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有为有不为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16 有为有不为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14:5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有为有不为 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面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位(zhū) 烦琐(suǒ) 毅然(yì)
B.脑筋(jīn) 小恶(è) 膝盖(qī)
C.俘虏(lǔ) 激励(lì) 制裁(cái)
D.逞能(chěng) 河堤(dī) 崩溃(k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不完全确的一项是(  )
A.贰臣  笼子  提防  大善大恶
B.高赋  概念  轮阔  长篇大论
C.社会  睁开  哲学  神情自若
D.投降  保持  贪污  逆来顺受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按某种方式办理,这里有借助的意思。)
B.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C.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达到目的,实现计划。常用为贬义,指坏主意得到实现。)
D.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既而保持不断发展的态势。)
4.以下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最终,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
②年轻时,他怀揣着远大抱负踏入社会,却遭遇诸多挫折与质疑。
③面对困境,他没有气馁,而是冷静反思,调整方向。
④季羡林先生的一生便是 “有为有不为” 的生动例证。
⑤他深知哪些事该全力以赴,哪些事应果断舍弃。
A.④②③⑤① B.④⑤②③① C.②③⑤①④ D.④⑤③②①
二、填空题
5.根据课《有为有不为》,完成表格。
基础读写
字音字形 诉诸 轮廓 得逞 制裁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lǒng 统 yì 然 迷途知fǎn
文学常识 季羡林,字 、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 。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三、语言表达
6.下面是子轩在交流会上展示的两个案例,请你从“有为有不为”的角度加以分析。
案例一:下雨天,一个学生看到一个没带伞的同学手足无措地等在公交车站,便主动上前共撑一把伞,两人一起走向学校。小小的举动,如同一束光,温暖了彼此。
案例二:公园里,有人为了拍照,随意踩踏草坪。原本生机勃勃的草地,被踩出一道道痕迹。
7.主题交流会,班级决定共同撰写班级“善小常为,恶小不为”倡议书,倡导从现在做起,践行善举。请你列举三条践行建议。
8.请你设计一张有关“诚信”的海报,从下面三幅图中选择一个元素,作为海报的素材。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并简要说明理由。
第三部分 阅读能力
四、现代文阅读
①“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②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suǒ( )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④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嘛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⑥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 )而已。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 ),kuì( )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chěng( ),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⑧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9.在文中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10.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1.文中在论述何为大小恶和大小善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特点?
12.这篇文章引用了许多名言和警句,请举例说说它们的作用。
13.简要分析③—⑦段的论证思路。
14.本文题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看法。
交流会上,杨杨展示了马军的《勿以善小而不为》一文,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
勿以善小而不为
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中的这句名言影响深远。那么何为善?《了凡四训》给了堪称经典的解释:“有益于人,是善。”英国哲学家培根亦然:“利人的品德我认为就是善。”对善的概念,中西方高度一致,一心一意利于他人就是善。
②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古往今来,心存善念,乐于助人,甚至舍己为人的大德高古、君子贤士不胜枚举。
③范仲淹被贬浙江时,一名小吏死在任上,家贫子幼,不能回乡安葬。范仲淹重金相赠,并为之雇了一条船,将其灵柩和一家老小送归家乡。为免途中关卡阻滞,特派一位老成持重的属下全程护送。临行前,还交给他一首诗,并嘱咐他,过关过卡,把这个拿出来就行了。原来诗是这样写的:“十口相携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每个睹诗之人无不感动落泪。
④予人玫瑰是善,兴利除弊也是善。苏轼当年所住地区曾流行溺婴的恶俗,让他十分难过。他向武昌太守痛陈其弊,恳请改变,又自行成立救儿会,向人募捐,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然后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和衣裳等。苏轼自己率先垂范,每年都捐出十缗钱,他认为,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就是他心头最大的喜事。
⑤激浊扬清、除恶务尽更是善。俗话说:“锄一恶,长十善。”清代名臣于成龙任职直隶时,甫一履新,即责令属下将“不肖贪酷官员”“昏庸衰志等辈”“速行揭报,以凭正章参处”。他严惩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以儆效尤。赴任江南时,入境即访民情,随之颁布《兴利除弊约》,对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尽行痛革”;又制订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令“官吏望风改操”。他的猛药治疴,果毅除恶,赢得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高度评价。
⑥善发于内心,出于赤诚,只要心中有爱,有悲天悯人之情,则人人皆可为之。正如孟子对梁惠王所说“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这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晋代思想家葛洪就直言不讳地说:“一言之善,重于千金。”
⑦善无大小,至善是善,小善积累多了,也是了不起的大善,就是令人敬重的好人,故而刘备在《诫子书》中才殷殷教诲:“勿以善小而不为。”因为他深知,滴水能穿石,积羽可沉舟。《鹤林玉露》中也说:“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
⑧为恶最苦,为善最乐,古今中外,莫不如是。乐于助人,与人为善,捧给世界的都是心灵的玫瑰,生命的余香也定会绵绵不尽,食则香甜,寝则安眠,怡然平和,波澜不惊,幸福快乐不就是这样的状态吗?
