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山地回忆 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òu)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B.过后再叫她纺,给她爹赚(zhuàn)袜子穿。
C.想起在阜(fù)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
D.她穿的衣服很单薄(baó),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屋里蒸气腾腾,一个大娘和一个四十多岁的大伯,围着一盆火坐着。
B.我们这叫包袱账,赚了赔了,反正都在这里面。
C.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这像制好了结婚前的赔送。
D.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记念。
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①辽阔的冀中平原,微风拂过,田野里散发着麦子成熟的香气;浩渺的白洋淀,湖水波动,小渔船轻快地穿梭于芦苇丛间;在层层的麦浪里,在密密的芦花荡中,冀中人民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实堡垒……这些富有诗意的场景,就来自于《白洋淀纪事》。
②冀中平原是孙犁的家乡,白洋淀是他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孙犁 , , ,赋予白洋淀以英雄的气质和浪漫的色彩。“白洋淀”自然也成了孙犁的标签,一提到孙犁,人们就仿佛看到白洋淀“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
(1)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以白描的手法刻画自己的父老乡亲
②用富有诗情的笔调描绘他熟悉的草木湖泊
③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讲述他们的故事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辽阔的冀中平原,微风拂过,田野里散发着麦子成熟的香气。
分析:以上四个加点词的词性分别为形容词、名词、动词、动词。
B.在层层的麦浪里,在密密的芦花荡中,冀中人民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实的堡垒。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白洋淀”自然也成了孙犁的标签。
分析:“自然”是个多义词,义项不止一个,在这里用的是“理所当然”的义项。
D.一提到孙犁,人们就仿佛看到白洋淀“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
分析:这个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没有把着眼点放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上,而是选择了战斗中间相对平静的阶段,写出了军民之间的日常生活和鱼水之情。
B.“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女孩口中提到“装”,既写出了乡下人的纯朴真实,又写出了部队上人的虚假,同时也表明女孩心里对作者的反抗。
C.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处处从“我”的视角和所见所闻出发进行叙述,增添了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和主观抒情气氛。
D.孙犁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特点,本文取材小中见大,构思新颖别致,情感细腻含蓄,文笔清新活泼。
二、填空题
5.常识填空。
《山地回忆》的作者是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小说与散文集《 》等。其创作因自成风格而被称为“ ”的开创者。
6.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阜平( ) 土靛( ) 垒起( )
水沤( ) 袄襟( ) yínɡ ( )余
破绽( ) jī dànɡ( )
pá shān yuè lǐnɡ( )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三、语言表达
7.本文题为《山地回忆》,说说拟对这个标题的理解。
8.《山地回忆》中“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9.学习《山地回忆》后,班级举行以“爱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设方案】仿照示例,设计活动方案。
示例方案一:爱国诗词朗诵会
方案二:
方案三:
(2)【选对联】活动中,为了凸显爱国主题,学校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为“战士青春洒热血”,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下联的是( )
A.处世无奇但善良 B.情系边关显本色
C.英雄肝胆壮河山 D.做人有道惟诚信
(3)【说主题】有同学准备了以下三幅图片作为活动的备选背景图,请你帮他选择一张图片来烘托活动主题,并说明理由。
第三部分 阅读能力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地回忆
孙犁
①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快有十年不见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②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使我想起在阜平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
③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④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登在石头上,砸开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⑤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⑥洗菜的人也恼了,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为什么不脏?”
⑦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象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象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⑧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⑨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⑩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
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
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1949年12月(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注】踢倒山:旧时山区农村常穿老式布鞋。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故事的回忆由从阜平乡下来的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起点接续叙述。
B.小说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
C.结尾部分写“我”同大伯到百货公司去买布,与开头写“我”买布的想法遥相呼应,这样写使小说结构紧凑,首尾圆合。
D.小说善用白描笔法,对环境与人物只是简单的勾勒,叙事也只在朴素的对话中展开,但却清新质朴,具有浓郁生活气息。
11.文中划线部分是“我”和女孩子的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12.孙犁在《文学和生活的路》中曾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请结合这句话,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善良”与“美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把炒米
①炊事班老班长和一个大个子战士,还有一个小个子战士;有一次作战中没有突围出去,与队伍失去了联系,被敌人围困在一个叫苇子沟的山上。
②已经第七天了。
③这七天,三人是靠吃野菜啃树皮活过来的。
④此时,三人都无力地靠在一棵粗壮的老榆树上,三人的目光都很贪婪地望着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
⑤望着那一把炒米,老班长的喉蠕动了几下,小个子战士艰难地咽下唾沫,大个子战士的那张嘴很大地张着……
⑥谁也没敢动那一把炒米,老班长有话: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许动。这句话是昨天夜里老班长端着枪说的。
⑦昨夜里,老班长刚刚眯瞪,就被一阵撕扯声惊醒。老班长睁眼一看,见是大个子战士和小个子战士争夺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
⑧老班长愤怒地抓过枪,拉上枪栓骂道:“妈个蛋,都给我住手!这米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能动,谁动我就崩了谁!”
