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2 15:06:29

文档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2025九上·北流期末)下图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法老制度 B.种姓制度 C.联邦制度 D.元首制度
【答案】B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自上而下分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高高在上的是“婆罗门”,“吠舍”和“首陀罗”社会地位低下。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B正确;
法老是古埃及最高统治者,与材料不符,A错误;
美国是联邦制度,C错误;
罗马屋大维首创元首制度,与材料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种姓制度。解题方法:结合印度种姓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2.(2025九上·北流期末)据不完全统计,希腊城邦的总数达到300多个。最大的城邦斯巴达仅有8400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而中希腊的弗希斯面积只有1650平方公里,却集中了22个城邦,每个城邦人口不足万人。这反映希腊城邦的主要特点是(  )
A.岛屿多耕地少 B.农村多城市少
C.奴隶多公民少 D.数量多规模小
【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据材料“希腊城邦的总数达到300多个……每个城邦人口不足万人”可知,希腊城邦的总数达到300多个,说明希腊城邦数量多,但其规模小,小国寡民,D正确;
希腊岛屿多耕地少,但与材料不符,A错误;
材料不涉及农村和城市数量,无法得出农村多城市少的结论,B错误;
奴隶多公民少与材料不符,材料不涉及奴隶和公民数量,而是体现了希腊城邦数量多规模小,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古希腊城邦。解题方法:结合古希腊城邦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3.(2025九上·北流期末)早期罗马共和国,执政官任期只有一年,且又是权力相等的两人,只有意见一致时才能行使职权。而元老院有成员300人,任期长、政治经验丰富,是当时社会上显要人物,其讨论通过的决定必然为执政官的重视。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罗马(  )
A.元老院实为权力中心 B.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C.执政官地位已经衰落 D.贵族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A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执政官任期只有一年,且又是权力相等的两人,只有意见一致时才能行使职权”“元老院有成员300人,任期长、政治经验丰富,是当时社会上显要人物,其讨论通过的决定必然为执政官的重视”可知,执政官任期短,且两位执政官之间相互制衡,权力受到限制。而元老院的成员不仅人数多,任期长,且决定的事务对执政官影响很大。可见与执政官相比,元老院实为权力中心,A正确;
题干只提及执政官与元老院的权力大小,不能得出平民没有政治权利,B错误;
题干只提及执政官权力受到一定限制,不能得出执政官地位已经衰落,C错误;
题干只提及执政官与元老院的权力大小,未涉及贵族内部矛盾,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古罗马的政治发展。解题方法:结合古罗马的政治发展历程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4.(2025九上·北流期末)2世纪,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帝国的内湖,帝国进入了黄金时期。该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阿拉伯帝国
【答案】C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C正确;
波斯帝国公元前4世纪被亚历山大所灭,A错误;
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灭亡,B错误;
阿拉伯帝国13世纪被蒙古人所灭亡,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罗马帝国。解题方法:结合罗马帝国的疆域图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5.(2025九上·北流期末)它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与运动员的热情、自信和拼搏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下图)。该艺术杰作是(  )
A.《蒙娜丽莎》 B.《狮身人面像》
C.《掷铁饼者》 D.《印度贵族出行图》
【答案】C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希腊的人物雕刻艺术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境界,《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与运动员的热情、自信和拼搏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C正确;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画作,与运动员无关,A错误;
《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的文化遗产,与运动员无关,B错误;
《印度贵族出行图》反映了古印度文化,与运动员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古希腊的艺术成就。解题方法:结合古希腊的艺术成就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6.(2025九上·北流期末)“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下列对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 B.阻碍了西欧社会的发展
C.封君对封臣没有义务 D.主要存在于法兰克王国
【答案】A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次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出现了封君与封臣,这种封君封臣制度是以土地封赐为直接纽带,A正确;
封君封臣制度推动了西欧向封建社会发展,B错误;
封君有义务保护封臣,C错误;
11世纪,封君封臣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封君封臣制。解题方法:结合中古西欧政治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7.(2025九上·北流期末)13世纪英国黑尔斯庄园的法庭档案里记录有一个案件:一个农民丢失了一头黑母牛,他在领主的牛棚里发现了自己走失的牛,但领主却拒绝归还。所以这个农民就向庄园法庭起诉。法庭判定领主要归还该农民。这个案例反映了庄园法庭(  )
A.-维护领主利益 B.侵害佃户权益
C.审判过程规范 D.维护公共秩序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法庭判定领主要归还该农民”及所学知识可得,最终庄园法庭将牛归还了农民,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一定程度限制领主的特权,维护了公共秩序,D正确;
维护封建主的利益与题目“领主要归还该农民”不符,A错误;
侵害佃户权益与题目“领主要归还该农民”不符,B错误;
题干未涉及庄园法庭的审判过程,不能得出是否规范,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庄园制经济。解题方法:结合中古西欧的庄园制的发展情况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8.(2025九上·北流期末)中世纪英国某城市以每年向王室缴纳300英镑税金的代价,获得了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市政官员的许可。由此可知,该城市获得自治权的方式是(  )
A.国王特许 B.投票选举 C.金钱赎买 D.武力斗争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每年向王室缴纳300英镑税金”和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C正确;
题干强调城市通过金钱赎买获得自治,未体现国王特许的作用,A错误;
题干强调城市通过金钱赎买获得自治,未体现投票选举的作用,B错误;
题干强调城市通过金钱赎买获得自治,未体现武力斗争的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古西欧城市自治。解题方法:结合中古西欧城市发展情况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9.(2025九上·北流期末)中世纪时期的意大利最早出现“大学”,法国、英国也相继出现。教师传授经世致用的学问,学习内容包括艺术、人文、法律和自然科学。这表明这一时期大学的核心是(  )
A.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B.争取教育自治地位
C.消除基督教会的影响 D.积极翻译外来文化
【答案】A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传授经世致用的学问,学习内容包括艺术、人文、法律和自然科学”可知,中世纪时期大学的课程多样,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具有明显的世俗教育特征,A正确;
大学拥有教育自治地位,但是题干未涉及自治权,B错误;
大学仍然不能消除基督教会的影响,C错误;
题干体现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未说明大学积极翻译外来文化,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古西欧大学。解题方法:结合中古西欧大学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0.(2025九上·北流期末)某帝国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是(  )
A.希腊文化 B.拜占庭文化 C.阿拉伯文化 D.东方文化
【答案】B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拜占庭帝国的知识可知,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建在拜占庭,因此,东罗马帝国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后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B正确;
