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对外开放(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对外开放(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2 14:4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科目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9课 对外开放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2课,在教材位置上具有良好的过渡作用。本课分为“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个子目,先是阐述对外开放决策的背景,展现当时国际形势及国内发展需求,使学生理解政策出台的必然性。接着详细介绍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逐步开放的格局,最后以国际接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课以时间为线、空间为面,清晰呈现对外开放的推进过程。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知识基础方面,他们已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定了解,这为理解对外开放决策的背景提供支撑;学习能力上,学生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能够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具体实例进行梳理;学习态度上,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外开放涉及的经济特区发展、中外交流等内容易激发兴趣;学习方法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但讨论深度和逻辑性尚需教师引导,提升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经济特区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假如世界贸易组织等史事,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基于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并理解其加入的作用。(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通过直观对比多种教学素材,使学生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在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方法。(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认识改革开放史实我国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理解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练习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材料分析、小组交流。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出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图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和国家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同学们结合课本,想一想改革开放分成哪两个部分呢?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学习“对外开放”部分——第9课《对外开放》。 【回答】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复习导入,同时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
(二) 新课讲授 壹·大胆尝试——经济特区的建立
1.背景 【引导】出示两则文字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根据材料,概括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回答】①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闭关国衰,开放国兴。②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资金、技术等)。 ③顺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 材料分析对外开放的背景,理解伟大决策出台的必然性。
2.开始 【提问】出示历史地图,提问对外开放的开始。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合作探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兴办经济特区? 知识拓展:经济特区到底“特”在哪里?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阅读材料,探究经济特区到底“特”在哪里? 【讲授】强调“特”指特殊的经济政策,不是政治上的特殊。 【回答】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回答】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③著名侨乡,有利于吸引外资。 【回答】①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②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先知道对外开放的开始,接着合作探究首先在广东、福建兴办经济特区的原因,最后强调经济特区的“特”是特殊的经济政策,不是政治上的特殊。
3.代表 【引导】出示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图片。请大家观看图片,发现哪些历史信息? 【回答】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题词 有助于学生理解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4.意义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材料、图片,请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p43,指出设立经济特区的作用? 【回答】①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②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有助于培养学生材料分析和归纳概括的学习能力。
贰·不断深入——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引导】依次出示动态地图,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合作回答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并分析扩大的特点。 出示改革开放前后的浦东图片和文字材料。 【讲授】出示动态地图和完整时间轴。1992年,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1组】①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点→面。 【2组】②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点→面→线。 【3组】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这是中国五个经济特区中面积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的范围为海南本岛。1988年4月13日,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同时成立。 【4组】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图示地图,师生共同探究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出示图片,直观看到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1.对外开放格局 【引导】出示动态地图材料,请学生结合地图,尝试完整回答对外开放格局。 【归纳】至此,我国形成了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回答】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出示地图,回顾对外开放格局的推进。培养时空观念,培养学习能力
2.特点 【引导】出示三则文字材料,请学生材料分析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回答】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材料分析,归纳概括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叁·接轨国际——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出示文字材料,请学生想一想:对外开放只是引进国外资金等资源吗? 1.世界贸易组织 【讲授】出示图文材料,简要介绍世界贸易组织的含义和职能。 【回答】既有“请进来”,也有“走出去”:①请进来:引进外国资金、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②走出去: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明晰对外开放既有“请进来”,也有“走出去”,为学习第三子目内容做铺垫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引导】出示时间轴,引导学生共同回顾“十五年艰难入世之旅”。 【讲授】出示多张图片,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第143个成员。 【回答】回顾“十五年艰难入世之旅”。 知道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出示时间轴有助于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艰难历程
3.意义 【引导】出示两则文字材料,请学生讨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利还是弊? 【归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机遇与挑战并存。 【回答】机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等),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挑战: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等。 讨论法,有助于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
(三) 课堂小结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国内经济发展也急需新契机,对外开放拉开帷幕。1980 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成为首批经济特区,取得显著成效。随后,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等举措逐步推进。到 20 世纪 90 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提升了综合国力,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认真听讲并记好笔记。 回顾对外开放格局的推进过程,深化理解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九、 随堂练习 4道单项选择(详见配套课件)
十、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