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下语文第2单元测试03
范围:第2单元(建议用时:15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学校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综合性学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2分)同学们将带石旁的“碳”与不带石旁的“炭”常常混用,请你根据下面给出的意思,将“碳”与“炭”填入词组中。
“炭”指把木材和空气隔绝,加高热烧成的一种黑色燃料。
“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无色无臭。
(碳)水煤(炭)生灵涂(炭)(碳)酸
2.(3分)学校公告栏上张贴着“全国低碳日”标识,请你任意找出标识设计的一处亮点,并简要评析。
【示例一】标识内圈用“低碳”两个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D”和“T”组成,三人手拉手的图案象征着全民携手参与低碳行动。
【示例二】标识下半部分设计成地球的形状,同时又像一艘船,代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推动低碳发展,保护全球气候。
3.(2分)小雨搜集了一副有关“低碳生活”的对联进行宣传,但在整理时把“万物春”和“千秋美”两个词弄混了,请你把它们还原到句子中。
上联:绿化祖国山清水秀千秋美
下联:平衡生态人杰地灵万物春
4.(8分)宣传册内“低碳生活与绿美家乡”一栏,拟引用诗文名句编写一段话,请你帮助完成。
家乡山水美如诗画,处处“芳草鲜美,①落英缤纷”(《桃花源记》),处处可见“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优美的山水也会引发我们的无限情思,当我们驻足河畔,听到水鸟轻快鸣叫时,会想起《关雎》中的“③求之不得,④寤寐思服”,那是一种求而不得的日夜思念;当我们眺望湖面,看到水面烟波浩渺时,会想起《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⑤欲济无舟楫,⑥端居耻圣明”,那是一种想要从政却无人引荐,只能闲居在家的无奈和惭愧;当我们即将远行,与家乡的山水、亲友挥手作别时,会想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⑦无为在歧路,⑧儿女共沾巾”,那是一种不因岔路分别而落泪沾巾的豁达乐观……青山绿水哺育着我们成长,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也应增强环保意识,让家乡的水更绿,山更青,景更美。
5.(2分)身边很多朋友可能会误解,觉得践行低碳生活肯定会降低生活质量,过“苦日子”。倡导低碳生活的你听到身边这样的言论,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应对。
如果同学开玩笑地说“低碳就是低质”,我会这样应对:【示例】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先进的生活理念,不但不会降低生活质量,反而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6.(3分)小华同学在整理“低碳生活”的学习资料时,发现了一些常见错误,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A.龟(ɡuī)裂B.缄(zhēn)默
(2)容易写错的字:A.雾蔼B.迁徒
(3)容易说错的话:A.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环境恶化。
B.改掉一些生活陋习,是为了节能减排为目的的。
(1)A.“龟”应读作jūnB.“缄”应读作jiān;
(2)A.“蔼”应写作“霭”B.“徒”应写作“徙”;
(3)A.将“减低”改为“降低”,B.删去“为目的的”(或将“为了”改为“以”)。(每题任选一处作答即可)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7.(2分)这首诗的前两句紧扣“暮春”来写,通过写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纷飞等特征性景物,渲染了春光已逝、凋零空寂的氛围。
8.(2分)本诗在表现“幽竹”这一形象时使用拟人/反衬的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之情和对其不畏春残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A)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乙】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①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③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B)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C)?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④耶?
(选自《石涧记》)
【注释】①亘:横贯。②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③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④践履:踪迹,行迹。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石渠之事既穷 课内迁移(既出,得其船) 已经
(2)民又桥焉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架桥
(3)达于两涯 成语解词法(天涯海角) 边,边际
(4)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联系今义法(罗列) 排列
10.(2分)请将“耶”“以”“之”还原到文中括号里。
A.(以)B.(之)C.(耶)
11.(2分)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
[答案]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
12.(2分)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水面平静,如布铺在水面上,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泉水叮咚声像是弹琴声。
13.(4分)【甲】【乙】两文在描绘美丽景色的同时,又于轻松中透着一丝悲凉。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甲】文,发现小石潭时作者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然而“坐潭上”时,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受四周景色影响,有了“凄神寒骨”之感,透着悲凉。(2分)【乙】文,通过描写“石涧”的奇妙景象,表现作者探幽寻胜,热爱自然美景,轻松闲适,寄情山水的志趣,然而,从“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 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来看,他的内心还是有一种孤独之感。(2分)
附【乙】文参考译文:
游览、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 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呢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雾凇之美在何处
辛欣
①近期,大面积雾凇景观亮相吉林,引来游人观赏。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或水汽直接凝华在植物或其他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雾凇不仅是一种气候奇观,还有净化空气、指示环境等生态功能。
②基于雾凇的结构和形成条件,零凇可分为粒状雾凇和晶状雾凇。粒状雾凇也称为硬凇,是气温在零下8摄氏度至零下2摄氏度、有雾有风的条件下,过冷却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结构较为紧密;晶状雾凇也称为软凇,大部分出现在气温低于零下15摄氏度、有雾无风或弱风条件下,由雾滴蒸发时产生水汽凝华而形成,结构疏松、密度较小。
③雾凇都在什么时候出现?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赋予了雾凇独特的时空分布特征。春季、秋季也会有雾凇出现,但在冬季形成的概率最大,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特别是在1月雾凇最多。
④由于雾凇在低温环境下形成,因此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部、贵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原地区较常见。在高原、山区出现的雾凇,多属于粒状雾凇,如安徽黄山、河南嵩山、陕西华山。在北方平原地区出现的雾凇,多属于晶状雾凇,如吉林雾凇、库尔滨雾凇等,其中以吉林雾凇最为著名。
⑤吉林雾凇为什么出名?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吉林雾
凇持续时间长、厚度大、出现频率高,可从12月下旬持续到次年2月底,各次雾凇出现的持续时间比其他地方的同类雾凇持续时间长,一年最
多可出现60余次。
⑥在吉林市,冬季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天数长达60至70天,而穿城而过的松花江水却可以奔流不息。松花湖表面结出的冰面能厚达1米,这个天然的隔温层使冰层下湖底的水温保持在4摄氏度,与地面温差达到30摄氏度左右。当4摄氏度的水从湖底流出闸门,通过水电站发电机组后温度升高,江水载着巨大热能顺流而下,接触到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环境,温差使江水产生雾气。在吉林市,深夜的雾气在沿江两岸的树木和草丛间凝华,一层层“白霜”包裹植物体,形成厚度最大、密度最小和结构最疏松的雾凇品种——毛茸形晶状雾凇。随着太阳升起,雾凇在清晨慢慢融化或坠落。
⑦雾凇绽放,带来的不只有美景,还有净化效应。雾凇在最初形成阶段可吸附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沉降到大地、降低其浓度,直接净化空气;雾凇具有浓厚的松散孔隙结构,内部连通性佳的空隙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容纳大量音波;此外,雾凇形成时还伴随着负氧离子的增加,这就回答了为什么雾凇出现的地方,总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⑧雾凇,是大自然的不经意之作。作为生态环境的一分子,它的出现已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和表征,是我们应保护的对象之一。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月11日,有删改)