希腊文化与材料“某帝国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兼收并蓄”,A错误;
阿拉伯属于西亚,与材料不符,C错误;
D项与材料“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拜占庭帝国文化。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将选项带入题干内容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11.(2025九上·北流期末)日本大化改新后,在中央设立大学寮,国一级设立国学,学习内容包括《论语》《孝经》《礼记》等儒家经典,每年都举行祭祀孔子的仪式。据此可知,日本(  )
A.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国家 B.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C.全盘照搬中国教育制度 D.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答案】D
【知识点】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中央设立大学寮,国一级设立国学,学习内容包括《论语》《孝经》《礼记》等儒家经典,每年都举行祭祀孔子的仪式”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大化改新主要是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采用中国儒家经典为大学寮的教科书,说明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D正确;
日本大化改新后,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国家,但题目未涉及日本社会性质的改变,A错误;
日本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逐渐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但题目未涉及幕府的相关信息,B错误;
全盘照搬中国教育制度说法太绝对,与事实不符,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大化改新。解题方法:结合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2.(2025九上·北流期末)在14世纪的西欧,许多农民在农闲时到商人所办的手工工场里做工,他们领取工资,与商人形成雇佣关系。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的西欧(  )
A.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B.生产的资本主义化
C.农民阶层逐渐衰落 D.世界市场初步确立
【答案】B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3、14 世纪,随着欧洲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农村出现了租地农场,城市出现了手工工场。在这些新的生产方式中,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意味着生产开始走向资本主义化,B正确;
题干所描述的 14 世纪,距离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已经过去了很久,时间上不相符,A错误;
仅从农民到手工工场做工与商人形成雇佣关系这一现象,不能得出农民阶层逐渐衰落的结论,C错误;
14 世纪时,世界还没有进入工业革命时期,不存在世界市场初步确立的情况,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古西欧经济发展。解题方法:结合中古西欧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3.(2025九上·北流期末)人口和动物的迁移导致了传染病大流行。从1518年到1600年,美洲有记载的传染病大爆发就有17次,数百万人失去了生命。仅墨西哥一地在1519年以后的一个世纪内,印第安人就从2500万锐减至75万。这主要可以用于说明(  )
A.东西方贸易的繁荣 B.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C.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D.殖民争霸的残酷性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15世纪末,哥伦布开辟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与此同时,欧洲殖民者也把传染病带到了美洲,造成美洲人口(尤其是印第安人)数量锐减,C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传染病的传播,不是东西方贸易的繁荣,A错误;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与材料不符,B错误;
殖民争霸的残酷性表现在殖民国家之间对人口、资源的争夺上,与材料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新航路开辟。解题方法: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影响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4.(2025九上·北流期末)根据下图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A.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B.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C.否定了“君权神授”理论 D.基本确立了议会制度
【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640年开始,持续的时间长,革命中有高潮也有低谷,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故体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长期性、反复性和曲折性的特点,B正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A错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否定了“君权神授”理论,但与题目中革命历程无关,C错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议会制度,但与题目中革命历程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解题方法: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发展历程分析时间抽,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5.(2025九上·北流期末)1778年2月,法国正式承认美国,并缔结了美法军事同盟条约和通商条约。下列史事,最可能促成这一结果的是(  )
A.来克星顿枪声 B.《独立宣言》发表
C.萨拉托加大捷 D.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答案】C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777 年,一支 6000 余人的英军在萨拉托加陷入大陆军的包围,被迫投降。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此后,法国等国家开始对美国提供军事援助等支持。所以法国在 1778 年 2 月正式承认美国并缔结军事同盟条约和通商条约,C正确;
来克星顿枪声只是战争的开端,法国难以仅凭此就决定正式承认美国并与其结盟,因为此时无法确定美国是否有能力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A错误;
仅《独立宣言》的发表,没有在军事上取得重大突破和优势的情况下,法国不会轻易冒险与美国结盟,因为此时美国的独立前景仍不明朗,B错误;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是在 1783 年,时间上晚于 1778 年法国承认美国并结盟,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美国独立战争。解题方法:结合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6.(2025九上·北流期末)制作大事年表是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面这组时间、事件对应的重要史事是(  )
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 1791年制定宪法 1792年建立共和国 1793年处死路易十六 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
A.布匿战争 B.十字军东征 C.普法战争 D.法国大革命
【答案】D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攻占巴士底狱”“拿破仑发动政变”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了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了。1791年,制宪议会制定了宪法,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1792年9月,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国王路易十六以叛国罪被送上断头台。1799年11月,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组成了一个新的政府,是法国大革命的延续。据此可知,这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历程,D正确;
布匿战争是罗马和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与法国无关,A错误;
十字军东征是罗马天主教教皇发动的宗教性军事行动,发生在中世纪,B错误;
普法战争是1870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爆发的战争,时间不符,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法国大革命。解题方法:结合法国大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7.(2025九上·北流期末)从16世纪开始,西欧社会经济演变中最醒目的特征是(  )
A.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家庭小作坊的消失
C.市民阶层的形成 D.种植园经济的盛行
