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历史高二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9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历史高二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9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1.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2 13:3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历史高二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9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示材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 某次会议上的讲话。他讲话是( )
A.以实现言论自由为目标
B.对修正主义进行批判
C.对双百方针进行阐述
D.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路线
答案:C
解析:分析:由材料“放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因为放有利于国家巩固和文化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知,这是针对科学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因而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所以答案选C。其他选项不符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2.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讲话中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该讲话( )
A.反映了科学文化工作政治化的方向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打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
D.促使“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答案:B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关键词是“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可见是学术上,“贴…标签是错误”可见不允许扣帽子,体现双百方针。恰恰与1956年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时间上一致。A、C、D三项时间不符。故选B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3.据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 )
A.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 B.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C.划分的历史阶段影响至今 D.确立了革命史观的指导地位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52年指示”、“方针是‘百家争鸣’”等,本题实际上考查现代中国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相关内容。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本身错误,不符合史实,“双百方针”是1956年正式提出和确立的;CD两项的表述具有片面性,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没有依据,排除CD。进一步分析可知,B项表述客观,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历经曲折,成果丰硕。在国庆十周年电影展览中,共展出35部电影,其中大部分为l956年拍摄的,被称为“难忘的l956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B.苏联的帮助和支持
C.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D.“双百”方针的提出
答案:D
解析:分析:由时间可知本题解体关键是1956年。首先排除C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A属于重复题干,答非所问。B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下促进了我国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与文艺无关。故本题选择D项最符合题意。正是因为双百方针的提出,塑造了新中国文艺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点评:文艺领域内的繁荣成果是国家双百方针的重要体现。
5.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电影同时展出,新中国的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l959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高涨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答案:B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正是“双百”方针的提出才使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高涨,才使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才出现了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l959年”,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只能是“双百”方针的提出。另外,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是不能选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6.“从1977年开始,台湾歌星邓丽君的磁带通过走私进入大陆,经过转录,在民间广泛流行。1980年中国音协召开西山会议,焦点是‘邓丽君歌曲是靡靡之音、黄色音乐’的讨论与批判。这时的舆论,尤其是老音乐家们认为邓丽君的一些歌曲内容比较灰暗、颓废。”这反映了( )
A.大陆双百方针在恢复中受到“左”的思想干扰
B.虽然一国两制已经写进宪法,但两岸关系依然紧张
C.邓丽君的歌曲格调不高,不符合大陆双百方针的精神
D.邓丽君作为台独势力的代表遭到大陆的抵制
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从1977年开始,1980年”、“老音乐家们认为邓丽君的一些歌曲内容比较灰暗、颓废”等,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不符和史实,此时期“一国两制”尚未提出,更谈不上写进宪法;C项表述错误,是对邓丽君歌曲不受欢迎的片面理解;D项错误,题干材料无从体现“邓丽君是台独势力的代表”。进一步分析,可知,A项表述符合史实,表述客观,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7.1970年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时代英雄“杨子荣”的英武雄壮、浓眉腮帮、一脸正气的相貌特征成为当时全国的审美样本;而2014年徐兜导演的同名影片中“杨子荣”则亦正亦“邪”,“匪”气十足。杨子荣“英雄”形象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对外开放的实施
C.现代主义的流行 D.“左”倾错误的纠正
答案:A
解析:分析: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3岁时随父母闯关东,先后在鸭绿江上当船工,在鞍山、辽阳一带当矿工,因此对东北的三教九流、风俗人情、行帮黑话等都有所了解。1970年电影《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英雄形象受到文革“左”倾思想的影响,电影也以样板戏拍摄成的戏曲艺术片为内容。2014年徐兜导演的同名影片中“杨子荣”形象的改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电影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当时的情景。因此选择A。BC与题意无关,D不是主要的,排除。
点评:对于英雄人物的人物多数是根据时代背景而设计而成的,学生可以依据教材背景进行思考。
8.著名美术专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做一番思考,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
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B.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
C.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D.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答案:C
解析:分析: 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百家争鸣”意思是在学术方面,不同学术流派可以自由争论,自由发展。所以选C。A是“百花齐放”的意义;“双百方针”的实施必须在我国社会主义宪法范围之内,不能动摇中共的领导地位和违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点评:本题要求全面准确掌握“双百方针”的知识,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
