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及区分方法。
2.能说出单晶体与多晶体的区别。
3.了解晶体结构的认识过程,知道晶体微观结构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晶体和非晶体,单晶体和多晶体的特点、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知 认识晶体和非晶体 回顾初中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的分类,初步建立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 回顾旧知,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新知识的连接。 从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出发,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物理学习的成就感。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加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新课教学 晶体与非晶体 1.问题一: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外观,这两类固体物质的外表有什么不同? 2.实验:在云母片和玻璃片上融化石蜡的实验 问题二:在云母片和玻璃片上分别涂上一层很薄的石蜡,然后用烧热的钢针去接触云母片及玻璃片的另一面,石蜡熔化,如图,那么你看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小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观察初步建立晶体和非晶体在外观上的区别,即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形状,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几何形状。(天然形成) 通过实验,明确晶体具有各向异性,非晶体具有各向同性。 通过小结,建立本节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外观,认识到晶体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形状,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几何形状。 通过实验感知各项同性、各向异性的概念。
单晶体与多晶体 给出单晶体与多晶体的概念:明确多晶体的形成过程,从而理解多晶体的特性: ①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②各向同性; ③有固定的熔点。 1.了解多晶体的形成过程,从而理解其特性。 1.认识单晶体和多晶体的特点和区别。
晶体的微观结构 1.问题三:下图表示在一个平面上晶体物质微粒的排列情况.如何从晶体的微观结构理解晶体的各向异性? 在不同方向上物质微粒的排列情况不同,才引起晶体的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的不同. 1.从微观结构层面理解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 1.从现象到本质,微观结构才是理解晶体特性的根本。
归纳总结 1.单晶体:在整个晶体内原子都按周期性的规则排列。例如雪花、食盐小颗粒、单晶硅、单晶锗等。 2.多晶体:由许多小单晶无规则堆砌而成。在每个局部区域周期性排列,但区域之间排列不规则。 3.非晶体:内部原子或分子杂乱无章的分布。 思考:如何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如何区分单晶体和多晶体? 1.根据表格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1.通过表格方式归纳总结单晶体、多晶体、非晶体的特点,对其共性和区别一目了然,从而突破本节难点。
课堂练习 【例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黄金可以切割加工成各种形状,所以是非晶体 B. 同一种物质只能形成一种晶体 C. 单晶体的所有物理性质都是各向异性的 D. 玻璃没有确定的熔点,也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E.金属物体没有固定、规则的几何外形,但它们都有确定的熔点,因此金属是非晶体。 F.天然水晶是晶体,而熔化以后再凝固的水晶则是非晶体,这说明有些晶体和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2】(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常见的金属材料都是多晶体 B. 只有非晶体才显示各向同性 C. 凡事具有规则的天然几何形状的物体必定是单晶体 D. 多晶体显示各向异性 E.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它们在硬度上差别很大,这说明物质的微粒按照不同的规则在空间分布,会形成不同的晶体. 【例3】如图所示,曲线M、N分别表示晶体和非晶体在一定压强下的熔化过程,图中横轴表示时间t,纵轴表示温度T ,从图中可以确定的是( ) A. 晶体和非晶体均存在固定熔点T0; B. 曲线M的bc段表示固液共存状态 C. 曲线M的ab段、曲线N的ef段均表示固态 D. 曲线M的cd段、曲线N的fg段均表示液态 完成习题,巩固知识。 针对高考题型,有针对性的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检测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