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春学期 3 月份课堂练习
九年级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一、积累与运用(25 分)
1.古诗文名句默写。(10 分)
(1) ,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2)夜发清溪向三峡, 。(《峨眉山月歌》)
(3)兔从狗窦入, 。(《十五从军征》)
(4)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
(5) ?曹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南安军》中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情感一致的诗句
是: , 。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梨花喻冬雪的名句是: ,
。
2.根据语境完成题目。(8 分)
2024 年 12 月 13 日,是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我眼眶含泪,心怀沉重,站立于苍劲的古树下,缅怀那些无辜逝去的生命。公祭仪式上,演
讲的声音磅 bó( )有力,字字句句穿透人心;我们的思绪如同江河般汹涌澎湃,纷至
沓来。
八十多年前,南京城,无数生命在日军的曝行下消逝。那是一段令人叹为观止的历史,
它像一把利刃,深深刺痛了中华民族的心灵。国家设立公祭日,以国之名,悼我殇胞,将一
座城市的记忆上升为国家记忆!明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醒未来。
我们要 yǒng( )跃地投身于和平的建设中,用智慧和力量去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
安宁。这是时代的责任,亦是国人的担当!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 分)
眼眶( ) 苍劲( ) 磅 bó( ) yǒng( )跃
(2)找出语段中的错别字并改正。(2 分)
将 改为 将 改为
(3)文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缅怀 B.纷至沓来 C.叹为观止 D.延续
3.班级开展“中华传统节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7 分)
(1)同学们发现“三月三”其实就是古代的上巳节。有人提出“现在上巳节是否消亡”的疑问,请
你结合同学们搜集的三则资料,说一说你的看法。(2 分)
【资料一】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又称“重三”,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驱除邪气,称为“祓禊”。
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吃荠菜花煮鸡蛋等习俗。
【资料二】
上巳节、寒食节(春秋时期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和清明节的习俗、时间相互交融,
三个节日合并成了今天的清明节。如今过清明节等于在同时过这三个传统节日。
【资料三】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现在除部分少数民族保留上巳节的传统外,大部分地区已经不过上巳节了,如壮族会
在这天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布依族会吃玉米花、唱山歌。
你的看法:
(2)小文正在梳理常见传统节日的类别,请你帮她填写表格。(3 分)
A.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B.元宵(农历正月十五);
C.上巳节(农历三月三); D.寒食节(冬至后的 105 或 106 天);
E.清明(公历 4 月 5 日前后); F.端午(农历五月初五);
G.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H.中秋(农历八月十五); I.重阳(农历九月初九);
J.冬至(公历 12 月 21~23 日);K.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
节日类别 相关节日(填序号)
除旧布新类 A、K
纪念历史人物类 ( )填两个
E、J
…… ……
(3)同学们用端午节习俗对对联,你参与其中。(2 分)
①根据小语出的上联,请你选出最适合的下联。(1 分)
上联:吃九子粽
下联:( )
A.喝雄黄酒 B.系五彩绳 C.采药制茶
②小文出上联,请你对出下联。(1 分)
上联:悬挂艾叶
下联:
二、阅读理解(65 分)
(一)诗歌鉴赏(6 分)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④前不用翠眉颦⑤。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释】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但他一如既往心境平和。②改火:指年
度的更替。③筠:竹,多喻人的高风亮节。④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⑤颦:皱眉头。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上片写了词人与钱穆父京城一别已是三年未见,友人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
在相逢欢笑时,却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B.“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渲染出宁静优美的氛围,流露了作者虽与友
人分别,但内心乐观豁达,全无抑郁之情。
C.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
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呢?
