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3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3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6.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2 16:1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3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 》一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
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其制度
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所学知识,一战后,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加快,成为新思想主流,并深刻影响到此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故选D项。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思想的变革,实质在于由制度向思想的转变。
2.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从题中材料“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可知,马克思是以“工人领袖”的身份介绍到中国的,介绍者误把马克思当成了英国人。所以B.②④正确。①材料中无法体现,③表述错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是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
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与体现,结合教材知识即可完成。
3.《东方杂志》某年2月曾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鸥天下晓’的情景。”这说明当时( )
A.该文章的作者已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B.中国共产党决定走俄国式道路来进行中国革命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工人运动已风起云涌
D.中国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已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从材料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是中国思想界的主流,蓬勃发展。分析选项,A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B表述错误,当时中共还没有成立;但是马克思主义还只是处于宣传阶段,故排除C;D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主要是在( )
A.戊戌变法后 B.辛亥革命后
C.国民革命后 D.五四运动后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五四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后期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关键转折点。
5.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 )
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分析: A题干中没涉及戴季陶对待三民主义的态度;B题干说的是戴季陶信仰马克思主义,没说以俄国为师;C,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所以C正确;D题干时间是1919,此时国共合作还未实现,排除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6.以下是近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l0月4日“上午 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l0月13日“晚,看《共产党宣言》。”10月16日“看《共产党宣言》。”10月18日“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由此可见( )
A.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分析:《蒋介石日记》记载了1923年蒋介石阅读《马克思学说概要》、《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传》、《马克思学说》等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C项正确;蒋介石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不代表他怀疑三民主义,也不能说明他以俄为师,更不能说明其阶级立场和思想主张发生转变;故A、B、D都不正确。
点评:本题材料多处重复《马克思》词句,体现了时代潮流。
7.1919年12月陈独秀在《实行民治的基础》中写道:“我们现在要实行民治主义,是应当拿英美做榜样。”1920年9月他在《谈政治》中提出:“若不经过阶级战争,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领权力阶级的地位,德莫克拉西(民主)必然永远是资产阶段的专有物。”这表明陈独秀( )
A.坚持资本阶级民主派立场 B.成为五四运动领导人
C.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 D.倡导成立中国共产党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中反映了1919年的陈独秀主张学习英美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依据材料中的“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领权力阶级的地位,德莫克拉西(民主)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的专有物。”,可以看出1920年的陈独秀主张无产阶级斗争,故材料反映了陈独秀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通过陈独秀的立场转变体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作用。
8.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毛泽东曾在1945年说:“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1949年他又说:“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马克思,前后矛盾
B.国民党不讲马克思主义,前句错误
C.马列主义并非十月革命送来,后句错误
D.十月革命前国人并未理解马列主义真谛,前后不矛盾
答案:D
解析:分析: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以十月革命为界限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十月革命之前对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肤浅的认识,并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十月革命之后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所以,材料的前后也并不矛盾,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9.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
A.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B.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C.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D.颂扬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
答案:C
解析:分析: “这回战胜的,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因此选择C。
点评:本题考查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第一人的重要作用。通过其言论体现社会主义的必然发展趋势。
10.郭沫若在1925年写了一篇题为《马克思进文庙》的小说。在交谈中,孔子发现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大同理想“不谋而合”,马克思也发现自己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与孔子“完全相同”;最后,马克思慨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一个老同志!” 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 )
A.马克思与孔子思想具有相通性 B.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救中国
C.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D.宣传马克思主义应以孔子为旗号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依据所学可知,郭沫若在五四时代,不主张激烈反孔,提倡孔子与马克思的会通。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共通性,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
11.某班同学在学校网站上做了一个有关毛泽东的网页,如果在“毛泽东思想研究”栏目下再增加一个相关链接,则链接项“X”处应该是( )
A.新三民主义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毛泽东思想相关内容。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属于孙中山的理论,排除;CD两项所示的理论时期(20世纪80年代),毛泽东已经逝世,排除CD。进一步可知,B项表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12.下列历史图片所体现的最恰当主题是( )
A.新旧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
B.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D.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
答案:C
解析:分析:《井冈山的斗争》发表于土地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形成。《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新中国建立后,这两篇文章都是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所以本题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通过图示展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历程。
13.毛泽东在《新民主义论》中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它区别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它又区别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独创性地提出“新民主义革命”,主要是基于( )
A.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
C.对中国革命实际的深刻剖析
D.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
