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阳谷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学业水平检测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阳谷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学业水平检测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13:18:35

文档简介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阳谷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学业水平检测期末语文试题
八年级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面是小雯为本次活动拟写的导语,请帮助她解决存在的问题。(4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能( ) 传统文化的灵魂,让( )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 (jí) 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从《国家宝藏》到《中国考古大会》再到《万里走单骑— 遗产里的中国》……
这些节目不仅 (zhāng) 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还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动”起来、“燃”起来、“潮”起来,也唤起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1)根据拼音工整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古(jí) (zhāng)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激活 收藏 陈列 B. 激活 收藏 陈设
C.激化 隐藏 陈列 D.激化 隐藏 陈设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酝酿(niàng) 羁绊(qī) 斡旋(wò) 穿流不息(chuān)
B. 蠕动(rú)打璇(xuán)踌躇(chú)惟妙惟肖 (xiāo)
C. 婆娑(suō) 诘责(jié)脸颊(jiá)人情世故(shì)
D. 主宰(zhǎi)斑斓(lán)狼藉(jí)坦荡如坻(dǐ)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 春 寒 料 峭,踏着绚烂的晨光,人们走进了仰慕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B. 他由于 长 途 跋 涉,早已疲惫不堪了。
C. 各种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行人来来往往,两旁商铺 摩 肩 接 踵。
D. 桃花开了,前来人工湖畔观赏的人 络 绎 不 绝。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2018年6月启动以来,全国各地工会、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职工广泛参与、积极响应。
B. 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D.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暑假妈妈带小明去三峡观光,在浩如烟海、空气清新的大自然里,小明度过了愉快的一周。
B. 这一幕让李老师触目伤怀,令她想起了已经去世多年的奶奶。
C. 小丽的同桌是一个十分热心的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小丽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D. 敌人正处心积虑地想分化我们,我们千万别中计。
6.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 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
B.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C. 《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写。文章以“月光”为线索,根据作者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月色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D.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本文为一篇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7.根据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10分)
(1)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用问答的形式表明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雁门太守行》中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种悲壮激烈的豪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一诗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对战争的结局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渔家傲》中词人翻旧典出新意,借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风力,把舟吹到三山,表现胆气之豪,境界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著阅读】(4分)
班级组织举办《昆虫记》阅读分享会,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1)众说昆虫。请结合原著将下面空缺处补充完整。
甲:《昆虫记》中的许多昆虫都有高超的建筑技术。
乙:是的。比如 ① ,它们在选择住处时,通常选择那些排水条件优良、有充足阳光的地方,而且要求自己的“别墅”每一处都必须是自己亲手挖掘而成的,从它的大厅一直到卧室,无一例外。
丙:还有 ② 也是高超的建筑家。它们经常会在居住的地穴的墙上涂上粘液,就好像是水泥,而且它们的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须上,这样它们就可以很方便地从这些根须中取得汁液。
鲁迅先生曾评价《昆虫记》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你认为这本书的“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乙】
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①“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③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④,急入收保⑤,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⑥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⑦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司马迁《良将李牧》有删改)
【注释】①便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②莫府:即幕府。③飨:用酒食招待。④入盗:入侵。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⑥让:责备。⑦彀者:指能开弓弩的士兵。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上自劳军 劳: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徐: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军士吏被甲 被: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备匈奴 备: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 2)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
(3) 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甲】文中有许多词语和古代礼仪相关,如“持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现文帝为周将军的威严整肃而动容,于是以身作则,恪守军礼,以示君威。
B. 【甲】文中汉文帝在细柳军不仅未得到至尊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他却对周亚夫大加称赞,体现了汉文帝的开明、识大体。
C. 【甲】文中写细柳军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军士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D. 【乙】文中“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从反面说明李牧之前对匈奴的用兵策略是正确的。
(4) 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李牧在治军方面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李牧又有什么独特之处?(4分)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8分。
10.阅读《父亲的东篱》,完成问题。 (13分)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②可是,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或许是因为土地、故乡、田园,离我太远太远了吧,在城里呆得越久,内心的匮乏就越强烈。
③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
④这些年,“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我以为自己正以这样的方式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⑤直到那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这些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关乎乡愁的延续了。