【答案】A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从16世纪开始,西欧社会经济演变中最醒目的特征”和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西欧进行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这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行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得到发展,A正确;
随着经济的发展,14世纪中叶,手工工场取代了家庭小作坊,但家庭小作坊并没有消失,B错误;
市民阶层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C错误;
种植园经济的盛行是在殖民地而不是西欧,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解题方法:依据题干问题并结合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分析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18.(2025九上·北流期末)它作为有史以来对资本主义制度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批判的理论,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这一理论就不会消灭。该“理论”诞生的标志是(  )
A.《资本论》的发表 B.《国际歌》的创作
C.巴黎公社的建立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
【解析】【分析】据材料“对资本主义制度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批判的理论,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这一理论就不会消灭。”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正确;
《资本论》的发表是马克思关于经济学方面的著作,A错误;
《国际歌》的创作是巴黎公社失败后,呼吁全世界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B错误;
巴黎公社的建立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共产党宣言》。解题方法:结合《共产党宣言》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9.(2025九上·北流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 《汉谟拉比法典》 B 《十二铜表法》 C 《罗马民法大全》
①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共和国,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其对法律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平民的胜利。
②查士丁尼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汇编成一部新的法典,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③由古巴比伦国王颁布,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1)依次选出与材料一中①②③相对应的法律文献:①,②,③。(只填字母,3分)指出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
材料二: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这就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美国权力结构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确立的“全新的政体”的名称,并简述该政体确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示意图,指出与该权力结构确立有关的法律文献,并概括该权力结构的特点。
材料四: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人权宣言》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该宣言体现的基本原则。
(5)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你对法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答案】(1) ①B ②C ③A;目的:稳固帝国社会秩序,保证皇帝专制权力。
(2) 政体:君主立宪制。意义:有效限制了王权,为未来国家民主化发展奠定基础。
(3) 文献:1787年美国宪法。特点:分权与制衡。
(4) 基本原则:人权、法治、平等。(答出2点即可)
(5) 认识:法治建设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答出1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
(1)法律文献:①:根据材料一①“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共和国,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产生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所以选B。
②:根据材料一②“四部法律文献汇编成一部新的法典,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和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民法大全》由《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组成,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所以选C。
③:根据材料一③“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和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证明人类法制传统源远流长。所以选A。
目的:根据材料一②“查士丁尼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可知稳固帝国社会秩序,保证皇帝专制权力。
(2)名称:根据材料二“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
意义:根据材料二“这就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和所学知识可知,君主立宪制有效限制了王权,为未来国家民主化发展奠定基础。
(3)法律文献:根据材料三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美国宪法确定了分权制衡的原则,实行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权分立。
特点:根据材料三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美国宪法实行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权分立,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政治特点。
(4)原则:根据材料四“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和所学知识可知,《人权宣言》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了人权、法治、平等的原则。
(5)认识: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法治建设对国家、社会、人民的重要性角度作答,如:法治建设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
【点评】本题考点是古罗马法律、《汉谟拉比法典》、《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解题方法:(1)法律文献: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查士丁尼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汇编成一部新的法典”“由古巴比伦国王颁布,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再结合古罗马法律和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关键信息,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2)名称: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意义: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这就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结合《权利法案》的相关影响分析关键信息即可。
(3)法律文献:结合美国政治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结构图即可得出美国政治实行的原则。
特点:结合美国政治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结构图即可得出美国政治实行的特点。
(4)原则: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依据文献《人权宣言》的相关知识分析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5)认识: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法治建设对国家、社会、人民的重要性角度作答。
20.(2025九上·北流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世纪后,在欧洲农业生产中,由于重犁、马挽具等新式生产工具得到使用,引进的作物种类增加,出现了三圃制(即耕地分为三部分,每年只有1/3土地休耕),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有效地增加了耕地的实际面积。同时一年可以有两次收获,增加了粮食的实际产量。耕种作物的品种增多,一些地区出现了专业的种植区。领主们通过转让、联姻、继承等方式,小块份地集中起来,形成租佃为主的大农场。
——摘编自《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0世纪后欧洲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早在14世纪,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等意大利作家,便试图以古代学者的理想和学识为源泉。相对于中世纪盛行的普遍世界观,人文主义者将人类置于其对世界认知的中心位置。15、16世纪,这场运动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
——摘编自《图说世界史》等
(2)根据材料二,写出该运动的名称,并归纳其意义。
材料三:
(3)从材料三中选择一幅图,说明工业革命的影响。
(4)综上所述,归纳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答案】(1) 表现: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作物品种增多;出现专业种植区。(答出1点即可);原因:重犁、马挽具等新式生产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三圃制生产方式的推行,租地农场的出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答出1点即可)
(2) 运动:文艺复兴。意义:提倡人文主义,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答出1点即可)
(3) 图1:工业革命中发明了蒸汽机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也密切了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图2:工业革命中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农村人口纷纷流向城市,促进了伦敦人口的快速增长。(两图都答只算图1)
(4) 因素:生产力发展;思想解放;科技创新。(答出1点即可)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
(1)表现:根据材料一“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有效地增加了耕地的实际面积”可得出耕地面积增加;根据材料一“同时一年可以有两次收获,增加了粮食的实际产量”可得出粮食产量提高;根据材料一“耕种作物的品种增多,一些地区出现了专业的种植区”可得出农作物品种增多;出现专业种植区。
原因:根据材料一“由于重犁、马挽具等新式生产工具得到使用”可得出重犁、马挽具等新式生产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根据材料一“出现了三圃制(即耕地分为三部分,每年只有1/3土地休耕),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小块份地集中起来,形成租佃为主的大农场”可得出三圃制生产方式的推行,租地农场的出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
(2)名称:根据材料二“14世纪”“人文主义者”和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中叶,意大利出现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
意义:根据材料二“人文主义者将人类置于其对世界认知的中心位置”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但丁、莎士比亚等文学家、艺术家不断涌现,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
(3)影响:图1:根据材料三图1“1825年斯蒂芬斯试验蒸汽机车”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成为主要动力来源,斯蒂芬斯发明了蒸汽机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也密切了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
图2:根据材料三图1“1800—1880年伦敦人口变化表”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中发明了蒸汽机,现代工厂制度建立,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农村人口纷纷流向城市,促进了伦敦人口的快速增长。
(4)因素:根据材料一可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根据材料二可知,思想解放运动大大解放人们思想,推动社会发展;根据材料三可知,科技创新带来生产力的解放,推动社会发展。故因素为:生产力发展;思想解放;科技创新。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世纪西欧农业、文艺复兴、第一次工业革命。解题方法:(1)表现: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有效地增加了耕地的实际面积”“同时一年可以有两次收获,增加了粮食的实际产量”“耕种作物的品种增多,一些地区出现了专业的种植区”,结合中世纪西欧的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原因: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由于重犁、马挽具等新式生产工具得到使用”“出现了三圃制(即耕地分为三部分,每年只有1/3土地休耕),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小块份地集中起来,形成租佃为主的大农场”,结合中世纪西欧的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2)名称: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14世纪”“人文主义者”,结合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分析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意义: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人文主义者将人类置于其对世界认知的中心位置”,结合文艺复兴的相关影响分析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3)影响:图1: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图1 中蒸汽机车带来的影响即可。
图2 :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图2 中的人口变化表信息即可。
(4)因素:结合相关对两则史料分析总结即可。
21.(2025九上·北流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活动一时空观念——追溯文明之源】
材料一:古代亚非文明发源地示意图
(1)写出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在材料一示意图中对应位置的序号。
【活动二史料证实——探究文明交流】
材料二: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齐世荣《世界史 古代史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文明交流的两种方式。
【活动三史论阐述——推动文明发展】
材料三: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界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四: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新华社
(3)根据材料三、四,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的两个史实对这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 古埃及文明:① 古印度文明:③。
(2) 方式:暴力冲突;和平交往。
(3) 【示例】观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论述: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结论:综上所述,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因此,我们应积极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文明交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古埃及文明;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
(1)序号:古埃及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文明诞生于非洲尼罗河流域,位于图中①处。
古印度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文明诞生于亚洲印度河流域,位于图中③处。
(2)方式:根据材料二“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和所学知识可知,暴力冲突客观上推动文明交往;根据材料二“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和所学知识可知,和平交往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
(3)观点:根据材料三“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可知,文明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发展,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都不能闭关自守,而是要看到其他文明的长处,积极推动文明的交流,故可拟观点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如:
论述: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最后总结:结论:综上所述,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因此,我们应积极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文明交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点评】本题考点是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亚历山大东征。解题方法:(1)序号: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位置:结合古印度和古埃及文明的发展的相关历程分析地图即可得出答案。
(2)方式: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结合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分析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3)观点:依据材料三“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可知,文明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发展,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都不能闭关自守,而是要看到其他文明的长处,积极推动文明的交流,故可拟观点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论述:结合所学详细论述阿拉伯的成就即可得出答案。
