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2 15:3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交通是指人、物和信息在两地之间的往来、传递和输送,包括运输和通信两个方面。
陆路
水路
海路
邮路
水陆交通的变迁
运输
通信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一)古代交通的产生
原始人的习惯性的足迹形成了“路”。运输物品最初依靠人力或畜力,依赖天然的道路和河流。
地域 人工道路 运河
中国
西方
(二)古代交通的代表成就
结合教材,完成下表的填写。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地域 人工道路 运河
中国 秦朝构成全国性道路网。 汉朝开通丝绸之路。 唐朝驿道有近2.5万千米。 元朝构建远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秦朝开凿灵渠。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通南北。
元朝京杭大运河全长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西方 罗马帝国的道路网连接各行省。 17世纪法国开通米迪运河。
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运河系统。
(二)古代交通的代表成就
结合教材,完成下表的填写。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思考:对比图1隋朝大运河图与图2为元朝大运河图,思考元朝大运河河道“截弯取直”的原因是( )
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政治中心的转移
洛阳城市经济衰落
图1隋朝大运河 图2元朝大运河
——《历史填充图册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8页
C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9C
20C
16C
世界
BC3
中国
9C
13C
15C
BC10
BC20
结合教材,完成时间轴的梳理。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一)古代中外对海洋的探索
世界
BC3
中国
9C
西汉时期,形成东与南两条航线
13C
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天文定位广泛应用
15C
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达东非沿岸
公元前1000年,波利尼亚西亚人开始了穿越太平洋的迁徙
9世纪,维京水手横跨大西洋
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开展连接亚非的海上贸易
BC10
夏商周时期,开始大规模航行
BC20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9C
20C
连接欧亚非的苏伊士运河通航
连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通航
新航路开辟
16C
世界
BC3
中国
9C
西汉时期,形成东与南两条航线
13C
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天文定位广泛应用
15C
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达东非沿岸
公元前1000年,波利尼亚西亚人开始了穿越太平洋的迁徙
9世纪,维京水手横跨大西洋
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开展连接亚非的海上贸易
BC10
夏商周时期,开始大规模航行
BC20
(二)近代全球航路的建立
(二)近代全球航路的建立
对比图1和图2,思考人类活动的范围出现什么变化?
人类活动的范围由区域性活动发展为全球性活动。
图1
图2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蒸汽机船。
——王常涛,党杰著《船舶概论与识图》
对比两艘船只,思考交通工具的动力出现什么变化?
交通工具的动力从人力、自然力发展为机械动力。
约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海船示意图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68页
(一)工业革命对西方交通的影响
1807
1812年
1814年
1825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80年代
(二)工业革命对中国交通的影响
1872年
1881年
1909年
19世纪20年代
19世纪60年代中期
结合教材,完成时间轴的归纳。
1878年
1897年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一)工业革命对西方交通的影响
1807
1812年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1814年
英国人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1825年
19世纪上半期
英国“旅行者号”机车试车成功。
欧美国家纷纷修建铁路网,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19世纪80年代
德国人发明汽车。(20世纪前还未普及)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
1872年
1881年
唐胥铁路竣工,它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1909年
京张铁路竣工,它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二)工业革命对中国交通的影响
西方的轮船已开到了中国。
19世纪20年代
19世纪60年代中期
中国人制造的“黄鹄号”蒸汽汽船试航成功。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
1878年
1897年
创办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电报、电话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二)工业革命对中国交通的影响
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中的一枚。设计者为德国人、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2页
明朝出现了民间自发的通信机构民信局。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交通的改进有助于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并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结合材料,归纳交通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材料:秦朝“车同轨”定车辙距为六秦尺,折合1.38米,不仅可以减少运输成本,也有利于在战争中作内部动员和防御外部进攻。
——《教师教学用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44页
秦朝道路示意图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68页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使许多城市成为重要枢纽或港口。
材料:20世纪初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之一段的汴洛铁路的兴建,使郑州一跃成为铁路交通枢纽。新式交通构造了郑州新的地域形态,人口迅速涌入、交通运输业兴起、城市工商业勃兴、文化教育发展,郑州日渐成为与上海、汉口、天津遥相呼应的中原地区经济龙头。郑州成为“铁路拉来的城市”。
——《教师教学用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45页
结合材料,归纳交通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近代邮政的发展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另一方面,列强开办邮局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材料:客邮是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邮政机构。1834年,英国人率先在广州开办邮局,法、美、德、日等国也纷纷效仿。客邮最多时有五六百处,其中日本开办的数量最多。客邮的设立,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阻碍了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2页历史纵横
结合材料,归纳交通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交通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交通的改进促进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使许多城市成为重要枢纽或港口。
交通的改进有助于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并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
材料: 1903年,清政府商部颁布《铁路简明章程》,其规定“无论华洋官商”,均“可禀请开办铁路”,而且“集股总以华股获占多数为限”;“洋商请办”,亦“须留出股额十分之三,任华人随时照原价附股”,从而使华商获得了建筑铁路的权利……1901—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总计约8200千米,其中外商直接建筑的计3700余千米,占45.1%;外资通过向清朝政府提供贷款而间接建筑的计3300千米,占40.3%;中国人自己建筑的,包括京张铁路在内,计约1200千米,只占14.6%而已。
——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思路引领:可以从历程、主体、范围等角度概括特点。
课堂延伸
(历程)起步晚,发展缓慢,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主体)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有鲜明的半殖民地化特征。
(范围)地区发展不平衡。大多分布于东南沿海沿江地区,尤其是通商口岸发达地区发展较快,城市比乡村发达。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
课堂延伸
古代的道路建设和运河开凿 ——自然→人工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区域→全球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交通与社会变迁——国家发展、城市格局、信息传递
课堂小结 水陆交通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