14.(2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①段在全文结构中起总领下文的作用。
B.雾凇在冬季形成的概率最大,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特别是在1月雾凇最多。
C.雾凇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部、贵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原地区较常见,而其他地方是没有这种奇观的。
D.第⑤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解析]C项,由第④段可知,雾凇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部、贵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原地区较常见,但不代表其他地方没有。
15.(3分)请结合全文,谈谈雾凇美在何处。
①雾凇绽放,带来美景;②有净化空气的效应;③是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和表征。(每点1分)
16.(2分)请根据文章第②段,推断下面【链接材料】中的雾凇属于哪一种类。
【链接材料】
雾凇
曾巩
园林日出静无风,雾凇花开树树同。记得集贤深殿里,舞人齐插玉珑璁。
是晶状雾凇(1分),因为晶状雾凇大部分出现在气温低于零下15摄氏度、有雾无风或弱风条件下。诗句写的是“静无风”,所以据此推断是晶状雾凇。(1分)
(四)阅读文章,完成17—20题。
布谷声声
王法艇
①布谷鸟鸣唱的时候,各处开着的花陆续登场了。
②是的,是布谷鸟把春天从睡眼惺忪中闹醒的。
③我喜欢布谷鸟的声音,布谷鸟悠长的声音总给春天带来惊喜。
④童年时,布谷鸟平静婉转的声音在雾气弥漫的天空中响起,我和伙伴们循着声音去找,却不见它的一点踪影。
⑤家门外的竹林长得繁茂,化不开的浓雾压低了竹林的挺拔。竹枝低垂,布谷鸟的声音就是从这里响起的,带着春涧深壑的那种回响,荡起一层层涟漪。布谷鸟鸣声进入我的耳孔时,我甚至感觉到了薄薄的凉意。
⑥我和伙伴们钻进竹林,摇晃竹子,看布谷鸟起飞的样子。一团深褐色的影子从密林的罅(xià)隙掠过,扑棱棱的翅膀卷起竹叶上细小的雪粒,模糊到看不见任何东西。
⑦春天是彩色的,但在农家院里沉淀着的是黑色与白色。母亲在厨房忙碌,灶膛里的火苗一声不响,只有从厨房中飘出的红薯味才带给我温暖的感觉。母亲在厨间默默劳作,到我上学时分,她总是问我吃饱没有,然后再往我的书包里塞上一块红薯锅巴。
⑧槐花落,像一场春天才有的雪。除了簌簌之音,简朴的院子里也洒满了光。清淡的光,无力打开春天的屏障。
⑨那些前尘往事被布谷鸟声压低,融化在童年的记忆深处。
⑩“布谷不飞走,夏粮总会有。”母亲说。
到农历三四月间,槐花如雪,丰富了天空。布谷鸟的声音也浓密起来了。高高的洋槐树飘着“雪花”,布谷鸟在白茫茫的“雪”里飞舞,呈现出天真喜乐的样子,它不会上下翻飞,只会一直向前。布谷鸟一往无前的姿态,散发着不亦乐乎的喜气。
春风知柳态,布谷识花情。
和布谷声声一样,放学的清脆铃声响起,校园内就开始喧腾起来,就像夏日的暴雨打在轻薄的瓦檐。瞬间,学生们就分散在阡陌,一眨眼工夫就消隐在大地上的村寨——这样热烈的场景大多隐藏在儿时伙伴的回忆中。
回首,独自听到的布谷鸟声已不同于少年了。
宋代诗人晁公溯有诗云:“南村北村布谷鸣,家家陇头催出耕。道逢田父喜相语,四十三个春水生。”
⑩布谷鸟鸣,春水生。浅溪拂柳,阡陌游人,蜿蜒曲折的沟
渠……天地之间传来粮食快要成熟的喜讯。母亲站在田间,搓一把麦子,欣喜地查看着麦粒的饱满度。旷野里,只有微黄的麦田,不知名的鸟雀叽叽喳喳。
美丽春天,十万春衫,春衫里的人沉醉在喜悦中!
这般景致,也许只有油画可以呈现。一望无际的原野,黛色和微黄色相间,风斜吹,光沉浮,明亮得近乎炫目。远处的村舍,浓淡几笔,模糊得看不见个体,被风拂乱头发的女子沉迷于大地上的稼穑,眼睛透着亮,发出深情的光,青灰色的衣衫被春天扬起,但波澜不惊。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这是明代王守仁《罗旧驿》中的诗句,大致意思是布谷鸟在春天歌唱,天暗雨细,树林深处一片安宁。这就有趣了,比布谷鸟美丽的飞鸟多的是,王守仁为何会选择以布谷鸟入诗?
十年前的春节,雪落无声,满地洁白。不怕雪的竹子、蜡梅、青松和黄杨都默不作声,它们被寒冷锁住了生机和活力——这也难怪画家笔下的春天往往在画面的边缘设置主角——一只含混不清的鸟雀。寂静的节日,雪花显示着冬天的宽阔和幽深。
“咕咕——咕咕”,清脆的布谷鸟声验证了春天的力量。
一只布谷鸟站在枯瘦的绒花树枝上,在雪光的映衬下显得过于孤独,灰褐色的羽毛有些蓬乱,树杈上的积雪落在羽毛上。它看着树梢伸向的高空,每一次鸣唱总会鼓一鼓胸腔,抖一抖羽毛,伴着细细
的雪霰优雅地歌唱,仿佛偌大的村子蕴藏的一片冰心被它识破。少顷,村庄的清晨在布谷鸟高一声低一声的鸣唱中漾满了笑声。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这一“啼”,融融暖意,澄澈如水,唤取万物同沐浴。
在春天恭候布谷鸟,需有耐心,在渴盼中听那一声声朴素的鸣唱,总能让落寞一冬的内心发芽迎春,总能在彷徨的路口找到希望的方向。在月悬绿树、星挂屋顶的时候,听听那鸟鸣,怀想那鸟鸣,哗哗的泪水就尽情流淌,伴着春天,伫立在大地的柔软处,恭候布谷声声。
“咕咕——咕咕——咕咕。”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3月29日,有删改)
17.(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以布谷鸟开篇,既点题,又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的阐述。
B.第 段中画波浪线的诗句可以让人联想到俗语“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C.第 段运用多种色彩,描绘了一幅风吹麦浪的丰收图景,让人沉醉。
D.文章运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写出了作者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对布谷鸟叫声的感受。
[解析]D项,应是运用插叙的写作手法。
18.(3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赋予了竹子、蜡梅、青松和黄杨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冬天的冷寂(1分),与下文写清脆的布谷鸟鸣构成强烈对比(1分)。
19.(2分)在布谷鸟的鸣唱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春的气息,还看到了作者埋藏心底的回忆。请你结合本文,概述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
(1)和伙伴们钻进竹林,看布谷鸟起飞
(2)母亲在厨房忙碌,关心“我”是否吃饱并往书包里塞红薯锅巴
(3)放学铃声响起,同学们在喧腾中分散于阡陌
(4)母亲站在田间,欣喜地查看麦粒的饱满度
20.(4分)阅读本文,说说文末作者恭候的声声鸟鸣寄寓着怎样的情感。
①这一声声鸟鸣驱散了冬的落寞,迎来了美好的春天,在彷徨时带给人希望,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春天的期盼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②作者恭候的鸟鸣也承载着童年的回忆,勾勒出纯真无忧的童年生活图景,
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与留恋。(每点2分)
(五)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班级开展了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甲】《史记》,汉司马迁著。司马迁字子长,他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小时候在本乡只帮人家耕耕田放放牛玩儿。司马谈做了太史令,才将他带到京师(今西安)读书。他十岁的时候,便认识“古文”的书了。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他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能够综括三千多年的事,写成一部大书,而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可见出他的胸襟是如何的阔大。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应试得高第,做了郎中。武帝元封元年,司马谈已经快死了,拉着他的手呜咽着道:“我做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著,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司马迁听了父亲这番遗命,低头流泪答道:“儿子虽然不肖,定当将你老人家所搜集的材料,小心整理起来,不敢有所遗失。”司马谈便在这年死了;司马迁这年三十六岁。父亲的遗命指示了他一条伟大的路。
父亲死的第三年,司马迁果然做了太史令。天汉二年(西元前九九),李陵奉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命,领了五千兵,出塞打匈奴。箭完了,又没吃的,耗了八天,等贰师将军派救兵。救兵竟没有影子。匈奴却派人来招降,李陵投降。
他说李陵这个人秉性忠义,决不是怕死的人,他的降大概是假意的,也许在等机会给汉朝出力呢。武帝听了他的话,认为大不敬;便教将他抓起来,下在狱里。第二年,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他灰心失望已极,只能发愤努力,在狱中专心致志写他的书,希图留个后世名。过了两年,武帝改元太始,大赦天下。他出了狱,不久却又做了宦者做的官,中书令,重被宠信。但他还继续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西元前九一),全书才得完成,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选自《经典常谈》,有删改)
【乙】现在,怎能占点便宜,他就怎么办。多吸人家一支烟卷,买东西使出个假铜子去,喝豆汁多吃几块咸菜,拉车少卖点力气而多挣一两个铜子,都使他觉到满意。他占了便宜,别人就吃了亏,对,这是一种报复!慢慢地再把这个扩大一点,他也学会跟朋友们借钱,借了还是不想还;逼急了他可以撒无赖。初一上来,大家一点也不怀疑他,都知道他是好体面讲信用的人,所以他一张嘴,就把钱借到。他利用着这点人格的残余到处去借,借着如白捡,借到手便顺手儿花去。人家要债,他会做出极可怜的样子去央求宽限;这样还不成,他会去再借二毛钱,而还上一毛五的债,剩下五分先喝了酒再说。一来二去,他连一个铜子也借不出了,他开始去骗钱花。
凡是以前他所混过的宅门,他都去拜访,主人也好,仆人也好,见面他会编一套谎,骗几个钱;没有钱,他央求赏给点破衣服,衣服到手马上也变了钱,钱马上变了烟酒。他低着头思索,想坏主意,想好一个主意就能进比拉一天车还多的钱;省了力气,而且进钱,他觉得非常的上算。他甚至于去找曹宅的高妈。远远的等着高妈出来买东西,看见她出来,他几乎是一步便赶过去,极动人地叫她一声高大嫂。
“哟!吓死我了!我当是谁呢?祥子啊!你怎这样了?”