⑨第八天夜里,夜色漆染一样的黑,老班长拿过那个米袋,走到大个子战士面前说:“你赶快把这把米嚼下去,趁今晚上没月亮,天黑突出去。我们在北面打枪把敌人吸引过来,你就在南面突围。突出去找到部队来救我们。”
⑩大个子战士激动地接过米袋,稍迟疑一下就把米抓到嘴边。小个子战士忽然冲上去,一把抢过米袋对老战士说:“还是叫我吃吧!我个子小,突围灵。”
老班长被小个子战士的突然举动激怒了。他夺过米袋,一拳就打在小个子战士的鼻子上,骂道:“混帐小子,灵巧个屁,个子顶不住枪杆高!”
小个子战士就不再言语,流着泪抹着鼻内流出的殷红的血。
大个子战士狼吞虎咽地把那把米嚼了进去。
突围开始。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在北面山坡上的一阵枪声把敌人吸引了过来。
突围出去的大个子战士,回望着苇子沟的北山时,那里的枪声正一阵紧似一阵……
几天以后,大个子战士带着队伍来营救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时,却在苇子沟的北坡上,发现了老战士和小个子战士布满了弹孔的尸体。
大个子战士痛悔地仰天长哭之后,和其他战士一起把二人的尸体掩埋在苇子沟的北山上。
几十年过后,一个大个子将军来到苇子沟,在苇子沟的北山上,立下一块墓碑,上写:“革命烈士刘冬生父子之墓”。
13.三个战士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困难是为了突出什么?
14.小说安排了两个小战士两次“抢米”的细节,老班长的两次态度分别是怎样的?这两处细节描的作用是什么?
15.你认为文段⑨中的划线句子,是老班长说的真话吗?谈谈你的看法。
16.文段 中写小战士“流着泪”,结合全文思考一下,小战士为什么流泪?
17.你认为小说最为震撼我们的是第几段?结合全文,从结构上谈谈这一段的作用。
18.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和主题。
第四部分 写作素养
五、作文
19.跟课文学写作
巧用倒叙
在《山地回忆》中,最重要的道具就是那双土气而又特别厚实耐穿的袜子。做袜子要用布,所以小说就从布写起,不是写那块做袜子的布,而是写在解放后的天津买一块布带给乡下来的农民代表。作品由此写到过去生活和战斗过的阜平乡下以及乡下值得怀念的人。这种倒叙的写法,一方面给人真实亲切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巧妙地烘托出当年的半块布头、一双袜子所含的深情。请运用倒叙的手法叙述一个故事。(200字左右)
【写法指导】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运用倒叙应注意:(1)应从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出发,或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或为了结构变化的需要,或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不可为倒叙而倒叙。(2)需要有过渡句或过渡段的衔接。当倒叙的部分叙述完毕,回到顺叙时要交代清楚。否则,会使文章头绪不清、脉络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11 山地回忆》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答案 D B (1)A
(2)D B
1.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D.单薄(baó)——bó;
故选D。
2.B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蒸气腾腾——蒸汽腾腾;
C.赔送——陪送;
D.记念——纪念;
故选B。
3.(1)A
(2)D
【详解】(1)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②句“用富有诗情的笔调描绘他熟悉的草木湖泊”阐述的是生活中熟悉的环境;③句“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讲述他们的故事”中“他们”指的即为①句“以白描的手法刻画自己的父老乡亲”中的“父老乡亲”,因此③句在①句后面,侧重人物和人物的故事,从自然景物到人物故事,按照由次要到主要的顺序,因此正确顺序为:②①③;
故选A。
(2)本题考查语法知识、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的使用。
D.“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属于非完整引用,句号应在双引号外;
故选D。
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这里女孩口中的“装”并非是说部队上的人虚假,也不是对“我”的反抗。这其实是女孩在与“我”斗嘴时的一种俏皮话,体现了女孩天真、直爽的性格。从全文来看,女孩及其家人对战士们是非常友善和热情的,通过这种略带调侃的言语,更能展现出军民之间融洽、亲切的关系。
故选B。
