
C.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表现“我”和老余的惊慌失措)
D.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表现了小姑娘动作的轻快、敏捷)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雷锋精神”。20世纪60年代,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席卷全国,“雷锋”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真善美的象征。70年代,就像《学习雷锋好榜样》里唱的那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忠诚”和“爱憎分明”备受____。80年代,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钉子精神,为时代所____。90年代,雷锋精神被____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奉献精神。进入新世纪,雷锋精神也被“感动中国”的平凡人物____了新的内涵。
A.推崇 关注 解释 赋予 B.关注 推崇 赋予 解释
C.推崇 关注 赋予 解释 D.关注 推崇 解释 赋予
5.对《驿路梨花》写作目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赞美梨花,因为标题叫《驿路梨花》,又多次写梨花。
B.赞美文中写到的所有的人,他们都做了好事。
C.赞美解放军,因为他们学雷锋修了小茅屋。
D.赞美梨花妹妹,因为她至今还时常来照料小茅屋。
6.“雷锋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如图“向雷锋同志学习”是毛泽东1963年3月的题词。毛泽东书法风格独特,自成一体。从汉字形体特点来看,你认为这幅书法作品属于( )
A.隶书 B.楷书 C.行草 D.小篆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B.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C.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D.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
8.下列关于课文《 驿路梨花 》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驿路梨花》的作者是彭荆风,作家,其主要作品有《今夜月色好》《解放大西南》《鹿衔草》等。
B.课文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C.课文中的解放军战士建造了小茅屋,所以他们才是小茅屋的主人。
D.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梨花的内涵不断丰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也不断升华。
二、填空题
9.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陡 qiào 迷máng 露 sù 简 lòu
niǎn 走 晶 yíng zhé 损 yì 路
修葺 竹篾
10.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
陡峭:
②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
修葺:
③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修长: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三、语言表达
11.为办好此次活动,校团委已设计好了两种活动形式,请你再设计两个。
①“弘扬雷锋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演讲比赛;②“弘扬雷锋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书法比赛
12.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你的理由(不超过50字)。
我的观点:
我的理由:
第三部分 阅读能力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
②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
③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④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⑤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⑥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⑦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⑧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⑨“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⑩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3.“多好的梨花啊!”“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两句中的“梨花”所指相同吗?
14.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15.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16.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①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②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17.(教材变式,见课后题第一题)联系全文,究竟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18.文章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有什么用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梨花开了
青 辰
①离上学的日子越来越近,我的学费还差一大截,母亲催促父亲想办法,父亲低头沉默着,光秃秃的屋子里,有种被生活压迫的窒息感。我怏怏地问母亲,为什么不向邻居借点钱。母亲无奈地说:“借了之后拿什么还,而且邻居比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②最后,父亲红着眼眶问我:“还想去上学吗?”我拼命点头。父亲朝我一挥手,我乖乖跟在他身后朝后山走去。
