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有为有不为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6.有为有不为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16:54:1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有为有不为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fán suǒ)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乙】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  )能活,(  )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__甲__(高唱/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__乙__(激励/鼓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fán suǒ)   善恶( )
(2)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甲:    乙:
(3)在乙段文字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使文段更加通畅连贯。
二、综合性学习
2.七(5)班开展“走近老人,关注老人”的主题班会,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这次主题班会中,大家推荐你做主持人,请写出你的开场白(不少于60字)。
(2)下面是对某市区300名60岁以上老人目前生存状态进行的调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所获取的信息。
某市区老人目前生存状态调查
调查内容 时间 人数 百分比
子女多久来看望一次 每周 270 90%
每月 27 9%
三个月或半年 3 1%
子女多长时间来电话 每天 225 75%
两至三天 60 20%
三至七天 9 3%
七天以上 6 2%
根据调查表你所提取的信息是:
三、语言表达
3.请你设计一张有关“诚信”的海报,从下面三幅图中选择一个元素,作为海报的素材。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并简要说明理由。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有为有不为》,完成问题。
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
①“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②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④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⑥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⑧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4.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5.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阐述“有为有不为”的道理的?有什么作用?
6.学完本文后,请你谈一谈怎样才能做到“有为有不为”。
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7.有同学认为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得非常好,请简析其妙处。
8.揣摩文中加点的“打鼓”一词具体指什么。
9.仔细阅读选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文中“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一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刘志军,19岁从铁路养路工干起,逐级上位,官至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官职越来越高,受贿的金额越来越大。经查,他在任期间滥用职权帮助邵力平、丁羽心等11人在职务晋升、承揽工程、获取铁路货物运输计划等方面提供帮助,先后非法收受上述人员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 460多万元。2013年7月,刘志军被判死缓,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有为有不为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fán suǒ)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乙】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  )能活,(  )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__甲__(高唱/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__乙__(激励/鼓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fán suǒ)   善恶( )
(2)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甲:    乙:
(3)在乙段文字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使文段更加通畅连贯。
【答案】(1) 烦琐 shàn è
(2) 高赋 激励
(3)不但 而且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烦琐(fán suǒ):形容繁杂琐碎,如手续、事务等繁杂而琐碎,让人觉得麻烦。
善恶(shàn è):指好坏、善良与邪恶,是对人的行为、品性或事物性质的一种道德判断。
(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甲处:高唱:指高声歌唱,高赋:强调以高雅、激昂的方式创作并表达。此处文天祥通过创作《正气歌》表明气节,更能体现他用文学创作坚守操守,不屈服于敌人,用“高赋”更合适。
乙处:鼓励:多是外在言语支持。激励:强调从精神层面激发动力。此处文天祥的事迹和精神对后人爱国热情是从内心深处激发,用“激励”更合适。
(3)本题考查关联词。
在文中,“能活”和“还能有大官做”是一种递进关系,不仅表达了文天祥如果屈膝投敌可以存活下来这一基本情况,还进一步指出他甚至还能获得高官厚禄,更加强化了这种假设情况下的利益诱惑之多,与后文他毅然拒绝、从容就义形成了更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文天祥的高尚气节和坚定信念。“不但……而且……”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强调后一分句的意思比前一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乙段文字的括号内应填入“不但……而且……”。
二、综合性学习
2.七(5)班开展“走近老人,关注老人”的主题班会,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这次主题班会中,大家推荐你做主持人,请写出你的开场白(不少于60字)。
(2)下面是对某市区300名60岁以上老人目前生存状态进行的调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所获取的信息。
某市区老人目前生存状态调查
调查内容 时间 人数 百分比
子女多久来看望一次 每周 270 90%
每月 27 9%
三个月或半年 3 1%
子女多长时间来电话 每天 225 75%
两至三天 60 20%
三至七天 9 3%
七天以上 6 2%
根据调查表你所提取的信息是:
【答案】(1)示例:同学们,大家好!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我们开展“走近老人,关注老人”的主题班会,希望大家积极参与、畅所欲言。
(2)示例:该市区老人子女每周看望老人、每天给老人打电话的人数较多,比例较高。
【详解】(1)本题考查开场白。
本次主题班会围绕“走近老人,关注老人”展开,开场白需紧扣此主题,引出班会对老人这一群体的关注。通过开场白营造良好氛围,吸引同学们注意力,调动大家参与班会的积极性,为后续活动顺利开展铺垫。
