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井冈翠竹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8.井冈翠竹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16:47: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井冈翠竹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cán bào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__甲__(深藏/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__乙__(显露/吐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chóu mì),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cán bào chóu mì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血雨腥风xuè 漫山遍野màn
B.血雨腥风xuè 漫山遍野mǎn
C.血雨腥风xiě  漫山遍野màn
D.血雨腥风xuè  漫山遍野mán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甲:    乙:
二、综合性学习
2.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竹文化,七年级(1)班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刊首语】请你结合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把刊首语补充完整。
材料一 竹,常绿多年生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
材料二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有诗流传甚广:“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材料三 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材料四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材料五 竹与兰、梅、菊被誉为“四君子”。竹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
刊首语: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 ;人们爱竹,爱它那 。
(2)【诗联配对】请你为“咏竹诗联”栏目中的上联选择合适的下联。( )
上联:凌云劲竹真君子
下联:
A.野泉声入砚池中 B.清香移在菊花枝
C.梅梢月斜人影孤 D.空谷幽兰绝美人
三、现代文阅读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
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井冈翠竹》
3.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反复修辞手法,请简述其巧妙之处。
4.本文以“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独句成段开篇有何妙用?
5.仔细阅读整篇文章,想一想:文章仅仅是在赞颂竹子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6.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朗读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速?
7.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文中引用白居易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四、作文
9.袁鹰在《井冈翠竹》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井冈翠竹这一具体形象来象征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值得赞颂的事物,例如小草、松柏、梅花等。请你展开联想,运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写一段话,赞颂生活中你喜欢的一种事物,120字左右。(不得抄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井冈翠竹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cán bào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__甲__(深藏/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__乙__(显露/吐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chóu mì),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cán bào chóu mì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血雨腥风xuè 漫山遍野màn
B.血雨腥风xuè 漫山遍野mǎn
C.血雨腥风xiě  漫山遍野màn
D.血雨腥风xuè  漫山遍野mán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甲:    乙:
【答案】(1) 残暴 稠密
(2)A
(3) 深埋 显露
【详解】(1)本题考查字形。
残暴,cán bào,残忍凶恶,也指凶恶残暴的人或行为。
稠密,chóu mì,指数量多而紧密,也可形容事物之间距离近、空隙小。
(2)本题考查字音。
血雨腥风,xuè yǔ xīng fēng,意思是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漫山遍野,màn shān biàn yě,意为布满了山坡山冈、田间旷野。形容数量很多、范围很广、声势很大。
故选A。
(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甲处:应选“深埋”。“深藏”侧重于藏起来不让人发现,有隐藏、遮蔽的意思,更强调主观上的隐匿;“深埋”则更侧重于埋在地下较深的位置,强调深度,更符合竹根在地下的状态,与前文描述竹根生长在地下的语境更契合,所以用“深埋”更合适。
乙:应选“显露”。“显露”意思是明显表露,通常是指原本隐藏或不明显的事物变得明显;“吐露”有使东西从里面出来的意思,常与“心声”等搭配。此处表达的语意是春回大地,翠竹萌发,明显得显现出生机。故应用“显露”。
二、综合性学习
2.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竹文化,七年级(1)班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刊首语】请你结合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把刊首语补充完整。
材料一 竹,常绿多年生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
