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8.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2 13:3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1课新文化运动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国力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B.维新运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十月革命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D.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BC三项分别属于“文化的觉悟”、“政治的觉悟”、“社会的觉悟”,均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相关内容——技术器物阶段。
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材料试图说明( )
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C.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B项“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C项“全面批判”,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信息,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相关内容。
3.清末民初“国学”兴起,国学大师刘师培认为“西人社会之学可以考中国造字之原”,又以中土文字的涵义证实西方社会学的观察。引用西方自希腊、罗马以至近代哲学、宗教、学术的种种观念,来阐明中国的经子诸学“合于西儒”。王国维主张将中国原有经、史、子、文四部分别纳入哲学、史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等西方的分科系统之内。这表明他们( )
A.复兴国学以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B.对中国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
C.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
D.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A项中“西方文化侵略”的结论,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意思;D项表述有问题,国学大师主张整理“国故”,弘扬民族文化,同时学习借鉴西方文化,因此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文化与时代潮流接轨的表现,客观上促进中国文明的发展。
4.20世纪初,一些学校的女生已经开始觉醒,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B.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出现了较偏激的思想和行为
答案:A
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所以才出现了材料中“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争取女性婚姻自由”等反对传统礼教的现象。本题选A。
点评:本题从女性解放的角度考查新文化运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5.辜鸿铭在北大任教时,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引起学生发笑。辜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呀!”闻听此言,学生一片默然。后促成“同学脑袋里的辫子”逐步被“剪掉”的是( )
①洋务运动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 ④五四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呀”是指传统文化思想对人的束缚。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极大地解放了当时中国人的思想,五四运动同样解放了当时中国人的思想。分析选项,①②两项没有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故③④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点评:本题根据辜鸿铭的言语考查新旧思想变革过程中的矛盾,要求学生认真体会,加以理解。
6.《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
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此时不强调变法思想,故A项错误;由“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可以看出其反对迷信,将其与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结合起来,故B项正确;自由和民主与此题无关,故C项错误;此题没有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新青年》对近代科学的介绍旨在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7.“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
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
D. 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等信息,可见钱穆批判当时有志革新的人们过于西化,而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合理之处。A不对,题干中没有强调与新文化运动有关;B不对,题干中没有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C不对,与题干主旨不符,因此选D。
点评:语言类的材料应结合作者所处历史背景,及其文章当中所含关键词句,以对应核心思想。
8.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的变化
C.要用新文化取代旧文化才能胜利
D.革命导致列强势力进一步壮大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表明作者认为需要在思想层面上对国家和人民进行改造,符合题意的只有C项。
点评:新文化运动的内涵是寻求中国思想领域内的救国,本题考查的是从制度层面向思想层面的过渡。
9.1918年,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我们中国人贪惰成性,不是强盗,便是乞丐,总是希图自己不做工,抢人家的饭吃,讨人家的饭吃。到了世界成一大工厂,有工大家做,有饭大家吃的时候,如何能有我们这样贪惰的民族立足之地呢?”他的意图是( )
A.批判中国传统封建统治的流毒
B.提高民族素质,迎接社会主义
C.表达其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政治态度
D.将创建工人阶级政党提上日程
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的核心意思是中国人具有贪惰性,这不利于中国人立足于世界,其意图是提高中国人素质。再结合《庶民的胜利》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所以本题选B 。
点评:本题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强调民族的解放不仅仅停留在自身,更要在世界范围内。
10.1920年梁启超从欧洲考察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
A.梁启超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
B.梁启超对新文化运动持否定态度
C.物质文明的发展会降低人类的幸福感
D.五四运动促进了知识分子的觉醒
答案:A