(作者:马军。有删改)
15.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西方对善的概念高度一致,皆认为一心一意利于他人就是善。
B.范仲淹资助小吏灵柩、一家老小回乡,展现了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的品德。
C.苏轼成立救儿会救助婴儿,是兴利除弊的善举。
D.刘备在《诫子书》中说 “勿以善小而不为” 是为了告诫后人要多做大事。
16.下列事例与文中“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个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他制定《均输法》和《青苗法》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使全国兴修水利,《保甲法》和《保马法》增强了国防实力。
B.老舍住处附近一个破旧庙宇住着一些穷苦盲人,他于心不忍,自掏腰包为盲人们买乐器,花费两年时间为他们组建乐团、集中培训,帮他们找到谋生的路。
C.驻地抚顺发生洪水,雷锋同志取出存折上的全部积蓄,跑到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自愿为人民做贡献。
D.我国的一位钢琴家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他说:“我认为接近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为他们演奏音乐,用音乐打开他们的耳朵和心灵。”
17.文章第④⑤段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善”的含义,这两段的位置是否可以调换?请说说你的看法。
18.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与人为善”的新的认识。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16 有为有不为》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答案 B B D A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B.膝盖(qī)——xī;
故选B。
2.B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B.轮阔——轮廓;
故选B。
3.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D.一发而不可收拾:事情一旦发生或局面一经打开,便越发无法遏制其向坏的方向发展。含贬义;
故选D。
4.A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④句引出话题,表明季羡林先生一生是 “有为有不为” 的例证,为首句;②句接着讲述先生年轻时踏入社会的经历,遭遇挫折质疑,开启下文;③句承接②句,说明面对困境先生的做法;⑤句进一步阐述先生懂得抉择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①句最终说明先生凭借努力取得非凡成就,是结果。按照 “引出话题——经历困境——应对抉择——取得成就” 的逻辑顺序排列,正确的顺序为:④②③⑤①;
故选A。
5. zhū kuò chěng cái dī kuì 笼 毅 返 希逋 翻译家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和文学常识。
诉诸:sù zhū,求助于;诉之于(某种方法或途径)。常指用某种方式解决问题或表达情感。
轮廓:lún kuò,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事情的概况。常用来描述物体的外形或事情的总体框架。
得逞:dé chěng,实现(多指坏事);达到目的(多指不好的)。常用来形容坏人或不良企图的实现。
制裁:zhì cái,对违法者依法给予惩罚。是法律或规章制度对违规行为的一种处理手段。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qiān lǐ zhī dī,kuì yú yǐ xué,指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强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笼统:lǒng tǒng,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常用来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时不够具体、明确。
毅然:yì rán,坚决地;毫不犹豫地。形容人做决定或行动时非常果断、坚定。
迷途知返:mí tú zhī fǎn,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强调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的重要性。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学者、作家、翻译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6.示例:学生主动分享雨伞,体现了乐于助人的精神,传递了正能量,是值得提倡的善行;随意踩踏草坪破坏了公共环境,这种小恶行为虽不起眼,却损害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应当避免。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有为有不为》强调人在行事时要明辨是非,知道什么该做(有为),什么不该做(有不为)。
案例一分析“有为”之举:在下雨天,这位学生看到没带伞的同学在公交车站手足无措,主动上前共撑一把伞,一起走向学校。这一行为体现了该学生的善良与乐于助人。从“有为有不为”的角度看,帮助他人是符合道德准则、弘扬正能量的行为,属于“有为”的范畴。积极影响:这一小小的善举,如同一束光温暖了彼此。对于受助的同学而言,解决了当下的困境,感受到了来自他人的关怀与善意;对于施助的学生,践行了美好的品德,收获了帮助他人带来的满足感。这种积极的行为不仅在个人层面传递了温暖,也在社会层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引导更多人在面对他人困境时主动伸出援手,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案例二分析“有不为”之失:在公园里,有人为了拍照随意踩踏草坪。从“有为有不为”的观念出发,爱护公共环境、保护自然景观是每个人应有的意识,随意踩踏草坪破坏了原本生机勃勃的草地,损害了公共利益,这是明显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属于“有不为”的范畴,而这些人却没有做到。 不良后果:被踩出一道道痕迹的草地,其美观性遭到破坏,生态环境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草坪具有美化环境、保持水土等作用,随意踩踏会降低其生态功能。同时,这种行为也会给其他游客带来不良的视觉感受,破坏公园整体的和谐氛围,并且可能会引发他人效仿,导致更多不文明行为的出现,对公共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