9.“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春天是指新中国的建立
B.强调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C.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
D.百花齐放能促进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双百方针是建国初期的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针。C是对双百方针的错误认识,故选C。
点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简称“双百”方针,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10.1949年,毛泽东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下列促进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建设高潮”出现的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
B.“大跃进运动”的发展
C.“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D.“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出
答案:A
解析:分析:为了促进文化的发展,1956年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双百方针,所以答案选A;B是经济方面,排除;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排除C;D是在1979年提出的“二为”方向,排除。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11.“百家争鸣”的局面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再次提倡“百家争鸣”,旨在( )
A.促进政治民主化
B.调动了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
D.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
答案:D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再次提倡“百家争鸣”的目的是针对建国初期国家的百废待兴的国情,针对科学文化事业急需建设的国情才提出来的,所以其目的只可能是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而“调动了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指的是落实知识分子的政策而不是“百家争鸣”,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2. 下图为毛泽东关于“双百方针”的题词。该方针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 )
A.中共“七大”的召开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而此时正处于社会主建设刚刚起步。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13.1957年科学家钱伟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的文章,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外的潮流相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清华报刊连篇累牍地刊登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批判钱伟长”在当时违背了( )
A.“百花齐放”方针 B.“百家争鸣”方针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D.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
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强调在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即在科学研究领域允许有独立思考和辩论批评发表意见的自由,而对钱伟长的批判,违背了百家争鸣的方针,所以选B。
点评:尊重科学,遵循客观规律事实,是百家争鸣的重要体现。
14.美学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所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这说明 “百家争鸣”的提出( )
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B.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C.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D.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
答案:B
解析:分析: “百家争鸣”是1956年提出的在学术上百家争鸣,侧重于学术,在艺术上百花齐放。A项应该是文学,不是学术。C项与题干关系不大,不属于思想解放。D项不属于意识形态的问题,只是政治环境。应选B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并熟悉教材基础知识。
15.新中国建立后,出现下列一系列作品说明了( )
A.“双百”方针使科学研究出现短暂春天
B.群众欢迎反映农民和战争题材的作品
C.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开始盛行
D.“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使文艺界思想活跃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作品,故ABC不符合题目要求。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图片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
16.读下面一段对话。
孙子:爷爷,您10岁时看过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吗
爷爷:孩子,我那时候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哪有美国大片!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这位爷爷l0岁时不可能见到的文艺作品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分析:由对话中的“样板戏”可知,这位爷爷l0岁时我国还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属于“文革”结束后的作品,故选B。A、C两项出现于“文革”前;D是“文革”时期的“样板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文学成就。
17.下图邮票中所反映的文艺方针提出时( )
A.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B.多党合作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
D.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确立
答案:C
解析:分析:从图片中可以的信息,图中的文艺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图片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
18.该作品问世时,正值中国的( )
A.文革后期民众逐步觉醒B.拨乱反正成为时代呼声
C.徘徊前进寻找新的方向D.对外开放正向内地深入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时间是“1979年”。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B项符合史实;文革结束是在1976年,此后中国又经过了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1980年,A、C、D均与材料时间不符。
点评:1979年是关键时间点,可以根据教材知识进行定位。
19.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出版)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写“九一八”事变至“一二九”运动时期形形色色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革命道路,但因以在当时被视为小资产阶级的人物作为小说主人公,所以作品问世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有人对作者、作品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责作者并没有让林道静“得到彻底的改造”,说“书中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对《青春之歌》的批判说明在当时(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文艺创作中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
B.“左”的观念影响严重
C.《青春之歌》的创作脱离当时时代主题
D.杨沫在当时是“反动学术权威”
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有人”在“左”的观念支配下对作者、作品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责作者并没有让林道静“得到彻底的改造”,“书中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来进行创作的”。故选B。
点评:评价文学作品通常会带有主观因素,受时代背景的影响,难免出现偏离。
