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 13 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
认识 20 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选择性必修 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的 第 13 课,承接第 12 课古代和近代水陆交通的变迁。教材内容包括三目,第一子 目主要讲述汽车、高速公路、高铁、航运和造船技术发展等内容,是传统陆海交 通的发展。飞机是 20 世纪新产物,因此单列“航空的发展 ”子目。第三子目为 现代交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总体难度不大。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经进行选科走班,学生历史学习热情较 高,已经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了解 20 世纪世界与中国政治、经 济发展情况及当时世界格局等历史背景,且通过第 12 课《水路交通的变迁》的 学习,了解了古代中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交通领域的变革。此外,本课属现代史 范畴,时间靠近当下、内容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同时,学生对 部分问题本质认识仍有不足,如现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等问题,需进一步 引导探究。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交通运输发展基本史实,认识各国现代交通运输与社会生活是逐 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素养目标:唯物史观)
2.了解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3.分析现代交通运输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意义。(素养目标: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现代交通运输新变化的表现;20 世纪陆地交通发展变化的特点。
2.难点:现代交通运输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意义;体会交通进步与社会 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史料收集、课件制作等。
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新课
展示港珠澳大桥图片及文字资料
1
(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由桥梁、人工岛、
隧道三部分组成,桥隧全长
55
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大桥于
2009
年
12
月启动
建设,
2018
年
10
月
正式
开通
。港珠澳大
桥是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
桥
,其中的沉管隧道也是
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
。它的建成通车
,极大
缩
短了三地的时空距离
,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
仅需
45
分钟
。
)
【设计意图】以同学们熟悉的港珠澳大桥切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又 向同学们展示新中国现代交通运输的重大发展和成果,激起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讲授新课
(一)陆海交通的发展
1.陆上交通的发展
(1)探究 1:学生阅读教材,梳理 20 世纪陆上交通发展的大事年表,并概 括其新特点。
【学生活动】完成陆上交通发展的表格并概括 20 世纪陆上交通的新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表格形式,梳理陆上交通发展的大事年表,清晰呈 现重点内容,清楚把握陆上发展的情况、趋势与特点。
20 世纪陆上交通的新特点 汽车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 高速公路、高铁技术的发展,把陆上交通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高速
(2)探究 2:中国为什么要克服万难修建青藏铁路?
材料 1
材料 2 一期工程:关角隧道全长 4.01 公里、平均海拔 3600 米,是西宁 至格尔木段的重难点工程。在修建过程中,塌方灾害频发,给施工造成极大困难。 在青海省天峻县烈士陵园内,长眠着 50 余位英灵。他们之中,最小的 19 岁,
2
最大的也才 23 岁,他们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关角。
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 1142 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 高原铁路,13 万建设者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 ”三大世界性 工程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出自《人民铁道》2021 年 8 月 30 日第 002 版《青藏铁路精神:筑前无古人之路 凝民族复兴之魂》
材料 3 据统计,自 2006 年 7 月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至2018 年,拉萨站累积 进出藏运送货物量近 4830 万吨。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由2005 年的 126 万人次增 加到 2018 年的 3368.7 万人次。2018 年,西藏自治区 GDP 总量超 1477 亿元,是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前的 5 倍。
——出自《河南科技》2019 年 17 期《青藏铁路成为“世界屋脊 ”发展引擎》 【学生活动】结合所给材料,认识中国克服万难修建青藏铁路的原因。
【设计意图】开展中国克服万难修建青藏铁路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现代交 通运输发展给人类社会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去,而是进一步从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角度去再认识,不仅拓展学生的观察视角,而且使学生对 现代交通发展的影响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 使命感,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及家国情怀。