7.示例:①在校园内见到需要帮助的同学,主动伸出援手,如帮助搬重物、解答学习问题;②保持校园环境整洁,不乱丢垃圾,见到垃圾主动捡起;③爱护公共财物,不在墙壁、桌椅上乱涂乱画,不在图书馆内大声喧哗。
【详解】本题考查提出建议。开放类试题,围绕“践行善举”举例提建议即可。
示例: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解答问题,为身体不适的同学打水送药,积极参与班级志愿服务活动等;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与同学相处真诚友善,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随地乱扔垃圾等;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借东西及时归还,积极参与班级事务,为班级建设贡献力量等。
8.示例一:我选择“鼎”作为海报素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鼎的词语,如一言九鼎、鼎力相助等,鼎在古代是国之重器,是中国古代君王权威的象征,是一种信誉和保证,也是诚信的标志。
示例二:我选择“握手”作为海报素材,握手代表和平共处、友好协商,是和平的体现。双方握手就代表了相识,代表了尊重,加深双方的理解、信任。
示例三:我选择“指纹”作为海报素材,指纹具有独特性,被称为“人体身份证”,按下指纹就可以作为“画指为信”的凭证,代表“信守”的意思。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作答时,分析每个元素与诚信的联系。鼎体现权威和信誉;握手体现双方信任;指纹因其独特性作为信守凭证。从诚信角度看,鼎从文化层面象征诚信的重要,握手侧重于人与人交往中的诚信体现,指纹则突出个体以独特方式代表守信。可根据对诚信理解的侧重点来选择。答案不唯一,关键是阐述理由要紧密围绕诚信。
示例1:我选择“鼎”作为海报素材,鼎庄重而威严,在历史长河中,它常与承诺和契约相联。古人以鼎为信,象征着诚信的重量如鼎般厚重,一言既出,如鼎之不移,是诚信的有力象征。
示例2:我选择“握手”作为海报素材,握手是一种承诺的姿态。当两只手紧紧相握,传递的是真诚与信赖。这一动作仿佛在说,彼此的约定将如握手般坚定,是诚信交往的生动体现。
示例3:我选择“指纹”作为海报素材,指纹独一无二,如同我们的诚信品质不可替代。按下指纹,如同立下诚信的誓言,它见证着我们对承诺的坚守,是诚信的具象符号。
9.琐 kuò dī 溃 逞 10.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11.举例论证 一反一正 一古一今 12.示例:①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论述应该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②引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为了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③引用“行而宜之谓之义”是为了阐述什么是应该。 13.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用事例论述什么是小恶小善和大善大恶,并得出结论——进一步补充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14.不离题。因能分辨清是非善恶,就会分清什么事因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即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有为有不为”的探讨,强调了行为的道德判断标准。作者以“善”与“恶”的大小为切入点,结合历史与现实的例子,阐述了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文章引用名言警句,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通过对大小善恶的分析,作者呼吁人们在行为上要有明确的道德界限,做到“有为有不为”,并在错误时及时回头,体现了对社会道德水平的关注与期待。
9.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fán suǒ:烦琐, 形容文章杂乱、说话啰嗦。
轮廓:lún kuò,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千里之堤:qiān lǐ zhī dī:很长很长的堤坝,常与“溃于蚁穴”连用,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强调要重视细节,防微杜渐,不要因为一些小的疏忽或问题而导致整体的失败或灾难。
kuì:溃,本义是指水冲破堤岸。后由本义引申指乱流,漫溢。
dé chěng:得逞,意思为达到预期的目的。
10.本题考查论点。
结合①段“‘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②段“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③段“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④段“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⑤段“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⑥段“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⑦段“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⑧段“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可知,开篇作者先解释“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不能做是“有不为”,为引出核心观点做铺垫。接着说明判断“应该”与否的关键,认为诉诸一般人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是非善恶,知道何事该做、何事不该做,进一步阐述“有为有不为”的依据。