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9.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2 13:3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孙中山说“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体现了材料中“毕其功于一役”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本主义 D.民生主义
答案:D
解析:分析: “毕其功于一役”,即表示一次行动就完成所有本应分期做完的事。结合所学知识,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相关内容。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项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B两项分别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前提和核心,而D项是补充和完善。D项即能够体现最后实现,体现“表示一次行动就完成所有本应分期做完的事”,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2.1924年孙中山说“平均地权”要做到“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由国家当给以土地”。国家土地从地主处买来。“节制资本”基本内容是:凡在中国土地上的有独占性企业,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空,不论属于中国人所有还是属于外国人所有,一律收归国家经营管理,以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这表明孙中山( )
A.认识到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性
B.和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纲领一致
C.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办法
D.决定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
答案:C
解析:分析:分析选项,A与题意无关;B说法错误,不是完全一致,而是基本一致;C符合题意,材料““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由国家当给以土地”“凡在中国土地上的有独占性企业,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一律收归国家经营管理,以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揭示了这一点;这时,国共合作应经实现,故排除D。所以应选C。
点评: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3.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选项对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
A.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
B.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革命全新内容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其思想体系体现现了民主共和革命的意识形态
答案:C
解析:分析: “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说明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思想,A、D解读正确;“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说明B解读正确;C解读不正确,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分析三民主义的内涵。
4.孙中山曾说:“中国古昔有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垂为学说者,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这表明他( )
A.纯粹学习西方民主思想
B.侧重借鉴美国共和制度
C.以推翻满清帝制为目标
D.汲取了古代的民本思想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就存在民本思想,但没有民主制度,所以要建立民国就必须学习欧美的民主制度。A、B项与材料意思不符,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本题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对中国古代君臣伦理观的认识程度,学生应认真思考材料主旨段意,概括总结。
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意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政党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A.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脱离中国传统政治,是全盘西化的产物
C.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
D.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钱穆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追求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有德意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把英美政党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指的是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A、B、D均不符合材料,故选C。
点评:民主权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三民主义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6.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认为需要反对帝国主义
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D.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以看出是在他最初民族主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认识,所以三民主义的内涵有了新变化,A不正确,B正确;在材料中已经认识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制,没有体现出不合实际的幻想,所以 CD错误。
点评: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态度不断发生变化,更加清醒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
7.孙中山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一文中说:“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耳……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其主要观点是( )
A.反对私人资本发展,追求社会公平
B.强调发展国家资本,力求造福国民
C.主张平均地权,防止贫富不均
D.关注工人利益,反对阶级分化
答案:B
解析:分析: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强调的是发展国家资本,通过国家资本来造福国民,在做本题时既要强调“国家实业”即发展国家资本,又要强调“国民所享”即造福国民,所以本题的主要观点只能是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8.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经济文化压抑抹杀人性
答案:B
解析:分析: 近代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启蒙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把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故答案为B。AC项不是辛亥革命时期个人解放和国家独立结合在一起的原因;D项与民族独立运动也无直接关系。
点评:题目强调的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特点。
9.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 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D.“天下为公”
答案:C
解析:分析:民生主义最能佐证孙中山的平民立场,孙中山被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实际上上强调孙中山在某种角度重视下层民众利益,结合孙中山思想内涵可知C项符合题意。
点评: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平均,实现人民普遍幸福,这和民生主义相同。
10.孙中山在1925年3月留下了致苏联政府的遗书。他在其中写道:“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上的重大转变是( )
A.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B.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
C.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D.由主张改革到主张革命
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1925年”“致苏联政府的遗书”“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判断,“重大转变”应当指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故排除BCD项,A项正确。
点评: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不断进步体现了中国人追求民主的趋势。
11.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指出:“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独夫取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益……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据此可知,孙中山旨在阐明( )
A.民主革命的最终理想 B.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C.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D.民主革命失败的根源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 “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判断选C.
