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驿路梨花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4.驿路梨花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16:52:5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驿路梨花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小组成员写了一段关于“雷锋精神”的宣传稿。请你阅读并完成下列问题。
雷锋的故事历久弥新,精神的力量超越时空,因为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依然我们能从雷锋精神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汲取奋进的力量。
雷锋精神处处可见:有的人在简lòu的房屋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有的人在风餐露宿中挽救遇难者的生命;有的人在恍惚间káng起这个时代赋予他们的重任。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无论是谁,普通的善行,坚持不懈就能汇成惊人壮举;不管在哪,平凡的岗位,恪尽职守亦能成为世人楷模。
(1)朗读宣传稿时加点字的读音有争议,请你确定读音并写下来。
露( )宿 恍( )惚
(2)宣传稿中有两个字不确定,请你根据拼音写出正确汉字。
简lòu( ) káng( )起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二、语言表达
2.揣摩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作用。
(1)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2)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回答问题。
①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②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说:“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③看来他是个很有风趣的人。我们问他的姓名,他笑而不答,却反问我们:“你们猜,我姓什么?” 我们猜了几个姓,他都摇头。
④“我姓彭,彭德怀的彭。”他得意地说。
⑤“哦,您就是彭老总?”我们惊叫道。
⑥“不是,不是,我是普通一兵,和彭老总一个姓罢了。”他连忙解释。
⑦我们给他讲了小茅屋的来历,他听了,不住地点头,说:“做得好,做得好,解放军同志做得好啊!”
⑧我问他:“您也是来投宿的吧?”
⑨“不是,我是来看看这小茅屋的,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他说。
⑩我望着这位老人,心中油然而生敬意。他虽然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但他却像主人一样关心着这里,守护着这份善意的传承。
3.文中描写老人的语句有哪些作用?
4.从老人与“我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5.为什么“我”望着老人心中会油然而生敬意?
6.按要求填空。
层次 段落 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1—9 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四、作文
7.以“身边的温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能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驿路梨花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小组成员写了一段关于“雷锋精神”的宣传稿。请你阅读并完成下列问题。
雷锋的故事历久弥新,精神的力量超越时空,因为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依然我们能从雷锋精神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汲取奋进的力量。
雷锋精神处处可见:有的人在简lòu的房屋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有的人在风餐露宿中挽救遇难者的生命;有的人在恍惚间káng起这个时代赋予他们的重任。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无论是谁,普通的善行,坚持不懈就能汇成惊人壮举;不管在哪,平凡的岗位,恪尽职守亦能成为世人楷模。
(1)朗读宣传稿时加点字的读音有争议,请你确定读音并写下来。
露( )宿 恍( )惚
(2)宣传稿中有两个字不确定,请你根据拼音写出正确汉字。
简lòu( ) káng( )起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答案】(1) lù huǎng
(2) 陋 扛
(3)把“因为”改为“即便”,“依然我们”改为“我们依然”。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
露宿: lù sù,在室外或野外住宿。
恍惚: huǎng hū,形容神志或精神不清晰。
(2)本题考查字形。
简陋:jiǎn lòu,用来形容(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扛起:káng qǐ,表示用肩膀承担起(重物或责任等)。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该句中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把“因为”改为“即便”,与“依然”组成转折关系。
“依然我们”语序不当造成句子没有主语,改为“我们依然”。
二、语言表达
2.揣摩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作用。
(1)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2)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答案】(1)三个动词——挨、延伸、消失写出了山的高、大、多,结合暮色中深山赶路人的特定心情,突出山势的描写,衬托我们焦急的心情,也反衬出小屋在这里出现的必要性,方便过路人,给过路人带来希望。
(2)“闪出”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详解】考查词语的赏析。
(1)“挨”的意思是靠近;接触。这里指起伏的青山一座靠近一座,写出了山的高、多。“延伸”的意思是延长;伸展。这里指起伏的青山延伸到很远的地方,写出了山的大。“消失”的意思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踪迹。青山消失在迷茫的夜色中,说明天已黑。联系下文“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可知,“挨”“延伸”“消失”衬托我们焦急的心情,也反衬出小屋在这里出现的必要性,方便过路人,给过路人带来希望。
(2)“闪出”的意思是闪电般地突然出现。这里指一群哈尼小姑娘在梨树丛中闪电般地突然出现,由此可看出她们的动作轻快、活跃。她们是一群小姑娘,这样轻快、活跃的动作正符合她们此时的年龄。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回答问题。
①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②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说:“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③看来他是个很有风趣的人。我们问他的姓名,他笑而不答,却反问我们:“你们猜,我姓什么?” 我们猜了几个姓,他都摇头。
④“我姓彭,彭德怀的彭。”他得意地说。
⑤“哦,您就是彭老总?”我们惊叫道。
⑥“不是,不是,我是普通一兵,和彭老总一个姓罢了。”他连忙解释。
⑦我们给他讲了小茅屋的来历,他听了,不住地点头,说:“做得好,做得好,解放军同志做得好啊!”