D.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写得既有情韵,又
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个性风貌。
5.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所表达的多重情感。(3 分)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材料一】
赋诗十首,不若改诗一首。文字频改,工夫自出。少陵有“新诗改罢自长吟”之句,
虽少陵之才,亦须改定。近世欧公作文,先贴于壁,时加窜定①,有终篇不留一字者。
【材料二】
郑谷②在袁州,齐己③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
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投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
之师。
【材料三】
皎然④以诗名于唐,有僧袖诗谒之,然指其诗云:“此波涵圣泽”,“波”字未稳,当
改。僧怫然作色而去。僧亦能诗者也,皎然度其去必复来。乃取笔作“中”字掌中,握之以
待。僧果复来,云:欲更为“中”字,如何?然展手示之,遂定交。
【材料四】
陈舍人从易……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
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1)。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
莫能定。(2)后得一善本,(3)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
【注释】①窜定:删改订正。②郑谷:唐朝诗人。③齐己:唐朝和尚。④皎然:唐代著名诗僧。
6.请解释上述材料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时___________ (2) 谒__________ (3)名__________ (4)怫然__________
7. 你知道【材料一】中划横线的“少陵”和“欧公”是谁吗?分别写出他们的姓名。(2 分)
8.请为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 分)
陈 公 叹 服 以 为 虽 一 字 诸 君 亦 不 能 到 也
9.翻译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4 分)
(1)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之师。
(2)僧亦能诗者也,皎然度其去必复来。
10. 阅读【材料四】,将文言词“其”、“乃”、“之”正确填入文中(1)、(2)、(3)处。(3 分)
(1) (2) (3)
11.读了以上几则材料,你在写作上有何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说一说。(4 分)
(三)信息类文本阅读(13 分)
【材料一】
近日,在某市中招体育中长跑测试中,考生张超的回身奔跑被很多人评价为“最赞转身”:
当注意到同场参考的徐涛不慎摔倒,一时无法站起,已冲出几米远的他立即转身,将摔倒在
地的同学扶起,继续一同奔跑。事后,徐涛回忆说:“多亏张超及时回来扶起我,否则就悬了。
”张超说,当时并未多想,就想着赶紧扶起同学,“毕竟中长跑只有一次测试机会,对我们都
很重要”。幸而,两位同学的最终成绩都很理想。对于学生,体育中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有可能影响自己分数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帮助遇到困难的同伴,这是乐于助人的可贵品质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在体育竞赛中闪光。张超的转身“获赞”,正是因为他让更多人看到,体育运动健全人格、拓
展格局的教育内涵。剥离应试思维,褪去功利色彩,体育的育人价值才会在校园中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材料二】
①竞技赛场,竞争激烈,但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看者,可供追求的不只是胜负。就像身
边一名酷爱乒乓球的朋友所说:“我打球,不求胜、不怕输,一天打出一两个赏心悦目的好球,
就会感到特别的满足。”
②这种感触表明:体育赛事包含着一种超越输赢的竞技之美。
③近日一场自行车赛给出了别样的角度;赛道穿梭于绿意盎然的茶园,骑手行进在雾气
缭绕的山间……珍珠山山地自行车越野挑战赛让骑手体验挑战自我的美好感受,也尽赏江西
婺源的美丽风景,不少人说,如果用一个字形容这次比赛,那就是“美”
④在 2021 年国际滑联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中,伴随着或振奋、或悠扬、或凄美的乐曲,
参赛者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如果说花样滑冰选手变幻的舞姿展现的是优雅之美,那么跳
高选手越杆的体态则展示了弧线之美,赛跑选手冲刺的脚步则体现着速度之美。
⑤竞技之美,难以言尽。赛场上必然有输赢,但即便没有胜利赋予的高光,人们也能从
运动员的拼搏姿态中获得审美的体验。观赏赛事活动,本质上也是在欣赏美,参与体育锻炼,
又何尝不是实现美的过程呢?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材料三】
①长期以来,很多人只是将体育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实际上,体育的育人功能才
是最本质的功能,正如教育家蔡元培所说:“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因此,我们不仅要重
视体育强身健体的作用,更要发掘和弘扬体育的育人功能。
②体育的育人功能内涵丰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③首先是坚韧不拔的意志。体育是一项艰苦而愉悦的活动,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要迫使