高妈把眼都睁得圆了,像看见一个怪物。
…………
“是了!谢谢太太!”祥子接过钱来,心里盘算着上哪儿开发了它。高妈刚一转脸,他奔了天桥,足玩了一天。
(选自《骆驼祥子》)
21.(2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经典常谈》中司马迁二十岁后足迹遍天下,多年的游历增扩了他的见闻和胸襟,其归来之作《史记》叙述和描写特别亲切有味。
B.【乙】文描写的是祥子后期堕落后的生活状态,与前期努力拉车、体面要强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C.《骆驼祥子》刻画了各色人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人物画与世态图,同时也无情地批判了这个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D.《经典常谈》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精粹,语言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解析]《经典常谈》各篇按照经、史、子、集顺序排列。
22.(2分)结合文段【乙】的内容,分析祥子后期的性格特点。
【示例】①好占便宜。从“多吸人家一支烟卷”“喝豆汁多吃几块咸菜”等语句可以看出。②狡猾(或不诚实,或爱撒谎)。买东西用假钱,借钱不还,装可怜骗取债主的同情,借不到钱就去骗。③好吃懒做。不想好好拉车,借到、骗到了钱就拿去喝酒玩乐。
23.(2分)从个人角度看,司马迁和祥子都遭受了重大打击,为什么两人的结局截然不同?
【示例】司马迁最终达成目标:①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②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③其父的临终嘱托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④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影响,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激愤。祥子的梦想最终彻底破灭:①思想上的局限性:有积极向上的个人奋斗精神,但无法认清个人命运的社会根源,不知道个人努力在社会压迫面前微不足道。②性格上的弱点:将自己的生命只和拉车联系在一起,一旦拉车的理想破灭,便陷入迷惘和痛苦之中;勤快但保守,把钱放在自己身边才觉得舒坦,有典型的保守小农思想。
24.(2分)读书要提高效率与质量需讲究方法。请从《经典常谈》
《骆驼祥子》中任选其一,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是如何阅读这部名著的,以及从中获得的启发。
【示例一】读《经典常谈》时,我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篇章去阅读,如果自己对历史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就选择有关历史方面的,例如《〈战国策〉第八》,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的士,历史中的战国风云。
【示例二】读《骆驼祥子》时,我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对小说中难理解的内容如祥子几次流泪的原因,做批注圈点。深刻剖析祥子此时的心态,认识到当时社会的残酷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地保护地球。为了倡导节约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绿色、更环保,某校八年级开展了以“低碳生活,我们能做什么”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从下列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假如你是这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写出你的开场白。(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示例】同学们,大家好!“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在提倡健康生活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走进“低碳生活”,为我们的美好生活献计献策,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任务二:在倡导低碳生活的当下,我们普通人能做什么?请写一首小诗表达你的想法。
【示例】节能减排我行动,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唯一的家园。少开一天车,少耗一块炭,少用一张纸……养成节约好习惯,利国、利民、利己。赶快行动,为了天更蓝,为了水更清,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子孙后代。
26.(50分)从下列三个任务中任选一项作文。
任务一:春无遗勤,秋有厚冀。梦想在春天发芽,用努力和付出去浇灌,就一定会茁壮成长。没有什么来不及,只怕你不付诸行动。要知道,每一次普通的改变,都可能改变普通。在这个离梦想最近的季节,在这个美好的春天,祝福每个心愿都生根发芽!请以《春光》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任务二: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我们既可享受春之妩媚、夏之热忱,也会经历秋的萧瑟、冬的沉寂。沿途的风景,我们都别错过。一首歌,一本书,一场细雨,一条曲径,一声响亮的喝彩,一回意外的跌倒……每一种经历都充实着我们的人生。请以《不错过》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是阳光,给了小草碧绿的颜色;是湖水,给了鱼儿灵动的身姿;是草原,给了骏马酣畅的奔腾……大自然给万物以恩泽,而我们自己,也日日沐浴着恩泽:来自亲人、师长、好友,乃至一本书、一句箴言……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写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少于600字;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下语文第2单元测试03
范围:第2单元(建议用时:15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学校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综合性学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2分)同学们将带石旁的“碳”与不带石旁的“炭”常常混用,请你根据下面给出的意思,将“碳”与“炭”填入词组中。
“炭”指把木材和空气隔绝,加高热烧成的一种黑色燃料。
“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无色无臭。
(碳)水煤(炭)生灵涂(炭)(碳)酸
2.(3分)学校公告栏上张贴着“全国低碳日”标识,请你任意找出标识设计的一处亮点,并简要评析。
【示例一】标识内圈用“低碳”两个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D”和“T”组成,三人手拉手的图案象征着全民携手参与低碳行动。
【示例二】标识下半部分设计成地球的形状,同时又像一艘船,代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推动低碳发展,保护全球气候。
3.(2分)小雨搜集了一副有关“低碳生活”的对联进行宣传,但在整理时把“万物春”和“千秋美”两个词弄混了,请你把它们还原到句子中。
上联:绿化祖国山清水秀千秋美
下联:平衡生态人杰地灵万物春
4.(8分)宣传册内“低碳生活与绿美家乡”一栏,拟引用诗文名句编写一段话,请你帮助完成。
家乡山水美如诗画,处处“芳草鲜美,①落英缤纷”(《桃花源记》),处处可见“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优美的山水也会引发我们的无限情思,当我们驻足河畔,听到水鸟轻快鸣叫时,会想起《关雎》中的“③求之不得,④寤寐思服”,那是一种求而不得的日夜思念;当我们眺望湖面,看到水面烟波浩渺时,会想起《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⑤欲济无舟楫,⑥端居耻圣明”,那是一种想要从政却无人引荐,只能闲居在家的无奈和惭愧;当我们即将远行,与家乡的山水、亲友挥手作别时,会想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⑦无为在歧路,⑧儿女共沾巾”,那是一种不因岔路分别而落泪沾巾的豁达乐观……青山绿水哺育着我们成长,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也应增强环保意识,让家乡的水更绿,山更青,景更美。
5.(2分)身边很多朋友可能会误解,觉得践行低碳生活肯定会降低生活质量,过“苦日子”。倡导低碳生活的你听到身边这样的言论,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应对。
如果同学开玩笑地说“低碳就是低质”,我会这样应对:【示例】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先进的生活理念,不但不会降低生活质量,反而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6.(3分)小华同学在整理“低碳生活”的学习资料时,发现了一些常见错误,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A.龟(ɡuī)裂B.缄(zhēn)默
(2)容易写错的字:A.雾蔼B.迁徒
(3)容易说错的话:A.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环境恶化。
B.改掉一些生活陋习,是为了节能减排为目的的。
(1)A.“龟”应读作jūnB.“缄”应读作jiān;
(2)A.“蔼”应写作“霭”B.“徒”应写作“徙”;
(3)A.将“减低”改为“降低”,B.删去“为目的的”(或将“为了”改为“以”)。(每题任选一处作答即可)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7.(2分)这首诗的前两句紧扣“暮春”来写,通过写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纷飞等特征性景物,渲染了春光已逝、凋零空寂的氛围。
8.(2分)本诗在表现“幽竹”这一形象时使用拟人/反衬的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之情和对其不畏春残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A)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乙】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①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③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B)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C)?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④耶?