1 / 1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2025九上·北流期末)下图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法老制度 B.种姓制度 C.联邦制度 D.元首制度
2.(2025九上·北流期末)据不完全统计,希腊城邦的总数达到300多个。最大的城邦斯巴达仅有8400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而中希腊的弗希斯面积只有1650平方公里,却集中了22个城邦,每个城邦人口不足万人。这反映希腊城邦的主要特点是(  )
A.岛屿多耕地少 B.农村多城市少
C.奴隶多公民少 D.数量多规模小
3.(2025九上·北流期末)早期罗马共和国,执政官任期只有一年,且又是权力相等的两人,只有意见一致时才能行使职权。而元老院有成员300人,任期长、政治经验丰富,是当时社会上显要人物,其讨论通过的决定必然为执政官的重视。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罗马(  )
A.元老院实为权力中心 B.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C.执政官地位已经衰落 D.贵族内部矛盾尖锐
4.(2025九上·北流期末)2世纪,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帝国的内湖,帝国进入了黄金时期。该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阿拉伯帝国
5.(2025九上·北流期末)它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与运动员的热情、自信和拼搏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下图)。该艺术杰作是(  )
A.《蒙娜丽莎》 B.《狮身人面像》
C.《掷铁饼者》 D.《印度贵族出行图》
6.(2025九上·北流期末)“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下列对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 B.阻碍了西欧社会的发展
C.封君对封臣没有义务 D.主要存在于法兰克王国
7.(2025九上·北流期末)13世纪英国黑尔斯庄园的法庭档案里记录有一个案件:一个农民丢失了一头黑母牛,他在领主的牛棚里发现了自己走失的牛,但领主却拒绝归还。所以这个农民就向庄园法庭起诉。法庭判定领主要归还该农民。这个案例反映了庄园法庭(  )
A.-维护领主利益 B.侵害佃户权益
C.审判过程规范 D.维护公共秩序
8.(2025九上·北流期末)中世纪英国某城市以每年向王室缴纳300英镑税金的代价,获得了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市政官员的许可。由此可知,该城市获得自治权的方式是(  )
A.国王特许 B.投票选举 C.金钱赎买 D.武力斗争
9.(2025九上·北流期末)中世纪时期的意大利最早出现“大学”,法国、英国也相继出现。教师传授经世致用的学问,学习内容包括艺术、人文、法律和自然科学。这表明这一时期大学的核心是(  )
A.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B.争取教育自治地位
C.消除基督教会的影响 D.积极翻译外来文化
10.(2025九上·北流期末)某帝国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是(  )
A.希腊文化 B.拜占庭文化 C.阿拉伯文化 D.东方文化
11.(2025九上·北流期末)日本大化改新后,在中央设立大学寮,国一级设立国学,学习内容包括《论语》《孝经》《礼记》等儒家经典,每年都举行祭祀孔子的仪式。据此可知,日本(  )
A.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国家 B.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C.全盘照搬中国教育制度 D.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12.(2025九上·北流期末)在14世纪的西欧,许多农民在农闲时到商人所办的手工工场里做工,他们领取工资,与商人形成雇佣关系。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的西欧(  )
A.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B.生产的资本主义化
C.农民阶层逐渐衰落 D.世界市场初步确立
13.(2025九上·北流期末)人口和动物的迁移导致了传染病大流行。从1518年到1600年,美洲有记载的传染病大爆发就有17次,数百万人失去了生命。仅墨西哥一地在1519年以后的一个世纪内,印第安人就从2500万锐减至75万。这主要可以用于说明(  )
A.东西方贸易的繁荣 B.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C.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D.殖民争霸的残酷性
14.(2025九上·北流期末)根据下图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A.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B.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C.否定了“君权神授”理论 D.基本确立了议会制度
15.(2025九上·北流期末)1778年2月,法国正式承认美国,并缔结了美法军事同盟条约和通商条约。下列史事,最可能促成这一结果的是(  )
A.来克星顿枪声 B.《独立宣言》发表
C.萨拉托加大捷 D.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6.(2025九上·北流期末)制作大事年表是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面这组时间、事件对应的重要史事是(  )
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 1791年制定宪法 1792年建立共和国 1793年处死路易十六 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
A.布匿战争 B.十字军东征 C.普法战争 D.法国大革命
17.(2025九上·北流期末)从16世纪开始,西欧社会经济演变中最醒目的特征是(  )
A.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家庭小作坊的消失
C.市民阶层的形成 D.种植园经济的盛行
18.(2025九上·北流期末)它作为有史以来对资本主义制度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批判的理论,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这一理论就不会消灭。该“理论”诞生的标志是(  )
A.《资本论》的发表 B.《国际歌》的创作
C.巴黎公社的建立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9.(2025九上·北流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 《汉谟拉比法典》 B 《十二铜表法》 C 《罗马民法大全》
①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共和国,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其对法律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平民的胜利。
②查士丁尼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汇编成一部新的法典,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③由古巴比伦国王颁布,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1)依次选出与材料一中①②③相对应的法律文献:①,②,③。(只填字母,3分)指出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
材料二: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这就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美国权力结构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确立的“全新的政体”的名称,并简述该政体确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示意图,指出与该权力结构确立有关的法律文献,并概括该权力结构的特点。
材料四: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人权宣言》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该宣言体现的基本原则。
(5)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你对法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20.(2025九上·北流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世纪后,在欧洲农业生产中,由于重犁、马挽具等新式生产工具得到使用,引进的作物种类增加,出现了三圃制(即耕地分为三部分,每年只有1/3土地休耕),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有效地增加了耕地的实际面积。同时一年可以有两次收获,增加了粮食的实际产量。耕种作物的品种增多,一些地区出现了专业的种植区。领主们通过转让、联姻、继承等方式,小块份地集中起来,形成租佃为主的大农场。
——摘编自《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0世纪后欧洲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早在14世纪,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等意大利作家,便试图以古代学者的理想和学识为源泉。相对于中世纪盛行的普遍世界观,人文主义者将人类置于其对世界认知的中心位置。15、16世纪,这场运动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
——摘编自《图说世界史》等
(2)根据材料二,写出该运动的名称,并归纳其意义。
材料三:
(3)从材料三中选择一幅图,说明工业革命的影响。
(4)综上所述,归纳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21.(2025九上·北流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活动一时空观念——追溯文明之源】
材料一:古代亚非文明发源地示意图
(1)写出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在材料一示意图中对应位置的序号。
【活动二史料证实——探究文明交流】
材料二: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齐世荣《世界史 古代史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文明交流的两种方式。