自己走出“舒适圈”,走向运动场,向自己的惰性、体力、运动技能发起一次次挑战,体育没
有捷径,唯有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艰苦训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
④其次是团结协作的精神。团体体育项目要求每个成员齐心协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
势和潜能,才能凝聚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学生们的文化课学习考验的是个人学习能力,而体
育运动则可弥补学科教育的不足,打破以自我为中心、孤军奋战的格局,让学生拥有开放的
心态和主动合作意识。
⑤此外还有遵守规则的意识。体育运动有明确的竞技规则。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参
与者都必须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因此,体育是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
⑥总之,体育运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对培育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团结协
作的精神和遵守规则的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体育中获得的这些品质和精神将使学生
受用终身。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2.选出下列对三则材料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3 分)
A.【材料一】中张超转身扶起徐涛并双双取得理想成绩,张超的表现完美诠释了什么是
体育的育人价值。
B.【材料二】中酷爱乒乓球的朋友的话,表明了他更在意对乒乓球技术之美的享受。
C.【材料三】①段引用教育家蔡元培的话,意在引出观点,同时充当道理论据。
D.赛场上必然有输赢,所以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看者,都不必追求胜负,要更多地感 受那些赏心悦目的瞬间。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13.【材料二】第③段画波浪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14.阅读【材料三】,简要写出选文②~⑥段的论证思路。(4 分)
15.综合【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体育有哪些育人功能,并就其中一点谈
谈某项体育运动对你的积极影响。(3 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7 分)
牡丹真美
张丽钧
①好友的女儿新婚不久,随丈夫到乡下去探望丈夫的姨姥姥。一进院门,她就大叫起来,
因为,院子里有一株跟她差不多高的牡丹,开满了硕大的白色花朵。她顾不上跟姨姥姥过多
寒暄,就自顾自转着圈儿为那牡丹拍起照来。大家都笑她,她也笑自己,但却根本停不下来。
后来,一大家子人陪她吃饭,她却忍不住低头翻看手机中的牡丹照片。她没有注意到姨姥姥
的离席,甚至也没有注意到老公的离席……临走的时候,姨姥姥送给她十朵半开的白牡丹,
嘱她回家插到花瓶里,清水里放一点点白糖,可以开上半个月。她欢喜得要命,不住声儿地
叨咕:“牡丹真美!牡丹真美!”回程的路上,丈夫告诉她说:那棵白牡丹是姨姥姥的婆婆过门
儿后亲手所栽,已经一百多岁了;姨姥姥不准任何人碰那棵牡丹,别说摘花,就是揪一片叶
子,姨姥姥都要跟那人拼老命;为了讨你喜欢,姨姥姥破天荒亲手为你剪了十枝花!趁你在
屋里吃饭,她净了手,在牡丹前烧了三炷香,跪下跟牡丹说:那孩子可待见你呢!求你舍她
十枝花吧……
②好友的女儿是含着泪跟我讲这段故事的,末了,她把手机举到我面前说:“你看你看,
多美的牡丹!美得就像画出来的!”
③这个可爱的故事,被我在心里温习了一遍又一遍。我总忍不住拟想:简陋的农家小院
里轰轰烈烈地盛开着夺目的白牡丹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形?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这家的房
屋定然不止一次翻修过吧?这家的家庭成员定然有过生老病死吧?旱涝虫灾的年份里,这株
牡丹定然跟其他的植物一样难捱吧?但是,这一切的更迭变故、灾祸劫难,都没有成为这株
牡丹枯焦萎谢的理由。她被爱,她被欣赏,她被视为神物,她始终处于怀抱的中心。她怎敢
衰枯?她怎忍心不在每年春天开出最打眼的花?我喜欢这种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神圣的
善待,将彼此深藏的美都发掘了出来。不管那个农家小院多么简陋寒碜,我都相信那位“姨
姥姥”定然是多福多寿的——为了看护好她心爱的牡丹,为了一年一度的隆重会晤,她必须
活得好、活得久。
④我问自己:我的牡丹在哪里?
⑤我愧赧地检视自己的人生院落——我没有看见牡丹。可以肯定地说,这双辛劳的手也
曾侍弄过一些应时的花花草草,这颗枯涩的心也曾被多情的春光照耀。但是,跟那位“姨姥
姥”比起来,我的虔心、精心、仁心、恒心是多么有限啊!我没有学会为自己心爱的花儿焚
香,没有学会娓娓地跟她说贴心话,没有学会在干渴难耐的日子里还惦记着给她喂水,没有
学会在花儿凋谢一秒钟后即开始欣悦地期待来年的花开,没有学会拿出大半生的时光甘心服
侍一株植物,没有学会在每一朵盛开的花中幸福地照见自己的面影……
⑥我患了可怕的“牡丹缺乏症”。我的病友很多很多。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⑦“神圣感”抛弃我们有多久了?它还会怜惜地返身回来向可怜的我们施以援手吗?我
们好像被什么东西绑架了,精神世界已贫瘠得开不出一朵寒素的小花。夜读木心,听他讲“实
在不惯于地上走,鹰说”,竟兀自笑出了声。我问木心笔下的那只鹰:高翔的鹰啊,你究竟
俯瞰到了什么?当你看到大地上那些匍匐而行还自鸣得意的人,你冷笑了吗?