解析:分析:梁启超认为,工业革命后物质文明的进步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科学”象影子一样可望不可即,这表明了梁启超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故选A;B、C、D材料都不能体现。
点评:本题应从梁启超个人阶级属性思考切入,结合材料内容思考作者观点。
11.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
A.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B.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C.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D.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答案:B
解析:分析:林纾的观点是结合文化传承的理论,加之自己的主张而谈的。他认为文言文不可废,一切语言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需要继承和发扬下去。因此他的出发点是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引入林纾的观点。
12.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太激进了,完全割裂了传统,是应该否定的。这种说法( )
A.不正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B.不正确。从当今看,中国传统思想依然占据主流文化地位,传统并没有消亡
C.正确。“打倒孔家店”对于传统文化的破坏性后果是不可挽回的
D.正确。白话文运动导致古文阅读理解的困难,不利于华夏文明的传承
答案:A
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等激进措施,诚然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破坏,但新文化运动当时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可谓功不可没。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只有A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其余BCD三项明显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对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和评价。
13.下图是1917年鲁迅受蔡元培之邀设计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下列对此校徽理解正确的有( )
①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②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③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④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据题干和图像“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可知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据“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可知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下图是著名画家沈嘉蔚著名的油画《宽容》,现名《北大钟声》,画中的场景最有可能发生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D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宽容》这幅画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所主张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所以画中的场景最有可能发生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5.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
A.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对象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D.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答案:B
解析:分析: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子的不同态度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深远影响,无论是利用还是坚决清除都是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为出发点的。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不同历史时期对待孔子儒家文化的态度与立场,应结合时代背景加以思考总结。
16.以下是摘自《中国文化发展道路论争文章目录》部分文章标题,从中给出的中国文化发展道路,正确的有
文章标题 发表时间 作者
欧洲文化之危机及中国新文化之趋势 1922年2月 张君劢
评中西文化观 1924年6月 杨明斋
怎样使中国文化现代化 1933年7月 陈高傭
全盘西化的理由 1934年 陈序经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1935年1月 王新命等十教授
全盘西化殖民地化 1935年6月 叶青
①学习西方文化 ②注重中国本位文化建设 ③推翻中国传统文化 ④中国文化现代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分析:①正确。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表明应该注重中国本位文化建设,②正确。全盘西化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③推翻中国传统文化错误。“怎样使中国文化现代化”“欧洲文化之危机及中国新文化之趋势”体现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④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评中西文化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应该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17.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但其言论与行为往往令一些人难以理解。观察思考胡适下列言行,你认为其出现的原因是
A.当时西方启蒙思想占主导地位
B.封建儒学在当时中国社会已不占主导地位
C.当时中国社会的婚俗习惯尚未发生变化
D.既受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又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分析:A说法错误,西方的启蒙思想自始自终都没有成为中国的主导思想。B与题干无关,B项不是胡适出现这种言行的原因。C说法错误,在大城市婚丧礼仪已经发生了改变。综合考虑选择D。
点评:本题通过胡适个人的行为习惯从细节之处考查新文化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18.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活动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目考查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陈独秀承认孔子思想在古今均有可取之处,但反对以“孔道”来“支配社会国家”,即“复辟帝制”。故选D。
点评:本题从陈独秀的立场看待儒家思想,确定其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立场。
点评:本题要求全面准确理解引文。结合所学不难判断选D.