示例:同学们,大家好!老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过往经历是我们前行的指引。但如今,部分老人在生活中面临孤单与困难。今天,借“走近老人,关注老人”主题班会,咱们一起探寻关爱老人的方式,让他们的晚年绽放温暖光芒。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分享想法。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这是一张关于子女看望老人和与老人电话联系情况的调查数据表。调查内容分为“子女多久来看望一次”和“子女多长时间来电话”两个方面,并分别记录了不同时间间隔对应的人数和百分比:
子女看望老人情况:90%的子女每周看望一次,人数为270;9%的子女每月看望一次,人数是27;仅1%的子女三个月或半年看望一次,人数为3。
子女与老人电话联系情况:75%的子女每天来电话,人数达225;20%的子女两至三天来电话,人数为60;3%的子女三至七天来电话,人数是9;2%的子女七天以上才来电话,人数为6。
示例:该市区多数老人子女看望和电话联系频繁,超九成每周看望,七成五每天来电。
三、语言表达
3.请你设计一张有关“诚信”的海报,从下面三幅图中选择一个元素,作为海报的素材。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一:我选择“鼎”作为海报素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鼎的词语,如一言九鼎、鼎力相助等,鼎在古代是国之重器,是中国古代君王权威的象征,是一种信誉和保证,也是诚信的标志。
示例二:我选择“握手”作为海报素材,握手代表和平共处、友好协商,是和平的体现。双方握手就代表了相识,代表了尊重,加深双方的理解、信任。
示例三:我选择“指纹”作为海报素材,指纹具有独特性,被称为“人体身份证”,按下指纹就可以作为“画指为信”的凭证,代表“信守”的意思。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作答时,分析每个元素与诚信的联系。鼎体现权威和信誉;握手体现双方信任;指纹因其独特性作为信守凭证。从诚信角度看,鼎从文化层面象征诚信的重要,握手侧重于人与人交往中的诚信体现,指纹则突出个体以独特方式代表守信。可根据对诚信理解的侧重点来选择。答案不唯一,关键是阐述理由要紧密围绕诚信。
示例1:我选择“鼎”作为海报素材,鼎庄重而威严,在历史长河中,它常与承诺和契约相联。古人以鼎为信,象征着诚信的重量如鼎般厚重,一言既出,如鼎之不移,是诚信的有力象征。
示例2:我选择“握手”作为海报素材,握手是一种承诺的姿态。当两只手紧紧相握,传递的是真诚与信赖。这一动作仿佛在说,彼此的约定将如握手般坚定,是诚信交往的生动体现。
示例3:我选择“指纹”作为海报素材,指纹独一无二,如同我们的诚信品质不可替代。按下指纹,如同立下诚信的誓言,它见证着我们对承诺的坚守,是诚信的具象符号。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有为有不为》,完成问题。
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
①“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②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④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⑥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⑧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4.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5.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阐述“有为有不为”的道理的?有什么作用?
6.学完本文后,请你谈一谈怎样才能做到“有为有不为”。
【答案】4.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5.作者是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明道理的。作用: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只要能分清是非善恶,自然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也就自然明白什么是有为有不为的道理。 6.示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守住道德底线,不做有损国家、人民利益的事;做事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存私心私念。
【解析】《有为有不为》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季羡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探讨了“为”与“不为”的伦理问题。文章从“应该”二字入手,强调人们应依据良知分辨是非,进而选择行动。作者通过小恶与大善的对比,揭示了善恶的层次性与社会影响,呼吁人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原则。全文逻辑清晰,例证生动,既具有思辨性,又贴近日常生活,引导读者反思个人行为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体现了作者对道德修养的深刻思考。
4.本题考查论点提炼。
结合①段中“‘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可知,开篇引出“有为”和“有不为”的概念;
结合②-③段中“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可知,讨论“应该”的含义,强调通过良知良能分辨是非善恶,为“有为有不为”提供道德判断的基础。指出善恶有大小之别,为后文具体论述大小善恶做铺垫。
结合④-⑥段中“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可知,通过小恶(公共汽车上不让座)和大善(文天祥从容就义)的例子,具体阐述大小善恶的区别。提出大善大恶和小善小恶的判断标准,即是否对国家、人民、人类发展有利。
结合⑦段中“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可知,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之间的联系,以贪污为例,说明小恶可能逐渐发展成大恶,强调及时回头的重要性。
结合⑧段中“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可知,最后总结全文,明确提出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有为有不为’,一旦做错了事,就要毅然回头”的论点。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②段中“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可知,作者首先提出“应该”二字的关键性,并引出“义”即“宜”,也就是“应该”的概念。但作者并没有深入哲学或伦理学的探讨,而是转而提出诉诸一般人的良知良能来分辨是非善恶,为后文从“善”与“恶”的角度阐述“有为有不为”打下基础。
结合③段中“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可知,作者明确提出“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这是文章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述“有为有不为”道理的关键转折点。
结合④-⑤段中“ 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可知,作者通过具体例子来阐述小善小恶和大善大恶。④段举了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的小善小恶的例子,⑤段则举了文天祥从容就义的大善的例子。这些例子生动地展示了善恶的大小之别,以及在不同情境下“有为有不为”的具体体现。
结合⑥段中“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可知,作者在举例后,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提出了判断大小善恶的标准:凡是对国家、人民、人类发展有利的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对处理人际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就是小善,反之就是小恶。这一总结进一步深化了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述“有为有不为”的道理。
