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79.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2 13:2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汉初年,黄老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主观原因是(  )
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 B.黄老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C.黄老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D.黄老思想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分析:一种思想能否成为指导思想,最终取决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于它是否适应形势发展和时代需要。黄老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故能够居于支配地位。A项是客观原因。C、D两项说法有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初年黄老思想盛行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由题干中的信息“主观原因”入手即可。
2.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  )
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 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
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以后 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
答案:A
解析:
分析:“秦朝推行的是以酷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 )、重税、繁役为特征的残暴统治,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开始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黄老之学适应这一需要而迅速兴起,B、D两项错误;汉武帝即位后,强化中央集权,黄老之学被新儒学取代,C项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黄老思想推行的时间,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由相关所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汉初有歌谣盛赞:“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这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  )
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答案:C
解析:
分析:材料反映了汉初“萧规曹随”的现象,这是汉初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的反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初年黄老思想的实施,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入手即可。
4.《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通过提取材料中“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靡然乡风矣”等信息,可以看出在汉代儒学地位提高,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仅是表层信息,未触及实质,C项为错误项,儒学在民间兴起始于春秋时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材料的能力。通过题干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5.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封建社会时期,思想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的统一,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相关史实的能力。注意题目中的设问要求“根本着眼点”。
6.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
A.道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董仲舒的新儒学
答案:D
解析:
分析: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用黄老之学,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增长,为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提供了经济基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实施的背景,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通过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7.董仲舒说:“使富者足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以示贵而不致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致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使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今世弃其度制,而各从其欲……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董仲舒这一观点主要着眼于(  )
A.消除贫富差距 B.保障财政收入
C.维护专制统治 D.缓和阶级矛盾
答案:C
解析:
分析:解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时可结合董仲舒强化中央集权的思想来理解材料。从材料中的“易治”和“难治”可知其着眼点是维护专制统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推行的目的,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能力。通过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8.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韩非和董仲舒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9.“《史记·李斯列传》:“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汉书·董仲舒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上述两者的思想共同点是(  )
A.实行国家思想统一 B.采用法家思想治国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禁绝一切学派思想
答案:A
解析:
分析:B项只符合李斯主张;C项只符合董仲舒思想;D项说法太绝对;A项是其共同之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李斯和董仲舒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相关史实能力。通过题干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答案:C
解析:
分析: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由相关所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1.《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代儒学排斥异派取得独尊地位 B.汉代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C.汉代儒学吸取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相关知识可知汉代儒家是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 )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观点的基础上取得独尊的地位的,故符合“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由相关所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2.《史记》云:“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上述记载体现了哪家观点(  )
A. 道家 B. 墨家
C. 儒家 D. 法家
答案:C
解析:
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天人感应”思想。这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主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3.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
A.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授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答案:D
解析:
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点评:本题主要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由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14.《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
A.思想统一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刑辅德
答案:D
解析:
分析:四个选项都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题目里面董仲舒强调德和刑如天之阴阳两面,缺一不可,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结合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5.“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 )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引文的出处应为( ) A.《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春秋繁露》
答案:D
解析:
分析: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学说,这应出于《春秋繁露》,D项正确;A项是老子的著作;B项是记述孔子的言论;C项是法家韩非的著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结合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6.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 ( http: / / www.21cnjy.com / )弟,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兼相爱,交相利”
答案:C
解析:
分析:A、B、D三项分别是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只有C项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思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17.儒学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始于哪一时期(  )
A.战国 B.秦朝
C.汉高祖 D.汉武帝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所学,汉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帝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确立,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8.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种思想能否被统治者所采纳 ( http: / / www.21cnjy.com / ),既要看它是否符合时代需求,也要看它是否能迎合统治者的要求。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题干中的信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入手即可。
19.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  )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 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 D.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题干中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可知其意在加强皇权的独尊地位,这对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通过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20.汉武帝时“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对这一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儒家学派战胜了黄老学派 B.适应了西汉社会发展的需要
C.不利于解决王国问题 D.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干材料体现了汉武帝结束了“无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而治”的黄老之学的统治地位,采用主张“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通过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 )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蠚(hē),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填之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
——《前汉书》
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 )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史记》
材料三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 )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1)材料二中,汉初统治者采用了什么政策?其指导思想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案:休养生息政策。黄老学说。由于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被迫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2)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关系如何?
答案:由于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前的七十年间,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 )治者信奉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百姓致力农耕,到汉武帝时出现了家给人足、国库充盈的局面。二者是因果关系。
(3)材料四宣扬的观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材料四与材料三的关系如何?
答案:“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随着社会稳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 ),经济发展,汉武帝时,黄老之学已不适应现实需要。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以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二者之间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解析:
分析:(1)注意材料一中的凋敝景象是材料二中“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政策使材料三中的现象能够出现。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是“天人感应”思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初年的黄老思想和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及黄老思想实施的原因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等史实。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 )明,这样一种两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了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判断材料一中图一历史人物是谁?其主要贡献有哪些?
答案:人物:孔子。贡献:思想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 )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以德治民”;教育上,首创私人办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文化典籍上,编辑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被称为“六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藏。
(2)材料一中图二历史人物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创新发展?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创新发展: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思想改造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学说;提出封建的“三纲五常”学说。影响: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学思想更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赏识图二中人物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又有何共同点?
答案:不同点: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同点:都属于文化专制政策,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答案:原因:儒家思想的两重性,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和重视。
解析:
分析:解题的关键有两点:第一要明确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并明确其发展变化的原因;第二解答此题的前提必须要读图准确,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孔子和董仲舒。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及孔子的思想观点、董仲舒的思想观点及其影响等史实。
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 )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答案: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其原因。
答案: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孔子的主张无法实施。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所采纳。
(3)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案: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正统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 )统治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显露,故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解析:
分析:材料一阐述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反映了董仲舒要求禁绝其他学说,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主张。前者,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后者,为当时统治者所亟需。分析历史事物的影响,一般都要注意两个方面。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回答问题时两个方面都要叙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及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观点及其影响等。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万物役(服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所共同反映的中心论题是什么?两个材料中“天”的含义是否一致?如何正确解释?
答案:人与天的关系,含义不一致。材料一中的“天”是指“自然”的天,材料二中的“天”是指“神化”的天。
(2)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答案:材料一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 )、利用自然的观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这是一种进步的唯物主义思想,但应注意的是,人类不仅要有战胜自然的勇气,更要遵循自然规律。
(3)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答案:材料二认为天有意志,可降灾乱 ( http: / / www.21cnjy.com / );同时把“天子”神化,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宣扬大一统,让人民服从君主。材料二是一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唯心主义思想。
解析:
分析:第(1)问从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 )“天”“人”可知反映的共同中心论题。荀子是从哲学的角度论证天人关系,董仲舒为加强君权,把天人关系带上了神学色彩。第(2)(3)问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荀子和董仲舒的思想观点及其评价,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观点及其评价。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不完全一致,他主张“性善论”。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君权神授”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上面的文段中共有6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
答案:战国→春秋,调和→对立,王道→仁政, “性善论”→“性恶论”,“休养生息”→强化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2)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儒家思想有哪些现代价值?(至少列举两项)
答案: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3)如果要给这段文字加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什么?
答案:儒家思想的演变。
解析:
分析:(1)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改正。
(2)联系现实进行概括。
(3)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孔子、孟子、荀子和董仲舒等人的思想观点及其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2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