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文革”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分别是指( )
A.否定文化大革命和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B.纠正“左”倾错误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破除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D.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邓小平南巡讲话都打破了崇拜,树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所以应选C。A项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影响;CD项与题意不符。
点评: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阶段对于“两个凡是”思想的认识,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针。
2.《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
A.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D.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答案:D
解析:分析: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本题选D。
点评: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意义在于思想的解放,对于经济体制的认识更加深刻。
3.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破”和“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破除斯大林模式束缚,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破除公有制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
C.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
D.破除个人崇拜思想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C
解析:分析: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主要内容有: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综合以上内容可知,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破”和“立”是指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所以本题选C。
点评:邓小平理论在经济领域内的最大突破与创新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具有历史开创意义。
4.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仅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
A.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B.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C.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
D.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时间可知此书与邓小平南方谈话有关,南方谈话中对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论述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所以本题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1992年邓小平理论的突破性进展,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方向。
5.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 )
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
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C.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D.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不难直接判断出,邓小平的“超越”,即不同之处,即体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ACD三项均是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不符合题意。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6.1984年,邓小平在谈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说:“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城市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这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思想中( )
A.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
B.实事求是的原则
C.紧紧依靠群众的思想
D.全面改革的思想
答案:B
解析:分析:“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不能够体现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故A项错误;“……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B项正确;题中没有依靠群众的信息,故C项错误;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非进行全面改革,故D项错误。
点评:本题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措施考查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所在。
7.同学们在班级网站上做了一个“伟人邓小平”的网页。“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栏目如下图,如果在★处增加一个相关链接,此链接应该是( )
邓小平理论研究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
1992年党的十四大★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提出科学发展观
答案:B
解析:分析:本体使用排除法。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是毛泽东,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是邓小平,提出三个代表的是江泽民,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胡锦涛。综合来看,本题选择B。
点评: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程,结合教材知识可以判断答案。
8.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有三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共同特征表现为( )
①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
②都科学地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③三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④共同宗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分析: 联系史实可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三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共同的宗旨都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科学地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说法错误,因为这是邓小平理论解决的问题,故可排除。因此选D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此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适合采用排除法。
9.1984年10月22 日,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纠正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整顿 B.破除困惑推动农村改革起步
C.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进程 D.南方谈话吹响市场变革号角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的时间信息是“1984年”。“纠正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整顿”是在1975年;“破除困惑推动农村改革起步”是在1979年;“南方谈话吹响市场变革号角”是在1992年,因此A、B、D三项均不符合本题的时间信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鼓励,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定位关键时间节点,即可判定答案。
10.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事实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当时邓小平讲话的现实意义有:( )
①有利于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②批抨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③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④有利于打破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主要是指978年5月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问发表后形成的,并不是1978年6月邓小平的全军会议讲话,故排除③,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史料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11.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八大”(2012年)八个报告中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 )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最受欢迎的政治词汇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③②④①
答案:C
解析:分析:①应该是92年十四大以后。②应是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③应是文革期间。④美丽中国应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这样排序应选C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的能力及掌握基本知识。通过党的大会重点词汇变迁把握改革开放的脉络。
12.下图是某体育品牌的标志和广告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千年前,宋代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指南针和造纸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地位
②一百年前,我们一度落后的原因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决策是我们再度起飞的关键
④十三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我们再度起飞铺平了道路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分析: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在隋唐时期发明,指南针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名为司南,火药发明于唐朝,故排除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于十四大,故排除④。因此选B。
点评: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思考。
13.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从深圳、珠海、到广州,轻车简从,探访民生,倡言改革。有人说这是踏着20年前邓小平的足迹,酝酿新一轮改革。这一“足迹”给中国带来的重大影响不包括(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始建立
C.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开放上海浦东是在1990年,而材料强调的是1992年以后,因此不属于 “足迹”给中国带来的重大影响,A符合题意。BCD都是其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时间区间的定位来判断答案。
14.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
A.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问题
B.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个代表”主要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所以本题选C,A、B、D与题干要求不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个代表思想主要在解决党的执政问题。
15.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B.如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问题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问题
D.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问题
答案:A
解析:分析:C是邓小平理论,BD与题意无关。 “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点评:三个代表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始终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核心推进完善。