⑧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姨姥姥”或许正在与她的牡丹幸福对视吧?那被插进远方
花瓶里的十朵牡丹惹她牵念了吗?那花枝上十处扎眼的伤口惹她心痛了吗?春光正好。我好
想飞临那个农家小院,安静地站在“姨姥姥”身旁,由衷赞一声:牡丹真美。
(有改动)
16.文章开头叙述了“姨姥姥”和好友的女儿的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2 分)
17.第③段说“我喜欢这种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请具体说明。(4 分)
18.品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 分)
(1)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这家的房屋定然不止一次翻修过吧?这家的家庭成员定然有
过生老病死吧?旱涝虫灾的年份里,这株牡丹定然跟其他的植物一样难捱吧?(请从修辞的
角度品析)(3 分)
(2)我愧赧地检视自己的人生院落——我没有看见牡丹。(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 分
)
19.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第⑦段划线句“我们好像被什么东西绑架
了,精神世界已贫瘠得开不出一朵寒素的小花”的理解。(5 分)
(五)名著阅读(10 分)
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你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晚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
神面貌。全书刻画了 100 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个中心人物,可是有一个中心内容贯穿其中,
那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
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乡试中举,第一名叫“状
元”,第二名叫“亚元”。
B.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菊花,很早就死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
C.严贡生临死前伸出两根手指头,是因为惦记灯里的两根灯草,费油。
D.《儒林外史》中四个市井奇人形象分别是会写字的季遐年、卖火纸筒的王太、开茶馆
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
(2)众人认为周进“撞死在地下”是“中了恶”,你觉得他们说的合理吗?请结合相关篇章内容阐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述理由。(2 分)
(3) 《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和《简·爱》中的女主人公在追求独立与平等的过程中,其表
现有何相似之处?各自追求的侧重点又有何不同?请结合原著分析。(5 分)
三、作文(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青春的世界里,是什么驱走了你的迷茫,打开你的心扉,让你荡起奋进的双桨?是什
么使你相信:枯枝会绽放绿意,沙粒会变成珍珠?
请将文题“因为______,我的青春拥抱温暖”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章中
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不少于 600 字。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九年级语文
参考答案
1. 淫慢则不能励精 思君不见下渝州 雉从梁上飞 学而不思则罔 天下英雄谁敌手
生子当如孙仲谋 饿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每空 1
分)
2.(1)kuàng jìng 礴 踊 (每空 1 分)
(2)曝 暴 明 铭(2 分,改为正确的才得分)
(3)C(2 分)
3.(1)示例 1:现在上巳节已经消亡。第一,我们如今已经没有水边沐浴、祭祀宴饮等习俗了;
第二,上巳节融进了清明节,也意味着上巳节不存在了;第三,部分少数民族也只是保留了
一些上巳节的传统,不能证明上巳节还存在。
示例 2:现在上巳节还没有消亡。第一,我们现在仍然保留上巳节郊外游春/吃荠菜花煮鸡蛋
的习俗;第二,上巳节融合进了清明节,过清明节也等于在过上巳节;第三,现在我国还有
部分少数民族依然保留上巳节的传统。(只有判断不得分,理由两点 2 分。言之成理即可)
(2) D、F(共 2 分,选对一个得 1 分) 示例:节气类/纪念先人类(1 分)
【点睛】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
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
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3) B(1 分) 示例:争看龙舟/竞赛龙舟;制作香囊/佩戴彩绳(1 分)