【活动三史论阐述——推动文明发展】
材料三: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界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四: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新华社
(3)根据材料三、四,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的两个史实对这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自上而下分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高高在上的是“婆罗门”,“吠舍”和“首陀罗”社会地位低下。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B正确;
法老是古埃及最高统治者,与材料不符,A错误;
美国是联邦制度,C错误;
罗马屋大维首创元首制度,与材料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种姓制度。解题方法:结合印度种姓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2.【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据材料“希腊城邦的总数达到300多个……每个城邦人口不足万人”可知,希腊城邦的总数达到300多个,说明希腊城邦数量多,但其规模小,小国寡民,D正确;
希腊岛屿多耕地少,但与材料不符,A错误;
材料不涉及农村和城市数量,无法得出农村多城市少的结论,B错误;
奴隶多公民少与材料不符,材料不涉及奴隶和公民数量,而是体现了希腊城邦数量多规模小,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古希腊城邦。解题方法:结合古希腊城邦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3.【答案】A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执政官任期只有一年,且又是权力相等的两人,只有意见一致时才能行使职权”“元老院有成员300人,任期长、政治经验丰富,是当时社会上显要人物,其讨论通过的决定必然为执政官的重视”可知,执政官任期短,且两位执政官之间相互制衡,权力受到限制。而元老院的成员不仅人数多,任期长,且决定的事务对执政官影响很大。可见与执政官相比,元老院实为权力中心,A正确;
题干只提及执政官与元老院的权力大小,不能得出平民没有政治权利,B错误;
题干只提及执政官权力受到一定限制,不能得出执政官地位已经衰落,C错误;
题干只提及执政官与元老院的权力大小,未涉及贵族内部矛盾,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古罗马的政治发展。解题方法:结合古罗马的政治发展历程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4.【答案】C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C正确;
波斯帝国公元前4世纪被亚历山大所灭,A错误;
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灭亡,B错误;
阿拉伯帝国13世纪被蒙古人所灭亡,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罗马帝国。解题方法:结合罗马帝国的疆域图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5.【答案】C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希腊的人物雕刻艺术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境界,《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与运动员的热情、自信和拼搏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C正确;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画作,与运动员无关,A错误;
《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的文化遗产,与运动员无关,B错误;
《印度贵族出行图》反映了古印度文化,与运动员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古希腊的艺术成就。解题方法:结合古希腊的艺术成就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6.【答案】A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次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出现了封君与封臣,这种封君封臣制度是以土地封赐为直接纽带,A正确;
封君封臣制度推动了西欧向封建社会发展,B错误;
封君有义务保护封臣,C错误;
11世纪,封君封臣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封君封臣制。解题方法:结合中古西欧政治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7.【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法庭判定领主要归还该农民”及所学知识可得,最终庄园法庭将牛归还了农民,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一定程度限制领主的特权,维护了公共秩序,D正确;
维护封建主的利益与题目“领主要归还该农民”不符,A错误;
侵害佃户权益与题目“领主要归还该农民”不符,B错误;
题干未涉及庄园法庭的审判过程,不能得出是否规范,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庄园制经济。解题方法:结合中古西欧的庄园制的发展情况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8.【答案】C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每年向王室缴纳300英镑税金”和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C正确;
题干强调城市通过金钱赎买获得自治,未体现国王特许的作用,A错误;
题干强调城市通过金钱赎买获得自治,未体现投票选举的作用,B错误;
题干强调城市通过金钱赎买获得自治,未体现武力斗争的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古西欧城市自治。解题方法:结合中古西欧城市发展情况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9.【答案】A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传授经世致用的学问,学习内容包括艺术、人文、法律和自然科学”可知,中世纪时期大学的课程多样,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具有明显的世俗教育特征,A正确;
大学拥有教育自治地位,但是题干未涉及自治权,B错误;
大学仍然不能消除基督教会的影响,C错误;
题干体现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未说明大学积极翻译外来文化,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古西欧大学。解题方法:结合中古西欧大学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0.【答案】B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拜占庭帝国的知识可知,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建在拜占庭,因此,东罗马帝国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后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B正确;
希腊文化与材料“某帝国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兼收并蓄”,A错误;
阿拉伯属于西亚,与材料不符,C错误;
D项与材料“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拜占庭帝国文化。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将选项带入题干内容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11.【答案】D
【知识点】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中央设立大学寮,国一级设立国学,学习内容包括《论语》《孝经》《礼记》等儒家经典,每年都举行祭祀孔子的仪式”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大化改新主要是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采用中国儒家经典为大学寮的教科书,说明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D正确;
日本大化改新后,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国家,但题目未涉及日本社会性质的改变,A错误;
日本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逐渐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但题目未涉及幕府的相关信息,B错误;
全盘照搬中国教育制度说法太绝对,与事实不符,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大化改新。解题方法:结合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2.【答案】B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3、14 世纪,随着欧洲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农村出现了租地农场,城市出现了手工工场。在这些新的生产方式中,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意味着生产开始走向资本主义化,B正确;
题干所描述的 14 世纪,距离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已经过去了很久,时间上不相符,A错误;
仅从农民到手工工场做工与商人形成雇佣关系这一现象,不能得出农民阶层逐渐衰落的结论,C错误;