通过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指出善恶、应该与否有大小之别,并分别举例说明小善小恶和大善大恶,还阐述了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难以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文章结尾,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希望,即每个人都能做到有为有不为,做错了要毅然回头,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故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1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结合④段“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可知,采用举例论证,以在公共汽车上不给老人和病人让座为例,这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体现了小恶。从那些看到老人或病人上车就装闭目养神的人身上,由小见大反映出社会道德水平,这是从反面举例。
结合⑦段“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可知,采用举例论证,以贪污行为为例,先少量贪污,后越来越多直至受到法律制裁,属于大恶的例子,这是从反面举例。
结合④段“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可知,采用举例论证,“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可理解为对小善正面情况的举例。
结合⑤段“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可知,采用举例论证,以宋代文天祥为例,他被元军俘虏后,拒绝屈膝投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激励着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这是正面的大善事例。
综上,通过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小恶)和文天祥从容就义(大善)这样一反一正的例子,鲜明地对比出大小善和大小恶的不同表现与影响,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大小善和大小恶在行为性质和价值层面的巨大差异。
文天祥的例子是古代的事迹,展现了历史上大善的典型形象,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而公共汽车让座、贪污行为等是现代生活中的事例,贴近现实,反映当下社会的道德和行为问题。一古一今的举例,使论证跨越时空,既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又紧密联系现代社会实际,让读者从不同时代的角度全面理解大小善和大小恶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论证的丰富性和说服力 。
12.本题考查举例作用。
结合③段“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④段“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⑤段“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⑥“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可知,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强调善恶有大小之分,引出下文对大小善和大小恶的论述,为后文界定大小善和大小恶提供了思想基础,增强了文章在善恶观念阐述上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结合⑦段“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知,引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形象地论证了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这一观点,以蚂蚁洞穴可使千里长堤溃塌为例,生动说明了小恶可能发展成大恶的道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论证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结合②段“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可知,:通过解释“义”与“宜”“应该”的关系,辅助说明文中关于“应该做与不应该做之事”的论述,使读者更好理解“应该”这一概念,让论证更具逻辑性。
13.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结合③段“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可知,首先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
结合④段“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⑤段“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可知,接着第④段以在公共汽车上让座为例,阐述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并能由小见大看出社会道德水平;第⑤段则以文天祥从容就义为例,说明在历史上更能看清大善大恶。即用事例论述什么是小恶小善和大善大恶;
结合⑥段“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可知,第⑥段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进行总结,给出判断标准;
结合⑦段“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可知,最后通过引用俗语和以贪污行为为例,进一步补充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结合②段“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可知,首先,分辨清善恶是明白“有为有不为”的前提,二者紧密相关。能分辨清是非善恶,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有为),什么事不应该做(有不为)。