20.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此后2000多年却是“万马齐喑”般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学术思想又经历了1956年昙花一现,改革开放后的欣欣向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思想文化现象与社会变革、国家政策息息相关
B.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倡导主旋律,不需要“百家争鸣”
C.封建专制统治是扼杀思想、摧残文化的主要因素
D.不同时代的“百家争鸣”所争论的内容是不同的
答案:B
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学术思想在1956年得到了大的发展与繁荣,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促进了文艺与科学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倡导主旋律,但也需要“百家争鸣”。B项明显错误。
点评:判断时代主题,排除错误选项即可。
二.非选择题
21.社会意识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革”时期是全民政治化癫狂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女英雄们在影视剧中冲锋陷阵、振臂高呼各种革命口号,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为阶级斗争意识、革命专政意识和民族解放意识这些“文革”时期的主流话语代言。文革结束后,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比如《亮剑》中率真粗鲁的李云龙,《党员二愣妈》中一心为群众谋福利却好心办坏事的二愣妈等。
材料反映了两个时期英雄人物形象的特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物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特点:单一化、政治化;多元化、人性化。原因:纠正“左”倾错误;实行改革开放;恢复“双百”方针。
解析:分析:回答时结合材料“这个时期的女英雄们在影视剧中冲锋陷阵、振臂高呼各种革命口号,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为阶级斗争意识、革命专政意识和民族解放意识……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归纳总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在科学、文艺领域贯彻“双百”方针?“双百”方针在贯彻执行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答案:三大改造完成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要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把学术、思想认识问题当成了政治问题,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是必要的。
贯彻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由于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是阶级斗争,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正确的甚至是优秀的作品当成错误的受到批判。
解决:随着“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党总结了社会主义时期以来科学、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
解析:分析:思路是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点评:解题关键是理解建设社会主义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23.阅读下列材料: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答案: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新中国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在秦、汉时期走向终结,新中国的“百花齐放”局面也曾遭遇过寒流。
(2) 秦汉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结束过程中的两个重大事件是什么?新中国“百花齐放”局面遭遇寒流主要是在什么时期?
答案: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文革时期
(3) 由此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处理好文学艺术和政治的关系(答出第一点即可给)
解析:分析:本题围绕古代和新中国百家争鸣局面命题。题目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回答即可。
点评:本题对百家争鸣古今史实进行对比考查,体现了现代中国文化领域的重要突破和发展。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他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还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范围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材料二 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系统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在自然科学工作方面,他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在文学艺术工作方面,他指出: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材料三 1965年11月10日,经过毛泽东审定批准,上海《文汇报》发表了经江青秘密策划授意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并让全国各报刊转载。文章发表后,立即遭到了历史学界、文艺界及其他各界的强烈反对,纷纷指责姚文元的文章对吴晗的批判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2月21日,毛泽东同陈伯达等谈话时却说,姚文元的文章“很好,缺点是没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这样把《海瑞罢官》同彭德怀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它直接具有政治性质了。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答案:强调必须实施“双百”方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双百”方针是指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3)分析材料三给文艺事业带来的危害。
答案:伤害了许多知识分子,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我们应如何坚持“双百”方针
答案:正确处理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有关问题:第(1)问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一问不难;第(2)问考查“双百”仿真的含义,要抓住两个领域;第(3)问考查“双百”方针实施过程中的曲折和影响;第(4)问考查对“双百”方针的认识和态度,要注意坚持正确的态度,正确认识文艺与政治、经济、人民生活的关系。
点评:本题对于“双百”方针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查,学生需要根据材料和教材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956年5月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批评工作者来说,就是批评的自由和反批评的自由,而现在的批评,有些令人害怕,应当纠正……文艺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此来指导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工作。
——1956年5月26日陆定一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周恩来的判断是否正确?依据是什么?
答案:正确。依据: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对知识分子的改造也基本
(2)材料二中陆定一的讲话集中体现了党中央的什么方针?
答案:集中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对批评工作来说,中国共产党在以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是否走过弯路?表现在哪里?
答案:走过弯路。表现: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把一些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是阶级斗争。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应联系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一知识点进行判断;第(2)题联系“双百”方针的概念进行判断;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点评:结合时代背景思考新中国在思想领域内的建设,同时结合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进行联系思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