③到后山要经过一片竹林,竹林里落了一层厚厚的竹叶和笋壳,踩上去嘎吱作响。我满腹疑惑,猜不出父亲究竟要干什么。直到进入山中,父亲站在一棵腰身粗的大树前,压低嗓门对我说:“只要咱们把这棵树砍了,拖到集市上卖了,你的学费就有着落了。”
④我大吃一惊。原来,父亲是要“偷”树。在那个年代,没有审批手续,即使自家的树也不可以砍,情节严重的还会被抓起来坐牢。我知道,父亲也是万般无奈。可我绝不接受父亲为了我读书冒这样的险。当时我就哭了,打定主意退学,不再让父母为难。
⑤开学前两天,父亲一进门就喜滋滋地冲我喊:“丫头,你可以上学了,村里出面联系学校,把你的学费全免了………”躺在床上,多日魂不守舍的我听完前半部分,瞬间回神,高兴地跳了起来。
⑥多年后,我读完大学回老家镇中学教书,假期就和父亲一起打理梨园。当年准备砍树的那片后山,早就被父亲承包,种上了许多梨树。灿烂春阳下,梨花重重叠叠争相盛放,赶着来赴这场久违的邀约。在星光、月光的映衬下,梨花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把整个乡村的夜晚渲染得明媚动人。
⑦梨花芳菲,白墙红瓦,翠竹掩映,仿佛一幅清新古典的田园画。途经的路人忍不住驻足观看,连声夸赞。婚纱摄影馆的老板发现了这处美景胜地,特意推出父亲的梨园作为摄影景点,大受欢迎。渐渐地,父亲的梨园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一到周末,三三两两周边城镇的居民就来此赏花游玩。
⑧村里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商机,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号召其他人将闲置土地都种上梨树,并请技术员到村里示范教授科学栽培梨树。在村里的动员下,母亲率先开办起家庭食堂,供游客吃饭,其他有条件的人家也纷纷开起农家乐。七八年的时间,村子被打造成生态旅游村。春天,络绎不绝的游客来村里休闲观光;初秋时,村里邀请外地客商前来参加品果订货会,分外热闹。
⑨记得第一年砂梨成熟时,父亲特意开车给我送来一箱梨。当时,我已调到县城工作并安家。我一口咬下去,汁水流溢,甘甜润喉,眯着眼睛回味了好久。
⑩每到收获季节,父母总要留一小枝梨子在枝头,我不解其意,母亲说是要报恩。我问报谁的恩呢?母亲说:“地啊,树啊,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啊。”我笑了,我知道母亲除了想给游客们制造一点惊喜,更多的是想给越来越多的鸟儿留下些许粮食。从母亲的言语间,我感受到了她的感激和谢意。过去的苦难早已被岁月磨砺成闪亮的珍珠,在我们心里发出温润的光。今朝和往昔终于能平和共处,融于一体了。
(选自《小品文选刊》,有删改)
19.从修辞的角度品味文中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灿烂春阳下,梨花重重叠叠争相盛放,赶着来赴这场久违的邀约。
20.文章开头写了父亲带“我”去“偷”树这件事,请简要回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21.每到收获季节,父母为什么总要留一小枝梨子在枝头?
22.“梨花开了”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回答。
第四部分 写作素养
五、写作题
23.《驿路梨花》以花喻人。如梦见梨花,人与花交相辉映,以梨花的洁白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可谓新颖别致,匠心独运。请你运用以花喻人的方法写一个片段。(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A选项:漆黑、茂密、荆棘(jí)、暮色(mù)的字形和读音都是正确的。
B选项:修茸的“茸”字应该是“葺”,读作“qì”,意为修理、整治,因此B选项字形有误。
C选项:花辦的“辦”字应该是“瓣”,读作“bàn”,表示花的组成部分,因此C选项字形有误。
D选项:着急的“zhuó”读音应该是“zháo”,表示心急、焦虑,因此D选项读音有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选项中的描述是错误的。在句子“啊,好大的山!”中,“啊”是一个叹词,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感叹或惊讶。但是在句子“山,好大的山啊!”中,“啊”是一个语气词,用来增加句子的感叹语气。这里的“山”是句子的主语,而不是叹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3.【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这一动作写出了“我”和老余此时激动的心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4.【答案】D
【解析】“推崇”指十分推重。“关注”指关心重视。“解释”指分析阐明;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根据语境进行选择即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5.【答案】B
【解析】A选项提到“赞美梨花”,虽然文章中多次提到梨花,并以其为标题,但梨花在文中更多的是作为象征和背景,而非单纯赞美的对象。
B选项说“赞美文中写到的所有的人,他们都做了好事”,这个选项较为全面地概括了文章的主旨。文中通过描写不同人物对小茅屋的照料,展现了人们的善意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这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
C选项“赞美解放军,因为他们学雷锋修了小茅屋”,虽然解放军在文中有所提及,并且修了小茅屋,但他们只是文中众多做好事的人物之一,不能涵盖文章的全部内容。
D选项“赞美梨花妹妹,因为她至今还时常来照料小茅屋”,梨花妹妹确实是文中一个重要角色,她的善举值得赞美,但同样不能代表文章的整体写作目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判断。解答时要注意调动对课文内容的记忆,结合文章的写法、主旨等内容对选项进行仔细的分析。
6.【答案】C
【解析】观察作品可知,字体笔画简省,笔势流动,行云流水、飘逸易识,故毛泽东书法是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字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书法字体鉴赏。书法字体,传统讲共有行书字体、草书字体、隶书字体、篆书字体和楷书字体五种。①.“形体宽扁,法度严谨,古朴典雅”是隶书的特点。②“形体方正,笔力遒劲,疏密得当”是楷书的特点。③“形体连绵回绕,笔画自如,结构简省”是草书的特点。 ④“形体瘦长,线条匀净,圆转挺健”是篆书的特点。⑤“行云流水、舒展有型、疏密得体”是行书的特点。
7.【答案】A
【解析】A.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B.标点符号有误,根据句意,是对架花的感感叹,应改为“看,梨花!”