结合④段“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⑤段“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⑥段“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可知,其次,文章通过具体事例阐述了善恶大小的概念。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这类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说明了小善小恶的表现,让读者对小善小恶有了清晰的认识;以文天祥从容就义的事例展现大善大恶,让读者对大善大恶有直观感受。通过这些事例,明确了善恶大小的概念,而这些概念与“有为有不为”相互对应。对国家、人民、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大善之事就是应该做的“有为”,反之对国家有害的大恶之事就是不应该做的“有不为”;对处理人际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小善之事可为,不利的小恶之事不可为。
结合⑦段“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可知,最后,文章还论述了大小善恶的联系,如贪污行为从少量财物开始,逐渐发展到不可收拾,这从反面强调了坚守底线、分辨善恶从而做到“有为有不为”的重要性。
所以,文中谈论“善”与“恶”的大小,不仅没有离题,反而围绕“有为有不为”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且全面的阐述。
15.D 16.D 17.示例:不可以调换。第④段讲述的是通过具体行动帮助他人,如苏轼救助溺婴;第⑤段强调的是通过制度和政策来清除社会弊端,如于成龙的改革。两者侧重点不同,前者是直接的个人善行,后者是通过治理来实现善的效果,这样安排体现了由个体到整体的逻辑顺序。 18.示例:①善发于内心,人人皆可为之;②善无大小,至善是善,小善积累多了,也是了不起的大善;③与人为善,帮助他人,快乐自己;④从身边小事做起,我们都可成为善行的传播者。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引用经典文献和历史人物的事迹,深入探讨了“善”的内涵与实践。文章从“善”的定义出发,强调了一心一意利他的重要性,并通过范仲淹、苏轼、于成龙等历史人物的善举,展现了“善”的多样性与深远影响。文章结构清晰,层层递进,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具体事例,使读者对“善”的理解更加深刻。结尾呼应开头,强调了“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哲理,鼓励人们从点滴做起,积善成德。整体上,文章语言优美,思想深刻,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
1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D.结合第⑦段“善无大小,至善是善,小善积累多了,也是了不起的大善……滴水能穿石,积羽可沉舟”可知,刘备在《诫子书》中说 “勿以善小而不为” 是为了告诫后人要多做善事,并非大事;
故选D。
16.本题考查论据补充。
A.结合“他制定《均输法》和《青苗法》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使全国兴修水利,《保甲法》和《保马法》增强了国防实力”可知,王安石颁布各种法令,从减轻农民负担、兴修水利等小的方面实现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增强国防实力的大目标,符合“勿以善小而不为”;
B.结合“老舍住处一个破旧庙宇住着一些穷苦盲人,他于心不忍,自掏腰包为盲人们买乐器,花费两年时间为他们组建乐团、集中培训,帮他们找到谋生的路”可知,老舍帮助贫苦盲人买乐器、帮助他们组建乐团,最终让他们都找到了谋生的路,符合“勿以善小而不为”;
C.结合“雷锋同志取出存折上的全部积蓄,跑到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自愿为人民做贡献”可知,雷锋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拿出赈灾,虽然力量有限,却是一份力量,符合“勿以善小而不为”;
D.结合“我认为接近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为他们演奏音乐,用音乐打开他们的耳朵和心灵”可知,此论据主要证明了音乐能够触动心灵,并非“勿以善小而不为”;
故选D。
17.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结合第④段“苏轼当年所住地区曾流行溺婴的恶俗……他向武昌太守痛陈其弊,恳请改变,又自行成立救儿会,向人募捐……他认为,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就是他心头最大的喜事”可知,此段列举了苏轼率先垂范,以一己之力救助溺婴的故事,强调了“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结合第⑤段“清代名臣于成龙任职直隶时……即责令属下将‘不肖贪酷官员’……速行揭报,以凭正章参处……赴任江南时……随之颁布《兴利除弊约》……又制订……《新民官自省六戒》……”可知此段主要讲述于成龙通过颁布发令和制度来治理贪官,革除社会弊端的故事;
由此可见,前者事例以个人善行为主,后者事例以政府颁布政策为主,前者行善的对象是个人,后者行善的对象为社会整体,因此④⑤段是按照由个人到整体的逻辑顺序展开的,因此不可以调换顺序。
18.本题考查认识与看法。
结合第⑥段“善发于内心,出于赤诚,只要心中有爱,有悲天悯人之情,则人人皆可为之”可知,善是发自于内心的,是一片真诚的,不求回报的,人人都可以向善,为善;
结合第⑦段“善无大小,至善是善,小善积累多了,也是了不起的大善,就是令人敬重的好人”可知,善无大小,大善是善,小善也是善,小善积累多了,也是了不起的大善,也能成为了不起的好人;
结合第⑧段“为恶最苦,为善最乐,古今中外,莫不如是。乐于助人,与人为善,捧给世界的都是心灵的玫瑰,生命的余香也定会绵绵不尽,食则香甜,寝则安眠,怡然平和,波澜不惊,幸福快乐不就是这样的状态吗”可知与人为善,帮助他人,自己的内心也是平和的,快乐的,幸福的;
因此,我们都应当心存善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与人为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