19.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1—3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 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
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答案: C
解析:分析:A项错误,师夷长技的思想只是符合魏源的情况;B项只是符合严复和陈独秀的思想;D项则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故选C。
点评:点评: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入侵,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学习西方意味着思想解放,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图片之间的联系是审题的关键,寻找共性特征。
20.李大钊说:“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此话反映李大钊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是 ( )
A、各有特色 B、扬中抑西
C、无法相通 D、扬西抑中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中李大钊通过东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的对比,揭示了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语气当中,充满对西方文明的赞美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表明李大钊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是扬西抑中 。
点评:本题应从李大钊的阶级属性切入思考,资产阶级激进派对待中西方文化的特征是全面否定与肯定。
二.非选择题
21.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开始了一场道德伦理革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制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
答案: 儒家传统道德(或三纲五常)。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答案: 学术——政治——伦理(器物——制度——思想)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尊孔复古逆流兴起;袁世凯复辟帝制。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除旧而未能立新;道德伦理规范混乱。新文化运动存在过激倾向;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
解析:分析:第(1)题第一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这里主要是封建儒家的伦理道德。第二问由“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制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可以判断出新道德的所指。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概括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政治上袁世凯复辟;思想上袁世凯樽空复古逆流;经济上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第(3)题要从“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这一角度,结合材料和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来分析。由““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可以分析出除旧而未能立新;道德伦理规范混乱。由“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可以分析出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依据材料分析时代背景,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涵思考总结答案。
22.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阅读材料一,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史论结合,言简意赅。在“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部分。
侧重①:“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侧重②:民国的建立,促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吸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解析:分析:一定要注意材料三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新文化运动是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的必然产物,二是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必然产物。两种观点其实都是正确的,赞成哪一种观点均是可以的,但是关键一定要做到自圆其说。前一种观点是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来解释的,先是学西方的技术(洋务运动),后是学西方的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然后必然学习西方的思想,即肯定必然会发生新文化运动。后一种观点是从政治因素(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袁世凯尊孔复古)、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文化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多因素、多角度的进行解释。
点评:观点立场的确定应结合教材知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答题的关键,能够及时有效的引用材料知识进行论述。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答案: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答案: 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认识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
解析:分析:(1)本题考察分析材料的能力。陈独秀的主张材料中已经明确给出。从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可见他的主要主张就是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人民自居于主人公地位,应以民治民,自己制定规律,自己拥护执行,而不是依靠政府来统治,否则无异于君主专制。因此回答问题的关键点就是“主人翁意识”。
(2)陈独秀的主张是一种对民主制度宣传与肯定,他从思想文化角度对民主政治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了民主的关键,因此也成为宣传民主政治的旗手,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民主政治的代言人。但是他的思想体系也有不足,与中国实际没有完全结合,这点简要说明即可。在回答的同时要注意用事实说话,结合史实来评价,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点评: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要用一分为二的角度来评价,对于积极作用要给予肯定,不足要指出。
24.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的反动腐朽愈来愈暴露,中国被瓜分的形势愈来愈严重。……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创办了白话报刊,它使民主革命时期的白话报刊又有了新的发展。从1899年到1918年,各地新创办的就有170种。北起哈尔滨,南到广州,东至上海,西达伊犁,遍布全国近30个大中小城市,甚至连最僻远的世界屋脊拉萨,也在1907年创办了《西藏白话报》。此外在日本东京也出现了9种中国白话报刊。
——王洪祥《中国近代白话报刊史》
材料二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于“思想革命”的。
——《鲁迅全集》第4卷
材料三 在新文学以前,文学的等级观念(文言文学和白话文学) 、社会的等级观念 (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是根深蒂固的。文学中文言文学为尊,白话文学是平民文学,是次等的。与之相对应的是由此划分的社会等级——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即使如梁启超这等提倡白话文学的维新人士,也坚守着“ 物各有群,人各有等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斗士们深刻地批判了文言文的封建贵族化本质,主张建立一种全社会和全民族共通、共享与共同的 “ 国语的文学 ”。“ 五四新文学 ” 的革命性成果之一,就是 “ 将特权阶层独占的文学权利还到了最广大的社会平民的手中 ”。