(选自《石涧记》)
【注释】①亘:横贯。②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③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④践履:踪迹,行迹。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石渠之事既穷 课内迁移(既出,得其船) 已经
(2)民又桥焉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架桥
(3)达于两涯 成语解词法(天涯海角) 边,边际
(4)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联系今义法(罗列) 排列
10.(2分)请将“耶”“以”“之”还原到文中括号里。
A.(以)B.(之)C.(耶)
11.(2分)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
[答案]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
12.(2分)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水面平静,如布铺在水面上,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泉水叮咚声像是弹琴声。
13.(4分)【甲】【乙】两文在描绘美丽景色的同时,又于轻松中透着一丝悲凉。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甲】文,发现小石潭时作者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然而“坐潭上”时,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受四周景色影响,有了“凄神寒骨”之感,透着悲凉。(2分)【乙】文,通过描写“石涧”的奇妙景象,表现作者探幽寻胜,热爱自然美景,轻松闲适,寄情山水的志趣,然而,从“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 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来看,他的内心还是有一种孤独之感。(2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雾凇之美在何处
辛欣
①近期,大面积雾凇景观亮相吉林,引来游人观赏。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或水汽直接凝华在植物或其他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雾凇不仅是一种气候奇观,还有净化空气、指示环境等生态功能。
②基于雾凇的结构和形成条件,零凇可分为粒状雾凇和晶状雾凇。粒状雾凇也称为硬凇,是气温在零下8摄氏度至零下2摄氏度、有雾有风的条件下,过冷却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结构较为紧密;晶状雾凇也称为软凇,大部分出现在气温低于零下15摄氏度、有雾无风或弱风条件下,由雾滴蒸发时产生水汽凝华而形成,结构疏松、密度较小。
③雾凇都在什么时候出现?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赋予了雾凇独特的时空分布特征。春季、秋季也会有雾凇出现,但在冬季形成的概率最大,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特别是在1月雾凇最多。
④由于雾凇在低温环境下形成,因此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部、贵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原地区较常见。在高原、山区出现的雾凇,多属于粒状雾凇,如安徽黄山、河南嵩山、陕西华山。在北方平原地区出现的雾凇,多属于晶状雾凇,如吉林雾凇、库尔滨雾凇等,其中以吉林雾凇最为著名。
⑤吉林雾凇为什么出名?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吉林雾
凇持续时间长、厚度大、出现频率高,可从12月下旬持续到次年2月底,各次雾凇出现的持续时间比其他地方的同类雾凇持续时间长,一年最
多可出现60余次。
⑥在吉林市,冬季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天数长达60至70天,而穿城而过的松花江水却可以奔流不息。松花湖表面结出的冰面能厚达1米,这个天然的隔温层使冰层下湖底的水温保持在4摄氏度,与地面温差达到30摄氏度左右。当4摄氏度的水从湖底流出闸门,通过水电站发电机组后温度升高,江水载着巨大热能顺流而下,接触到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环境,温差使江水产生雾气。在吉林市,深夜的雾气在沿江两岸的树木和草丛间凝华,一层层“白霜”包裹植物体,形成厚度最大、密度最小和结构最疏松的雾凇品种——毛茸形晶状雾凇。随着太阳升起,雾凇在清晨慢慢融化或坠落。
⑦雾凇绽放,带来的不只有美景,还有净化效应。雾凇在最初形成阶段可吸附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沉降到大地、降低其浓度,直接净化空气;雾凇具有浓厚的松散孔隙结构,内部连通性佳的空隙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容纳大量音波;此外,雾凇形成时还伴随着负氧离子的增加,这就回答了为什么雾凇出现的地方,总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⑧雾凇,是大自然的不经意之作。作为生态环境的一分子,它的出现已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和表征,是我们应保护的对象之一。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月11日,有删改)
14.(2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①段在全文结构中起总领下文的作用。
B.雾凇在冬季形成的概率最大,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特别是在1月雾凇最多。
C.雾凇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部、贵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原地区较常见,而其他地方是没有这种奇观的。
D.第⑤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解析]C项,由第④段可知,雾凇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部、贵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原地区较常见,但不代表其他地方没有。
15.(3分)请结合全文,谈谈雾凇美在何处。
①雾凇绽放,带来美景;②有净化空气的效应;③是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和表征。(每点1分)
16.(2分)请根据文章第②段,推断下面【链接材料】中的雾凇属于哪一种类。
【链接材料】
雾凇
曾巩
园林日出静无风,雾凇花开树树同。记得集贤深殿里,舞人齐插玉珑璁。
是晶状雾凇(1分),因为晶状雾凇大部分出现在气温低于零下15摄氏度、有雾无风或弱风条件下。诗句写的是“静无风”,所以据此推断是晶状雾凇。(1分)
(四)阅读文章,完成17—20题。
布谷声声
王法艇
①布谷鸟鸣唱的时候,各处开着的花陆续登场了。
②是的,是布谷鸟把春天从睡眼惺忪中闹醒的。
③我喜欢布谷鸟的声音,布谷鸟悠长的声音总给春天带来惊喜。
④童年时,布谷鸟平静婉转的声音在雾气弥漫的天空中响起,我和伙伴们循着声音去找,却不见它的一点踪影。
⑤家门外的竹林长得繁茂,化不开的浓雾压低了竹林的挺拔。竹枝低垂,布谷鸟的声音就是从这里响起的,带着春涧深壑的那种回响,荡起一层层涟漪。布谷鸟鸣声进入我的耳孔时,我甚至感觉到了薄薄的凉意。
⑥我和伙伴们钻进竹林,摇晃竹子,看布谷鸟起飞的样子。一团深褐色的影子从密林的罅(xià)隙掠过,扑棱棱的翅膀卷起竹叶上细小的雪粒,模糊到看不见任何东西。
⑦春天是彩色的,但在农家院里沉淀着的是黑色与白色。母亲在厨房忙碌,灶膛里的火苗一声不响,只有从厨房中飘出的红薯味才带给我温暖的感觉。母亲在厨间默默劳作,到我上学时分,她总是问我吃饱没有,然后再往我的书包里塞上一块红薯锅巴。
⑧槐花落,像一场春天才有的雪。除了簌簌之音,简朴的院子里也洒满了光。清淡的光,无力打开春天的屏障。
⑨那些前尘往事被布谷鸟声压低,融化在童年的记忆深处。
⑩“布谷不飞走,夏粮总会有。”母亲说。
到农历三四月间,槐花如雪,丰富了天空。布谷鸟的声音也浓密起来了。高高的洋槐树飘着“雪花”,布谷鸟在白茫茫的“雪”里飞舞,呈现出天真喜乐的样子,它不会上下翻飞,只会一直向前。布谷鸟一往无前的姿态,散发着不亦乐乎的喜气。
春风知柳态,布谷识花情。
和布谷声声一样,放学的清脆铃声响起,校园内就开始喧腾起来,就像夏日的暴雨打在轻薄的瓦檐。瞬间,学生们就分散在阡陌,一眨眼工夫就消隐在大地上的村寨——这样热烈的场景大多隐藏在儿时伙伴的回忆中。
回首,独自听到的布谷鸟声已不同于少年了。
宋代诗人晁公溯有诗云:“南村北村布谷鸣,家家陇头催出耕。道逢田父喜相语,四十三个春水生。”
⑩布谷鸟鸣,春水生。浅溪拂柳,阡陌游人,蜿蜒曲折的沟
渠……天地之间传来粮食快要成熟的喜讯。母亲站在田间,搓一把麦子,欣喜地查看着麦粒的饱满度。旷野里,只有微黄的麦田,不知名的鸟雀叽叽喳喳。
美丽春天,十万春衫,春衫里的人沉醉在喜悦中!