5. 孙犁 风云初记 铁木前传 白洋淀纪事 荷花淀派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孙犁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作品内容而广受赞誉。他出生于1913年,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孙犁的创作以清新、质朴、自然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和人物心理。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普通人的关怀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山地回忆》是孙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展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和乐观。孙犁的其他代表作还包括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荷花淀》以及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孙犁的创作因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开创者。他的作品语言简洁、情感真挚,深受读者喜爱,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此填空即可。
6. fù diàn lěi òu jīn 盈 zhàn 激荡 爬山越岭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阜平(fù píng):阜平镇,地名;
土靛(tǔ diàn):深蓝色天然染料
垒起(lěi qǐ):指利用砖石、混凝土等材料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进行堆砌构建
水沤(shuǐ òu):用水长时间地浸泡;
袄襟(ǎo jīn):中式上衣的前胸部分;
盈余(yínɡ yú):有富余,有剩余;
破绽(pò zhàn):事情或说话的漏洞;
激荡(jī dànɡ):受到激发而产生的震动状态;
爬山越岭(pá shān yuè lǐnɡ):爬过高山,越过峻岭。
7.“山地”是“我”战斗的地方,是“我”和妞儿们军民齐心誓死保卫的家园。那里“我”和妞儿一家有过互助互爱的交集,他们是当地百姓的代表,竭心尽力支持党的军队抗日,朴实、厚道、勤劳、乐观、坚韧的精神感染、鼓舞着“我”“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感激、赞美、敬佩之情,和为抗日事业献出青春热血、生命的光荣、自蒙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题目理解。
“山地”的含义:
战斗之地与家园:“山地”明确指出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它是“我”战斗的地方。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样的山地成为了抵御外敌的重要区域,是“我”和当地军民齐心誓死保卫的家园。例如文中所描绘的阜平的山地,那里的地形、村落等构成了独特的生活场景和战斗背景,展现出了在艰苦环境下军民共同守护家园的决心。
军民交集的场所:“山地”见证了“我”和妞儿一家以及当地百姓之间互助互爱的情谊。妞儿一家是当地百姓的典型代表,他们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对“我”和党的军队给予了无私的支持。比如妞儿为“我”做袜子的情节,她不仅不嫌麻烦,还精心地为“我”挑选合适的布料,这体现了当地百姓对八路军战士的关爱。而“我”也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这种军民之间的深厚情感在“山地”这个环境中得以充分展现。
百姓精神的象征:在“山地”生活的百姓,如妞儿一家,具有朴实、厚道、勤劳、乐观、坚韧的精神品质。他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依然保持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努力劳作。这种精神品质是在“山地”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孕育出来的,“山地”成为了这些美好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感染、鼓舞着“我”,让“我”在战斗中充满力量。
“回忆”的内涵:
对人民的情感表达:“回忆”一词直接传达了作者对曾经在山地生活经历的回顾。通过回忆,作者表达了对山地人民的深深感激之情。感激他们在战争时期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无论是物质上的如提供食物、衣物等,还是精神上的鼓励。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们美好品质的赞美和敬佩,像妞儿的泼辣直爽、勤劳善良,妞儿母亲的热情好客等,都让作者难以忘怀。
对自身经历的情感态度:“回忆”也包含了作者对自己为抗日事业献出青春热血、生命的光荣和自豪之情。在山地的战斗经历是作者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那些与百姓共同奋斗、为保卫家园而战的日子,虽然充满艰辛,但却意义非凡。通过回忆,作者重新审视这段经历,感受到了自己付出的价值,从而产生了光荣和自豪的情感。
《山地回忆》这个标题,“山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承载的军民情谊以及百姓精神,“回忆”则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经历的情感态度,两者结合,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深刻地传达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被风吹红的脸比作带霜的柿叶,将冻肿的手比作上冻的红萝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严冬里根据地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表现了妞儿的形象美以及勤劳、不怕吃苦的品格。