——张烨《文言与白话的千年之争》
材料四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 宣布文体教科书分期作废, 逐步改用国体文, 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的改革, 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全部采用白话文, 初级小学教科书有《国语》、《国文》、《修身》、《算术》、《珠算》、《会话读本》、《自然研究》、《国语唱歌集》等, 共计9种; 高级小学教科书有《国语》、《国文》、《算术》、《珠算》、《历史》、《地理》、《理科》、《自然研究》、《会话》、《英语》共计10 种, 以后又出版了9 种。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
(1)据材料一,指出1899年——1918年白话报刊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答案: 特点:数量增多;分布较广。
原因:资产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为了争取民众。
(2)据材料二,概括鲁迅对白话文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运用白话文体的特点。
答案: 看法:白话文也具备文言文的优势;白话文的兴起是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的结果。
特点:将白话文形式和反封建内容有机地相结合。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期间白话文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 因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大力推动;反封建专制的要求;思想解放深入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呈现怎样的特征?从文体革新与思想解放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发展的认识。
答案: 特征:白话文运动深受时代背景、政治因素的影响;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推动到政府确定为官方文体。
认识:白话文运动顺应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要求;同时思想解放也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创办了白话报刊,它使民主革命时期的白话报刊又有了新的发展…各地新创办的就有170种…遍布全国近30个大中小城市….此外在日本东京也出现了9种中国白话报刊。”白话报刊发展的特点可归纳成数量增多;分布较广。结合1898-1911年的时代背景,可归纳成资产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为了争取民众。
(2) 本问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和”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于“思想革命”的。“,可以归纳成白话文也具备文言文的优势;白话文的兴起是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的结果。由材料“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可以归纳为将白话文形式和反封建内容有机地相结合。
(3) 本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文学中文言文学为尊,白话文学是平民文学,是次等的。与之相对应的是由此划分的社会等级——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和“《新青年》的斗士们深刻地批判了文言文的封建贵族化本质,主张建立一种全社会和全民族共通、共享与共同的 “ 国语的文学 ”,结合所学,可以归纳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大力推动;反封建专制的要求;思想解放深入发展。
(4) 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可以归纳出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呈现的特征有:白话文运动深受时代背景、政治因素的影响;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推动到政府确定为官方文体。思想认识表述开放,可以从顺应时代潮流和促进思想解放角度作答,可答为:白话文运动顺应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要求;同时思想解放也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点评:材料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深入分析与理解,提炼核心观点,并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有效组合,才能实现答案的完整性。
25.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紧迫感,积扳投人改造中国社会的探索与实践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之所谓共和,所谓立宪者,乃少数政党之主张,多数国民不见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舍也。盖多数人之觉悟,少数人可为先导,而不可为代庖。共和立宪之大业,少数人可主张,而未可实现。……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吾人果欲於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於伦理上保守纲常阶段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
【材料二】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但是现在人的思想,都不是这样,他们总觉得做工的人最无用,最下贱;反是那不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二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改良,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我们中国的劳动运动,还没有萌芽,第一步觉悟还没有,怎说得到第二步呢?不过我望我们国里底做工的人.一方面要晓得做工的人觉悟确有第二步境界,就是眼前办不到.也不妨作此想;一方面要晓得劳动运动才萌芽的时候,不要以为第一步不满意,便不去运动。
——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1920年5月1日)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共和立宪思想在中国的实践。据材料一,说明在近代中国共和立宪未能救国的原因,基于这一结果,陈独秀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为此掀起了哪一思想运动
答案: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如答“预备立宪”也可赋分)。
原因:民众缺乏政治觉悟;封建伦理观念盛行。
观点:伦理的觉悟; 新文化运动。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思想产生的变化及其原因,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从陈独秀的心路历程,说明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 变化:认识到工人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原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显示无产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用: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进步。
解析:分析:(1)首先答出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及资产阶级共和派在中国进行的实践活动即可,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分析题干即可作答。通过材料可以发现陈独秀在文章中强调民众觉悟在这里的作用,故综上答出民众的政治觉悟和阻碍民众获得新的觉悟的影响因素即可。
(2)材料二中陈独秀认识到工人的作用,而在材料一中并没有认识到,故变化是认识到工人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历史时间来看,此时国际上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成功打开了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缺口,故本题要答出马克思主义与十月革命的影响,国内仍然进行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等,故综合作答即可。这些思想直接推动了思想解放,工人运动,中共成立,打出即可。评价陈独秀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阐述革命活动史实,提升革命的时代性与历史意义。学生应通过陈独秀的革命活动加以思考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6 页 (共 1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