答案:C
解析:分析:无产阶级领导中国人民首先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的这一论述,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AB与题意无关;D不准确。
点评:依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革命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14.邓小平曾指出:“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同志对全党起了领导作用……尽管名义上他没有当什么总书记或军委主席,他实际上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上的决策,都为别的领导人所承认。”这体现了( )
A.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B.中共已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C.中共领导人失顾全大局唯真唯实
D.党与军队的关系得以最终确立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名义上他没有当什么总书记或军委主席”、“实际上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上的决策”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B项易误选,但表述具有片面性,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早已经开辟;诚然,遵义会议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但题干着重是在强调毛泽东,而非中共本身。可知,C项客观,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15.山东广饶大王镇刘集村保存有我国一本最早的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由陈望道在1922年翻译出版。有人评价该书在中国的出版“从此,这个徘徊于欧洲大地上的幽灵来到了中国”。这一“幽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是( )
①新三民主义 ②毛泽东思想
③邓小平理论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幽灵”指的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就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这个“幽灵”来到中国,与中国的社会实践相互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成果。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16.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毛泽东主张中国最终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B.《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D.毛泽东主张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
答案:C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对毛泽东思想的分析与认识。依据所学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首先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然后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这两个阶段是不可分割与“毕其功于一役”,中国最终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据此分析选项,ABD三项说法均错误,C项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阶段特征。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7.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论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他指出:“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这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B.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提供了经验
C.民主革命包含了社会主义因素
D.中国特殊国情决定
答案:D
解析:分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人向俄国学习主要是中国自身的国情所决定的,ABC都是其中的原因,但是在论及主要原因时,就是社会环境,即国情。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新民学会学员蔡和森的信中说: “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
A.认为俄国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
B.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民众
C.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
D.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
答案:C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故可知毛泽东主张劳农专政。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可知毛泽东在积极探求方法。故选择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理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
A.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解放思想
D.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答案:D
解析:分析: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土地革命和全面抗战路线体现了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反对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体现了独立自主的方针。
点评:本题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20.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包括一系列的理论与观点,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结晶。毛泽东提出下列理论与观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完全正确的是:( )
①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中国革命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③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④农民问题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④③①② D.④③②①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①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②出自延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论》,③是抗战前关于民族统一战线的论述,④是出自20年代的《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21.“经世济民”,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03年1月赵必振首次翻译《共产党宣》部分段落到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为止,翻译《共产党宣言》内容的文字大约有14种,其中可以肯定是依椐日文译的有8种,有可能是依据日文的有3种,占全部中译本的79%,这为其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李大钊在留学日本期间就已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17年到1921年间先后东渡日本的青年知识分子,如陈望道,李达、李俊等,基本上变为马克转思主义者了,并很快成为十月革命后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的主力。
——摘编自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
(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路径,概括说明留日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 路径:经日本传入;经俄国传入(或经法国、德国、美国传入)。
作用: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文献译成中文;留学日本的李大钊、陈望道等人,回国后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材料二 在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有关新民主义革命的理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正确政策和措施;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其他方面在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等。
解析:分析:(1)注意本题说的是“路径”,也就是地点。根据材料,可以得到答案是主要日本,其他的国家也有。留学生在马克思思想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要根据他们所做的事情来分析,用事实说话。而且要格外注意他们的爱国行为还体现在没有留在留学的国家,二是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奋斗。
(2)本题是一道概括材料内容,分析主旨大意题。结合材料的同时,也要注意联系教材。教材中对毛泽东思想的概述比较完整,结合材料中的补充即可。也要注意层次分明,有一定的顺序。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分条概述。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的体现,通过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历程展示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发展特点。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遽为之抱悲观也。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材料二 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紧急问题?我们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不去研究女子如何解放,家庭制度如何救正,却去高谈公妻主义和自由恋爱;不去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不去研究南北问题如何解决,却去高谈无政府主义;我们还要得意扬扬夸口道,“我们所谈的是根本解决。”老实说罢,这是自欺欺人的梦话,这是中国思想界破产的铁证,这是中国社会改良的死刑宣告!