【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结合“像带霜的柿叶”“像上冻的红萝卜”可知,此处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被风吹红的脸比作带霜的柿叶,将冻肿的手比作上冻的红萝卜,结合上文“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可知,这里的天气极其寒冷,因此“带霜的柿叶”“上冻的红萝卜”生动地写出女孩子的脸被冷风吹得发红,手被冰凉的河水冻得又肿又红的样子,从而侧面展现出这里天寒地冻,环境艰苦;但“带霜的柿叶”“上冻的红萝卜”,寒冷中又带着些红润,展现出妞儿的可爱形象,突出她吃苦耐劳,勤劳的品质。
9.(1) 示例:爱国名言展示会 爱国诗画欣赏会。
(2)C
(3)示例一:图A.长城代表祖国的山河,我们为之描画为之歌咏,正是爱国的体现。示例二:图B。甲骨文,代表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我们为之沉醉为之感动。示例三:图C。“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努力学习。
【详解】(1)本题考查活动设计。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作答本题时,可围绕着活动主题“爱国”,仿照已有活动名称的格式(爱国+形式),设计贴合主题、操作简便、参与度高、分享性强的活动内容。校园类常见的语文活动形式主要有:演讲比赛,手抄报,辩论赛,诗词朗诵,知识竞赛,征文比赛,黑板报等。
示例:爱国故事分享会;爱国主题手抄报展览。
(2)本题考查对联知识。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
上联“战士青春洒热血”中“战士”是名词,“青春”是名词,“洒热血”是动宾关系的短语;
A.“处世”是动宾结构,“无奇”是形容词,“但善良”中“但”表转折,“善良”是形容词。与上联结构不符;
B.“情系”是主谓结构,“边关”是名词,“显本色”是动宾结构。与上联结构不符;
C.“英雄”是名词,“肝胆”是名词,“壮河山”是动宾结构。与上联结构相应;
D.“做人”是动宾结构,“有道”是动宾结构,“惟诚信”中“诚信”是名词。与上联结构不符;
故选C。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题干给出了三幅图片,要求选择一张能烘托“爱国”主题的图片并说明理由。解答时需结合图片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从不同角度阐述其与爱国的关联。比如,长城象征着祖国山河,对其的描绘和歌颂体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甲骨文代表着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对其的沉醉和感动是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中国梦”体现了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关注和为之奋斗的决心,也是爱国的体现。
示例:图A。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雄伟壮观,历经岁月沧桑仍屹立不倒。它见证了祖国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民族的精神。我们热爱长城,就是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保护长城,就是守护祖国的文化遗产,这正是爱国情怀的具体体现。
图B。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记录了中华民族早期的智慧和文明。每一个甲骨文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我们对甲骨文的研究和传承,是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这也是爱国的重要表现。
图C。“中国梦”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它激励着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关心“中国梦”,并为之付出行动,积极学习,增长本领,就是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这是新时代爱国精神的生动诠释。
10.B 11.①“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表明了妞儿对“打败鬼子”的期盼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②“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表明“我”对抗日的坚定意志与抗日必胜的信心。③“光着脚打下去?”“我给你做”,表明妞儿对八路军战士的心疼和支持。 12.①本文虽然以抗战为题材,却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血腥,而是描写饶有趣味的日常生活场景。②本文不写人的丑恶,而是集中笔墨塑造了善良而单纯的妞儿美好形象。③作者并不着力揭示战争之恶,而是歌颂民族大义,赞美人性的美。