【点睛】对联的特点与格式要求有“七相”之说,即为其基本要素:①两联字数相等;②内容
相关;③词性相对;④结构相同;⑤语气相称;⑥文字相异;⑦平仄相间。
第一空:根据上联“吃九子粽”可知,下联格式:动词+偏正短语(含有数字),故可排除 AC;
故选 B。
第二空:根据上联“悬挂艾叶”可知,下联格式:动词+名词,内容要体现端午习俗,尾字须是
平声。(批改时平仄可不论)
4.B(3 分)
5.①“一别都门”“依然一笑作春温”等表达了词人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②“无波真古
井,有节是秋筠”一句写出友人被贬后的心境如无波的古井平和豁达,友人的节操如秋天的
竹子高风亮节,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钦佩和赞美之情;③“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一句表达了词人因与友人分别而产生的惆怅不舍之情;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表
明了词人自己淡泊豁达的心境。(共 3 分,3 点即可)
6.时:经常;常常 谒:进见;拜见 名:出名 怫然:愤怒的样子(4 分,1 空 1 分)
7.少陵:杜甫 欧公:欧阳修 (2 分,1 空 1 分)
8.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 (2 分)
9.(1)从此,读书人都把郑谷看作齐已的“一字之师”。(2 分,“自是”,从此;“以……为”,
把……看做。)
(2)僧人也是能作诗的人,皎然估计他离开了必定会再来。 (2 分,“诗”作动词,作诗;
“度”,估计)
10.(1)之 (2)其 (3)乃 (3 分)
11.①写诗作文贵在修改,在修改中炼字炼意,才会更加准确传神。“文字频改,工夫自出”,
学会修改,文字功夫才会逐渐提高。 ②在写作方面可以虚心向他人请教。材料二、三中,
作诗者都是请教后使得文章更佳。③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反复诵读,修改琢磨。需要耐心
甚至魄力。从材料一少陵和欧公的修改经验可知。(结合材料内容,达到 2 点得 4 分)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作诗十首,也不如改诗一首。文字只有不断修改,功底才会得到积累。杜甫诗中有“新
诗改罢自长吟”一句,即使杜甫之才,也需要经过修改才能定稿。近代的欧阳修做文章,先
把文章贴在墙上,经常加以删改订正,曾有一整篇都没有留下一个字的。
材料二:
郑谷住在袁州,齐已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写道:“前
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
好。”齐已不由得举双手长跪而拜。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已的“一字之师”。
材料三:
皎然因素有诗名而闻名于唐朝,有僧人拿着自己的诗来拜访他。皎然指着他的诗说:“此
波涵圣泽”,“波”字未稳,应该改掉。僧人听后很生气的走了。那个僧人也是一个能作诗的
人,皎然考虑到他离开后一定还会再回来。于是取一支笔握在手掌中,作“中”字,来等待
他。僧人果然又回来了,说,我想把它更改为“中”字,怎么样?皎然展开手给对方看,最
后两人结为好友。
材料四:
陈舍人从易……偶然得到杜集旧本,文章多有脱漏错误之处,到《送蔡都尉诗》一诗中
有“身轻一鸟”,最后一个字缺失,陈公从易就与几个人各用一字来补,有的说“疾”,有的
说“落”,有的说“起”,有的说“下”,一直不能够确定。后来得到一本完好的诗集,才发
现该句为“身轻一鸟过”。陈从易叹服不已,认为即使是一个字,其他人也达不到这种水准
啊。
12.D (3 分)
13.举例论证,以珍珠山山地自行车越野挑战赛许多参赛者的美好感受,具体论证了“体育
赛事包含着一种超越输赢的竞技之美”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3 分)
14.首先,提出观点:要发掘和弘扬体育的育人功能,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1 分)
接着,从坚韧不拔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遵守规则的意识三个方面论证观点;(2 分)
最后总结强调了培养体育精神的意义。(1 分)
15.健全人格,拓展格局;获得审美的体验。(2 分)第二问是开放题,答案不唯一,言之
有理即可。示例一:运动可以使我获得审美体验,如游泳时我享受像鱼一样畅游的乐趣。示
例二:原来我总是斤斤计较,打篮球时难免磕磕碰碰,但大家都不在意。篮球让我变得大度
了,可见运动让我拓展了格局。(1 分)
16.嗜花如命的“姨姥姥”因好友女儿的喜欢,破天荒剪下十朵半开的牡丹花送给她。(2 分)
17.人爱花,欣赏花,视花为神物;(1 分)花不敢衰枯,每年开出最打眼的花;(1 分)这
是一种相互善待的、各自将彼此深藏的美都发掘出来的神圣关系。(2 分)
18.(1)采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想象出牡丹一个世纪的更迭变故、灾祸劫难,很有
感染力。表达出作者对姨姥姥一直以来细心周全地呵护的虔诚和精致的敬佩之情。(3 分)
(2)愧赧指因害羞而脸红的样子;在文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面对姨姥姥生活态度时候的
