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活板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5.活板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16:52:0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5.活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综合性学习
1.核心素养 活字印刷术是中华民族给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参加以“玩转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回答问题。
(1)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吗?请写出来。
(2)文物表情包不仅给网络社交带来了新的火花,还拉近了人们与文物的距离。请你从下面的文物中任选一个,给它配上一句合适的话,组成新的表情包。

《彩绘陶缩脖俑》 《击鼓说唱俑》
我选:
配文:
(3)走访中,同学们发现当地的部分古建筑遭到人为破坏,请写一条宣传标语,呼吁大家共同珍惜、保护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
小贴士 宣传标语的特点:语言简洁、句式整齐、修辞鲜明、表情达意准确。
【答案】(1)①印刷术;②造纸术;③火药;④指南针。
(2) (示例一)我选《彩绘陶缩脖俑》 配文:都怪你,人家生气了!(示例二)我选《击鼓说唱俑》配文:今天也是充满干劲的一天!
(3)(示例一)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后人爱护薪火传承
(示例二)知你穿越历史沧桑,爱你护你不用商量
【详解】(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具体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示例1:我选《彩绘陶缩脖俑》。
配文:我受了天大的委屈,谁来安慰我?
示例2:我选《击鼓说唱俑》。
配文:快来,大家一起造起来 。
(3)本题考查宣传标语。
围绕主题“呼吁大家共同珍惜、保护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语言简洁、句式整齐、修辞鲜明、表情达意准确。
示例: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千年传统。
二、语言表达
2.说明顺序:
《活板》主体部分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时是综合运用 说明的:
A.介绍活版的制作印刷是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顺序,简称:程序顺序): 、 、 、 。
B.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胶泥刻字的好处等是按 说明的。
【答案】 时间顺序(工作程序)和逻辑顺序 刻字 排版 印刷 拆版 逻辑顺序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文章内容,文章在说明活字印刷的制作和使用时,综合运用了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清晰地展示了活字印刷的工艺流程,而逻辑顺序则通过对比和分析,突出了活字印刷的优势和特点。
原文第②段中“用胶泥刻字……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详细描述了活版的制作和使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逐步展开。首先“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是用胶泥刻字,“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是排版,接着“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是印刷,最后“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是拆版。这一过程是按照实际操作的步骤来描述的,属于时间顺序。
原文在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以及用胶泥刻字的好处时,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的。例如,“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先说明活版印刷的效率高,接着“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解释如何通过使用两块铁板交替印刷来提高效率,最后“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说明为什么选择胶泥刻字而不是木刻字。这些内容是按照逻辑关系来组织的,属于逻辑顺序。
三、文言文阅读
3.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火烧令坚/三令五申
B.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有奇字素无备者/可以调素琴
D.若止印三二本/若屈伸呼吸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②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
(3)活版跟雕版相比,具有什么优点?
【答案】(1)B
(2)①拿它靠近火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
②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
(3)以一个个活字为单位,按照书稿排字,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使用灵活,一个活字可重复使用,节省资源;排版方便,速度快,质量好。“活”在;刻字灵活;制版灵活;印刷灵活;拆版灵活。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让,使\命令;
B.放置\放置;
C.平常\不加装饰的;
D.如果\你;
故选B。
(2)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①持就火炀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字平如砥: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
②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文:同“纹”。兼:又。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可知,字是活的;
根据“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可知,排版是活的;
根据“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知,字印数目是活的;
根据“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可知,作法是活的;
根据“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可知,用法是活的;
根据“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知,拆法是活的。
由此可知,活版跟雕版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活”。
【点睛】参考译文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时期的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从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重要文献书籍就都是板印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印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到今天还珍藏着。
阅读《活板》,完成下面小题。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4.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木已成舟
B.乃密布字印 若止印三二本
C.瞬息可就 功成名就
D.有奇字素无备者 可以调素琴
5.结合语境翻译画线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甲】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翻译:用活板印刷书籍,唐朝时人们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
【乙】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翻译: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不用的活字。
【丙】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翻译:毕昇的字印被我的随从们得到了,直到今天依然被珍藏。
6.活字印刷的主要特点是“活”。下列对“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印“活”。活字印刷每个字印都是可以独立活动的,方便重复使用。