【导语】《山地回忆》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山区人民的生活与情感。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和简洁的白描手法,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温情。通过“我”与女孩子的对话和互动,揭示了战争背景下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与互助友爱的善良。孙犁以回忆的方式,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交织,既表达了对战争岁月的深刻记忆,也传递了对美好人性的赞美。小说结构紧凑,首尾呼应,情感真挚,展现了战争年代中人们的生活智慧与精神力量。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小说并没有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而是通过细腻的对话和日常生活场景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故选B。
11.本题考查人物心理、
第 段“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表明女孩子对抗日胜利的强烈期盼,同时也流露出对日本侵略者的深切仇恨。她的家庭和村庄多次遭受敌人的破坏,这种痛苦经历使得她对抗日胜利充满渴望;由第 段“光着脚打下去”,第 段“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第 段“我给你做”“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可知,女孩子注意到“我”没有穿袜子,并主动提出“我给你做”,这表明她对八路军战士的关心与心疼,愿意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们提供帮助,体现了她对抗日事业的支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反映了抗日时期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第 段“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展现了“我”对抗日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无论时间多长,抗日斗争都会继续下去,体现了“我”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忠诚与执着;当女孩子提出要为“我”做袜子时,“我”感到温暖和感动。这种来自普通百姓的关心和支持,让“我”更加坚定了抗日的信念,同时也加深了“我”与当地百姓的情感联系。这段对话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深化了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特殊时代下人们的共同信念和情感纽带。
1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小说虽然以抗战为背景,但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和生活的艰辛。例如,第⑧段“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女孩子在寒风中抱着水沤的杨树叶作为早饭的食粮,这一细节不仅反映了当时物资的匮乏,也展现了人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和乐观;第⑨段“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当“我”意识到自己妨碍了女孩子洗菜时,主动道歉并提出让女孩子在石头上洗菜,展现了“我”的善良和体贴;第 段“我给你做”“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女孩子主动提出为“我”做袜子,不仅展现了女孩子的善良,也体现了她对“我”的关心和支持;第 段中,女孩子问“我”:“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女孩子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展现了她对胜利的期盼和对民族大义的坚定信念。第 段中,“我”回答说:“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这句话展现了“我”对抗日的坚定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体现了在抗战中人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总之,小说《山地回忆》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塑造了善良而单纯的人物形象,歌颂了民族大义,赞美人性的美,充分体现了孙犁所说的“善良”与“美好”在特定时代和环境中的极致表现。
13.没有突围出去,与队伍失去了联系,饥饿难忍。写这些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状况,为后文表现老班长的无私精神作铺垫。 14.“谁动我就崩了谁”“一拳就打在小个子战士鼻子上”,作用是为了表现老班长舍生忘死的无私形象。 15.应该不是真话。老班长肯定知道自己和孩子等不到营救的那一刻,这样说是让大个子走得安心,抓住生的希望。 16.一是因为父亲打了他;二是对父亲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感到不理解、委屈。 17.文章最后一段。这一出乎意料的情节出现,使上文老班长的种种行为有了感情基础,让人顿感老班长形象的高大。 18.老班长舍弃自己儿子而把炒米和生的希望让给一个大个子战士的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忘我的牺牲精神。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环境下的人性光辉与牺牲精神。故事围绕一把炒米展开,展现了三位战士在绝境中的坚韧与无私。老班长的冷静与决断、大个子战士的勇敢、小个子战士的无奈与牺牲,共同构成了一个感人至深的英雄群像。文章通过两次“抢米”的细节,深刻揭示了在生死考验面前,人性中的自私与无私的较量。最终,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的牺牲,不仅是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更是对革命信仰的坚定守护。全文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真挚,发人深省。
