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9课 对外开放
【课程标准】
了解经济特区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事,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准确阐述对外开放的含义、经济特区建立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描述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影响。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归纳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运用史料分析、图表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对比分析,理解不同阶段对外开放的特点和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认识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感受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的决心和勇气,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内容:展示中国历代对外交流的图片或简要文字资料,如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这些资料,回顾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历史,思考一下从这些历史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结合我们现在的生活,想一想对外开放可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哪些变化?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古代对外交流的繁荣与闭关锁国的后果进行对比分析,思考开放与封闭对国家发展的影响;鼓励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进口商品、国际交流活动等,思考对外开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过渡语:大家的思考都很有深度。历史告诉我们,开放使国家富强,封闭导致落后。那么,在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如何开展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 9 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
1. 经济特区的建立
(1)含义与背景
展示内容:展示关于对外开放含义的文字资料,以及 1978 年中日韩三国人均 GDP 对比数据、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讲话内容。
教师提问:根据资料,谁能说一说对外开放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数据和讲话,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明确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引进来和走出去;从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闭关自守的教训、经济全球化趋势等方面分析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
过渡语:了解了对外开放的含义和背景,那么经济特区是如何建立的呢?
(2)建立过程与 “特” 的体现
展示内容:展示 1980 年设立的 4 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图,以及经济特区特殊政策的相关资料。
教师提问:中央为什么选择在广东、福建兴办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 “特” 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历史文化等方面分析选择广东、福建的原因;从经济政策、管理体制等方面解读经济特区 “特” 的内涵,如特殊的税收政策、审批权限等。
过渡语:经济特区中,深圳的发展极具代表性,它是如何崛起的呢?
(3)深圳的发展与经济特区的影响
展示内容:展示深圳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图片、发展成就数据,以及邓小平对深圳的评价。
教师提问:从这些资料中,大家能看出深圳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深圳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特区的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经济特区的设立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了哪些作用?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对比图片和数据,从城市建设、经济增长、人民生活等方面阐述深圳的变化;从深圳的示范引领作用,如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推动改革等方面分析其对经济特区建设的意义;从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推动国内改革,扩大对外交流等方面总结经济特区设立的影响。
过渡语:经济特区的成功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那么对外开放是如何进一步推进的呢?
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扩大开放的过程
展示内容:展示对外开放逐步扩大的时间轴和地图,标注出 1984 年的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 年的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 年的海南经济特区、1990 年的上海浦东开发区以及之后内地的开放情况。
教师提问:结合时间轴和地图,梳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邓小平解释的 “出牌顺序” 体现了怎样的战略思考?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说出对外开放的各个阶段和重要节点;从地理位置、经济联系等方面思考 “出牌顺序” 背后的战略意义,如更好地利用沿海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等。
过渡语: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形成了独特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个格局有什么特点呢?
(2)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展示内容:展示关于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特点的文字资料和相关案例。
教师提问: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开放的范围、层次、领域等方面分析特点,如全方位是对所有类型国家开放,多层次包括从经济特区到内地的不同层级开放,宽领域涵盖经济、科学、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让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如外资企业进入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等进行说明。
过渡语: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不仅 “请进来”,还积极 “走出去”,其中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是重要的一步。
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与加入过程
展示内容:展示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介绍资料,包括其成立背景、职能、标志图片,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签字仪式照片。
教师提问: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是什么?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的过程是怎样的?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资料中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规范贸易规则、促进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方面的职能;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等方面分析中国加入的原因;讲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过长期谈判,最终在 2001 年 12 月正式加入的过程。
过渡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那么它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展示内容:展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图表,如 GDP 增长、世界 500 强企业数量变化等,以及关于面临挑战的文字资料。
教师提问:结合图表和资料,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经济增长、国际市场拓展、企业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分析机遇;从科技水平差距、民族产业冲击等方面认识挑战;鼓励学生思考在教育、科技研发、政策调整等方面的应对措施。
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全面了解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三)课堂小结
展示内容:用思维导图展示对外开放的含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主要内容。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顾本节课内容,谁能说一说对外开放的含义是什么?经济特区建立的背景和影响有哪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意义?
提示引导:依据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按顺序回顾重要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经济特区的成功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等。
总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在不断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希望同学们能理解这一政策的重要性,关注国家的发展。
(四)中考链接(真题练习)
1.(2024·贵州·中考真题)“从打开‘一扇窗’,到打开面向全世界的‘大门’。……一座座城市勾勒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棋局。”材料中的“一扇窗”指( )
A.深圳 B.大连 C.浦东 D.昆明
2.(2024·湖北·中考真题)在参观展览时,小朱同学看到了一段文字: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率先实行全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并第一次按照国际惯例引进外商和外资。这里还诞生了许多突破旧思想束缚、催人开拓奋进的新口号,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段文字反映了( )
A.改革开放探索 B.“一国两制”实践
C.科教兴国推进 D.“一带一路”建设
3.(2024·山西·中考真题)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同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这说明( )
A.特区的建立为改革提供了示范 B.改革开放呈现“点线面体”的格局
C.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同步进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建立
4.(2024·四川·中考真题)在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有利于我国经济进入全球市场”的是( )
A.兴办深圳经济特区 B.开放陆地边境城市
C.建立上海浦东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参考答案:AACD
【板书设计】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内改革
城市——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走出去(点、线、面)
对外开放
引进来 (2001年加入WTO)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借助丰富的史料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知识点的掌握较好。但在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难以从宏观经济和国际竞争的角度进行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更多实际案例和数据对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复杂的历史现象,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在时间把控上,小组讨论环节略显仓促,导致部分学生的观点未能充分表达。后续教学需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