羞愧。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生活粗糙、心灵枯涩的反省。(3 分)
19.①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中的姥姥虽然生活贫困,但她对牡丹的虔心和精心照料,使得
她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和隆重。②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享
受,但同时也催生了物欲横流的现象。人们往往被各种消费广告、社交媒体上的“成功”案例
所诱惑和“绑架”,不断追求更高的物质标准。③然而,这种无休止的物质追求往往导致精
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人们可能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忘记了欣赏身边的美好,忽略
了与家人、朋友的情感交流。④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物质并非生活的全部,精神世界的富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足同样重要。⑤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精神生活富足的追求和对现代人过于注重物质生活的忧
虑,倡导人们应该在物质追求和精神滋养之间找到平衡,让生活充满诗意和隆重。(共 5 分,
第⑤点 2 分,其他 1 点 1 分,言之有理,意近即可。)
20.(1)D(3 分)
(2)不是,周进好不容易进入贡院,回想起自己读书数十年的经历,却没能中个秀才,悲痛
难耐,于是一头撞上去,而不是因为“中了恶”。(只有判断或判断错误不得分,身世和感受
各 1 分,共 2 分)
(3) 同:她们在面对爱情和婚姻中的不平等时,都会果断做出选择,付诸行动。如沈琼枝
逃离宋家、在公堂上据理力争等;简·爱尽管十分痛苦,但仍下决心离开罗切斯特。(2 分)
侧重点的不同:沈琼枝追求独立与平等,侧重于摆脱封建婚姻对女性的束缚,更偏向于实际
行动上的抗争,通过自力更生(卖书为生)来实现人格独立;(1 分)简·爱追求的平等涵
盖了爱情、社会地位等多方面,她不仅追求经济独立,更追求在精神和灵魂层面与他人的平
等,主要体现在言语上对平等观念的捍卫,如在与罗切斯特等人的对话中,渴望得到尊重和
平等对待 。(2 分)
21.作文建议切入分 48 分,其他同中考。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九年级语文答题卡
15.(3 分)
学 校 准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2)(2 分)( ) (1 分)
2 2 2 2 2 2 2 2 2 (3)(1 分)( ) (1 分)
姓 名 考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二、阅读理解(65 分)
(四)16.(2 分)
班 级 证 5 5 5 5 5 5 5 5 5 6 6 6 6 6 6 6 6 6 7 7 7 7 7 7 7 7 7 8 8 8 8 8 8 8 8 8 号 (一)4.(3 分)( ) 5.(3 分)
17.(4 分)
9 9 9 9 9 9 9 9 9
缺考考生,由监考 员用 2B 铅笔代为 填涂准考证号并填 涂下面的缺考违纪 标记。缺考涂 1,违 纪涂 2。考生禁涂。 注 意 事 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 楚,并填涂相应的考号信息点。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解答题必须使用黑色 的签字笔书写,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做解答题,字体工整、 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 题区域书写的答题无效,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18.(1)(3 分)
(二)6.(4 分)(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
7.(2 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3 分)
8.(2 分)陈 公 叹 服 以 为 虽 一 字 诸 君 亦 不 能 到 也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1 2
9.(1)(2 分)
19.(5 分)
一、积累与运用(25 分)
(2)(2 分)
1.(1)(10 分)
① ②
10.(3 分)(1) (2) (3)
11.(4 分)
③ ④
(五)20.(1)(3 分)( )
⑤
(2)(2 分)
⑥
⑦
(三)12.(3 分)( )
2.(1)(4 分)眼眶( ) 苍劲( )
13.(3 分) (3)(5 分) 磅 bó ( ) yǒng ( )跃
(2)(2 分)将 改为
14.(4 分)
将 改为
(3)(2 分)( )
3.(1)(2 分)
15.(3 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
▲200
三、作文(60 分)
▲600
▲400 ▲700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