2.海上交通的发展
(3)探究 3:学生阅读教材,概括 20 世纪海上交通的进步表现。
【学生活动】完成海上交通发展的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国海上交通 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表格形式,梳理海上交通发展的大事年表,清晰呈 现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国海上交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二)航空的发展
1.世界航空的发展
3
【设计意图】以简要的时间轴形式梳理世界航空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对世 界航空发展有初步了解和认识。
2.中国航空的发展
1903 年,莱特兄弟飞行成功,冯如深受影响。 1906 年,立志航空救国,“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 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 ” 1909 年,在美国驾驶自己设计制造飞机试飞,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 1911 年,冯如启程回国,任广东军政府航空队队长。 1912 年 8 月 25 日,在广州燕塘机场,驾驶自己制造的飞机第一次在祖国上空 进行表演飞行,飞机失事,机毁人亡,年仅 29 岁。弥留之际,冯如跟助手说: “ 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 ”遗体葬于黄花岗烈士陵 园,被尊为“ 中国创始飞行大家 ”。 1912 年 9 月 8 日,广东教育界在广州市南武中学开会追悼冯如。
【设计意图】以“ 中国航空之父 ”冯如航空救国的事例,挖掘冯如在广州的 活动轨迹,从而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起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
1950 年,中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开通中苏国 际航线3 条,国内航线 2 条。 2018 年,中国民用航空共有机场 235 个,飞机 3639 架,定期国际航线 849 条, 国内航线 4096 条,全年旅客吞吐量 12.65 亿人次。 2019 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2021 年旅客吞吐量突破 2500 万人次。 2017 年,国产 C919 大飞机首飞成功, 目前处于适航取证阶段,预计 2022 年 完成交付。
【学生活动】了解新中国航空发展的历程,理解航空的发展,凸显了我国航 空水平的提升和国家整体实力的发展。
(三)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探究 4:现代交通对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1)缩短人流和物流的时间,进一步密切了世界联系。
材料 1
材料 2 在珠峰脚下,海拔 4000 多米的西藏定日县扎西宗乡,快递员的坚守 让来自北上广的快递包裹最快 5 天就可抵达。从深圳到洛杉矶,一件件快递坐上 飞机,即使跨越太平洋,也能实现次日达。
4
——摘自《人民日报》2022 年 1 月 18 日第 10 版:李心萍《2021 年,我国包裹数量占全球一半以上——1083 亿件快递背后的经济活力》
(2)推动了城市发展,便捷了居民工作和生活。
材料 3
(3)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现代时间观念成为生活一部分。
材料 4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
——根据《武汉市志 ·城市建设 ·公共事业》编制
材料 5
——百度地图发布《2021年度中国城市通勤高峰交通拥堵榜单》
(4)交通成本降低,大众旅游潮流出现,开阔民众视野。
5
材料 6
羊城新八景
【设计意图】在材料选取上,注重本土素材的选择,注重本土性,比如广州 快速公交、拥堵榜单广州排名、羊城新八景等,拉进学生与历史课堂的距离,增 加课堂趣味性、互动性,厚植家国情怀。
三、课堂总结升华
材料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纵观世界历史,从古丝绸之路的驼 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交通推动经济 融通、人文交流,使世界成了紧密相连的“地球村 ”。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给世界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严重 挑战。我们要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推进全球交通合作,书写基础设施联通、贸易 投资畅通、文明交融沟通的新篇章。
——习近平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2021年 10 月 14 日) 【设计意图】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交通的最新讲话,表明交通对经济发展、社会 生活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经济与社会生活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 过程,交通的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2《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材料、图片、地图等史料丰富,
内容详实。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不求新求异,尽量使用课本史料, 力求以简洁的线条和突出的主题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在内 容材料的补充上,注重材料的本土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加强与 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 本节内容,现代交通运输发展进步的史实内容较多,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和
6
课堂实施环节中,基础知识主要采取表格式完成,重难点内容则通过丰富的史料, 予以突破,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交通与经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理解现代中国 交通运输的发展,是综合因素作用下,才能取得重大发展和重要成果,鼓励学生 努力学习,积极投身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