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 2 第 12 课《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一)课标要求: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 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水陆交通的变迁》一课来自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生活,属于第五单元《交 通与社会变迁》。交通运输业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它既关系到世界一体化进程, 也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命脉,还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本课涉及的主要内容是 古代与近代时段的交通发展,全文对交通的变化概要性的梳理,并分析交通发展的作用。本 课分为四个子目: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 与交通的发展,交通与社会变迁四个部分。 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和近代交通发展的历程, 理解这一过程中生产方式的进步和社会转型等因素对交通产生的影响以及古今中外交通运 输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变化。
(三)学情分析
1.本课对应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基本已明确高考选考历史的方向,且经过高一一 年的训练,历史学科基本的能力已经有所掌握,例如时空观念的构建、提取信息的能力、依 托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本课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2.学生通过日常对生活环境的观察,对交通运输相关的基本概念和近代交通的发展有过一定 的了解,这将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和必修教材的学习,可以了解到交通工具的动力变革和世界市场的孕 育发展,但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缺乏系统化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人工道路的铺设、运河的开凿、海上航线的建立、铁路的发展等交通工具的 改进等史实,使学生从区域性和全球化,从人工自然动力和机械动力两个视角了解古代和近 代交通运输发展的脉络与条件。(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二)通过史实整合与史料分析,让学生理解交通在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唯物 史观、历史解释)
(三)关注我国铁路、航运的近代化,认识轮船招商局简历的里程碑意义,体会中国人自主 创新与开拓精神(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 与交通的发展。
(二)教学难点:交通与社会变迁,突出交通的改进对国家发展、城市变迁和信息传递的影 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本课的课题是水陆交通的变迁,那么同学你你们知道什么是“交通 ”吗? 交通是指人、物和信息在两地之间的往来、传递和输送,包括运输和通信两个方面。狭义的 交通专指运输。
(二)讲授新课:
子目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古代交通的产生:原始人的习惯性的足迹形成了“路” 。运输物品最初依靠人力或畜力,依 赖天然的道路和河流。
2.通过表格梳理,古代交通的代表成就。
3.通过选择题对比分析隋朝大运河图和元朝大运河河道“截弯取直 ”的原因。强调古代水陆 交通发展的共性: 以政治目的为主,古代交通的作用以加强全国统治为主。
设计意图:选必的内容必然是建立在纲要的基础之上,这部分涉及很多是对纲要上下册内容 的回顾,通过表格归纳简化对本课基础部分的处理。通过运河线路图的对比,用选择题的形 式考察学生在社会发展的视角下去理解水陆交通线路变化的原因,有利于学生理解影响交通 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地理因素等等,理解统治者的政治意图为交通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
子目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时间轴梳理古代中外对海洋的探索和近代全球航路的建立
2.对比新航路开辟前的洲际贸易地图和新航路与其他航路的开辟图。思考新航路开辟前后, 人类交流范围有了怎样的变化?范围: 由区域性活动发展为全球性活动。
设计意图:本课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大,以时间轴的形式进行梳理落实必备知识,进一步 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地图直观对比,帮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前后海洋探索的核心变 化,认识交通发展对于空间开拓的重要意义。
子目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对比公元前 2500 年的埃及海船和工业革命发明的蒸汽轮船。引导学生分析交通工具的动 力有了怎样的变化?动力从人力、自然动力发展为机械动力。联系时代背景回答变化的原因。 2.时间轴梳理工业革命带来的世界交通变革。说明在工业革命的驱动下人类实现了跨越式的 进步。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大力推动了交通工具的动力革新。
3.时间轴梳理工业革命对中国带来的交通发展。说明新交通方式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 终形成,加速了帝国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脚步,对中国产生了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对比,学生直观分析船只动力发生的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工业革 命对交通工具动力带来的巨大变革,理解生产力的发展为交通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通过时 间轴梳理强化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落实基础知识。通过对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殖民色 彩,了解中国交通自主研制的事例,鼓舞学生的爱国意识,升华家国情怀
子目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归纳交通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地图《秦朝道路示意图》
材料:秦朝“车同轨 ”定车辙距为六秦尺,折合 1.38 米,不进可以减少运输成本,也有利 于在战争中作内部动员和防御外部进攻。
——教师用书 材料:20 世纪初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之一段的汴洛铁路的兴建,使郑州一跃成为铁路交通 枢纽。新式交通构造了郑州新的地域形态,人口迅速涌入、交通运输业兴起、城市工商业勃 兴、文化教育发展,郑州日渐成为与上海、汉口、天津遥相呼应的中原地区经济龙头。郑州
成为“铁路拉来的城市 ”。
——教师用书
材料:中国古代的邮驿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1878 年, 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1897 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 的开端; 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教材
教材插图《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中的一枚》
2. 通过直观的小结,从不同的角度,梳理交通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设计意图: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提取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能力,加强时空 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通过直观梳理其中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强化逻辑分析和历史解释能力。
(三)总结提升
1. 课堂延伸: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
材料: 1903 年,清政府商部颁布《铁路简明章程》,其规定“无论华洋官商 ”,均“可 禀请开办铁路 ”,而且“集股总以华股获占多数为限 ”;“洋商请办 ”,亦“须留出股额十 分之三,任华人随时照原价附股 ”,从而使华商获得了建筑铁路的权利……1901—1911年, 中国新建铁路里程总计约 8200 千米,其中外商直接建筑的计 3700 余千米,占 45. 1%;外资 通过向清朝政府提供贷款而间接建筑的计 3300 千米, 占 40.3%;中国人自己建筑的,包括 京张铁路在内,计约 1200 千米,只占 14.6%而已。
认识:交通的发展, 民族独立是前提, 国家统一是保障,经济发展是基础, 自力更生和自主创 新是关键。回首过往,中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封建势力的阻力及资金、技术等 问题使交通发展步履维艰。来到今天,现代中国成为交通大国,高速公路里程跃居世界第一; 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也是世界第一;高铁更是领跑世界,并惠及世界各国。仰望未来,世界的 交通技术日新月异,而中国定将继续追求进步的脚步,早日建成现代化交通强国。
2. 文字纲要式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3. 启示提升:社会生产的发展推动水陆交通的不断改进,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背景下的 交通发展更是推动了各地区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拉近了全球各地区的沟通 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直观回顾本课知识,加强基础落实。同时通过启示提升,启发学生体验 人类智慧在交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交通发展对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