C.标点符号有误,两个分句不是并列关系,应将分号改为逗号:
D.标点符号有误,“有柴”“有米”“有水”是三个并列的短语,它们之间用顿号,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必须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另外,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8.【答案】C
【解析】ABD.正确。
选项C:“课文中的解放军战士建造了小茅屋,所以他们才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虽然解放军战士建造了小茅屋,但课文的主旨并不是要确定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事实上,小茅屋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了物理意义上的主人。它代表了雷锋精神在边疆军民中的传承和发扬,是互帮互助、乐于助人的社会风貌的象征。课文通过讲述不同的人对小茅屋的照料和维护,强调了雷锋精神在社会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因此,不能说解放军战士是小茅屋的唯一主人,因为很多人都为这个小茅屋付出了努力和关爱。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9.【答案】峭;茫;宿;陋;撵;莹;折;驿;qì;miè
【解析】陡峭dǒu qiào;迷茫 mí máng;露宿lù sù;简陋jiǎn lòu;撵走niǎn zǒu;晶莹jīng yíng;
折损zhésǔn;驿路yì lù;修葺:拼音 xiū qì;竹篾zhú miè。
故答案为:峭;茫;宿;陋;撵;莹;折;驿;qì;miè
【点评】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10.【答案】形容山势直上直下。;修理房子。;长。
【解析】要求学生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修葺:修理房子。修长: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根据词语所在具体语境来理解它的含义。
11.【答案】③“弘扬雷锋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主题班会;④“弘扬雷锋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手抄报展示。
【解析】本题考查活动设计。为某个主题设计活动,活动的内容要与主题密切相关,要有可行性,如讲故事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
故答案为:③“弘扬雷锋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主题班会;④“弘扬雷锋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手抄报展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12.【答案】示例:我认为不过时。
因为雷锋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大力弘扬。
【解析】雷锋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展现。无论是在过去的时代还是现在,我们都需要这种精神来推动社会进步和谐。雷锋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社会,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却逐渐迷失。在这个时候,更需要弘扬雷锋精神,倡导人们积极向上、助人为乐,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故答案为:示例:我认为不过时。
因为雷锋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大力弘扬。
【点评】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答案】13.不相同。前者指哈尼小姑娘梨花,后者指真正的梨花,是自然景物。
14.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15.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时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到并且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插叙的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16.①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②“很受感动”表明了梨花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梨花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17.所有为小茅屋作出过贡献的人都是主人,包括修建小茅屋的解放军叔叔,照料者梨花姑娘和梨花妹妹,还有补充粮食的瑶族老人。
18.作者引用诗句的用意是赞美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更是在赞美雷锋精神。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语言组织:这个词语意思是…,强调(突出、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提供合理的依据。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文,先找出文中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相关语句:如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然后对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行概括。
(3)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的作用:①丰富写作材料,使情节更加完整;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争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波澜起伏;④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握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精心读、细分析、巧概括。
(5)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等作用;内容上有突出文章主旨、抒发情感等作用。如果是特殊的结尾形式,有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能引起读者的想象或思考的作用。
13.“多好的梨花啊!”中的“梨花”根据文中句子“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可以看出这里的梨花指的是哈尼小姑娘;
“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中的“梨花”根据文中句子“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可以看出这里的梨花指的是真正的梨花,是自然景物。所以所指不同。
故答案为: 不相同。前者指哈尼小姑娘梨花,后者指真正的梨花,是自然景物。
14.根据文中对这位小姑娘的描述可以概括出她的性格特点。她美丽、活泼,这可以从她的外貌和举止中看出:她纯洁、热情,这可以从她与他人的交往中感受到;她有助人为乐的精神,这可以从她接过照料小茅屋的任务中看出。
故答案为: 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15.①插叙的事件是:十多年前,解放军在树林中过夜时淋了雨,于是盖了小茅屋供过路人避风雨。插叙的作用在于: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和照料者以及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即发扬雷锋精神,为他人提供便利。这样写使得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突出。
②“很受感动”表明了梨花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这种感动不仅体现了她对解放军同志的敬佩也点出了她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即她将这份感动转化为实际行动继续照料小茅屋。