⑧我问他:“您也是来投宿的吧?”
⑨“不是,我是来看看这小茅屋的,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他说。
⑩我望着这位老人,心中油然而生敬意。他虽然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但他却像主人一样关心着这里,守护着这份善意的传承。
3.文中描写老人的语句有哪些作用?
4.从老人与“我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5.为什么“我”望着老人心中会油然而生敬意?
【答案】3.文中描写老人的语句作用有:①通过“眼睛瞪得大大的”“笑而不答”“得意地说”等外貌、神态、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人风趣幽默的形象,使老人的形象跃然纸上;②推动情节发展,如老人的话语引出关于小茅屋来历的交流,引发读者对小茅屋背后故事的好奇;③侧面烘托出小茅屋所承载的善意具有感染力,连过路人都如此关心,让善意传承的主题更加凸显。 4.从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风趣幽默,如让“我们”猜他的姓;谦逊,他强调自己是普通一兵,不是彭老总;善良热心,他主动来看小茅屋是否需要帮忙,关心这里的一切,并且对解放军同志的善举由衷称赞。 5.因为老人虽然不是小茅屋的主人,却有着主人般的担当,他自发关心小茅屋,守护着这里的善意,将雷锋精神延续下去,这种无私奉献、传承善意的行为让 “我” 心生敬意。
【解析】选段通过描绘一个有风趣和慈祥的老人形象,表达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敬意。老人虽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但他处处表现出对他人和环境的关心,以及乐于助人的态度,展现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服务意识。通过老人和“我们”的互动,作者传达出人与人之间的贴心关怀,以及生活中的美好善意。这种叙述手法使文章韵味深长,感染力强,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①段“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可知,通过对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这一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老人在面对“我”和老余抢着说感谢的话时急切想解释的样子,而“笑道”则体现了老人的和蔼可亲,初步展现了老人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结合第③段“他笑而不答,却反问我们:‘你们猜,我姓什么?’”以及第④段“‘我姓彭,彭德怀的彭。’他得意地说”和第⑥段“‘不是,不是,我是普通一兵,和彭老总一个姓罢了。’他连忙解释”可知,老人在面对“我们”询问姓名时,先是笑而不答,让“我们”猜测,随后得意地说出自己的姓,在“我们”误解后又连忙解释,这一系列的神态和语言描写,将老人幽默风趣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老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一位和蔼可亲又充满趣味的老人站在面前。
结合第⑦段“我们给他讲了小茅屋的来历,他听了,不住地点头,说:‘做得好,做得好,解放军同志做得好啊’”可知,老人对小茅屋来历的询问以及“我们”的讲述,自然地引出了关于小茅屋的故事,使文章情节得以进一步展开,引发了读者对小茅屋背后故事的好奇,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结合第⑨段“不是,我是来看看这小茅屋的,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和第⑩段“他虽然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但他却像主人一样关心着这里,守护着这份善意的传承”可知,老人并不是小茅屋的主人,却专门来看小茅屋是否需要帮忙,他的行为和态度侧面烘托出小茅屋所承载的善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连过路人都被这份善意所打动,主动关心和守护小茅屋,从而更加凸显了文章善意传承的主题,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在人与人之间不断传递和延续。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第③段“他笑而不答,却反问我们:‘你们猜,我姓什么’”可知,当“我们”询问老人姓名时,他没有直接告知,而是让 “我们” 猜测。这种独特的回应方式充满了趣味性 。 由此可知,老人具有风趣幽默的性格特点,他的这种行为使交流氛围更加轻松愉快,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结合第④段“‘我姓彭,彭德怀的彭。’他得意地说”和第⑥段“‘不是,不是,我是普通一兵,和彭老总一个姓罢了。’他连忙解释”可知,老人一开始说自己姓彭时,故意提及彭德怀,引发“我们”误会,而后又急忙解释自己只是普通一兵。由此可知,老人并不因与名人同姓而自傲,强调自己的普通身份,体现出他谦逊的性格特征。
结合第⑦段“他听了,不住地点头,说:‘做得好,做得好,解放军同志做得好啊’”和第⑨段“不是,我是来看看这小茅屋的,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可知,老人对解放军建造小茅屋的善举给予高度称赞,并且主动前来查看小茅屋,关心这里是否有需要帮助的地方。 由此可知,老人善良热心,他关心他人的善举,也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展现出他内心的善良与对他人的关怀。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第⑨段“不是,我是来看看这小茅屋的,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可知,老人表明自己此行的目的是查看小茅屋的情况,主动关心是否有需要帮忙之处。由此可知,老人虽然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但却有着主人般的担当,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对小茅屋的责任,这份责任感令人钦佩。
结合第⑦段“我们给他讲了小茅屋的来历,他听了,不住地点头,说:‘做得好,做得好,解放军同志做得好啊’”可知,老人在听闻解放军建造小茅屋的事迹后,对其善举给予高度肯定。 再结合第⑨段老人来看望小茅屋的行为可知,他不仅认可这种善意的行为,还以实际行动来守护这份善意,延续着雷锋精神。 由此可知,老人无私奉献,将乐于助人的精神传承下去,这种高尚的品质让“我”心生敬意。