这般景致,也许只有油画可以呈现。一望无际的原野,黛色和微黄色相间,风斜吹,光沉浮,明亮得近乎炫目。远处的村舍,浓淡几笔,模糊得看不见个体,被风拂乱头发的女子沉迷于大地上的稼穑,眼睛透着亮,发出深情的光,青灰色的衣衫被春天扬起,但波澜不惊。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这是明代王守仁《罗旧驿》中的诗句,大致意思是布谷鸟在春天歌唱,天暗雨细,树林深处一片安宁。这就有趣了,比布谷鸟美丽的飞鸟多的是,王守仁为何会选择以布谷鸟入诗?
十年前的春节,雪落无声,满地洁白。不怕雪的竹子、蜡梅、青松和黄杨都默不作声,它们被寒冷锁住了生机和活力——这也难怪画家笔下的春天往往在画面的边缘设置主角——一只含混不清的鸟雀。寂静的节日,雪花显示着冬天的宽阔和幽深。
“咕咕——咕咕”,清脆的布谷鸟声验证了春天的力量。
一只布谷鸟站在枯瘦的绒花树枝上,在雪光的映衬下显得过于孤独,灰褐色的羽毛有些蓬乱,树杈上的积雪落在羽毛上。它看着树梢伸向的高空,每一次鸣唱总会鼓一鼓胸腔,抖一抖羽毛,伴着细细
的雪霰优雅地歌唱,仿佛偌大的村子蕴藏的一片冰心被它识破。少顷,村庄的清晨在布谷鸟高一声低一声的鸣唱中漾满了笑声。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这一“啼”,融融暖意,澄澈如水,唤取万物同沐浴。
在春天恭候布谷鸟,需有耐心,在渴盼中听那一声声朴素的鸣唱,总能让落寞一冬的内心发芽迎春,总能在彷徨的路口找到希望的方向。在月悬绿树、星挂屋顶的时候,听听那鸟鸣,怀想那鸟鸣,哗哗的泪水就尽情流淌,伴着春天,伫立在大地的柔软处,恭候布谷声声。
“咕咕——咕咕——咕咕。”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3月29日,有删改)
17.(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以布谷鸟开篇,既点题,又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的阐述。
B.第 段中画波浪线的诗句可以让人联想到俗语“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C.第 段运用多种色彩,描绘了一幅风吹麦浪的丰收图景,让人沉醉。
D.文章运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写出了作者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对布谷鸟叫声的感受。
[解析]D项,应是运用插叙的写作手法。
18.(3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赋予了竹子、蜡梅、青松和黄杨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冬天的冷寂(1分),与下文写清脆的布谷鸟鸣构成强烈对比(1分)。
19.(2分)在布谷鸟的鸣唱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春的气息,还看到了作者埋藏心底的回忆。请你结合本文,概述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
(1)和伙伴们钻进竹林,看布谷鸟起飞
(2)母亲在厨房忙碌,关心“我”是否吃饱并往书包里塞红薯锅巴
(3)放学铃声响起,同学们在喧腾中分散于阡陌
(4)母亲站在田间,欣喜地查看麦粒的饱满度
20.(4分)阅读本文,说说文末作者恭候的声声鸟鸣寄寓着怎样的情感。
①这一声声鸟鸣驱散了冬的落寞,迎来了美好的春天,在彷徨时带给人希望,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春天的期盼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②作者恭候的鸟鸣也承载着童年的回忆,勾勒出纯真无忧的童年生活图景,
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与留恋。(每点2分)
(五)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班级开展了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甲】《史记》,汉司马迁著。司马迁字子长,他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小时候在本乡只帮人家耕耕田放放牛玩儿。司马谈做了太史令,才将他带到京师(今西安)读书。他十岁的时候,便认识“古文”的书了。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他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能够综括三千多年的事,写成一部大书,而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可见出他的胸襟是如何的阔大。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应试得高第,做了郎中。武帝元封元年,司马谈已经快死了,拉着他的手呜咽着道:“我做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著,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司马迁听了父亲这番遗命,低头流泪答道:“儿子虽然不肖,定当将你老人家所搜集的材料,小心整理起来,不敢有所遗失。”司马谈便在这年死了;司马迁这年三十六岁。父亲的遗命指示了他一条伟大的路。
父亲死的第三年,司马迁果然做了太史令。天汉二年(西元前九九),李陵奉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命,领了五千兵,出塞打匈奴。箭完了,又没吃的,耗了八天,等贰师将军派救兵。救兵竟没有影子。匈奴却派人来招降,李陵投降。
他说李陵这个人秉性忠义,决不是怕死的人,他的降大概是假意的,也许在等机会给汉朝出力呢。武帝听了他的话,认为大不敬;便教将他抓起来,下在狱里。第二年,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他灰心失望已极,只能发愤努力,在狱中专心致志写他的书,希图留个后世名。过了两年,武帝改元太始,大赦天下。他出了狱,不久却又做了宦者做的官,中书令,重被宠信。但他还继续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西元前九一),全书才得完成,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选自《经典常谈》,有删改)
【乙】现在,怎能占点便宜,他就怎么办。多吸人家一支烟卷,买东西使出个假铜子去,喝豆汁多吃几块咸菜,拉车少卖点力气而多挣一两个铜子,都使他觉到满意。他占了便宜,别人就吃了亏,对,这是一种报复!慢慢地再把这个扩大一点,他也学会跟朋友们借钱,借了还是不想还;逼急了他可以撒无赖。初一上来,大家一点也不怀疑他,都知道他是好体面讲信用的人,所以他一张嘴,就把钱借到。他利用着这点人格的残余到处去借,借着如白捡,借到手便顺手儿花去。人家要债,他会做出极可怜的样子去央求宽限;这样还不成,他会去再借二毛钱,而还上一毛五的债,剩下五分先喝了酒再说。一来二去,他连一个铜子也借不出了,他开始去骗钱花。
凡是以前他所混过的宅门,他都去拜访,主人也好,仆人也好,见面他会编一套谎,骗几个钱;没有钱,他央求赏给点破衣服,衣服到手马上也变了钱,钱马上变了烟酒。他低着头思索,想坏主意,想好一个主意就能进比拉一天车还多的钱;省了力气,而且进钱,他觉得非常的上算。他甚至于去找曹宅的高妈。远远的等着高妈出来买东西,看见她出来,他几乎是一步便赶过去,极动人地叫她一声高大嫂。
“哟!吓死我了!我当是谁呢?祥子啊!你怎这样了?”
高妈把眼都睁得圆了,像看见一个怪物。
…………
“是了!谢谢太太!”祥子接过钱来,心里盘算着上哪儿开发了它。高妈刚一转脸,他奔了天桥,足玩了一天。
(选自《骆驼祥子》)
21.(2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经典常谈》中司马迁二十岁后足迹遍天下,多年的游历增扩了他的见闻和胸襟,其归来之作《史记》叙述和描写特别亲切有味。
B.【乙】文描写的是祥子后期堕落后的生活状态,与前期努力拉车、体面要强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C.《骆驼祥子》刻画了各色人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人物画与世态图,同时也无情地批判了这个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D.《经典常谈》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精粹,语言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解析]《经典常谈》各篇按照经、史、子、集顺序排列。
22.(2分)结合文段【乙】的内容,分析祥子后期的性格特点。
【示例】①好占便宜。从“多吸人家一支烟卷”“喝豆汁多吃几块咸菜”等语句可以看出。②狡猾(或不诚实,或爱撒谎)。买东西用假钱,借钱不还,装可怜骗取债主的同情,借不到钱就去骗。③好吃懒做。不想好好拉车,借到、骗到了钱就拿去喝酒玩乐。
23.(2分)从个人角度看,司马迁和祥子都遭受了重大打击,为什么两人的结局截然不同?
