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标要求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的出现。
充分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一、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本课内容】
(一)背景:工业革命前,英国手工工场从分散向集中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二)生产力发展:机器大生产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机器大生产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1.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深刻变化
2.工厂出现,生产专门化,彻底改变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的生产力使企业家们能够将其利润再投资于新设备的购置,进一步扩大了经济中的生产能力。如此连续不断,自我支持性的经济增长就逐渐被视为新的工业经济的一个根本特性。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第四版)(下)》
(三)劳作方式变化:形成工厂制度
工厂:独立于家庭生产之外的,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场所。
工厂制度: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建立在细致的劳动分工和使用机器的基础之上,是大规模集中生产的生产组织。
材料1:阿克莱特在自己的纺织工厂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独创的管理制度……当他一经发现无能、怠工等情况时,就要毫不留情地加以严肃处理。 为确保工厂机器的正常运转 、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利润的最大增长,各个工厂都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具体地说就是制定规章制度 ,实行强制性劳动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 ,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
——宋严萍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材料2: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费12小时3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分钟。他于1908年推出第一辆农民买得起的“平民汽车”。流水线的使用引发了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
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工厂制度有何特点?
工厂制度的特点:
1.时间:倒班制(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2.纪律:规章制度严格(强化纪律意识)
3.生产: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
(协同劳作、工厂主监管,保证生产效率)
4.原料: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5.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较高
结合课本内容思考,工厂制度带来哪些影响?
(2)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催生近代企业管理制度。
(3)工厂分工明确、管理科学,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劳动潜质,产生更大经济效益。
(5)妇女走出家庭加入社会生产,社会地位提高。
(1)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4)随着工厂数量和规模的扩大能够进一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四)工厂制度引进中国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
(2)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
2、概况:
(1)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企业,开启中国近代化。
(2)民族工业: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兴办工厂,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天津永利碱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城市化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1.存在问题:
城市人口猛增,城市规划建设滞后,
工人生活环境恶劣。
2.解决措施:
建设新城,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二)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了人们出行,增大了社会流动性
1.交通工具:蒸汽机车、汽船
2.交通方式:人工运河、铁路运输
旅行者以往靠双腿、马车经过数日乃至数月跋涉和颠簸才能到达的目的地,现在跨上火车几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各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三)乡村面貌:促进了乡村改变
1.农业机械化普及,大农场普遍建立,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2.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人们眼界变得开阔。
(四)社会生活: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时间观念更强
1859年,“大本钟”建成,起到了准确报时的作用,后来成为伦敦的重要标志。
有人描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教育: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集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工业革命后初等教育得到发展的原因。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速发展,对民众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2.表现:
(1)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
(2)19世纪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财政支持推行初等教育。
(3)20世纪初请政府推行“癸卯学制”,逐渐出现小学堂和中学堂。
(五)教育: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六)消极影响:
1. 劳动时间过长,工作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危害工人健康。
2.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由于城市化速度过快,缺乏总体规划。城市布局显得凌乱、无序。工厂主、企业主的利益和方便决定了城市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式,而居民尤其是工人的舒适、健康和幸福从来就不被考虑。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英国宪章运动
法国里昂两次起义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9世纪中期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影响: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结果: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生产方式的变化
生产力发展:机器大生产
劳作方式变化:形成工厂制度
社会生活的变化
积极:
经济:城市化、交通运输、乡村发展
文化:时间观念增强、文化素质提升
消极:
工作生活环境恶劣
传染病与职业病危害工人健康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课堂小结】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