材料二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有诗流传甚广:“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材料三 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材料四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材料五 竹与兰、梅、菊被誉为“四君子”。竹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
刊首语: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 ;人们爱竹,爱它那 。
(2)【诗联配对】请你为“咏竹诗联”栏目中的上联选择合适的下联。( )
上联:凌云劲竹真君子
下联:
A.野泉声入砚池中 B.清香移在菊花枝
C.梅梢月斜人影孤 D.空谷幽兰绝美人
【答案】(1) 示例 脱俗的神韵 坚忍的品性(或正直的品格、高尚的气节、挺拔的身姿等)
(2)D
【详解】(1)本题考查仿写。
首先分析所给材料,材料一介绍了竹的外形特点,如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这体现了竹的坚韧和耐寒等品质;
材料二苏东坡的诗表明竹能提升人的雅趣;
材料三郑板桥的诗突出了竹在艰难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
材料四描绘了潇湘馆的翠竹,增添了一种清幽的氛围;
材料五强调了竹在文化中与其他植物并称所代表的高洁等品质。
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所体现的竹的特点和品质来补充刊首语。
第一个空可以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填“坚韧的品格”,体现竹质地坚硬、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韧的特点;
第二个空结合材料二、四、五,填“高雅的气质”,因为竹能让人不俗,在潇湘馆营造清幽高雅氛围,且与“四君子”“岁寒三友”并称代表高雅。
示例:
坚韧的品格
高雅的气质
(2)本题考查对联。
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上联“凌云劲竹”是偏正结构,“凌云”修饰“劲竹”;“真君子”是偏正结构,“真”修饰“君子”,下联也应具备相似结构。上联通过“凌云劲竹”塑造出一种坚韧、高洁的君子形象,下联也需在意境上相呼应。
A.“野泉声入砚池中”:“野泉声”是偏正结构,但“入砚池中”是动宾结构,与上联结构不一致,且意境不相关,所以不合适;
B.“清香移在菊花枝”:“清香”是名词,“移在”是动词,结构与上联不匹配,意境也没有与竹的形象相呼应,不合适;
C.“梅梢月斜人影孤”:“梅梢月”和“人影孤”,与竹的主题无关,结构和意境都不相符,不合适;
D.“空谷幽兰绝美人”:“空谷幽兰”是偏正结构,与“凌云劲竹”结构相同;“绝美人”是偏正结构,与“真君子”结构相同。且“空谷幽兰”所展现的高洁、清幽意境与“凌云劲竹”相呼应,都象征着美好的品质。所以“空谷幽兰绝美人”是合适的下联;
故选D。
三、现代文阅读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
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井冈翠竹》
3.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反复修辞手法,请简述其巧妙之处。
4.本文以“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独句成段开篇有何妙用?
5.仔细阅读整篇文章,想一想:文章仅仅是在赞颂竹子吗?
【答案】3.作者运用反复修辞通过描绘出翠竹循环往复的生长过程,不仅赞美了翠竹顽强的生命力,也赞美了翠竹坚强不屈的精神。 4.独句成段开篇既点明了井冈翠竹的文章主题,又巧妙地运用了“五百里”和“林海”两个词语,描绘出井冈山广袤无垠、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为后文的深入剖析和赞美作了铺垫。 5.不是,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表面是在写竹子,实际却赞颂了英雄的井冈山人为革命作出的贡献。
【解析】文章通过描写井冈山毛竹的坚定和坚韧品质,象征性地赞美了井冈山人民及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精神。反复修辞手法强调了毛竹不屈的特性,突出了主题。开篇的独句成段具有醒目的引导作用,让读者聚焦于文章的核心——毛竹的象征意蕴。整体上,文章不仅赞美竹子的生存韧性及其生命力,更深层次映射了革命者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反复出现“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突出了毛竹生长过程的循环往复,让读者对毛竹生生不息的特点有更深刻的印象,强化了毛竹生命力顽强这一特质在读者心中的印记。“竹叶烧了……还有竹鞭”这种反复,强调了毛竹在面对外界摧残时,各个部分依次展现出的顽强不屈,无论遭受怎样的破坏,都有继续生长、延续的力量,进一步强调了其生命力的坚韧。作者通过这样的反复,将对毛竹的赞美之情不断强化和升华,借毛竹表达了对井冈山人和亿万中国人民的崇敬与歌颂,使这种情感更加强烈地传递给读者,引发读者的共鸣。反复的修辞手法使作者的情感如层层波浪,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读者的心灵,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对毛竹所代表的精神的高度赞扬和钦佩。反复描写毛竹的生长和不屈,强化了毛竹作为一种象征物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象征着英雄的井冈山人以及亿万中国人民在面对残暴和敌人时,那种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通过反复,毛竹的形象与革命精神的联系更加紧密,让读者在脑海中深刻地将两者融为一体,使这种象征意义更加深入人心,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文章以毛竹为核心描写对象,开篇直接提及“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开门见山地将毛竹推到读者眼前,让读者迅速明确文章的主题,知道接下来的内容会围绕井冈毛竹展开,体现了作者写作时主题意识的强烈和开篇的巧妙。“五百里”突出了范围之广,“林海”则形象地描绘出竹子像海洋一样茂密,展现出井冈山毛竹数量之多、面积之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井冈山独特的自然景观,为毛竹的生长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充满生机的背景。开篇点明毛竹及描绘其生长环境,自然地引出后文对毛竹具体特点、品质以及其象征意义的深入剖析和赞美,使后文的内容有了依托和基础,让文章的展开顺理成章,结构更加紧密,层次更加清晰。
5.本题考查赏析主旨。
根据原文中的“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可知,文章通过将毛竹的坚贞不屈与井冈山人相类比,以毛竹象征英雄的井冈山人,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实际上赞颂的是井冈山人在革命中展现出的坚贞不屈精神以及为革命作出的贡献,并非仅仅赞颂竹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6.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朗读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速?