6.按要求填空。
层次 段落 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1—9 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答案】
层次 段落 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1—9 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 10—12 “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 13—27 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 28—37 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读文可知,第十段到第十二段是第二部分。根据“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可知,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十三段到第二十七段是第三部分。根据“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可知,这一部分写的是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二十八段到第二十七段是第四部分。根据“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可知,这一部分写的是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四、作文
7.以“身边的温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能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答案】例文:
身边的温暖
古有陶渊明、王维之清流,归隐山林,脱离世俗,图一个逍遥快活,感受自然之风趣;今有我等少年之辈,卸下行囊,走向周围,看一次芸芸众生,领略生活之真谛,品味善意之温暖。
其实温暖离我们并不遥远,关键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心去发现身边的善意,就会每时每刻感受到周围的温暖。
虽然时过境迁,可那个下午发生的事情却如木刻般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那天下午,天上洒下蒙蒙细雨,像受训的孩子般低声啜泣着,路旁的报亭下人群熙熙攘攘,拥挤不堪,压抑之感令人喘不过气来。片刻后,几辆出租车停在了路旁,人群蜂拥而至,将车子团团围住,你推我挤,嘈杂声随着车辆的驶去渐传渐远,环顾四周,报亭下只剩寥寥几人——刚才争夺之战的失利者!我无奈于自己势单力薄,望着天上那个越哭越起劲的孩子,不由皱起了眉。终于,雨幕中盼来了一辆浅绿色的出租车,我大喜过望,飞奔过去,接着又被为数不多的几人挤回,“让孩子先上!”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紧接着几双强有力的大手将我推上了车座,我回头一瞥,目光里满是感激,可车开动了,人亦没有踪影。
纵使在这阴冷的天气里我被冻得不住颤抖,可我的心里还是多了些许抚慰。路上,雨水疯狂地拍击着车窗,溅起的水花也在颤栗着。寒气侵蚀着我的皮肤,我不由地咳出了声。“你没事吧?”司机师傅问道。“我……没……咳咳!”等我再抬头,眼前出现了一张粗糙的手掌,司机将一杯水递了过来,“是热的!”他不无关切地说。“谢谢,我歉然一笑,接过杯子,揣在了怀里,胸口不一会儿就捂热了,真的很暖,很暖!
不知不觉间,车已到了目的地,我付完钱正想推开门,一声呼唤从背后传来——“孩子,伞!”“伞?我压根没带呀?”疑惑间,那张粗大的手掌又出现在面前,手中拿着一把伞——是一把饱含真诚和善意的伞!——暴雨中,我泪眼朦胧。
撑起伞,里面伞撑上挂着一个制作精美的小卡片,写着“伞不用还,把它交给需要的人”。我的心再次滚烫起来,默默把伞留在了楼下,让它依靠着墙壁,连同那张还完好的无损的纸条,静静等待着下一个来拿它的人——也是下一个继续传递温暖的人。
【详解】 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写作。
一、审题立意。“身边的温暖”这一个题目由偏正短语组成,“身边”是修饰词,“温暖”是中心语。“身边”这个词限定了范围。它表示所写的温暖来源应该是在自己周围,不是遥远的、抽象的事物。比如可以是家人的关爱、朋友的帮助、邻居的友善等,而不是一些与自己距离遥远、没有直接关联的事件或人物。例如,在写家人的爱时,这种爱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切实感受到的,像妈妈每天准备的早餐,爸爸在自己遇到困难时的鼓励等。“温暖”情感内涵。“温暖”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代表着被关爱、被呵护、被理解、被支持等。它可以是物质上的帮助带来的安心感,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鼓励、安慰带来的振奋感。例如,在自己生病时同学给自己送来的感冒药是物质上的温暖;而在自己考试失利时老师的一句“失败是成功之母,加油”则是精神上的温暖。
二、选材构思。温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帮助、一种包容等细微的举动,这些都可以作为选材来写。比如,在拥挤的公交车上,陌生人的一个让座的举动就会让人感到温暖;教室里,自己座位旁边的窗台上一株本来已经枯萎的小花在春天里重新焕发了生机……具体来说,可以从亲情角度选材立意。可以写自己成长过程中家人给予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如爷爷奶奶在自己小时候给自己讲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一种陪伴,更蕴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让自己感受到温暖。也可以从友情角度立意。比如在自己参加比赛时,朋友的呐喊助威;或者自己遇到烦恼时,朋友耐心的倾听和合理的建议,这些都能体现出友情带来的温暖。还可从社会层面选材立意,社会中的一些善举也能给人带来温暖。像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公益活动,为孤寡老人提供帮助;或者在灾难面前,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和捐赠物资等,这些都展示了社会的温暖与大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