作用分析:作者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和概括性的总结,将抽象的“有为有不为”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强调善恶有大小之别,应该不应该也有大小之别,这有助于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更清晰地分辨是非善恶,从而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通过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述“有为有不为”的道理,作者使读者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自然明白什么是有为有不为的道理,从而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拓展运用。首先,理解题目要求:题目要求谈论如何才能做到“有为有不为”。这需要我们基于文章的内容,结合个人的理解和思考,给出具体的做法或建议。接着,回顾文章内容:文章中,作者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述了“有为有不为”的道理。文章强调了明辨是非善恶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应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文章也通过具体例子展示了“有为有不为”的具体体现。然后,提炼关键点:1、明辨是非善恶:要做到“有为有不为”,首先需要具备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这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哪些行为是善的、应该做的,哪些行为是恶的、不应该做的。2、坚定信念和原则:在明辨是非善恶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能够坚守自己的底线,不为一时的私利或冲动而违背自己的良心和道德。3、勇于担当和行动:知道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还需要勇于担当和行动。对于应该做的事情,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畏艰难困苦;对于不应该做的事情,要坚决抵制,不为一时的私利或面子而妥协。最后,组织答案进行叙述。
示例:要做到“有为有不为”,首先需要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面对各种行为时,要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善的、应该做的,哪些是恶的、不应该做的。其次,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一时的私利或冲动而违背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要坚守自己的底线,勇于说“不”。最后,要勇于担当和行动。对于应该做的事情,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畏艰难困苦;对于不应该做的事情,要坚决抵制,不为一时的私利或面子而妥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有为有不为”,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7.有同学认为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得非常好,请简析其妙处。
8.揣摩文中加点的“打鼓”一词具体指什么。
9.仔细阅读选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文中“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一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刘志军,19岁从铁路养路工干起,逐级上位,官至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官职越来越高,受贿的金额越来越大。经查,他在任期间滥用职权帮助邵力平、丁羽心等11人在职务晋升、承揽工程、获取铁路货物运输计划等方面提供帮助,先后非法收受上述人员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 460多万元。2013年7月,刘志军被判死缓,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答案】7.运用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小恶不慎将酿成大祸的道理。 8.做了坏事后心神不定、忐忑不安的心情。 9.①常行小善修为大善,小恶不改终成大奸;②刘志军弄权徇私,小贪变大贪,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受到了法律的严办。
【解析】这篇文字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俗语为引,探讨了如何小恶发展为大恶的过程。文章指出,个体在贪污初期可能心怀忐忑,但随着侥幸心理和逐利欲望的加强,最终可能滑向不可收拾的深渊,触犯法律。通过对刘志军案的提及,文章进一步强调了在小恶未及时阻止时,大恶会不可逆转地发展。主题深刻,警策读者以防微杜渐。
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流传很广的俗语,作者直接引用,借助大家对它的熟悉,一下子就让读者理解了小问题可能引发大灾难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让人更易接受。
把“千里之堤”比作人的良好品德、廉洁作风等,把“蚁穴”比作小的恶行,像贪污少量财物这种。意思是小恶就像蚁穴一样,一开始看似不起眼,却会慢慢破坏掉人的道德底线,最终导致像大堤崩溃一样,让自己陷入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把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好懂。
8.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文中提到“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描述的是贪污行为起始阶段的心理。贪污这种行为违背了道德与法律准则,即使是少量财物的贪污,当事人也清楚这是错误的。
“打鼓”在这里形象地比喻内心的不安。贪污者深知自己的行为不当,担心被他人发现,害怕承担后果,所以内心就像有鼓在敲,心神不定、忐忑不安。这种心理刻画,真实地反映了贪污者在面对自己错误行为时,最初的良知未泯以及对后果的恐惧。“打鼓”一词精准地描绘出贪污者做了坏事后那种内心不踏实、充满担忧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可感,也让读者更能理解这种不良行为发展过程中的微妙心理变化。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文中提到“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可知,这表明小恶若不加以克制,会逐渐发展成大恶。与之相对,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践行小善,不断积累,就有可能修成大善。所以从文本所给的贪污行为示例能看出,大小善和大小恶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发展联系,即小的行为不断积累会导致大的结果,无论是善还是恶。
根据链接材料中“刘志军,19岁从铁路养路工干起,逐级上位”,一开始他也是从基层做起,然而“官职越来越高,受贿的金额越来越大。经查,他在任期间滥用职权帮助邵力平、丁羽心等11人在职务晋升、承揽工程、获取铁路货物运输计划等方面提供帮助,先后非法收受上述人员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460多万元”可知,这清晰地展现了刘志军从最初可能的一些小的弄权徇私、小贪行为开始,随着权力的增大,欲望不断膨胀,小恶逐渐发展成了大恶。
根据“2013年7月,刘志军被判死缓,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可知,刘志军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这一结果再次印证了文中“大小恶有联系”的观点,小的恶行如果不及时改正,任其发展,终将酿成严重后果,受到法律的制裁。
“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这一观点,在文本与链接材料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即小善积累能成就大善,而小恶放纵会演变成大恶,刘志军的案例就是小恶发展为大恶并自食恶果的典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