16.胡锦涛说:“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主要是因为( )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等,本题考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新时期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即①③④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而②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主要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17.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下列能支撑这个观点的有( )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④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排除②,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具体内容表现,依据教材知识即可思考确定。
18.戈尔巴乔夫在邓小平诞生100周年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指出:“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以下观点不能印证这种“全新理解”的是( )
A.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B.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暴力斗争
C.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强调邓小平理论是在深刻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A、C、D都属于南方谈话的内容,能体现邓小平理论的全新内涵;B项应是民主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坚持的原则。故B项符合题意。
点评:三个代表思想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历史意义。
19.下图为1998年长江大水,解放军官兵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奋力堵截九江大堤决口的情景。这一画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哪方面内容 ( )
A.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C.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解放军官兵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奋力堵截九江大堤决口的情景”可以看出,解放军主要是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最能体现出的是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A.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从材料中看不出来。D.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非三个代表的内容。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三个代表”思想的辩证关系:(1)总体上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2)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这一思想的基础和根本;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这一思想的灵魂和先导;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这一思想的本质和归宿。
点评:通过抗洪事迹考查三个代表思想在具体生活中的体现。
20.《辞海》是我国唯一的极具权威的大型综合性词典,它的每一次编修,都忠实记录了历史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脚步。第六版《辞海》就收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条目。如果我们在第六版《辞海》中查阅三个代表,不会看到( )
A.它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B.它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它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D.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想结合的理论成果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在2000年春提出的,而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是1997年召开的,确立的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所以C错误。
点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先后被写入党章,具有时代意义。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1979年11月26日
材料三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
(1)据材料一,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依据。
答案: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对“左”倾错误的深刻认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据材料三回答,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怎样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
答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解析: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分析与认识。首先要分析材料一的含义:社会主义建设要防止右和“左”,尤其是“左”。联系中国革命进程中及建设中右和“左”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所产生的影响归纳总结。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联系所学及材料“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分析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分析与认识。首先要联系所学及材料“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知应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联系所学回答最后一小问:党的建设问题。
点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始终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中心不断发展完善,本题通过对两大思想理论的分析,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摘自1985年10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材料二: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摘自1987年2月《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摘自1992年初南巡讲话
(1)简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包含的基本思想。
答案: 否定以计划与市场来区分社会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用市场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2)材料三、材料四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文中所阐述的思想有何发展?
答案: 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在于市场与计划,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
(3)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的上述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并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一致。因为其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
认识:邓小平的探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党和人民的重大认识问题,这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解析: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要紧扣材料,从材料中归纳总结答案。如材料“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与理解。本题在第(1)问的基础上,进步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结合材料“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归纳总结。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方针的认识与理解。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尤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的确定。再结合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及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分析的观点进行对比,归纳答案。
点评:邓小平理论对经济体制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深刻分析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异同点,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方向。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这个问题,我们党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共十三大报告
材料二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邓小平是怎样认识现阶段中国社会特征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三大在这方面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有何意义
答案: 特征: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贡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意义: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2)材料二指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又有了哪些发展
答案: 发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比较简单。从材料三“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可以得出邓小平对现阶段中国社会特征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三大在这方面作出的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其意义是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从材料“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以概括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新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联系,通过考查社会主义阶段特征,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起到的重要指导作用。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邓小平
材料二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江泽民
材料三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坚定不移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胡锦涛
请回答:
(1)材料一集中体现了什么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本质是什么?
答案: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思想?这一思想怎样完整表述?
答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有什么本质上的联系?
答案: 实事求是;继承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为基础知识考查,学生结合教材知识,提炼关键要点,并提升概括能力。
点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内涵应要求学生明确定义,并全面掌握。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材料二 中共十六大在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1978年12月中国国内形势的观点,你认为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你的判断。
答案: 正确。 “两个凡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如果不解放思想,不坚持正确的真理标准观,就不可能从根本上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材料二所说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反映了怎样的共同特点?
答案:共同特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或实事求是,一切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与时俱进。)
(3)简要叙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分别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 作用:①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②邓小平理论是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综合国力得到极大增强;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方面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概括、处理与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必须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取要点,坚持紧扣材料,论从史出的原则,把它放在跟教材相吻合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归纳。
点评:学生根据教材基础知识,总结归纳三大思想理论成果的核心内涵,并提升认识,总结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4 页 (共 1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