故答案为: 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时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到并且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插叙的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16.结合“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内容可知,“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通过对瑶族老人的动作描写,突出了他的感激之情。“深深”写出了瑶族老人向哈尼小姑娘行礼时弯腰的幅度的之大,“行了个大礼”,如此大幅度的动作,表现出老人深深的感谢之情。
故答案为: ①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②“很受感动”表明了梨花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梨花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17.结合第②段中“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第⑨段“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第⑤段“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第⑧段“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的内容可知,因为解放军叔叔建造了小茅屋,所以小茅屋的主人可以是解放军。梨花姑娘悉心照料小茅屋,为它付出了许多心血,所以梨花也是小茅屋的主人。梨花的妹妹和其他乡民以及一些过路人也照料了小茅屋,所以小茅屋是属于大家的。
故答案为: 所有为小茅屋作出过贡献的人都是主人,包括修建小茅屋的解放军叔叔,照料者梨花姑娘和梨花妹妹,还有补充粮食的瑶族老人。
18.内容上:根据第 段“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可知,哈尼小姑娘接过姐姐的任务来看管小茅屋,表现了雷锋精神对后人的影响,表明雷锋精神之花(奉献精神)开遍了神州大地,精神在不断传承,同时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富有诗情画意,既写出了梨花的美丽,又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人性美,一语双关,以花喻人,与文章内容相契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结构上:文章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收束全文,“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同标题“驿路梨花”相呼应,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故答案为: 作者引用诗句的用意是赞美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更是在赞美雷锋精神。
【答案】19.运用拟人手法,让梨花具有人一样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梨花在灿烂的春阳下盛开的情景,表达了“我”的喜悦之情。
20.交代了当时“我”家很贫困,为后文写父亲种梨树,“我”家的生活有所改善作铺垫。
21.为了报恩;想给游客们制造一点惊喜;想给越来越多的鸟儿留下些许粮食。
22.表层含义指梨树开花了;深层含义指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农民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19.本题考查赏析语言。解答时,先准确判断使用的修辞方法,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赶着来赴这场久违的邀约”赋予了梨花以人的动作,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结合“重重叠叠争相盛放”可知,写出梨花盛开的繁茂和热闹,“久违”也含蓄写出对梨花盛开的期待之久。
故答案为:运用拟人手法,让梨花具有人一样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梨花在灿烂的春阳下盛开的情景,表达了“我”的喜悦之情。
2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结合“离上学的日子越来越近,我的学费还差一大截”“借了之后拿什么还,而且邻居比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可知,文章开头写了父亲带我去“偷”树,是因为生活艰难,家境贫寒,无力供“我”读书,父亲不得不出此下策。父亲带“我”去“偷”树的情节反映出当时农村人生计的艰难,与后文写父亲承包后山“种上了许多梨树”及“村子被打造成生态旅游村”、村里人过上富足生活形成对比,反映出新时代农村的巨大变化。
故答案为:交代了当时“我”家很贫困,为后文写父亲种梨树,“我”家的生活有所改善作铺垫。
2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结合“我知道母亲除了想给游客们制造一点惊喜,更多的是想给越来越多的鸟儿留下些许粮食”可知,父母为了给游客们制造一点惊喜、给越来越多的鸟儿留下些许粮食;结合“母亲说是要报恩”“地啊,树啊,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啊”“从母亲的言语间,我感受到了她的感激和谢意”可知,母亲已经对过去的艰难释怀,对现在的日子感到满足,心怀感激。父母的这样做法,体现出其淳朴善良的本性。
故答案为: 为了报恩;想给游客们制造一点惊喜;想给越来越多的鸟儿留下些许粮食。
22.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结合“灿烂春阳下,梨花重重叠叠争相盛放,赶着来赴这场久违的邀约”可知,“梨花开了”的表层含义指自然界的梨花盛开;结合“村里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商机,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号召其他人将闲置土地都种上梨树,并请技术员到村里示范教授科学栽培梨树。在村里的动员下,母亲率先开办起家庭食堂,供游客吃饭,其他有条件的人家也纷纷开起农家乐。七八年的时间,村子被打造成生态旅游村”可知,“梨花开了”的深层含义指在政策指引下,农民发展旅游产业,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
故答案为: 表层含义指梨树开花了;深层含义指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农民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
23.【答案】示例: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鲜丽。股股清香,沁人心脾。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的建筑工人的写照吗?他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无论白天黑夜,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劳作,默默奉献。
【解析】 这段描述采用了以花喻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美好品质与花的特性相互映照,形成了一种含蓄而深刻的表达方式。这里,“梨花的洁白”不仅是对花朵物理特性的描述,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物内心的纯净和高尚。通过梨花的洁白来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立体。
例文: 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鲜丽。股股清香,沁人心脾。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的建筑工人的写照吗?他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无论白天黑夜,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劳作,默默奉献。
【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片段作文就是在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之前,就人、事、物的某个断面或局部进行的单项写作训练。片段作文的写作要做到几点要求:①要把内容写具体;②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③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