14 世纪时,世界还没有进入工业革命时期,不存在世界市场初步确立的情况,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古西欧经济发展。解题方法:结合中古西欧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3.【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15世纪末,哥伦布开辟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与此同时,欧洲殖民者也把传染病带到了美洲,造成美洲人口(尤其是印第安人)数量锐减,C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传染病的传播,不是东西方贸易的繁荣,A错误;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与材料不符,B错误;
殖民争霸的残酷性表现在殖民国家之间对人口、资源的争夺上,与材料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新航路开辟。解题方法: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影响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4.【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640年开始,持续的时间长,革命中有高潮也有低谷,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故体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长期性、反复性和曲折性的特点,B正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A错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否定了“君权神授”理论,但与题目中革命历程无关,C错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议会制度,但与题目中革命历程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解题方法: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发展历程分析时间抽,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5.【答案】C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777 年,一支 6000 余人的英军在萨拉托加陷入大陆军的包围,被迫投降。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此后,法国等国家开始对美国提供军事援助等支持。所以法国在 1778 年 2 月正式承认美国并缔结军事同盟条约和通商条约,C正确;
来克星顿枪声只是战争的开端,法国难以仅凭此就决定正式承认美国并与其结盟,因为此时无法确定美国是否有能力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A错误;
仅《独立宣言》的发表,没有在军事上取得重大突破和优势的情况下,法国不会轻易冒险与美国结盟,因为此时美国的独立前景仍不明朗,B错误;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是在 1783 年,时间上晚于 1778 年法国承认美国并结盟,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美国独立战争。解题方法:结合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6.【答案】D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攻占巴士底狱”“拿破仑发动政变”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了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了。1791年,制宪议会制定了宪法,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1792年9月,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国王路易十六以叛国罪被送上断头台。1799年11月,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组成了一个新的政府,是法国大革命的延续。据此可知,这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历程,D正确;
布匿战争是罗马和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与法国无关,A错误;
十字军东征是罗马天主教教皇发动的宗教性军事行动,发生在中世纪,B错误;
普法战争是1870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爆发的战争,时间不符,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法国大革命。解题方法:结合法国大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7.【答案】A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从16世纪开始,西欧社会经济演变中最醒目的特征”和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西欧进行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这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行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得到发展,A正确;
随着经济的发展,14世纪中叶,手工工场取代了家庭小作坊,但家庭小作坊并没有消失,B错误;
市民阶层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C错误;
种植园经济的盛行是在殖民地而不是西欧,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解题方法:依据题干问题并结合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分析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18.【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
【解析】【分析】据材料“对资本主义制度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批判的理论,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这一理论就不会消灭。”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正确;
《资本论》的发表是马克思关于经济学方面的著作,A错误;
《国际歌》的创作是巴黎公社失败后,呼吁全世界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B错误;
巴黎公社的建立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共产党宣言》。解题方法:结合《共产党宣言》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9.【答案】(1) ①B ②C ③A;目的:稳固帝国社会秩序,保证皇帝专制权力。
(2) 政体:君主立宪制。意义:有效限制了王权,为未来国家民主化发展奠定基础。
(3) 文献:1787年美国宪法。特点:分权与制衡。
(4) 基本原则:人权、法治、平等。(答出2点即可)
(5) 认识:法治建设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答出1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
(1)法律文献:①:根据材料一①“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共和国,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产生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所以选B。
②:根据材料一②“四部法律文献汇编成一部新的法典,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和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民法大全》由《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组成,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所以选C。
③:根据材料一③“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和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证明人类法制传统源远流长。所以选A。
目的:根据材料一②“查士丁尼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可知稳固帝国社会秩序,保证皇帝专制权力。
(2)名称:根据材料二“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
意义:根据材料二“这就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和所学知识可知,君主立宪制有效限制了王权,为未来国家民主化发展奠定基础。
(3)法律文献:根据材料三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美国宪法确定了分权制衡的原则,实行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权分立。
特点:根据材料三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美国宪法实行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权分立,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政治特点。
(4)原则:根据材料四“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和所学知识可知,《人权宣言》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了人权、法治、平等的原则。
(5)认识: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法治建设对国家、社会、人民的重要性角度作答,如:法治建设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
【点评】本题考点是古罗马法律、《汉谟拉比法典》、《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解题方法:(1)法律文献: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查士丁尼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汇编成一部新的法典”“由古巴比伦国王颁布,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再结合古罗马法律和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关键信息,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2)名称: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意义: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这就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结合《权利法案》的相关影响分析关键信息即可。