【示例】司马迁最终达成目标:①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②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③其父的临终嘱托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④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影响,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激愤。祥子的梦想最终彻底破灭:①思想上的局限性:有积极向上的个人奋斗精神,但无法认清个人命运的社会根源,不知道个人努力在社会压迫面前微不足道。②性格上的弱点:将自己的生命只和拉车联系在一起,一旦拉车的理想破灭,便陷入迷惘和痛苦之中;勤快但保守,把钱放在自己身边才觉得舒坦,有典型的保守小农思想。
24.(2分)读书要提高效率与质量需讲究方法。请从《经典常谈》
《骆驼祥子》中任选其一,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是如何阅读这部名著的,以及从中获得的启发。
【示例一】读《经典常谈》时,我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篇章去阅读,如果自己对历史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就选择有关历史方面的,例如《〈战国策〉第八》,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的士,历史中的战国风云。
【示例二】读《骆驼祥子》时,我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对小说中难理解的内容如祥子几次流泪的原因,做批注圈点。深刻剖析祥子此时的心态,认识到当时社会的残酷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地保护地球。为了倡导节约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绿色、更环保,某校八年级开展了以“低碳生活,我们能做什么”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从下列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假如你是这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写出你的开场白。(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示例】同学们,大家好!“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在提倡健康生活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走进“低碳生活”,为我们的美好生活献计献策,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任务二:在倡导低碳生活的当下,我们普通人能做什么?请写一首小诗表达你的想法。
【示例】节能减排我行动,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唯一的家园。少开一天车,少耗一块炭,少用一张纸……养成节约好习惯,利国、利民、利己。赶快行动,为了天更蓝,为了水更清,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子孙后代。
26.(50分)从下列三个任务中任选一项作文。
任务一:春无遗勤,秋有厚冀。梦想在春天发芽,用努力和付出去浇灌,就一定会茁壮成长。没有什么来不及,只怕你不付诸行动。要知道,每一次普通的改变,都可能改变普通。在这个离梦想最近的季节,在这个美好的春天,祝福每个心愿都生根发芽!请以《春光》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任务二: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我们既可享受春之妩媚、夏之热忱,也会经历秋的萧瑟、冬的沉寂。沿途的风景,我们都别错过。一首歌,一本书,一场细雨,一条曲径,一声响亮的喝彩,一回意外的跌倒……每一种经历都充实着我们的人生。请以《不错过》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是阳光,给了小草碧绿的颜色;是湖水,给了鱼儿灵动的身姿;是草原,给了骏马酣畅的奔腾……大自然给万物以恩泽,而我们自己,也日日沐浴着恩泽:来自亲人、师长、好友,乃至一本书、一句箴言……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写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少于600字;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9张PPT)
统编八下语文
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统编版八下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下语文第2单元测试03
范围:第2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学校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综合性学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2分)同学们将带石旁的“碳”与不带石旁的“炭”常常混用,请你根
据下面给出的意思,将“碳”与“炭”填入词组中。
“炭”指把木材和空气隔绝,加高热烧成的一种黑色燃料。
“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无色无臭。
( )水 煤( ) 生灵涂( ) ( )酸
碳
炭
炭
碳
2.(3分)学校公告栏上张贴着“全国低碳日”标识,请你
任意找出标识设计的一处亮点,并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示例一】标识内圈用“低碳”两个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 “D”和“T”组成,三人手拉手的图案象征着全民携手参与低碳行动。
【示例二】标识下半部分设计成地球的形状,同时又像一艘船,代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推动低碳发展,保护全球气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小雨搜集了一副有关“低碳生活”的对联进行宣传,但在整理
时把“万物春”和“千秋美”两个词弄混了,请你把它们还原到句子中。
上联:绿化祖国山清水秀________
下联:平衡生态人杰地灵________
千秋美
万物春
4.(8分)宣传册内“低碳生活与绿美家乡”一栏,拟引用诗文名句编写
一段话,请你帮助完成。
家乡山水美如诗画,处处“芳草鲜美,①__________”(《桃花源
记》),处处可见“②________________,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记》)。优美的山水也会引发我们的无限情思,当我们驻
足河畔,听到水鸟轻快鸣叫时,会想起《关雎》中的“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那是一种求而不得的日夜思念;当我们眺望湖面,看
落英缤纷
潭中鱼可百许头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到水面烟波浩渺时,会想起《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⑤__________
__,⑥____________”,那是一种想要从政却无人引荐,只能闲居在家
的无奈和惭愧;当我们即将远行,与家乡的山水、亲友挥手作别时,
会想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
那是一种不因岔路分别而落泪沾巾的豁达乐观……青山绿水哺育
着我们成长,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也应增强环保意识,让家乡的
水更绿,山更青,景更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5.(2分)身边很多朋友可能会误解,觉得践行低碳生活肯定会降低生
活质量,过“苦日子”。倡导低碳生活的你听到身边这样的言论,请任
选一个角度进行应对。
如果同学开玩笑地说“低碳就是低质”,我会这样应对: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先进的生活理念,不但不会降低生活质量,反而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6.(3分)小华同学在整理“低碳生活”的学习资料时,发现了一些常见
错误,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A.龟(ɡuī)裂 B.缄(zhēn)默
(2)容易写错的字:A.雾蔼 B.迁徒
(3)容易说错的话:A.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环境恶化。
B.改掉一些生活陋习,是为了节能减排为目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龟”应读作jūnB.“缄”应读作jiān;
(2)A.“蔼”应写作“霭”B.“徒”应写作“徙”;
(3)A.将“减低”改为“降低”,B.删去“为目的的”(或将“为了”改为 “以”)。(每题任选一处作答即可)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7.(2分)这首诗的前两句紧扣“暮春”来写,通过写________、______
____、杏花纷飞等特征性景物,渲染了春光已逝、凋零空寂的氛围。
黄鸟稀
辛夷花尽
8.(2分)本诗在表现“幽竹”这一形象时使用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
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反衬
诗人对幽竹的赞美之情和对其不畏春残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
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
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A)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乙】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
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 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
限阃奥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
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 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B)音,
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
