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
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们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提出了满足平民土地要求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孟子的“重民”思想,孟子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该材料是孟子对人民生活的见解,但没有说到土地分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孟子的“民本”思想,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从孟子所代表的阶级属性入手即可。
2.“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句话出自哪位思想家之口(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性之善”“人无有不善”是“性本善”主张的具体表现,孟子主张“性善”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孟子的“性善论”,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中的信息“人性之善”“人无有不善”入手即可。
3.下列言论是孟子思想的体现的有( )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制天命而用之” ④“人之初,性本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思想,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孟子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通过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4.据《孟子·离娄下》载:“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本质意图是( )
A.孟子把“仁”发展为“仁政” B.孟子阐述传承“孔子学说”的历程
C.“五世”指的是五代十国 D.孟子自认继承孔子的道统
答案:D
解析:
分析:解题关键信息是“予未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我不曾亲身做孔子的弟子,我可以从传授的人那里学了来,间接地得到他的好处。)“间接”体现的是继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孟子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材料的能力。通过题干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5.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赞扬孟子“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其主要依据是孟子( )
A.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B.主张“性本善”
C.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D.提出“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答案:A
解析:
分析:蔡元培称赞的是孟子的“民权”思想,主要体现在“民为贵”,B项与题干材料无关,C项是荀子的思想,D项是墨子的思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材料的能力。通过题干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6.孟子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恰当地打个比方:小孩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救助这个小孩。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这反映了孟子的( )1
A.“性善说” B.“性恶论”
C.“民贵君轻” D.“天行有常”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都有天赋的道德意识,具有“恻隐之心”才会救人,说明人的内心本来就存在着善良的本性,即孟子所说的“性善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孟子的“性善论”,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通过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7.对后世封建士大夫文人性格形成起重要影响的是( )
A.养浩然之气 B.兼爱、非攻
C.齐物、逍遥 D.稷下学宫
答案:A
解析:
分析:养浩然之气指儒家所主张的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我人格,这对后世士大夫文人性格的养成有重大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孟子思想观点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通过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8.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为此他提出( )
A.礼义之道是社会秩序最高原则 B.人们应该顺其自然
C.统治者应实行仁政 D.人们应重义轻利
答案:A
解析:
分析:材料体现了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私欲,为了满足私欲就会互相争夺,导致社会混乱、贫困。因此,他认为要用礼义之道规范社会秩序,A项正确;B项为道家思想;C、D两项与材料无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荀子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荀子”入手即可。
9.“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什么思想( )
A.制天命而用之 B.养浩然之气
C.教育的重要性 D.齐一万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材料强调的是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强调教育的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荀子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材料的能力。通过题干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0.“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这段话蕴涵了 ( )
A.朴素辩证法思想 B.无为而治思想
C.道法自然思想 D.天人合一思想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材料中的“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可知这符合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主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庄子的“无为”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入手即可。
11.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
A.《庄子》 B.《论语》
C.《韩非子》 D.《孙子兵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论语》是儒家经典;《韩非子》是法家著作;《孙子兵法》是兵家代表作;只有《庄子》是道家人物庄周的作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道家学派的代表作,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题干中的信息“阐述道家学派思想”入手即可。
12.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 )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严刑峻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从材料中的“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可知其主张从严治家,从严治国,D项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13.“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A
解析:
分析:材料体现了设立机构、统一法令来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强调君主集权。这符合法家的主张。
点评:本题主要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4.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 )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D
解析:
分析:从材料中的“注重实践”“把商人和学者看做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可知该学派主张重农抑商、反对儒学,主张社会变革,这符合法家的主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结合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5.吕思勉在《中国通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该思想属于(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B
解析:
分析:材料中“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体现了法家主张加强政府权力,限制商业发展的思想,B项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结合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6.韩非有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体现他的思想主张是( )A.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健全法制
C.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 D.倡导改革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中“要在中央”、“四方来效”这些信息判断,韩非主张建立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圣人”指君主,“圣人执要”是指君主专制统治。B、C、D三项与材料的主张不相符,可排除。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韩非子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从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7.战国时期墨家学派一度成为显学,下列关于墨子的思想,评述正确的是( )
A.主张兼爱,并把其称为“仁”,与孔子的“仁”完全一致
B.主张非攻,提倡节俭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之后一直很受统治者重视
答案:B
解析:
分析:墨子主张的“仁”是一种兼爱思想,是一种无等级差别的爱,与孔子的“仁”有区别,A项错误;C项是荀子的思想;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但以后逐渐衰落,D项错误;墨家的“非攻”“节俭”思想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B项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墨子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8.《吕氏春秋》中记载:“墨者必须服从巨子(墨家领袖)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说明墨家思想( )
A.与法家思想本质相同 B.主张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C.力图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D.充满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材料中的“服从”“纪律严明”“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可知墨家学派主张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A、B两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墨家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从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9.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答案:B
解析:
分析: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等级、无差别的爱,而孟子和司马迁提倡尊卑有序,反对墨家的“兼爱”。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墨家的“兼爱”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通过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20.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下列几本书可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其了解的有( )
①《道德经》 ②《论语》 ③《荀子》 ④《墨子》 ⑤《商君书》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道德经》是道家的作品,主张天法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 )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论语》和《荀子》是儒家的作品,提倡人与社会的和谐;《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也主张和谐;《商君书》是法家作品,主张专制中央集权,严刑峻法,不属于和谐思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通过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守株待兔》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答案: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反对“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解析:
分析:材料反映了韩非在讽刺宋人的因循守旧,由此可反映出法家的社会发展史观以及在此思想指导下的变革社会的主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韩非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及韩非所代表的法家学派的思想观点等。
22.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
答案: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2)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答案: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解析:
分析:(1)可从材料中概括。
(2)可结合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组织答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老子和荀子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及老子的辩证思想和荀子的“仁政”思想等。
23.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 )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 )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无为;材料三主张重罚。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答案: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张。
(3)简要分析上述三种言论哪一种最适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为什么?
答案:材料三。因为它符合了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和变革的需要,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
解析:
分析:(1)首先结合材料判断出诸子百家的派别,再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其核心主张。
(2)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主要思想主张及评价,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及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等学派的思想观点。
2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三代(夏、商、西周)的制度是相承的,一贯的,周王朝的统治将百世不替地延续下去,天子的权威必须恢复。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正名”,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僭礼。
材料二 孟子所处的时代,各大国的国君都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 )称王。他虽然主张“法先王”,但不是原封不动地恢复“周礼”,他认为无论哪一国的国王,只要接受他的政治主张,都可以取周王而代之,成为全国的“共主”。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公孙鞅(商鞅)曰:“前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
(1)根据材料一,孔子“正名”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维护已经没落的奴隶制度。
(2)材料二中孟子的思想较之孔子有何实质性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答案:孟子不再维护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因为当时各诸侯国都已确立封建制度。
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的观点。
答案: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
(4)根据上述材料,简述以上三位儒、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并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轨迹:孔子是保守派,主张维护当时的奴隶制度。孟子是改良派,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变革旧制度。商鞅是激进派,主张因时、因事进行彻底变革。认识:三人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应该从时代的角度去看待古人的观点,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解析:
分析:材料分析题无论有多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条材料,都是围绕一系列历史事件来组织的,对此,我们可以快速浏览材料,了解材料所述的核心事件,把核心事件与相关知识联系,对历史事件形成大致的轮廓,以相关知识为依托,掌握对该事件评价所必备的态度和观点。通读材料,了解大意时,要弄清材料所处的时间、空间、特定的人物、发展过程和前因后果等知识要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孟子和商鞅的思想观点及其实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孔子、孟子和商鞅的思想观点及其实质。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
材料二 今后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指夏王朝)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世者,必为鲧(禹之父)、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
——《五蠹》
材料三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 )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杀。
——《墨子·公输》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的主张?其思想源于何人?这一学派在后世的地位如何?
答案:孟子。其思想根源于孔子。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材料二是谁的观点?联系材料概述其主张。
答案:韩非。他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按照现实的需要去进行改革,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材料三是战国时期有较大影响的某一学派的观点,指出这一学派的名称及其材料表达的观点?试列出该学派的一些其他思想主张。
答案:墨家。本材料反映的是墨子反对战争的思想。主张兼爱、提倡节俭、治国主张是选贤任能。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指出这一现象的历史称谓并说明其意义。
答案:百家争鸣。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解析:
分析:(1))从材料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 )的“民为贵,君为轻”可判断是孟子的主张,进而可以回答儒学的地位。
(2)根据材料信息即可判断是韩非子的观点。
(3)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思考
(4)实际上是回答百家争鸣的意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孟子、韩非和墨子的思想观点及其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孟子、韩非和墨子的思想观点及其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