⑥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⑦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⑧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甲】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
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乙】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丙】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他亲手编织创造的田园中,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
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我那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耕耘和创造着乡村的田园,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浇灌和抚慰着匮乏的心灵。
(取材于李汉荣的散文)
(1) 文章写了作者回归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的历程。在远离山水的城市中,作者感到①_________,常读山水之诗;在老家的田埂上,作者②__________,感到踏实惬意;在③___________,作者看到父亲修整篱笆,对心之所向有了新的认识。(3分)
(2) 文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语句生动传神,请从三处画线句的加点词中任选一个,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第③段列数我的鞋子“见过”的诸多事物,是为了表达对疏离乡土的遗憾之情。
B. 第④段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
C. 文章对父亲劳作与休憩景象的描绘,与作者那些“孤芳自赏”的做法形成了对比。
D. 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4) 文章标题为“父亲的东篱”,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1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15分)
防疫的智慧,藏在中国传统礼仪中
李 达
①纵观我国历史,疫情并不少见。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蛊”“疾”等文字的记载,“疠”字亦多见于《尚书》《山海经》,这表明,中国人很早就对疫病有初步了解。
②但中国古人的智慧之处在于,他们懂得防疫以预防为先。中国是礼仪之邦,衣食住行,宴饮坐卧,礼仪无处不在,在古代传统礼仪中,也处处体现着防疫的智慧。
③相较国际通用的握手礼,中国古人传统的拱手礼更悠久,也更有历史底蕴。甲骨文上记录的象形“人”字,就是由拱手的人演化而来。
④作为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问候礼仪,拱手礼俗称作揖。“揖礼”源于周代以前,于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揖”就是以站立姿势、不用跪拜的礼节。诸子百家先贤们的画像,老子、孔子、孟子、庄子无一不是行着拱手礼。
⑤古人见面拱手作揖,一般在一米开外,保持一定距离,无形中降低了疾病传染风险,且显得有礼有度。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⑥最早中国古人穿着的衣服是紧袖子的,从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雕人像得知,商代衣着为上衣下裳制,上穿交领窄袖式短衣,衣上布满花纹,是紧袖子的,直到西周中期才开始流行宽袍大袖。
⑦说到袖子,很多人会认为,古人把东西都藏进袖子里,所以大袖是用来装东西的。这个说法有些片面,因为不是所有汉服的袖子都可以装东西,一般来说只有琵琶袖才可以在里面放东西,垂胡袖也可以放一些,但窄袖、剑袖、直袖、方袖是无法放东西的,广袖也很宽大,却也放不了东西。
⑧但说话时习惯性地用广袖掩鼻,却很大程度地减少了飞沫的传播。从“掩涕”“掩面”“掩泣”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在古代生活习俗中,宽大的衣袖真能当毛巾、手帕,用来拭泪、擦汗、遮面、挡阳等。“掩袖工馋”说的就是一个以袖掩鼻的故事。当然,宽袍广袖今天已无必要,但古人那种互不相扰的公共意识则是必须的。
⑨《马可 波罗行记》中提到,“元制规定,向大汗献食者,皆用绢巾蒙口鼻,以防唾沫污染食品”,表明中国人元代便有使用“口罩”的习惯。
⑩由于防疫的需要,“分餐制”的用餐方式开始被提倡。很多人以为分餐制是西方的礼仪,但其实,我国很早就有分餐而食的传统。
比如,《周礼》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古人席地而坐,筵和席都是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筵长、席短。铺设好坐具后,作用类似小餐桌的“案”“几”等分别放置在筵席之上,一人一案,西周时期的贵族们按礼仪分开落座、分开进食。
有些古代的分餐制度为了突出地位的不同,会根据宾客身份,准备规格不同的食物,但也有一些贵族为了表现自己礼贤下士,采取规格相同的食物分餐。
此外,今人一直呼吁大家“勤洗手”以保持个人卫生,古代同样如此。《礼记·玉藻》中记载:“日五盥。盖谓洗手不嫌频数耳。”说的是每天要洗五次脸,而洗手的次数那是越多越好了。
(选自《中国青年网》2020 年4月,有删改)
(1) 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藏在中国传统礼仪中的防疫智慧?请简要概括。(4分)
(2) 第①段为何要从中国古代关于疫病的记载写起?(3分)
(3) 选文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4分)
(4) 选文第⑦段中加点词“一般来说”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2. 中华传统节日是我们一个家庭用来团聚、纪念或祭祀的日子,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此外,有些特别的日子也常常被视作节日,老人祝寿的日子是节日,孩子出生的日子是节日,爸妈结婚的日子是节日……
题目:请以《我家的节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②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阳谷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学业水平检测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版
参考答案
1.(1)籍 彰 (2)A 2. C 3. C 4. C 5. A 6. C
7. (1)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2)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4)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5)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1)①蟋蟀 ②蝉
(2)示例:①可以学到有关昆虫的一些科学知识;②可以领略和学习法布尔高超的写作技巧;③可以感受到法布尔坚持实验、探索求真和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④可以感受到法布尔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小题1】(1)慰劳 (2)慢慢地 (3)被同“披”,穿着 (4)防备
【小题2】
(1)穿戴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陛下)。
(2)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就立即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不敢出战。
【小题3】A
【小题4】共同点:①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②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独特之处: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在战略战术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
10. 【小题1】
①内心匮乏 ② 漫步阡陌间 ③老屋的院子里
【小题2】
示例:我选择甲句,“笑盈盈”是表现神态的词语,赋予指甲花、车前草、薄荷等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篱笆及其它花草既充满活力又友好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看到现实中的“东篱”时的欣喜之情。
【小题3】B
【小题4】
①题目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形象别致,引发读者关于“东篱”意象的丰富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东篱”意蕴丰富:父亲的菜园,真实的田园。父亲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们扎根乡土、辛勤劳作、营造美好田园的质朴生活方式。真正的田园诗意,延续千年的古国诗脉,国人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父亲”则限定、提示了“东篱”深层意蕴,虚实结合,暗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11. 【小题1】①拱手作揖,保持距离;②广袖掩鼻,遮挡飞沫;③分餐而食,降低风险;④勤洗手、脸,保持卫生。
【小题2】第①段中先写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对疫病的记载,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中国古代的防疫智慧”,表明其历史之悠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3】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国际通用的握手礼与中国传统的拱手礼历史进行对比,突出强调地说明了我国传统的拱手礼历史更悠久,也更有历史底蕴的特点,突出拱手礼比握手礼更利于防止疫情传播。
【小题4】不能删去。“一般来说”是指通常情况。文中说的是通常情况下只有琵琶袖才可以在里面放东西,垂胡袖也可以放一些,但不排除其他情况。如果删去,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12.作文(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