(C)?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 耶?
(选自《石涧记》)
【注释】 ①亘:横贯。②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
深处。阃,内室,闺门。③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
的轻便坐具。④践履:踪迹,行迹。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石渠之事既穷 课内迁移(既出,得其船) ______
(2)民又桥焉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______
(3)达于两涯 成语解词法(天涯海角) ________
__
(4)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联系今义法(罗列) ______
已经
架桥
边,边际
排列
10.(2分)请将“耶”“以”“之”还原到文中括号里。
A.( ) B.( ) C.( )
以
之
耶
11.(2分)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其 水 之 大 倍 石 渠 三 之 一 亘 石 为 底
[答案] 其 水 之 大/倍 石 渠 三 之 一/亘 石 为 底
12.(2分)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水面平静,如布铺在水面上,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泉水叮咚声像是弹琴声。
13.(4分)【甲】【乙】两文在描绘美丽景色的同时,又于轻松中透
着一丝悲凉。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发现小石潭时作者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然而“坐潭上”时,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受四周景色影响,有了“凄神寒骨”之感,透
着悲凉。(2分)【乙】文,通过描写“石涧”的奇妙景象,表现作者探
幽寻胜,热爱自然美景,轻松闲适,寄情山水的志趣,然而,从“古之
人其有乐乎此耶 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来看,他的内心还是有
一种孤独之感。(2分)
[解析] 附【乙】文参考译文:
游览、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 去到土
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接连不断的石
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
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
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
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
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
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 以后的人,
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呢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雾凇之美在何处
辛 欣
①近期,大面积雾凇景观亮相吉林,引来游人观赏。雾凇俗称树
挂,是低温时空气中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或水汽直接凝华在植物或其
他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雾凇不仅是一种气候奇观,还有净化
空气、指示环境等生态功能。
②基于雾凇的结构和形成条件,零凇可分为粒状雾凇和晶状雾凇。
粒状雾凇也称为硬凇,是气温在零下8摄氏度至零下2摄氏度、有雾有
风的条件下,过冷却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
冰块,结构较为紧密;晶状雾凇也称为软凇,大部分出现在气温低于
零下15摄氏度、有雾无风或弱风条件下,由雾滴蒸发时产生水汽凝华
而形成,结构疏松、密度较小。
③雾凇都在什么时候出现?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赋予了雾
凇独特的时空分布特征。春季、秋季也会有雾凇出现,但在冬季形成
的概率最大,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特别是在1月雾凇最多。
④由于雾凇在低温环境下形成,因此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
部、贵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原地区较常见。在高原、山区出现
的雾凇,多属于粒状雾凇,如安徽黄山、河南嵩山、陕西华山。在北
方平原地区出现的雾凇,多属于晶状雾凇,如吉林雾凇、库尔滨雾凇
等,其中以吉林雾凇最为著名。
⑤吉林雾凇为什么出名?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吉林雾
凇持续时间长、厚度大、出现频率高,可从12月下旬持续到次年2月底,
各次雾凇出现的持续时间比其他地方的同类雾凇持续时间长,一年最
多可出现60余次。
⑥在吉林市,冬季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天数长达60至70天,
而穿城而过的松花江水却可以奔流不息。松花湖表面结出的冰面能厚
达1米,这个天然的隔温层使冰层下湖底的水温保持在4摄氏度,与地
面温差达到30摄氏度左右。当4摄氏度的水从湖底流出闸门,通过水电
站发电机组后温度升高,江水载着巨大热能顺流而下,接触到零下20
摄氏度的严寒环境,温差使江水产生雾气。在吉林市,深夜的雾气在
沿江两岸的树木和草丛间凝华,一层层“白霜”包裹植物体,形成厚度
最大、密度最小和结构最疏松的雾凇品种——毛茸形晶状雾凇。随着
太阳升起,雾凇在清晨慢慢融化或坠落。
⑦雾凇绽放,带来的不只有美景,还有净化效应。雾凇在最初形成
阶段可吸附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沉降到大地、降低其浓度,直接净化空气;
雾凇具有浓厚的松散孔隙结构,内部连通性佳的空隙对音波反射率很低,
能容纳大量音波;此外,雾凇形成时还伴随着负氧离子的增加,这就回
答了为什么雾凇出现的地方,总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⑧雾凇,是大自然的不经意之作。作为生态环境的一分子,它的
出现已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和表征,是我们应保护的对象之一。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月11日,有删改)
14.(2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①段在全文结构中起总领下文的作用。
B. 雾凇在冬季形成的概率最大,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特别是
在1月雾凇最多。
C. 雾凇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部、贵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
原地区较常见,而其他地方是没有这种奇观的。
D. 第⑤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解析] C项,由第④段可知,雾凇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部、贵
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原地区较常见,但不代表其他地方没有。
15.(3分)请结合全文,谈谈雾凇美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雾凇绽放,带来美景;②有净化空气的效应;③是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和表征。(每点1分)
16.(2分)请根据文章第②段,推断下面【链接材料】中的雾凇属于
哪一种类。
【链接材料】
雾 凇
曾 巩
园林日出静无风,雾凇花开树树同。记得集贤深殿里,舞人齐插玉珑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晶状雾凇(1分),因为晶状雾凇大部分出现在气温低于零下15摄氏
度、有雾无风或弱风条件下。诗句写的是“静无风”,所以据此推断是晶
状雾凇。(1分)
(四)阅读文章,完成17—20题。
布谷声声
王法艇
①布谷鸟鸣唱的时候,各处开着的花陆续登场了。
②是的,是布谷鸟把春天从睡眼惺忪中闹醒的。
③我喜欢布谷鸟的声音,布谷鸟悠长的声音总给春天带来惊喜。
④童年时,布谷鸟平静婉转的声音在雾气弥漫的天空中响起,我
和伙伴们循着声音去找,却不见它的一点踪影。
⑤家门外的竹林长得繁茂,化不开的浓雾压低了竹林的挺拔。竹
枝低垂,布谷鸟的声音就是从这里响起的,带着春涧深壑的那种回响,
荡起一层层涟漪。布谷鸟鸣声进入我的耳孔时,我甚至感觉到了薄薄
的凉意。
⑥我和伙伴们钻进竹林,摇晃竹子,看布谷鸟起飞的样子。一团
深褐色的影子从密林的罅(xià)隙掠过,扑棱棱的翅膀卷起竹叶上细
小的雪粒,模糊到看不见任何东西。
⑦春天是彩色的,但在农家院里沉淀着的是黑色与白色。母亲在
厨房忙碌,灶膛里的火苗一声不响,只有从厨房中飘出的红薯味才带
给我温暖的感觉。母亲在厨间默默劳作,到我上学时分,她总是问我
吃饱没有,然后再往我的书包里塞上一块红薯锅巴。
⑧槐花落,像一场春天才有的雪。除了簌簌之音,简朴的院子里
也洒满了光。清淡的光,无力打开春天的屏障。
⑨那些前尘往事被布谷鸟声压低,融化在童年的记忆深处。
⑩“布谷不飞走,夏粮总会有。”母亲说。
到农历三四月间,槐花如雪,丰富了天空。布谷鸟的声音也浓
密起来了。高高的洋槐树飘着“雪花”,布谷鸟在白茫茫的“雪”里飞舞,
呈现出天真喜乐的样子,它不会上下翻飞,只会一直向前。布谷鸟一
往无前的姿态,散发着不亦乐乎的喜气。
春风知柳态,布谷识花情。
和布谷声声一样,放学的清脆铃声响起,校园内就开始喧腾起
来,就像夏日的暴雨打在轻薄的瓦檐。瞬间,学生们就分散在阡陌,
一眨眼工夫就消隐在大地上的村寨——这样热烈的场景大多隐藏在儿
时伙伴的回忆中。
回首,独自听到的布谷鸟声已不同于少年了。
宋代诗人晁公溯有诗云:“南村北村布谷鸣,家家陇头催出
耕。道逢田父喜相语,四十三个春水生。”
布谷鸟鸣,春水生。浅溪拂柳,阡陌游人,蜿蜒曲折的沟
渠……天地之间传来粮食快要成熟的喜讯。母亲站在田间,搓一把麦
子,欣喜地查看着麦粒的饱满度。旷野里,只有微黄的麦田,不知名
的鸟雀叽叽喳喳。
美丽春天,十万春衫,春衫里的人沉醉在喜悦中!
这般景致,也许只有油画可以呈现。一望无际的原野,黛色和
微黄色相间,风斜吹,光沉浮,明亮得近乎炫目。远处的村舍,浓淡
几笔,模糊得看不见个体,被风拂乱头发的女子沉迷于大地上的稼穑,
眼睛透着亮,发出深情的光,青灰色的衣衫被春天扬起,但波澜不惊。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这是明代王守仁《罗旧
驿》中的诗句,大致意思是布谷鸟在春天歌唱,天暗雨细,树林深处
一片安宁。这就有趣了,比布谷鸟美丽的飞鸟多的是,王守仁为何会
选择以布谷鸟入诗?