B.排版“活”。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印平整得像磨刀石,看起来生动鲜活。
C.印刷“活”。印刷时两块活板可以交替使用,边印刷边准备,效率高。
D.拆版“活”。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熔化,用手一擦,板上字印会自然落下。
7.根据《活板》及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方家①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②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③中独茧缕④,以芥子⑤许⑥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取材于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方家]行家。②[缕]麻线或丝线。③[纩(kuàng)]丝绵。④[独茧缕]单根的蚕丝。⑤[芥子]芥菜的种子。⑥[许]表示约计的数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尝试和改进的过程。采用木料制作活板字印,木料一沾水就变得高低不平,同时① ,毕昇采用“② ”制作字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了改善指南针“常微偏东”的问题,人们尝试了四种操作方法。沈括认为采用“③ ”的方法最好。《梦溪笔谈》里的这些记录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才能。
【答案】4.C 5.乙 6.B 7. 跟松脂等粘在一起 胶泥 缕悬
【解析】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同“以”/已经;
B.不同,印记/印刷;
C.相同,完成;
D.不同,平时/不加装饰的;
故选C。
5.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甲】有误,正确的意思是: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板印:雕版印刷。
【乙】正确。
【丙】有误,毕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直到今天依然被珍藏着。群从:指堂兄弟及诸子侄。
故选乙。
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排版“活”指的是“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版面上的字是“活”的,可反复排列使用,不是指看起来生动鲜活;
故选B。
7.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空。根据“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可知,用木料制作活板字印,木料一沾水就变得高低不平,并且木字易与松脂、蜡等药物粘在一起,这是木字的缺点。
第二空。根据“其法:用胶泥刻字”可知,毕昇制作字印用的原料是“胶泥”,有效解决了木活字造成的问题。
第三空。根据材料中“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可知,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共四种:水浮法,指爪法,碗唇法和缕悬法,其中“缕悬为最善”,即“缕悬”的方法最好。
【点睛】参考译文: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自冯瀛王后才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
【链接材料】行家用磁石磨针尖,针尖就能指南;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在)手中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以悬挂为最好的。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单根的蚕丝,用芥籽大小的一点蜡,把丝黏连在针腰上,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那么针常常指向南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5.活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综合性学习
1.核心素养 活字印刷术是中华民族给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参加以“玩转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回答问题。
(1)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吗?请写出来。
(2)文物表情包不仅给网络社交带来了新的火花,还拉近了人们与文物的距离。请你从下面的文物中任选一个,给它配上一句合适的话,组成新的表情包。

《彩绘陶缩脖俑》 《击鼓说唱俑》
我选:
配文:
(3)走访中,同学们发现当地的部分古建筑遭到人为破坏,请写一条宣传标语,呼吁大家共同珍惜、保护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
小贴士 宣传标语的特点:语言简洁、句式整齐、修辞鲜明、表情达意准确。
二、语言表达
2.说明顺序:
《活板》主体部分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时是综合运用 说明的:
A.介绍活版的制作印刷是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顺序,简称:程序顺序): 、 、 、 。
B.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胶泥刻字的好处等是按 说明的。
三、文言文阅读
3.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火烧令坚/三令五申
B.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有奇字素无备者/可以调素琴
D.若止印三二本/若屈伸呼吸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②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
(3)活版跟雕版相比,具有什么优点?
阅读《活板》,完成下面小题。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4.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木已成舟
B.乃密布字印 若止印三二本
C.瞬息可就 功成名就
D.有奇字素无备者 可以调素琴
5.结合语境翻译画线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甲】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翻译:用活板印刷书籍,唐朝时人们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
【乙】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翻译: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不用的活字。
【丙】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翻译:毕昇的字印被我的随从们得到了,直到今天依然被珍藏。
6.活字印刷的主要特点是“活”。下列对“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印“活”。活字印刷每个字印都是可以独立活动的,方便重复使用。
B.排版“活”。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印平整得像磨刀石,看起来生动鲜活。
C.印刷“活”。印刷时两块活板可以交替使用,边印刷边准备,效率高。
D.拆版“活”。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熔化,用手一擦,板上字印会自然落下。
7.根据《活板》及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方家①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②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③中独茧缕④,以芥子⑤许⑥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取材于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方家]行家。②[缕]麻线或丝线。③[纩(kuàng)]丝绵。④[独茧缕]单根的蚕丝。⑤[芥子]芥菜的种子。⑥[许]表示约计的数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尝试和改进的过程。采用木料制作活板字印,木料一沾水就变得高低不平,同时① ,毕昇采用“② ”制作字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了改善指南针“常微偏东”的问题,人们尝试了四种操作方法。沈括认为采用“③ ”的方法最好。《梦溪笔谈》里的这些记录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才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