点评 :作材料型选择题,读懂材料是第一步,更要找出材料的中心句。
12.“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据此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
A.要求推翻满清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 B.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自由与独立
C.认识到工农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强调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民主权利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和“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可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以反帝来谋求民族的自由与独立。
点评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孙中山有不明确反帝发展到明确反帝。A是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C超出孙中山的阶级属性D是新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
13.孙中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 )
A. “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B. “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C.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答案:A
解析:分析: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这里的“社会革命”“一劳永逸之计”指的是民生主义,A项是节制资本,属于民生主义的范畴,故答案为A项;BC是民权主义,D项是民族主义,排除。
点评: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14.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中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
答案:C
解析:分析: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根据题干“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可知原因应是内因,是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A表述错误;B是题干内容的概括,没说出原因;D角度不对,不能从列强找原因,所以C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5.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共的“新三民主义”,即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将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重要的位置”。1905年,孙中山明确把“平均地权”作为民生主义的核心,并解释其含义是:核定天下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土地增值归国家所有,以防止贫富悬殊而实现国民共享国家财富。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的精神
②关注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的问题
③注重缩小贫富差距 ④彻底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核定天下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土地增值归国家所有,以防止贫富悬殊而实现国民共享国家财富”的信息说明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但平均地权并没有真正实施,所以没有实现““耕者有其田”,故④错误,本题选择A项。说明内阁首辅的职权完全由皇帝来决定,故A项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6.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与时俱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在 ( )
A.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B.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
C.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D.由主张改革到主张革命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三民主义。依据所学可知,与旧三民主义 ( http: / / baike. / view / 14963.htm" \t "_blank )相比,新三民主义主要增加了反帝的主张、民主为一般平民所享有、节制资本与耕者有其田等。本质上来看,新三民主义依然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分析选项,A不合题意;B符合题意;C只是手段;D表述错误,旧三民主义也主张革命。所以选B。
点评:新三民主义与孙中山革命后期的认识紧密相连,他赋予三民主义新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革命进步性。
17.孙中山认为:“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在此孙中山强调( )
A.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
B.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
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民生问题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全面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B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C项是错误项,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D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全面,所以答案选择A项。
点评:民生问题是考查热点,本题通过孙中山对于民生问题的认识,强调民生为国家之根本。
18.著名学者李泽厚在《论孙中山思想》中讲道:“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概括了当时整个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方向,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认识的最高成就,既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和成功,也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挫折。”其软弱表现在( )
①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
②没有明确提出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目标
③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④没有找到革命的同盟军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察的是三民主义。根据所学知识,民族主义提出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但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虽然没有找到革命的同盟军,但这不是软弱的表现。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学生应结合教材知识深入思考,总结答案。
19.“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主义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这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
A.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 B.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C.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D.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A
解析:分析:D项明显错误,做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孙中山不可能会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BC两项为无关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西方的民主制度中不包含的,这是他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而主张实行的,所以答案选择A项。
点评:孙中山以民为本,重视民生,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走资本主义道路,具有重要作用。
20.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阐述了中国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实现“中国梦”的昨天,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C.“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D.“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指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故民权主义就是指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国。分析选项,A正是民权主义方面的内容;B属于民生主义的内容;C、D属于民族主义方面的内容。所以应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三民主义在革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通过历史文字语言强调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学贯中西,兼通文理,纵晓古今。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王道等普世观念,同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法治、科学等普世精神,进行融合,而创造出三民主义学说。他不仅包容兼通东西方文化,还能与时俱进。当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他又吸纳部分马克思主义,称自己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摘自朱相远《辛亥百年的主航道》
材料二 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20世纪20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答案: 吸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融合西方启蒙思想,创立了三民主义;吸收马克思主义的部分观点,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有何发展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
答案: 发展: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前,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在民生主义中加入了节制资本的内容。
原因:帝国主义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孙中山革命道路探索屡次失败;共产国际与共产党的帮助。
解析:分析:(1)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王道等普世观念,同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法治、科学等普世精神,进行融合,而创造出三民主义学说”足以证明孙中山是“吸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融合西方启蒙思想,才创立了三民主义。而材料中的“他又吸纳部分马克思主义”足以证明孙中山是吸收马克思主义的部分观点,才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本题就是一个简单的归纳总结题,并没有难度。
(2)材料二中的“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足以证明孙中山的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回答出“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即可。至于其变化的原因主要从打倒列强、除军阀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的时代主题的角度来进行解答即可。也可以回答为“帝国主义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的独特的时代背景亦可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22.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一方。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灌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汉人有为满奴以作汉奸者,亦如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l906年)
材料二 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迭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 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定义。
——孙中山《论三民主义》(l919年)
材料三 中国形式上是独立国家,实际比亡了国的高丽还不如…… 似此,民族主义能认为满足成功否 所以,国民不特要从民权、民生上作工夫,同时并应该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
——孙中山(1923年)
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孙中山《关于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宣言》(1924年)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含义并作简要评价。
答案: 含义:推翻满清王朝统治,建立汉民族国家。
评价:对凝聚反清力量进行民族革命起了重要作用;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具有大汉族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 新发展:提出民族主义的积极目的,即在五族共和的基础上,融合国内各族成为一个中华民族。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新认识。基于这些认识,孙中山开始新的革命探索,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
答案: 新认识:明确提出反帝;争取民族自决,实现国家独立。
探索: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
(4)就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谈点你的认识。
答案: 认识:思想的变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思想要与时俱进;思想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解析:分析:(1)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比较史学观点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今之满洲,……覆彼政府,还我主权。……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的信息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评价结合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概念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去评述。
(2)依据材料二中“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以迭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定义”的信息从“提出民族主义的积极目的,即在五族共和的基础上,融合国内各族成为一个中华民族”的角度组织答案。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民族主义能认为满足成功否 所以,国民不特要从民权、民生上作工夫,同时并应该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 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的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后先关历史事实从“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以及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角度概括作答。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时要结合孙中山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思想发展变化与当时社会环境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说明思想变化要与时俱进,所以本题可以从“思想的变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思想要与时俱进、思想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角度组织答案。
23.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以来东西方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华盛顿传》
材料二 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的国家,法国则为间接民权国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民权的,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已臻极至,国内政治及民族的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真是我们一极好的先例。
——孙中山《三民主义大旨》
材料三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独立之初的美国面临怎样政治局面?美国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的?