十年前的春节,雪落无声,满地洁白。不怕雪的竹子、蜡梅、
青松和黄杨都默不作声,它们被寒冷锁住了生机和活力——这也难怪
画家笔下的春天往往在画面的边缘设置主角——一只含混不清的鸟雀。
寂静的节日,雪花显示着冬天的宽阔和幽深。
“咕咕——咕咕”,清脆的布谷鸟声验证了春天的力量。
一只布谷鸟站在枯瘦的绒花树枝上,在雪光的映衬下显得过于
孤独,灰褐色的羽毛有些蓬乱,树杈上的积雪落在羽毛上。它看着树
梢伸向的高空,每一次鸣唱总会鼓一鼓胸腔,抖一抖羽毛,伴着细细
的雪霰优雅地歌唱,仿佛偌大的村子蕴藏的一片冰心被它识破。少顷,
村庄的清晨在布谷鸟高一声低一声的鸣唱中漾满了笑声。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这一“啼”,融融暖意,澄澈如水,
唤取万物同沐浴。
在春天恭候布谷鸟,需有耐心,在渴盼中听那一声声朴素的鸣唱,
总能让落寞一冬的内心发芽迎春,总能在彷徨的路口找到希望的方向。
在月悬绿树、星挂屋顶的时候,听听那鸟鸣,怀想那鸟鸣,哗哗的泪水
就尽情流淌,伴着春天,伫立在大地的柔软处,恭候布谷声声。
“咕咕——咕咕——咕咕。”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3月29日,有删改)
17.(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 本文以布谷鸟开篇,既点题,又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的阐述。
B. 第 段中画波浪线的诗句可以让人联想到俗语“阿公阿婆,割麦插
禾”。
C. 第 段运用多种色彩,描绘了一幅风吹麦浪的丰收图景,让人沉醉。
D. 文章运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写出了作者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对布谷鸟
叫声的感受。
[解析] D项,应是运用插叙的写作手法。
18.(3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赋予了竹子、蜡梅、青松和黄杨人的情
态,生动地写出了冬天的冷寂(1分),与下文写清脆的布谷鸟鸣构成
强烈对比(1分)。
19.(2分)在布谷鸟的鸣唱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春的气息,还看
到了作者埋藏心底的回忆。请你结合本文,概述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
(1)和伙伴们钻进竹林,看布谷鸟起飞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放学铃声响起,同学们在喧腾中分散于阡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在厨房忙碌,关心“我”是否吃饱并往书包里塞红薯锅巴
母亲站在田间,欣喜地查看麦粒的饱满度
20.(4分)阅读本文,说说文末作者恭候的声声鸟鸣寄寓着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一声声鸟鸣驱散了冬的落寞,迎来了美好的春天,在彷徨时带给
人希望,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春天的期盼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②作者
恭候的鸟鸣也承载着童年的回忆,勾勒出纯真无忧的童年生活图景,
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与留恋。(每点2分)
(五)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班级开展了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甲】《史记》,汉司马迁著。司马迁字子长,他是太史令司马谈
的儿子。小时候在本乡只帮人家耕耕田放放牛玩儿。司马谈做了太史令,
才将他带到京师(今西安)读书。他十岁的时候,便认识“古文”的书了。
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他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
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能够综括三千多年的事,写成一部大书,而
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可见出他的胸襟是如何的阔大。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应试得高第,做了郎中。武帝元封元年,司
马谈已经快死了,拉着他的手呜咽着道:“我做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
无所论著,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成就我的
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司马迁听
了父亲这番遗命,低头流泪答道:“儿子虽然不肖,定当将你老人家所
搜集的材料,小心整理起来,不敢有所遗失。”司马谈便在这年死了;
司马迁这年三十六岁。父亲的遗命指示了他一条伟大的路。
父亲死的第三年,司马迁果然做了太史令。天汉二年(西元前九
九),李陵奉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命,领了五千兵,出塞打匈奴。箭
完了,又没吃的,耗了八天,等贰师将军派救兵。救兵竟没有影子。
匈奴却派人来招降,李陵投降。
他说李陵这个人秉性忠义,决不是怕死的人,他的降大概是假意
的,也许在等机会给汉朝出力呢。武帝听了他的话,认为大不敬;便
教将他抓起来,下在狱里。第二年,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宫
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他灰心失望已极,只能发
愤努力,在狱中专心致志写他的书,希图留个后世名。过了两年,武
帝改元太始,大赦天下。他出了狱,不久却又做了宦者做的官,中书
令,重被宠信。但他还继续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西元前九一),
全书才得完成,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选自《经典常谈》,有删改)
【乙】现在,怎能占点便宜,他就怎么办。多吸人家一支烟卷,
买东西使出个假铜子去,喝豆汁多吃几块咸菜,拉车少卖点力气而多
挣一两个铜子,都使他觉到满意。他占了便宜,别人就吃了亏,对,
这是一种报复!慢慢地再把这个扩大一点,他也学会跟朋友们借钱,
借了还是不想还;逼急了他可以撒无赖。初一上来,大家一点也不怀
疑他,都知道他是好体面讲信用的人,所以他一张嘴,就把钱借到。
他利用着这点人格的残余到处去借,借着如白捡,借到手便顺手儿花
去。人家要债,他会做出极可怜的样子去央求宽限;这样还不成,他
会去再借二毛钱,而还上一毛五的债,剩下五分先喝了酒再说。一来
二去,他连一个铜子也借不出了,他开始去骗钱花。
凡是以前他所混过的宅门,他都去拜访,主人也好,仆人也好,
见面他会编一套谎,骗几个钱;没有钱,他央求赏给点破衣服,衣服
到手马上也变了钱,钱马上变了烟酒。他低着头思索,想坏主意,想
好一个主意就能进比拉一天车还多的钱;
省了力气,而且进钱,他觉得非常的上算。他甚至于去找曹宅的高妈。
远远的等着高妈出来买东西,看见她出来,他几乎是一步便赶过去,
极动人地叫她一声高大嫂。
“哟!吓死我了!我当是谁呢?祥子啊!你怎这样了?”
高妈把眼都睁得圆了,像看见一个怪物。
…………
“是了!谢谢太太!”祥子接过钱来,心里盘算着上哪儿开发了它。
高妈刚一转脸,他奔了天桥,足玩了一天。
(选自《骆驼祥子》)
21.(2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常谈》中司马迁二十岁后足迹遍天下,多年的游历增扩了他
的见闻和胸襟,其归来之作《史记》叙述和描写特别亲切有味。
B. 【乙】文描写的是祥子后期堕落后的生活状态,与前期努力拉车、
体面要强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C. 《骆驼祥子》刻画了各色人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人物画与世态
图,同时也无情地批判了这个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D. 《经典常谈》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数千年
文化的精粹,语言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解析] 《经典常谈》各篇按照经、史、子、集顺序排列。
√
22.(2分)结合文段【乙】的内容,分析祥子后期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好占便宜。从“多吸人家一支烟卷”“喝豆汁多吃几块咸
菜”等语句可以看出。②狡猾(或不诚实,或爱撒谎)。买东西用假钱,
借钱不还,装可怜骗取债主的同情,借不到钱就去骗。③好吃懒做。
不想好好拉车,借到、骗到了钱就拿去喝酒玩乐。
23.(2分)从个人角度看,司马迁和祥子都遭受了重大打击,为什么
两人的结局截然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司马迁最终达成目标:①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
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②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
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③其父的临终嘱托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④李陵之祸对他生
死观和思想感情的影响,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激愤。
祥子的梦想最终彻底破灭:①思想上的局限性:有积极向上的个人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斗精神,但无法认清个人命运的社会根源,不知道个人努力在社会压
迫面前微不足道。②性格上的弱点:将自己的生命只和拉车联系在一
起,一旦拉车的理想破灭,便陷入迷惘和痛苦之中;勤快但保守,把
钱放在自己身边才觉得舒坦,有典型的保守小农思想。
24.(2分)读书要提高效率与质量需讲究方法。请从《经典常谈》
《骆驼祥子》中任选其一,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是如何阅读这部名著
的,以及从中获得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读《经典常谈》时,我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选择
自己感兴趣的篇章去阅读,如果自己对历史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就选
择有关历史方面的,例如《〈战国策〉第八》,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
文中的士,历史中的战国风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二】读《骆驼祥子》时,我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对小说
中难理解的内容如祥子几次流泪的原因,做批注圈点。深刻剖析祥子
此时的心态,认识到当时社会的残酷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地
保护地球。为了倡导节约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绿色、更环保,
某校八年级开展了以“低碳生活,我们能做什么”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请你从下列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假如你是这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写出你的开场白。
(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同学们,大家好!“低碳” 是一种生活习惯,在提倡健康生
活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生活方式。
让我们走进“低碳生活”,为我们的美好生活献计献策,共建我们美好的
家园。
任务二:在倡导低碳生活的当下,我们普通人能做什么?请写一
首小诗表达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节能减排我行动,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唯一的家园。少
开一天车,少耗一块炭,少用一张纸……养成节约好习惯,利国、利民、
利己。赶快行动,为了天更蓝,为了水更清,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子
孙后代。
26.(50分)从下列三个任务中任选一项作文。
任务一:春无遗勤,秋有厚冀。梦想在春天发芽,用努力和付出
去浇灌,就一定会茁壮成长。没有什么来不及,只怕你不付诸行动。
要知道,每一次普通的改变,都可能改变普通。在这个离梦想最近的
季节,在这个美好的春天,祝福每个心愿都生根发芽!请以《____春
光》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任务二: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我们既可享受春之妩媚、夏之热
忱,也会经历秋的萧瑟、冬的沉寂。沿途的风景,我们都别错过。一
首歌,一本书,一场细雨,一条曲径,一声响亮的喝彩,一回意外的
跌倒……每一种经历都充实着我们的人生。请以《不错过》为题,写
一篇作文。
任务三:是阳光,给了小草碧绿的颜色;是湖水,给了鱼儿灵动
的身姿;是草原,给了骏马酣畅的奔腾……大自然给万物以恩泽,而
我们自己,也日日沐浴着恩泽:来自亲人、师长、好友,乃至一本书、
一句箴言……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写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
少于600字;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
和校名。
[答案] 作文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