1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①段“炊事班老班长和一个大个子战士,还有一个小个子战士;有一次作战中没有突围出去,与队伍失去了联系,被敌人围困在一个叫苇子沟的山上”,第②段“已经第七天了”,第③段“这七天,三人是靠吃野菜啃树皮活过来的”,第④段“此时,三人都无力地靠在一棵粗壮的老榆树上,三人的目光都很贪婪地望着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可知,三个战士在一次作战中没有突围出去,与队伍失去了联系,被敌人围困了七天,饥饿无力,难以忍受;
结合第⑨段“第八天夜里,夜色漆染一样的黑,老班长拿过那个米袋,走到大个子战士面前说:‘你赶快把这把米嚼下去,趁今晚上没月亮,天黑突出去。我们在北面打枪把敌人吸引过来,你就在南面突围。突出去找到部队来救我们’”,第 段“几天以后,大个子战士带着队伍来营救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时,却在苇子沟的北坡上,发现了老战士和小个子战士布满了弹孔的尸体”可知,开头部分三个战士遇到的困难,突显了当时的危急与凶险的情况,更为下文表现老班长的无私精神作铺垫。
14.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⑦段“昨夜里,老班长刚刚眯瞪,就被一阵撕扯声惊醒。老班长睁眼一看,见是大个子战士和小个子战士争夺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第⑧段“老班长愤怒地抓过枪,拉上枪栓骂道:‘妈个蛋,都给我住手!这米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能动,谁动我就崩了谁’”可知,第一次,老班长面对两个战士抢那一把炒米时,他愤怒地抓过枪并骂道“谁动我就崩了谁”;
结合第⑩段“大个子战士激动地接过米袋,稍迟疑一下就把米抓到嘴边。小个子战士忽然冲上去,一把抢过米袋对老战士说:‘还是叫我吃吧!我个子小,突围灵’”,第 段“老班长被小个子战士的突然举动激怒了。他夺过米袋,一拳就打在小个子战士的鼻子上,骂道:‘混帐小子,灵巧个屁,个子顶不住枪杆高’”可知,第二次,老班长面对小个子战士抢大个子战士的米袋时,他夺过米袋,一拳就打在小个子战士的鼻子上并喝骂小个子战士;
结合第 段“几天以后,大个子战士带着队伍来营救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时,却在苇子沟的北坡上,发现了老战士和小个子战士布满了弹孔的尸体”,第 段“几十年过后,一个大个子将军来到苇子沟,在苇子沟的北山上,立下一块墓碑,上写:‘革命烈士刘冬生父子之墓’”可知,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是父子,但作为父亲的老班长没有却把代表生的希望的那把炒米留给了大个子战士,写老班长面对两个战士两次“抢米”的态度的细节,表现了老班长舍生忘死,把生的机会留给战友的无私形象。
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阅读看法。
结合第⑨段划线句子分析,老班长对大个子战士说:“你赶快把这把米嚼下去,趁今晚上没月亮,天黑突出去。我们在北面打枪把敌人吸引过来,你就在南面突围。突出去找到部队来救我们。” 这句话看似是让大个子战士突围并寻求救援,但实际上,老班长可能并非完全出于这个目的。结合全文内容,老班长在第⑥段中已经明确表示“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许动”那一把炒米,结合第⑧段“老班长愤怒地抓过枪,拉上枪栓骂道:‘妈个蛋,都给我住手!这米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能动,谁动我就崩了谁’”可知,他甚至用枪威胁两名战士,不允许他们争夺米袋。这表明老班长对这把炒米的重要性有着极其严格的控制。而在第⑨段中,老班长突然决定将这把炒米给大个子战士,并让他突围,这可能是老班长在极端困境下做出的牺牲决定,目的是为了让大个子战士有机会生存,而自己和另一个战士则可能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因此,老班长的话可能并非完全真实,而是为了激励大个子战士突围并生存下去,让他走得安心,而自己和另一个战士则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无法突围,选择留下来吸引敌人火力,为大个子战士创造突围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在第 段“几天以后,大个子战士带着队伍来营救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时,却在苇子沟的北坡上,发现了老战士和小个子战士布满了弹孔的尸体”也得到了印证,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最终牺牲,而大个子战士成功突围并带回了救援队伍。据此发表阅读看法。
16.本题考查理解句段。