7.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文中引用白居易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6.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朗读时语气要铿锵有力、饱含深情,语速要缓慢。 7.①这句话写出了毛竹在血雨腥风的恶劣环境中,具有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②象征着井冈山的人民如同毛竹一样具有不畏残暴的铮铮铁骨。 8.引用白居易的诗句,写出了井冈翠竹砍不完、烧不光的特质,表现了井冈翠竹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
【解析】这段文字通过描绘井冈山的毛竹,象征性地表现了井冈山人民的坚韧不屈和顽强生命力。毛竹在恶劣环境中依然生长,象征着革命精神的顽强不息。文中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革命精神紧密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引用白居易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进一步强调了生命力的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坚持不懈。
6.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分析。
阅读选文内容,注意其中是否有叙述、描写、抒情或议论的成分。选文中“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等句子明显带有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因此可以确定主要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根据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特点,这类文字往往饱含深情,需要读者以铿锵有力的语气来传达其中的坚定和激昂。同时,为了准确传达文字的情感和意境,语速应适当放缓,以便读者和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7.本题考查句子鉴赏。
首先,解读句子“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的直接含义,即毛竹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韧不拔。其次,进一步思考,作者将毛竹与井冈山人民相提并论是在借物喻人,用毛竹的坚韧来象征井冈山人民的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品格。
因此,这句话既写出了毛竹的顽强精神,又象征着井冈山人民的铮铮铁骨。
8.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原意:形容生命力顽强,即使遭受破坏也能迅速恢复。结合文本内容“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和“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分析,这句诗恰当地描述了井冈翠竹砍不完、烧不光的特质,进一步强调了其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
四、作文
9.袁鹰在《井冈翠竹》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井冈翠竹这一具体形象来象征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值得赞颂的事物,例如小草、松柏、梅花等。请你展开联想,运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写一段话,赞颂生活中你喜欢的一种事物,120字左右。(不得抄袭)
【答案】示例:喧嚣的城市中,我愿将目光投向那默默无闻却坚韧不拔的小草。它不像玫瑰那样艳丽夺目,也不似牡丹般富贵雍容,但它有着比任何花朵都要顽强的生命力。在坚硬的水泥缝隙里,它倔强地探出头来,绿意盎然,仿佛是在告诉我们:即使环境再恶劣,也要勇敢地追求生长的权利。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
1.审题立意。题目要求运用象征和对比手法,赞颂生活中喜欢的一种事物,字数120字左右。象征手法能让事物蕴含深层意义,对比则可突出事物特点。立意方向:从给定的小草、松柏、梅花等事物中选择,挖掘其代表的精神品质,如小草的顽强生命力、松柏的坚韧不屈、梅花的傲雪凌霜等,通过对比突出该事物独特之处,表达对这种精神的赞美。
2.思路点拨。若以梅花为例,它在寒冬绽放,与其他在温暖季节盛开的花朵形成鲜明对比。先描述春天百花盛开时的热闹与娇艳,“春天,百花争艳,桃花粉嫩娇俏,牡丹雍容华贵,在暖阳下尽显妩媚。”展现它们的美丽与活力。再描写梅花所处的恶劣环境,“而寒冬,万物凋零,一片肃杀。” 形成强烈反差。着重描写梅花在冰天雪地中独自绽放的姿态,“唯有梅花,傲立枝头,那点点红梅,如燃烧的火焰,在皑皑白雪中格外夺目。” 然后点明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不惧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困境中坚守,散发属于自己的芬芳。” 回扣主题,完成对梅花的赞颂。
示例:春天,花园里的名花争奇斗艳,玫瑰娇艳欲滴,郁金香绚丽夺目,引得众人纷纷驻足欣赏。可墙角那片小草,总是被人忽视。它没有娇艳的花朵,没有扑鼻的香气。但无论是贫瘠的土地,还是狭窄的石缝,都有它顽强生长的身影。它象征着平凡而坚韧的力量,即便渺小,也努力绽放属于自己的生机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