答案: 政治局面:独立之初实行松散的邦联政治。
改变:制定1787年宪法,改邦联制为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他是如何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推进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答案: 看法:认为美国接近直接民权,法国实行的是间接民权。
借鉴:采用主权在民和权力制衡原则,提倡直接民权和五权宪法。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差异。
答案: 差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而英美为间接民权。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可以得出独立之初的美国面临的政治局面。从材料“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制定1787年宪法改变这种现状。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看法”结合材料二中“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的国家,法国则为间接民权国家”“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已臻极至,国内政治及民族的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可分析出答案;“借鉴”则结合孙中山的中华民国建立 的政治构架进行分析。
(3)要注意从题干材料中分析和归纳出答案要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异同,尤其要注意从“民权”“宪政”等关键词进行思考,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分阶段实现宪政,实行直接民权,而英美实行的是三权分立,这是二者的区别;其相同之处是都反对专制,强调主权在民和权力制衡。
点评:本题通过美英西方政治制度的特征切入,考查孙中山对西方政体的认识及修正,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九年前,少数同志在日本发起同盟会,定三大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员饯别会的演说》(1912年)
材料二 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其纲领是“本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中华革命党宣言》
材料三 1923年1月,孙中山说:“中国形式上是独立国家,实际比亡了国的高丽还不如……似此,民族主义能认为满足成功否 所以,国民不特要从民权、民生上作工夫,同时并应该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
——《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
答案: 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华革命党为什么又将实行民权主义作为宗旨之一
答案: 孙中山认为民权尚未实现;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实行“专制政治”,中华民国有名无实。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新认识,并分析这一认识对上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 认识:争取民族自决,实现国家独立。(若照抄材料“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的给分)
影响:有助于三民主义的丰富与发展;促进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解析:分析:(1)孙中山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即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权主义即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即为平均地权,之所以说“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也就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孙中山又将实行民权主义作为宗旨之一,说明当时民权主义还没有实现,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华民国临时宪法被破坏殆尽,由此可以归纳出孙中山认为民权尚未实现;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实行“专制政治”,中华民国有名无实。(3)时间1923年,为大革命之前,结合材料孙中山对旧民族主义进行了发展个补充开始明确提出反帝,硬的国家的独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并促成了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此基础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
点评:本题通过三民主义的考查,结合国家民族意识进行综合考查学生对于三民主义的理解程度,同时对比新旧三民主义的差异,进一步拓展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一个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以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要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个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去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二 1906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演说中说:“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简便易行之法。”
材料三 美国中国两部宪法内容摘要: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为四年……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的总司令,……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海陆军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1)根据材料一回答,“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
答案: 含义: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
原因: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求得独立,但国际和国内出现忽视和否定民族主义的倾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历史原因,评价孙中山“平均地权”主张的积极意义。
答案: 原因:欧美国家社会贫富不均,阶级矛盾尖锐;孙中山出生农民家庭,同情农民疾苦;孙中山开始意识到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
评价: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与要求;表明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农民土地问题的关注。(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课酌情给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比较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异同之处。
答案: 相同点:①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②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受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影响);③实行民主共和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
不同点:①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成为国家权力中心;中国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权力受到较大制约。②美国宪法不断修正,延续至今;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存时短暂。③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临时约法是中国和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后两点任答一点即可)
(4)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指出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民生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重要认识。
答案: 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主义就没有世界主义),必须高度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民主革命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课酌情给分,但不能偏离主题)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分析三民主义的内涵,在不同层面对待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民权和民生的理解是不同的,学生应注意将材料和教材知识进行全面综合联系思考,才能有效的组织答案。
点评:三民主义的内涵理论性很强,需要通过材料实例进行深入理解,三者之间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