结合第⑩段“大个子战士激动地接过米袋,稍迟疑一下就把米抓到嘴边。小个子战士忽然冲上去,一把抢过米袋对老战士说:‘还是叫我吃吧!我个子小,突围灵’”,第 段“老班长被小个子战士的突然举动激怒了。他夺过米袋,一拳就打在小个子战士的鼻子上,骂道:‘混帐小子,灵巧个屁,个子顶不住枪杆高’”,第 段“几十年过后,一个大个子将军来到苇子沟,在苇子沟的北山上,立下一块墓碑,上写:‘革命烈士刘冬生父子之墓’”可知,老班长和小战士是父子,但在面对大个战士和小个子战士争抢那一把炒米时,作为父亲的老班长竟然打了小个子战士,还喝骂他,这让作为儿子的小个子战士感到委屈,所以小战士流泪了;在面对生死时,作为父亲的老班长拒绝了他想要突围的请求,认为他个子小不适合突围,实则是选择牺牲自己,让战友有机会生存,他对父亲的做法不理解,也感到委屈,导致他流下了眼泪。据此分析作答。
17.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
结合第⑨段“第八天夜里,夜色漆染一样的黑,老班长拿过那个米袋,走到大个子战士面前说:‘你赶快把这把米嚼下去,趁今晚上没月亮,天黑突出去。我们在北面打枪把敌人吸引过来,你就在南面突围。突出去找到部队来救我们’”可知,老班长决定将仅剩的一把炒米交给大个子战士,让他突围出去寻找救援,而自己和儿子则留下来吸引敌人的火力。这种舍己为人的行为,展现了他对战友的深厚情谊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结合第 段“老班长被小个子战士的突然举动激怒了。他夺过米袋,一拳就打在小个子战士的鼻子上,骂道:‘混帐小子,灵巧个屁,个子顶不住枪杆高’”可知,在面对生死时,老班长打了小个子战士并拒绝了他想要突围的请求,认为他个子小不适合突围,实则是选择牺牲小个子战士;
结合第 段“几十年过后,一个大个子将军来到苇子沟,在苇子沟的北山上,立下一块墓碑,上写:‘革命烈士刘冬生父子之墓’”可知,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揭示了老班长与小个子战士竟然是父子,这一情节令读者出乎意料,也使得读者对上文老班长的种种行为更为理解,觉得老班长这样做并不是胡乱决定,而是选择牺牲自己与儿子,这展现了革命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凸显了老班长的崇高形象。故全文最震撼人心的段落是最后一段。
18.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与主题。
结合第①段“炊事班老班长和一个大个子战士,还有一个小个子战士;有一次作战中没有突围出去,与队伍失去了联系,被敌人围困在一个叫苇子沟的山上”,第⑨段“第八天夜里,夜色漆染一样的黑,老班长拿过那个米袋,走到大个子战士面前说:‘你赶快把这把米嚼下去,趁今晚上没月亮,天黑突出去。我们在北面打枪把敌人吸引过来,你就在南面突围。突出去找到部队来救我们’”,第 段“几天以后,大个子战士带着队伍来营救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时,却在苇子沟的北坡上,发现了老战士和小个子战士布满了弹孔的尸体”,第 段“几十年过后,一个大个子将军来到苇子沟,在苇子沟的北山上,立下一块墓碑,上写:‘革命烈士刘冬生父子之墓’”可知,故事讲述了三个战士在极端环境下被围困,最终老班长选择牺牲自己和儿子,把那把炒米和生的希望给了大个子战士,大个子战士成功突围并带回救援;表现了老班长舍生忘死,无私无畏的精神,突出了战士们的坚韧、牺牲精神和无私的团队合作,以及在战争中的残酷现实和人性光辉。据此概括作答。
19.窗外的晚霞映照在我手中的奖状上,金色的字迹闪烁着光芒。这是我在全校数学竞赛中获得的荣誉。故事还要从一周前说起,那时的我,焦虑而紧张,面对成堆的数学公式和难题,几乎都要放弃了。是同桌小林的鼓励和帮助,让我重新燃起了斗志。每天放学后,我们还在教室里并肩作战。一个个夜晚,灯光下是我们共同解题的身影。如今,当我手捧这张奖状时,心中充满的是对小林的感激。是他让我明白,困难面前,朋友的鼓励和支持是最宝贵的力量。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
1.审题立意。本题要求运用倒叙手法叙述一个故事,字数200字左右,并且要注意运用倒叙的相关要点,如要有过渡、要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等。立意方面,故事可以是关于亲情、友情、成长经历等各种主题,重点是通过倒叙手法,增强故事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传达出某种情感或道理。
2.思路点拨。先想好要讲述的故事内容,比如可以是一次难忘的比赛经历、和朋友的一次矛盾与和解,或者是与家人的温馨瞬间等。假设我们以一次登山经历为故事核心,想要表达坚持就能成功的道理。设计倒叙开头:从登山的结果或最难忘的瞬间开始写起,比如“站在山顶,望着脚下连绵的山脉和那仿佛被我踩在脚下的云海,我心中满是自豪。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汗水和努力都值得了。”这样的开头能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中间顺叙过程:接着用过渡句,如“思绪不禁回到了几个小时前……”,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登山的过程,包括遇到的困难、想要放弃的念头以及最终坚持下来的原因;结尾适当点题:在结尾部分可以适当升华主题,如“这次登山让我明白,只要坚持,就能克服困难,站在人生的新高度。”使故事更有深度和意义。
示例:今天的校运会颁奖台上,我手捧奖杯,台下掌声雷动。望着奖杯,我的思绪飘回了一个月前。那时,我刚报名参加跑步比赛,满心期待。可第一次训练,我就因起跑失误狠狠摔了一跤,膝盖擦破,鲜血渗出,钻心的疼让我眼眶泛红。我开始害怕,甚至想放弃。但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我咬着牙,每天坚持早起训练,从最初的气喘吁吁,到后来的轻松自如。比赛那天,我全力冲刺,最终冲过终点。此刻,站在领奖台上,我深知,坚持就是胜利。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