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一片草地上,立着一堵老旧的石墙。石墙里面住着一家子小田鼠。
眼看着,冬天就要来了。小田鼠们开始忙着采集玉米、坚果、小麦和禾秆,只有一个例外,就是阿佛。
“阿佛,你为什么不干活儿?”,小田鼠们问。
“我在干活呀,”阿佛说,“我在采集阳光。”小伙伴们忙碌时,阿佛说“我在采集颜色”“我在采集词语”。
冬天来了,小田鼠们躲进了洞穴里。慢慢地,他们采集的所有东西都吃完了,也没人再想聊天。这时,他们问阿佛:“你的那些东西呢?”
阿佛开始描述阳光的金色光芒,小田鼠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感觉到暖和了些;阿佛说起各种不同颜色的花,小田鼠们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阿佛还用自己采集的词语为大家作了一首诗。小田鼠们就这样度过了冬天最冷的日子。
《驱遣我们的想象》
本文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文艺作品的鉴赏》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学习作者严密而朴实的文字风格
3.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 tù )
桥堍
( yáo) (qì)
歌谣 契合 忧惧 阻障
( kuàng) (chàng)
旷远 静寂 怅然 意境
(lüè) (xiào) (gǒu) (nì)
飞掠 海啸 苟安 拘泥
字词
一、初读文章,了解作者观点
1.结合题目,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2.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论证思路
驱遣我们
的想象
文字是一道桥梁
文艺是
结论:
方面:写下来 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
见所感
方面:通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文字的集合体
作者
读者
举例论证1:
举例论证2:
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王维诗句
高尔基《海燕》
二、精读文章,学习如何驱遣想象
举例论证1: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举例论证2:高尔基《海燕》
阅读第8-10段,理解作者是如何驱遣想象理解这两句诗的。
①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②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③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④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⑤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⑥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驱遣想象——想象文字背后的图画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驱遣想象——想象文字背后的图画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阅读第11-13段,理解作者是如何驱遣想象理解《海燕》的。
①要领会这首诗,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展开这对翅膀,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扬扬地飞掠着”。②这当儿,就仿佛看见了聚集的阴云、耀眼的闪电,以及汹涌的波浪,就仿佛听见了震耳的雷声、怒号的海啸。③同时仿佛体会到,一场暴风雨后,天地将被洗刷得格外清明,那时候在那格外清明的天地之间飞翔,是一种无可比拟的舒适愉快。④“暴风雨有什么可怕呢?迎上前去吧!教暴风雨快些来吧!让格外清明的天地快些出现吧!”这样的心情自然萌生出来了。⑤回头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⑥于是禁不住激昂地叫道:“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驱遣想象——将自己想象成文艺作品中的角色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
余光中
(一)关于举例论证
文章举的两个例子,论证思路几乎一致,会不会显得重复?能否删掉其中一个?
三、细读文章,学习如何论述
8-9段体现论证思路的语句:
“如果单就字面解释……
或者再提出疑问……
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
11-13体现论证思路的语句:
“如果单就字面解释……
或者进一步追问……
要领会这首诗……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
列举王维的诗,侧重论证“接受美感经验”为目的的鉴赏,列举高尔基的《海燕》侧重论证“得到人生受用”为目的的鉴赏。最后一段是对前文两个例子的总结,内容上前后照应。
同时,这两个例子虽然都是论述如何想象,具体内容却不同,前者论述想象文字背后的图画,后者则是论述将自己想象成文艺作品中的角色。
文章谈的是驱遣我们的想象,为什么要从“文艺”与“文字”的关系说起,并论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呢?
在文章的第1-7段,作者提出了“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文字是作者与读者的一道桥梁”等观点,告诉我们,文艺作品主要通过描写和想象,表达所见所感。这些内容实际上是在为后文的论述做知识铺垫,是在论述为什么要驱遣想象。文章第8到13段则是论述如何驱遣想象,这就构成了本文的论证逻辑,先说为什么,再说怎么办。
(二)关于文章论证逻辑
(三)关于文章论证语言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
“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
“这一点必须弄清楚。”
“再来看另一些诗句。”
作者的语言逻辑严密,但也比较朴实,甚至接近口语。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语言呢?这与文章写作内容有关系。这是一篇文艺论文,属于议论性文章,自然要求语言要逻辑严密。同时,文艺论文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有较强的学科属性,需要一定专业知识才能读懂,为了让更多普通人读懂,作者选择了浅易朴实的语言。
四、学以致用,写鉴赏文字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驱遣想象”这种鉴赏方法,你能参照文中的两个例子,为下面的诗句,写段鉴赏文字吗?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就字面意思而言,这几句并不难懂。正值太阳落山时候,诗人骑着马赶路,看见一棵老树上枯藤缠绕,乌鸦停歇,流水小桥旁有一户人家,于是我感慨道:断肠人在天涯。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称自己为断肠人呢?其实稍加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一幅写意山水画:一轮夕阳就快落山,诗人牵一匹瘦马驻足路旁,一边是“枯藤”“老树”“昏鸦”,传递出萧索、凄凉、颓败之感;一边是“小桥”“流水”“人家”传递出温暖美好之感。此刻,设身处地想一想,远离故土之人怎不生出浓烈的思乡之情?于是便有了“断肠人在天涯”的感慨。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就字面意思而言,夜晚躺在床上听见外面风雨交加,睡着后就梦到自己骑着战马跨过冰河征战沙场的往事。我们将自己当成陆游,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夜阑卧听风吹雨”是在暗示作者彻夜难眠,为什么睡不着?是因为想着如何收复国土,然而,现实是我只能闲居乡村,无用武之地。于是,翻来覆去睡不着。听着外面风雨交加,倍感心烦意乱,就算睡着一会儿,也是梦到自己在战场拼杀。由此,我们对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就有了深刻体察。
1.为文章补充一个驱遣想象鉴赏作品的例子。
2.阅读叶圣陶的文章《文艺作品的鉴赏》,
学习更多文学鉴赏方法。
作业:
感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