(3)法律文献:结合美国政治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结构图即可得出美国政治实行的原则。
特点:结合美国政治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结构图即可得出美国政治实行的特点。
(4)原则: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依据文献《人权宣言》的相关知识分析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5)认识: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法治建设对国家、社会、人民的重要性角度作答。
20.【答案】(1) 表现: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作物品种增多;出现专业种植区。(答出1点即可);原因:重犁、马挽具等新式生产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三圃制生产方式的推行,租地农场的出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答出1点即可)
(2) 运动:文艺复兴。意义:提倡人文主义,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答出1点即可)
(3) 图1:工业革命中发明了蒸汽机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也密切了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图2:工业革命中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农村人口纷纷流向城市,促进了伦敦人口的快速增长。(两图都答只算图1)
(4) 因素:生产力发展;思想解放;科技创新。(答出1点即可)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
(1)表现:根据材料一“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有效地增加了耕地的实际面积”可得出耕地面积增加;根据材料一“同时一年可以有两次收获,增加了粮食的实际产量”可得出粮食产量提高;根据材料一“耕种作物的品种增多,一些地区出现了专业的种植区”可得出农作物品种增多;出现专业种植区。
原因:根据材料一“由于重犁、马挽具等新式生产工具得到使用”可得出重犁、马挽具等新式生产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根据材料一“出现了三圃制(即耕地分为三部分,每年只有1/3土地休耕),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小块份地集中起来,形成租佃为主的大农场”可得出三圃制生产方式的推行,租地农场的出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
(2)名称:根据材料二“14世纪”“人文主义者”和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中叶,意大利出现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
意义:根据材料二“人文主义者将人类置于其对世界认知的中心位置”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但丁、莎士比亚等文学家、艺术家不断涌现,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
(3)影响:图1:根据材料三图1“1825年斯蒂芬斯试验蒸汽机车”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成为主要动力来源,斯蒂芬斯发明了蒸汽机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也密切了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
图2:根据材料三图1“1800—1880年伦敦人口变化表”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中发明了蒸汽机,现代工厂制度建立,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农村人口纷纷流向城市,促进了伦敦人口的快速增长。
(4)因素:根据材料一可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根据材料二可知,思想解放运动大大解放人们思想,推动社会发展;根据材料三可知,科技创新带来生产力的解放,推动社会发展。故因素为:生产力发展;思想解放;科技创新。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世纪西欧农业、文艺复兴、第一次工业革命。解题方法:(1)表现: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有效地增加了耕地的实际面积”“同时一年可以有两次收获,增加了粮食的实际产量”“耕种作物的品种增多,一些地区出现了专业的种植区”,结合中世纪西欧的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原因: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由于重犁、马挽具等新式生产工具得到使用”“出现了三圃制(即耕地分为三部分,每年只有1/3土地休耕),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小块份地集中起来,形成租佃为主的大农场”,结合中世纪西欧的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2)名称: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14世纪”“人文主义者”,结合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分析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意义: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人文主义者将人类置于其对世界认知的中心位置”,结合文艺复兴的相关影响分析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3)影响:图1: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图1 中蒸汽机车带来的影响即可。
图2 :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图2 中的人口变化表信息即可。
(4)因素:结合相关对两则史料分析总结即可。
21.【答案】(1) 古埃及文明:① 古印度文明:③。
(2) 方式:暴力冲突;和平交往。
(3) 【示例】观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论述: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结论:综上所述,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因此,我们应积极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文明交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古埃及文明;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
(1)序号:古埃及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文明诞生于非洲尼罗河流域,位于图中①处。
古印度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文明诞生于亚洲印度河流域,位于图中③处。
(2)方式:根据材料二“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和所学知识可知,暴力冲突客观上推动文明交往;根据材料二“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和所学知识可知,和平交往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
(3)观点:根据材料三“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可知,文明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发展,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都不能闭关自守,而是要看到其他文明的长处,积极推动文明的交流,故可拟观点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如:
论述: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最后总结:结论:综上所述,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因此,我们应积极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文明交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点评】本题考点是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亚历山大东征。解题方法:(1)序号: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位置:结合古印度和古埃及文明的发展的相关历程分析地图即可得出答案。
(2)方式: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结合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分析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3)观点:依据材料三“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可知,文明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发展,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都不能闭关自守,而是要看到其他文明的长处,积极推动文明的交流,故可拟观点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论述:结合所学详细论述阿拉伯的成就即可得出答案。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