──《问题与主义》
材料三 第一要认定我们的地位。我可爱可亲的工人呀!到了这个时候,甚么昏雾黑霾都要开了,甚么地狱监牢都要破了,甚么阶级束缚都要除了。这个潮流,比天上流来的黄河水,还要利害,还要迅速。任他甚么人,不会能撑住这个黄河水,不会能塞住他,使他从地下倒流上天去。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利害还迅速的一种潮流。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不是工人,就不能站在工人的社会里──工人中国里──工人的世界里。我们会要赶他离开地面,到天上去讨生活。我可爱可亲的工人呀!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意国将是工人的意国了,英国将是工人的英国了。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我们可是要这点了解吗?
──《一个工人的宣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中的“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指的是什么事情?“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指的是什么曙光?
答案:作者是李大钊。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的曙光。
(2)材料二反映了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是谁?材料二与材料一的作者的观点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案: 其代表人物是胡适。材料二主张改良,材料一主张革命。
(3)材料三中提到的工人阶级是在什么事件中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的?材料中的“潮流”指的是什么潮流?材料三与材料一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案: 五四运动。潮流是指社会主义革命潮流。材料三突出了无产阶级的地位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知识。(1)《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作者是李大钊,他是第一个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指的是社会主义曙光,工人阶级获得政权。(2)《问题与主义》作者是胡适,他反对革命,反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张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材料一则与此相反,主张革命。(3)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时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前途指向社会主义。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先进知识阶层对十月革命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观点,通过材料分析概括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及发展的必然趋势。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问题与主义之争实际上是改良路线和革命路线的争论,通过问题与主义之争,革命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2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的十月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欧洲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洲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泛地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概论》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
——《思想解放史录》)
(1)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人是谁?
答案: 李大钊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条件有哪些?
答案: A、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条件。
B、无产阶级的壮大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步一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D、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宣传和努力。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基础。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本题考查的基础的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要看清题干所问的问题,要用书面语来回答。
点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有重要影响作用。
24.五四运动后,《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广泛传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着某些契合点。近年来,关于《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时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素,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团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李大钊在1919年7月《每周评论》上发表的《阶级竞争与互助》一文提出:“一切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根萌,都纯粹是伦理的。协合与友谊,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就可以发现出来社会主义者共同一致规定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协合、友谊、互助博爱的精神,就是把家族的精神推及于四海,推及于人类全体的生活的精神……”同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写到:“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的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材料四: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1)材料一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
答案: 特征: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生产资料全民公有制;实现公平、公正。(3分)
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民主政治发展;工人运动高涨;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产生。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大同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概括指出孙中山对大同思想的新思考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政策由此发生了怎样变化?
答案: 孔子:大同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平均思想。
孙中山新思考:认为中国传统的大同世界与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基本一致。
变化: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大钊对大同思想有何新发展?为此李大钊所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活动?
答案: 发展:着眼于全世界;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融入了社会主义的成分,提倡友谊、互助、博爱的精神;主张既改造人类的经济组织又改造人类的精神
实践: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第二次结合”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各是什么?文中的“第二次飞跃”带来了哪些成果?
答案: 第二次结合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成果:形成毛泽东思想。
成果: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性,结合中西方思想的精髓,对接不同文明之间的关键同一点,进而总结概括本国先进文明的发展方向及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趋势顺应中国革命建设的需要。
点评:人类先进文明都具有同一性,学生可以根据核心思想进行拓展思考,把握重点,提升能力。
25.2011年我校学生开展了以“毛泽东与新中国诞生”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第一小组 围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问题:
(1)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由此开辟了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
答案: 根据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经过查找资料,有人认为选择这条道路是取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也有人认为取决于农村中敌人力量薄弱,农民占大多数。你认为哪种观点最准确?
答案: 取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第二小组 围绕“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展开调查:
(3)毛泽东思想在哪次会议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 中共七大。
第三小组 围绕“伟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进行论证:
有人说,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最大贡献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根据以上图文材料,概括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贡献。
答案: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或建立新中国;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形成毛泽东思想。
解析:分析:本题以毛泽东思想形成历程为主线,考查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作用。学生应结合教材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截取时代特征进行概括总结答案。
点评:以伟人思想为考查方式便于加深学生对伟大思想的认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4 页 (共 1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